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滅高昌

唐滅高昌,貞觀十四年(640年),唐太宗派遣軍隊平定了高昌國(今新疆吐魯番地區),延續了140多年的麴氏王朝就此滅亡。唐朝政府在高昌國故地設置了西昌州(後改為西州),並在吐魯番西北的交河城設置了安西都護府,這時唐朝初年的一個重要事件,標誌着唐朝政的統治開始進入西域地區。

唐朝時期的高昌與周邊國家

高昌歷史

高昌王國是公元460年——640年建立在中國西北部新疆吐魯番地區的一個地方封建政權。從漢武帝經略西域,設立高昌郡,中國歷代史書均有對高昌王國的記錄。從公元460年柔然闞伯周為高昌王,作為高昌國之始。在這兩百多年的歷史中,高昌經歷了闞氏、張氏、馬氏、麴氏高昌王國政權[1]

麴氏高昌創始人麴嘉,於499年即王位,至640年為唐朝所統一,經歷九世,麴姓王族統治高昌達140年。

 
高昌古城
 
交河故城

絲綢之路

高昌地處西域與內地之間,是中西交通的重要樞紐。自西漢至隋朝,由內地通往西域的主要交通線分南、中、北三道。從敦煌出發,南道通過鄯善;中道通過高昌、北道通過伊吾(也可以通過高昌)至波斯達於歐洲。古代「絲綢之路」的三條主要通道,高昌佔了兩條[2]。絲綢之路對古代東、西方的文化、經濟交流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在隋唐時期,由於內地社會經濟的發展日趨繁榮,大量商品通過絲路與西域各國進行貿易交換。中國的絲綢、瓷器等物品,遠銷波斯、大食(阿拉伯地區)以至於東羅馬帝國等地;而西域各國商人經營的奇珍異寶,也是中國封建統治階級奢侈生活的必需品。從新疆地區和中國內地出土的許多文物中都得到了證明,可以想像,當時中西貿易往來的規模是多麼的巨大,西域各國的富裕也由此可知。

隨着中西貿易的繁榮,高昌國的發展,由北魏時期的八城,北周時期的十六城,隋時期的十八城,遞增至唐時期的二十二城。它的國境的東西距離,也由北魏時期的二百里,周隋時期的三百里,擴展到唐時期的八百里。特別是在隋末戰亂之後,中西交通途經鄯善的南道廢棄,途經焉耆的磧路閉塞,「西域朝貢皆道高昌,」[3]高昌的重要性愈加突出。第六代國王麴伯雅同隋朝保持着友好的關係,他在隋煬帝時曾入朝覲見,受封為左光祿大夫、車師太守、弁國公,並將外戚宇文氏女封為華容公主許配給他為妻[4]

高昌與唐朝的關係

唐朝建立後不久,麴伯雅去世,其子麴文泰繼位。他繼續保持對唐朝的友好關係,武德七年(623年)剛即位即遣使向唐朝報喪,並獻雌雄「拂菻狗」一對,高六寸,長一尺多,能聽人號令「曳馬銜燭」。唐高祖也派河州刺史朱惠表前往弔唁;貞觀元年(627年)又遣使獻「玄狐裘、玉盤」,並且「西域諸國所有動靜,輒以奏聞」,極力表示效忠於唐朝;貞觀四年十二月,又親自入朝,受到唐太宗的盛大款待。其妻宇文氏被賜姓李氏,歸屬唐宗室,封常樂公主[4]

同時,高昌國也是西突厥的附屬國。據《麴斌造寺碑》記載,西魏時期,麴氏高昌就已向西突厥稱臣。以後歷代均有通婚。麴文泰的妹妹就嫁給了統葉護可汗的長子呾度設。唐高祖武德年間,西突厥統葉護可汗(619年—628年在位)統一了西域地區,授予西域諸國王以「頡利發」官號,並且派遣吐屯一人監統,督其征賦。由於西突厥此時對唐朝也保持着友好關係,對於高昌與唐朝的交往也採取支持的態度。

高昌與唐朝的交惡

貞觀二年(628年),統葉護可汗因內亂被殺,西突厥逐漸陷入分裂。各部酋長各起紛爭,戰事連年不息。高昌與西突厥欲谷設結成盟友,唐朝所立的咥利失可汗未能維持統一,不得不分其國為十部:左廂咄陸五部和右廂弩失畢五部。咄陸五部不久被擁立欲谷設為乙毗咄陸可汗,與咥利失可汗分庭抗禮。兩方後以伊犁河為界,分稱北庭、南庭[4]

貞觀六年(632年),焉耆王突騎支遣使入貢,請求恢復由焉耆通往中原的磧路以便往來,得到了唐太宗的允許。這條磧路以便亦為中西交通中道的支線。高昌王麴文泰得知後,大為憤怒,作為咄陸可汗的盟友,他開始追隨咄陸可汗對抗唐朝。麴文泰派兵襲焉耆,大掠而去。此後又聯合西突厥攻擊歸屬唐朝的伊吾。貞觀十二年(638年)再次與西突厥處月、處密兩部「攻拔焉耆五城,掠男女一千五百人,焚其廬而去。」[5]十三年,與西突厥乙毗咄陸可汗再次聯兵攻打已成為唐朝西伊州的伊吾[4]

