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街會館

位於澳門議事亭前地旁的關帝廟

三街會館(葡萄牙語:Templo de Sam Kai Vui Kun),又名關帝廟,是位於澳門特別行政區議事亭前地旁邊的廟宇,為早期澳門華人商家的議事場所。2005年以澳門歷史城區的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內。

三街會館
澳門三街會館
宗教其他
地圖
地圖

會館在明代末年已經出現,至清代粵海開關以後始定名為「三街會館」。「三街」指澳門最早的三條街道:營地大街關前街草堆街;「會館」則由三條街道的商行組成。三街會館初設時為商人議事的場所,澳門的商家們在此聯絡感情、溝通商情,也是清政府發佈公告的重要場所。日子一久,三街會館成為澳門華人的議事場所;而後來的澳葡政府也以會館作為聯繫華人的唯一機關。

三街會館的建築已無從考證,經數次大修而成為現今的面貌。會館開設之初,即設關帝像供奉。由於起初時議事場與廟宇合一,而後來三街會館功能消失,廟宇成為了會館的主要功能,故被人直呼其為「關帝廟」。

歷史

澳門的早期商人,喜歡聚集一起溝通商情。商人選擇的議事場多是重要的廟宇中,起初在媽閣廟蓮峰廟中。後來有人牽頭組建會館,結束了在廟宇議事的習慣。三街會館的建築已無從考證,但據重修碑記載,三街會館初修於清朝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嘉慶九年(1804年)和道光十五年(1835年)分別進行第二次和第三次大修。在三街會館開設之初,議事場與廟宇合一;後來在最後一次大修,才將在建築旁增建了一間公所才與廟宇分開。

三街會館初設時是商人議事的場所,澳門的商賈們在此聯絡感情、溝通商情,也是清政府發佈公告的重要場所。日子一久,三街會館成為澳門華人的議事場所,而澳葡政府也以會館作為聯繫華人的唯一機關。三街會館作為商人會館,卻超越了一般工商團體所履行的功能。其中,在嘉慶十年(1805年),免疫接種牛痘的醫療技術傳入澳門時,三街會館曾是中國最早的痘館;三街會館也是舉行節慶活動的地方,例如:在農曆四月初八,於三街會館前地會舉行舞醉龍、節慶遊行和派發長壽飯(即龍船頭飯)等。隨着現代工業的發展、澳門街市擴容和新的華商組織成立,三街會館原來的功能逐漸消失,最終成為純粹廟宇——關帝廟。業產交由鏡湖醫院慈善會所管理。

會館開設之初,即設關帝像供奉。由於起初時議事場與廟宇合一,故被人直呼其為「關帝廟」。20世紀20年代後,三街會館逐漸衰微,廟宇成為了會館的主要功能。因三街會館內一直供奉關帝,遂演變為關帝古廟;除了供奉關帝外,還設有財帛星君太歲的神位。廟內兩旁展示了多種古代的銀質武器,此為澳門其他廟宇所沒有之擺設。三街會館昔日的熱鬧景象,唯有在關帝神誕和財帛星君誕搭棚唱戲時再現。

參考來源

外部連結

 
建築
媽閣廟 | 港務局大樓 | 鄭家大屋 | 聖老楞佐教堂 | 聖若瑟修院大樓及聖堂 | 崗頂劇院 | 何東圖書館大樓 | 聖奧斯定教堂 | 市政署大樓 | 三街會館(關帝廟) | 仁慈堂大樓仁慈堂博物館) | 大堂(主教座堂) | 大堂巷七號住宅(盧家大屋) | 玫瑰聖母堂 | 大三巴牌坊 | 哪吒廟 | 舊城牆遺址 | 大炮台 | 聖安多尼教堂(花王堂) | 東方基金會會址 | 基督教墳場(包括馬禮遜小教堂) | 東望洋炮台(包括聖母雪地殿教堂燈塔)(保育危機
前地
媽閣廟前地 | 亞婆井前地 | 崗頂前地 | 議事亭前地 | 板樟堂前地 | 大堂前地 | 耶穌會紀念廣場 | 賈梅士前地
區內其他地點及街道
海事博物館 | 媽閣斜巷 | 媽閣街 | 高樓街 | 政府總部事務局 | 聖若瑟教區中學第二、三校 | 龍嵩正街 | 亞美打利庇盧大馬路 | 聖若瑟教區中學第四校 | 澳門郵政局大樓 | 聖物寶庫 | 大三巴街 | 天主教藝術博物館與墓室 | 澳門博物館 | 大炮台山 | 花王堂街 | 白鴿巢總站 | 東望洋山

22°11′38.4″N 113°32′21.6″E / 22.194000°N 113.539333°E / 22.194000; 113.539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