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南方與北方

中國南方中國北方是指中國內部的兩大塊地理區域,常以淮河長江爲界,將中國分為南部和北部。進入20世紀後,中國地理學中,通常以秦嶺-淮河線為自然地理分界線。

北方的地域範圍大致包括華北地區東北地區西北地區。北方平原交通便利,風俗文化比較統一,冬季氣候寒冷而不適於稻米栽種(雖說今日已由現代科技克服),人口多居住在內陸。南方則由為河谷所切割的青翠山脈所組成,溫暖而多雨,為稻作文化區,聚落多鄰近河岸與沿海。秦嶺-淮河線是江河冬季結冰分界線,也是亞熱帶與暖溫帶的地理分界線。一月0℃等溫線通過秦嶺和淮河,此線以南屬亞熱帶,以北屬溫帶。其中,長江是世界第三大河,大河在歷史上都長期很大程度地連結人口、文化、貿易、軍事的往來,特別是中國這種在地理上與文化上非常豐富的國家,雖然長江流域黃河流域的天然阻礙,造成交流上的困難與衝突,不過也正因為這種現象,江南與沿海和長江以北的人群,形成了內部顯著的經濟、文化、習俗、語言的區別。

範圍

中國的南北有着迥然相異的自然環境
甘肅嘉峪關關城
浙江紹興魯鎮

對於「南方人」或「北方人」等定義上,比地理上的「南方」與「北方」概念更加複雜。往往根據文化、生活習俗等差異加以區別。

中國人通常認為的「南方人」,以華南地區海南兩廣),西南地區川渝貴州雲南陝南),華中地區 (湖廣豫南)以及華東地區蘇南浙北江西皖南)漢人等為參考代表,中國南方的代表性地方漢文化有:吳越文化閩都文化閩南文化廣府文化客家文化巴蜀文化

中國人通常認為的「北方人」,是以西北地區(陝西大部、甘肅青海寧夏新疆)、華北地區(京津冀山西內蒙古)、中原地區(山東豫北蘇北皖北)以及東北三省為參考代表的漢族,有時亦包括部分一同生活受到漢化的其它民族,如大部分的滿族回族,以及部分蒙古族俄羅斯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藏族等族群。中國北方的代表性漢文化有:中原文化東北文化。尤其是東北的民俗及曲藝常於全國各大媒體上出現,如中央臺春晚小品相聲

中國南北方的自然地理分界線在進入20世紀後,才在現代地理學上確立。通常以秦嶺淮河為界,即秦嶺-淮河線河南南陽附近的地區是一塊模糊的區域,該處位於秦嶺未至而淮河不至達的間隙中。秦嶺淮河分界的中國南北方,客觀上氣候造成了在歷史和文化方面確有重要的分界意義,但能否作為分界的唯一標準還有待商榷。

除了南北方,中國亦有以台灣海峽劃分的兩岸、沿海與內陸,以及差異更大的黑河-騰衝線劃分的東西部,多種劃分。

在文化上的劃分則與地理不同,對東北人來說,山海關以南(關內)即為南方;對於廣東人來說,嶺南以北的上海與浙江人有時也被稱作北方人;對湖南、浙江、江蘇南部和上海人來說,長江以北即為北方[1]。依前述,劃分華北華南的界線並不依循省界。它切過陝西河南安徽江蘇,並造出如陝西南部漢中安康)、河南南部(南陽信陽)、皖北蘇北等區域。然而人們還是習慣的把陝西河南看作北方省份,安徽江蘇看作南方省份。而山東等地方瀕臨沿海,造成當地人文與北方的內陸習俗有明顯不同,從此區域方言來看,同樣地還有山西屬於北方,他們語言上卻和諸多南方省份一樣,屬於官話之外的漢語方言系統,或是口音有着較大差異。四川雖然屬於南方,語言上卻屬於官話系統,但四川人都認為自己是南方人,或是西南人。

