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坦克
坦克主題坦克,現代陸上作戰的主要武器,有「陸戰之王」之美稱,它是一種具有強大的直射火力、高度越野機動性和很強的裝甲防護力的履帶式裝甲戰鬥車輛,主要執行與對方坦克或其他裝甲車輛作戰,也可以壓制、消滅反坦克武器、摧毀工事、殲滅敵方有生力量。坦克一般裝備一中或大口徑火炮(有些現代坦克的火炮甚至可以發射反坦克/直升機導彈)以及數挺防空(高射)或同軸(並列)機槍。坦克大多使用旋轉炮塔,但亦少數使用固定式炮塔。坦克主要由武器系統、射控系統、動力系統、通信系統、裝甲車體等系統組成。大多數現代坦克都具有一定的潛渡能力。……更多資訊 精選條目四號坦克為納粹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生產的一款中型坦克。它原本設計目的是支援步兵,並與專門執行反坦克任務的三號坦克協同作戰。在三號坦克的整體性能逐漸不敷二次大戰中期裝甲戰鬥需要時,四號坦克因所使用的技術較為成熟而比三號坦克有更大的改良空間,因此在不斷改進的過程中,四號坦克逐漸成為裝甲師裝備的主力車種。此時的四號坦克的素質比盟軍大部分坦克更佳,甚至被盟軍的士兵稱為四號特殊型。四號坦克較大的改良空間亦使其經常被改造,成為用途最廣泛的坦克,既有改造為突擊炮、驅逐戰車,也有改造為彈藥運送車、架橋坦克等。從投產至二戰結束,德國共製造了逾8,800輛四號坦克或其改造型。四號坦克參加了幾乎所有戰役,而且表現出相當的可靠性,沒有像豹式坦克初期型號有大量的技術問題,被德軍裝甲兵暱稱為「軍馬」。四號坦克除了由德國自行使用,亦有出口至其它國家,甚至二戰結束後仍有國家將其投入戰爭。 裝甲戰鬥法國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納粹德國與英法盟軍進行的一場決定性戰役。在結束為時六個月的「假戰」後,德國對西線盟軍發動了攻勢,盟軍按照準備已久的計劃,派遣機動部隊北上接敵,其他部份則以馬奇諾防線保護。實際上,德軍以北部部隊作為誘餌,另外集結了大量的裝甲部隊與機動車輛於中路,在盟軍進入比利時後即開始發動攻擊,穿過了盟軍認為坦克不可能通過的阿登森林,並一路直駛到英吉利海峽,將盟軍最精銳以及大部分的機動單位包圍,後者不得不從海上撤退。德軍再以機械化部隊作前導,將法國境內的剩餘盟軍擊潰,6月22日法國與德國簽署停戰協定,德國獲得了勝利。 你知道嗎
特色圖片指揮官埃爾溫·約翰內斯·尤根·隆美爾(Erwin Johannes Eugen Rommel)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一位著名的德國陸軍元帥,通稱「沙漠之狐」,也是德國極少數以中產階級出身以及未進入過參謀學校而獲得此頭銜的軍人。英國戰時首相溫斯頓·邱吉爾對隆美爾評價:「我們面對的是一位大膽與熟練的對手,一位偉大的將軍。」 隆美爾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為一名戰功卓越的士兵,曾於意大利戰區的英勇表現並受獲藍色馬克斯勳章。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入侵法國的行動中,隆美爾擔任了第7裝甲師師長,以迅速的機動攻勢俘虜大批敵軍與物資,使該師獲得「幽靈師」的稱呼。法國戰役後,隆美爾前往北非戰場,以少數的德國師與意大利軍隊向英軍發動攻擊,收回意大利在先前失去的殖民地,之後又擊退了持有裝備、人員和制空權優勢的英軍反攻—戰斧作戰,以及在加查拉戰役中以8萬人和500輛坦克的兵力將17萬人與800輛坦克的英國第8軍團擊潰、後者物資與人員損失過半。隆美爾因為此役的成功而被晉升為元帥,也因為其先前多次以少勝多的活躍表現而產生了「隆美爾神話」。但到了阿拉曼戰役後,隆美爾部隊的補給狀況每況愈下,再度面對擁有物資增援的英美兩軍已難以對抗,隆美爾因此最終離開了北非,回到德國佔領的西線負責抵擋盟軍入侵歐陸的防務。戰爭後期,隆美爾被捲入了推翻希特拉的行動中。由於他廣泛的知名度,希特拉讓其選擇可享有榮譽的私下自殺進而保護家人,或受軍法審判、全家送至集中營,隆美爾選擇前者後服毒身亡,希特拉為其舉辦國葬。 裝備裝甲用於抵抗破片、子彈、導彈或炮彈的襲擊,保護載具內的人員不受敵火傷害。這類的載具包括坦克、飛行器,和船艦。裝甲車輛有時都是在武裝衝突期間才開始訂製。在二次世界大戰,美軍的坦克組員甚至把多餘的坦克履帶焊接在他們的M4雪曼、M3李或斯圖亞特等坦克外殼上。 在越戰期間,美軍的「武裝卡車」會以沙包和就地製造的鋼鐵甲片來武裝化。這幾年,伊拉克的美軍部隊會以一些廢料金屬來替悍馬車或一些其他軍用運輸車輛加以上裝:這類的裝甲通常伊軍稱作「haji」(朝聖者之意),而美軍通常稱作「土製裝甲」。 分類
維基主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