詞中音消失

語音學中,詞中音消失(英語:syncope)指一個詞內部音素消失的現象,尤指失去非重讀元音。在語言的歷時與共時分析中都很常見。其相反過程,即音素的增加,稱作插音

共時分析

共時分析研究語言史上同一時刻的語言現象,一般指現在。歷時分析則研究一種語言在時間上的狀態與音變模式。現代語言中,詞中音消失主要見於詞形變化詩歌和非正式講話中。

詞形變化

愛爾蘭語希伯來語為代表的語言中,詞形變化可導致詞中音消失:

  • 部分動詞中
imir「玩」應變為*imirím「我玩」,但-ím引發詞中音消失,倒數第二個音節的元音i消失,因此imirim變為imrím
כָּתַב‎「(他)寫了」變為כָּתְבוּ‎「(他們)寫了」,加第三人稱複數後綴־וּ‎時元音被省略。
  • 部分名詞中
inis「島」屬格應為*inise。但該詞路牌上卻為Baile na hInse,這也是i倒數第二個音節的元音i消失而產生的。


如果愛爾蘭語中的現在時詞根形式歷時上已發生過詞中音消失,就不會發生共時詞中音消失。


作為詩歌修辭方法

音素可出於韻律需要在作詩時臨時去除。

  • 拉丁語commōverat >詩歌 commōrat 「他移動過」
  • 英語 hastening > 詩歌 hast'ning
  • 英語 heaven > 詩歌 heav'n
  • 英語 over > 詩歌 o'er
  • 英語 ever > 詩歌 e'er,常與 ere 「在...之前」混淆

非正式講話

口語中各種弱化基本也都屬於詞中音消失。[1]

英語中的簡稱,如didn't、can't均是典型的詞中音消失。

  • 英語 Australian > 口語 Strine「老澳(對澳大利亞人的蔑稱)」
  • 英語 did not > didn't 「沒有做」
  • 英語 I would have > I'd've 「我會」
  • 英語 going to > 口語 gonna (一般只在無重音、表達意圖而非方向時)「要做」
  • 英語 every 發音 [ˈɛvɹi]
  • 英語 library 發音 /lbri/[2] (疊音脫落)

歷時分析

歷時語言學中,「詞中音消失」常只限於非重讀元音的失落,如拉丁語calidus(重音位於第一個音節)在數種羅曼語中變為caldo。

任何音的消失

非重讀元音的失落

一種已滅絕的美洲印第安語言通卡瓦語中,一個詞的第二個元音除非與複輔音或末輔音相鄰,否則都會被省略。[3]

另見

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