歷史

歷史上的南北對峙
440年:南方的劉宋和北方的北魏
1142年:南方的南宋與北方的

中國歷史上,曾經多次出現南北政權對峙的狀態,這些南北分隔的時期包括:

歷史上的中國統一

北方的中原一帶被認為是華夏部落的誕生地,也是自先秦以來大部分政權的建立地。三國時期出現了最早以南方為行政中心的帝國政權,此時就有了以長江為界分南北的看法,如稱居長江以南之人為南人。特別是隨着北民族的南侵,此情況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其中以西晉時期的永嘉之禍影響最大,此事件導致黃河流域的大家族遷移到南方一帶,這些家族中最大的為王、謝、袁、蕭等門閥世族,史稱衣冠南渡,此次遷移給中國的將來帶來了巨大的影響,北方人帶到南方先進的生產技術,之後,漢地的經濟、文化中心從中原一帶遷到了江東,江東因為其影響,漸漸的而成為了江南(原本的江南指的是江東以及湖廣),而長江被稱為漢族的第二條母親河,南北方的定義也因為南北朝得到強化,對中國歷史影響深遠。

蒙古人所創建的元朝將漢族分割為漢人和南人(北方金人統治下較早投降的遼金漢人為漢人,南方南宋漢人因抵抗到最後被列為南人)兩個階級。北方人(漢人)的地位較南方人(南人)為高,其實兩者分別為元朝所屬次低與最低的階級。

現代

時至今日,中國南方中國北方更多的是中國人之間自我辨別和認知的一種方式,明朝後中國政權的長期大一統,使南北雙方在文化上的對已被中國民族主義及對省、縣、鄉的地域性總稱所取代,南北之間的生活習俗差異也隨着國內經濟文化交流的迅速增加和大量的通婚融合而得以大大縮小。然而,南北雙方在文化意識與自我認同上的差異有其歷史淵源,如南北法蘭西人,南北意大利人南北德意志人一樣在某些特定條件下也有激化凸顯的可能。

鄧小平於1980年代的改革開放中,華南一開始發展得遠較華北迅速,致使若干中國學者擔心經濟上斷裂性的差距,加上南北之間文化的巨大差異,是否會導致南北政治緊張的局面,但如此局面未曾發生部分導因於上述的經濟差距,使得現代中國人文化上反而終於發生在中國沿海與內陸產生隔閡,引入海外經貿精神的外放性海洋性格的人、與講究保守與集體思路的內陸性格的人群,這倆者之間的差異反而較南北方更大,而不同於南北分裂的方向。

經濟

當前中國南北差距明顯拉大。2012-2019年北方經濟佔全國比重從42.9%快速下降至35.4%(直觀可視為南部經濟規模變為北部的雙倍),南北經濟總量差距從14個百分點迅速擴大至29個百分點,人均GDP差距從0.97迅速增至1.30。[2]

以2020年中國城市GDP三十強排序及城市內QS世界大學排名在前一千名以內的大學列表如下[3][4]。現今全國前十的城市,北方僅有北京一座,而在1985年,全國經濟前十的城市南北各佔一半。

