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星乂夜月/文化哲學

文化哲學是一個哲學分支,此理論是研究文化的本質和意義。

早期現代論述

德國浪漫主義

 
約翰·赫德Johann Herder)呼籲注意民族文化。

德國哲學家康德(1724–1804)對「啟蒙」提出了個人的定義,這類似於教化的概念:「啟蒙是人從自身的未成熟而來的出現。」[1]他認為,這種不成熟不是由於缺乏理解,而是由於缺乏獨立思考的勇氣。 薩佩雷·奧德反對康德這種人類思想上的怯懦 :「敢於明智!」 為了回應康德,德國學者約翰·戈特弗里德·赫德(1744–1803)認為,人類創造力是以多元化的形式,與人類理性同等重要。而且,赫德提出了一種「人與人」集體形式的概念:「對於赫德來說,比爾登是為人民提供了一致的身份和共同命運體的全部經驗。」 [2]

 
阿道夫·巴斯蒂安(Adolf Bastian)開發了一種普遍的文化模式。

1795年,語言學家和哲學家威廉·馮·洪堡(1767–1835),以及德國浪漫主義的學者、民族主義運動的學者等綜合了康德和赫德的觀點。民族主義從不同的公國中分析出「德國」而進行的鬥爭,以及分析少數族裔與奧匈帝國的鬥爭,發展出了包容文化的「世界觀」。按照這種思想流派,每個民族都有獨特的世界觀,這與其他人群的世界觀是無法比較的。儘管相比以前的觀點更為包容性,但這種文化方法仍然可以區分「文明文化」與「原始文化」或「部落文化」。

1860年, 阿道夫·巴斯蒂安(1826-1905年)主張「人類心理統一」。他提出,對人類社會進行科學比較,可以發現不同的世界觀由相同的基本思想組成。 根據巴斯蒂安,所有人類社會都有一套「基本思想」。不同的「民間思想」其實就是基本思想局部修改而成。[3] 這一觀點為現代理解文化鋪上了道路。

英國浪漫主義

 
英國詩人和評論家馬修·阿諾德Matthew Arnold)將「文化」視為對人本主義理想的培養。

在19世紀,英國詩人和雜文家馬修·阿諾德(1822-1888年)等人文主義者使用「文化」一詞來代表人類對個人理想的追求,即「世界上人們認為最好的思想和金句」。[4]這種文化概念可與德國教化概念相提並論:「 文化是通過我們在關心所有問題上,以最佳的方法來了解和思考來追求我們的完美世界。」

在實踐方面,文化是精英的理想,並且與諸如藝術古典音樂和高級美食之類的活動有關。[5]由於這些形式與城市生活有關,因此「文化」被解釋為「文明」。浪漫主義促成了民俗對興趣的影響,這導致在非精英階層中形成了一種「文化」。這種區別通常表現為高雅文化 (即統治階級 )與基層文化之間的區別。 換句話說,在18世紀和19世紀初在歐洲發展起來的「文化」概念反映了歐洲社會內部的不平等現象。 [6]

 
英國人類學家愛德華·泰勒Edward Tylor)是最早在包容性和普遍性意義上使用「文化」一詞的英語學者之一。

馬修·阿諾德將「文化」與無政府狀態進行了比較。其他歐洲人則跟隨哲學家托馬斯·霍布斯讓·雅克·盧梭,將「文化」與「自然狀態」進行了比較。根據霍布斯和盧梭的說法,從16世紀開始,美洲原住民依然生活在自然狀態中。然而,這種描述是通過「文明」與「不文明」之間的對比來表達的。按照這種思維方式,人們可以將一些國家歸為比其他國家更文明,而將某些人歸為比其他國家更有文化。 這種對比產生了赫伯特斯賓塞社會達爾文主義理論和劉易斯亨利摩根文化進化論。就像一些批評家認為,高低文化之間的區別確實是歐洲精英與非精英之間的衝突的一種表達一樣,就如殖民主義一樣。

盧梭之後的19世紀批評家也接受了高雅文化與基層文化之間的區別,但將高雅文化的提煉和複雜化視為腐敗和不自然的發展,使人們的本質無法理解並扭曲了本質。這些批評家認為,民間音樂真誠地表達了一種自然的生活方式,而古典音樂則顯得膚淺而頹廢。同樣,這種觀點經常將土著人民描繪成「 高貴野蠻人 」,他們過着本真而無瑕的生活,不受西方高度分層的資本主義制度所影響而變得簡單而廉潔。

1870年,人類學家愛德華·泰勒(1832–1917年)應用了高雅文化與基層文化的思想的區分,提出了宗教進化論。根據這套理論,宗教從多神論形式演變為一神論形式。[7]在此過程中,他將文化重新定義為所有人類社會所特有的各種活動,這種觀點為現代理解文化鋪上了道路。

參看

參考文獻

  1. ^ Immanuel Kant 1784 "Answering the Question: What is Enlightenment?" (German: "Beantwortung der Frage: Was ist Aufklärung?") Berlinische Monatsschrift, December (Berlin Monthly)
  2. ^ Michael Eldridge, "The German Bildung Tradition" UNC Charlotte 互聯網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09-01-23.
  3. ^ "Adolf Bastian", Today in Science History; "Adolf Bastian",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4. ^ Arnold, Matthew. 1869. Culture and Anarchy.
  5. ^ Williams (1983), p.90. Cited in Shuker, Roy (1994). Understanding Popular Music, p.5. ISBN 0-415-10723-7. argues that contemporary definitions of culture fall into three possibilities or mixture of the following three:
  6. ^ Bakhtin 1981, p.4
  7. ^ McClenon, pp.528-529

[[Category:文化]] [[Category:社会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