北方城市
南方城市
排名 地級行政區 2020年GDP億元人民幣 人均GDP

元人民幣

大學
1 上海 38,701 168,124 復旦大學(31)上海交通大學(50)同濟大學(211)、上海大學(436)、華東師範大學(531-540)華東理工大學(571-580)
2 北京 36,103 156,951 清華大學(17)北京大學(18)北京師範大學(270)、北京理工大學(373)、北京航空航天大學(383)、北京科技大學(414)、中國農業大學(601-650)中國人民大學(601-650)北京工業大學(701-750)北京外國語大學(801-1000)北京交通大學(801-1000)北京中醫藥大學(801-1000)北京郵電大學(801-1000)
3 深圳 26,360 254,492 南方科技大學(275)、深圳大學(601-650)
4 廣州 25,019 196,988 中山大學(260)、華南理工大學(407)、暨南大學(751-800)
5 重慶 25,003 82,861 重慶大學(650-700)
- 香港 24103.74 322,312 香港大學(22)香港科技大學(34)香港中文大學(39)香港城市大學(53)香港理工大學(66)香港浸會大學(287)、嶺南大學(581-590)
6 蘇州 20,171 192,724 蘇州大學(601-650)西交利物浦大學(801-1000)
7 成都 17,717 126,119 四川大學(451)、電子科技大學(591-600)
8 杭州 16,106 185,118 浙江大學(45)
9 武漢 15,623 171,681 武漢大學(225)、華中科技大學(334)、中國地質大學(521-530)武漢理工大學(801-1000)
10 南京 14,818 185,113 南京大學(131)、東南大學(465)、南京工業大學(601-650)南京航空航天大學(801-1000)
11 天津 14,084 108,854 天津大學334名、南開大學358名
12 寧波 12,409 163,150
13 無錫 12,370 194,120
14 鄭州 12,003 118,419
15 長沙 11,720 166,380 中南大學521-530名湖南大學571-580名
16 青島 11,653 133,714
17 佛山 10,816 150,348
18 泉州 10,159 124,976
19 濟南 10,141 148,825 山東大學403名
20 合肥 10,046 176,179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98名
21 南通 10,036 137,808
22 西安 10,020 100,174 西安交通大學290名、西北工業大學541-550名西北大學751-800名
23 福州 10,020 140,822
24 東莞 9,650 117,396
25 煙臺 7,816 112,173
26 常州 7,805 169,976
27 徐州 7,320 85,307
28 唐山 7,211 95,165
29 大連 7,030 105,082 大連理工大學571-580名
30 昆明 6,734 104,692

世界排名:前100501-1000

其餘大學世界排名前一千的城市尚有:[4]

2020年南方前十城市(不含香港)合計共21.32兆元,佔比全國總量五分之一,最低的寧波為1.24兆元;而北方前十城市合計12.41兆元,最低的大連為7,030億,北方十城約為南方十城的六成。[5]

氣候

南北的氣候差異
中國大陸的柯本氣候分類圖,南方以全年濕潤氣候為主,北方以冬季乾冷氣候為主
中國一月平均氣溫零(攝氏)度線,北部為零下、南部為零上

毫無疑問,中國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之間的區分的主要影響因素是兩地,這些氣候塑造了當地的自然和人文景觀。中國南方地區靠近熱帶,會經歷東亞季風等強季風以及部分溫帶地區至部分亞熱帶地區。自然景觀例如華南-越南亞熱帶常綠森林。另一方面,中國北方地區的條件和氣候不同,冬季寒冷乾燥,而中國南方地區夏季炎熱潮濕。

冬季,中國南北氣溫差別極大,0℃等溫線大致沿秦嶺淮河一線分佈;漠河鎮海口市的1月平均氣溫相差接近50℃。夏季,除青藏高原等地區外,各地7月平均氣溫大多在20℃以上。

中國各地降水量總趨勢亦是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東南沿海的年降水量多在1600毫米以上,西北有大片地區年降水量在50毫米以下。800毫米等降水量線基本沿秦嶺根據年降水量的多少,中國可以劃分為濕潤地區、半濕潤地區、半乾旱地區和乾旱地區。

參考文獻

  1. ^ 中国南方与北方的分界线到底在哪儿?. 新浪網. 2018-10-19 [2019-03-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3-27) (簡體中文). 
  2. ^ 任澤平:中國南北差距明顯拉大的原因與建議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新浪財經,2020年12月12日
  3. ^ GDP從全國第1掉到第6,香港怎麼了?新浪創事紀,2021年3月21日
  4. ^ 4.0 4.1 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Top Universities,2021年6月
  5. ^ 北方和南方地區2020年前十大經濟城市排名,南方整體優勢不小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網易,2021年3月19日

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