此外,麴文泰又「遏絕西域朝貢,」拘留各國遣唐使,以至於出現「伊吾之右,波斯以東,職貢不絕,商旅相繼。珍寶遭其寇攘,道路由其擁塞」的狀況[6]。他甚至還挑撥一些西域部族和唐朝的關係,公然對薛延陀部落酋長說:「既自為可汗,與漢天子敵也,何須拜謁其使」[4]

麴文泰在對抗唐朝時,對唐朝採取了兩面派的態度。一方面在受到唐太宗譴責的時候派遣官員去謝罪;另一方面又「增城深塹,預備討伐」,進行軍事抵抗的準備。他公開對唐朝的使臣說:「鷹飛於天,雉竄於蒿,貓游於堂,鼠安於穴,各得其所,豈不活耶!」表明不再臣服於唐朝的態度[4]

高昌與唐朝的戰爭

唐太宗在平定東突厥吐谷渾後,進而統一西域成了其主要目標。對於唐軍的武威,西域各國紛紛派遣使者向唐朝臣服。貞觀十三年,薛延陁部落遣使上書,請求為唐軍嚮導,討伐高昌。至此,唐太宗下詔征麴文泰入朝,想給麴文泰最後一次機會,示以禍福,冀其悔過。麴文泰稱疾不至[4]

同年十二月,唐朝中央任命吏部尚書、陳國公侯君集為交河道行軍大總管,左屯衛大將軍、永安郡開國公薛萬均、左屯衛將軍、通川縣開國男姜行本為副總管,左驍衛將軍薛孤吳仁、左武衛將軍牛進達等人為行軍總管,徵調「山東善為攻城器械者,悉遣從軍」,集結大軍,聯合突厥契苾等部族兵馬,步騎數萬征伐高昌[4]

唐軍未至時,麴文泰還持樂觀態度,對所親近的人說:「吾往者朝覲,見秦、隴之北,城邑蕭條,非復有隋之比。設今伐我,發兵多則糧運不給;若發三萬以下,吾能制之。加以磧路艱險,自然疲頓,吾以逸待勞,坐收其弊,何足為憂也?」又言:「唐國去此七千里,涉磧闊二千里,地無水草,冬風凍寒,夏風如焚。風之所吹,行人多死,當行百人不能得至,安能致大軍乎?若頓兵於吾城下,二十日食必盡,自然魚潰,乃接而虜之,何足憂也!」[4]

貞觀十四年五月十日唐軍到達伊吾,副總管姜行本先出伊州,在天山柳谷百餘里外,依山製造攻具。此時麴文泰病死,其子麴智盛繼位。侯君集大軍匯集於柳谷,諸將請求攻擊安葬麴文泰的高昌國人,侯君集認為此舉不合禮義。於是唐軍開始攻打田地城。田地城作為高昌最為重要的三城之一(中間為國都高昌城,西面為車師前國故都交河城,東面為戊己校尉故治所田地城),守軍嚴密。侯君集先是勸降,不果。唐軍於是采木填壕,推撞車撞其城樓,於數丈外挖地道,以拋石車投石擊其城中,「其所當者無不糜碎」,高昌守軍以氈被抵擋拋石,但也阻礙了守軍的防禦,唐軍乘機登城,田地城被攻下,城中男女七千餘人被俘。仍進軍圍攻其都城高昌。麴智盛致書於侯君集:「有罪於天子者,先王也。天罰所加,身已喪背。智盛襲位未幾,不知所以愆闕,冀尚書哀憐。」侯君集不從,讓其開城投降。麴智盛猶在抵抗不出。唐軍填壕拋石,又設立十丈高樓,俯視城內,有行人被飛石所中,皆高聲喝彩。守軍多躲在室避石。至八月,麴智盛在得知西突厥盟軍欲谷設西走千餘里躲避唐軍,絕望之下開門投降[4]。之後唐軍分兵掠地,高昌三郡、五縣、二十二城(根據出土文書、墓誌等,認為是三府、五郡、二十二縣[7])皆被拿下。

唐朝對高昌的統治

唐朝在平定高昌麴氏王朝後,鑑於高昌地區的重要性,決定按照中原的制度在高昌實行州縣制,以高昌為西州,並在交河城設置了安西都護府。又設置了折衝府,以便唐朝政府能夠在西州地區徵集一部分軍隊[2]。這些折衝府的府兵對打擊西突厥、抵禦吐蕃、維護絲綢之路發揮了重要的作用[2]

侯君集在十二月凱旋歸朝,把麴智盛和高昌宗室重臣帶回長安。在經過太廟獻俘等一系列盛大儀式後,麴智盛仍被委任為左武衛將軍、金城郡公;其弟麴智湛為右武衛中郎將、天水郡公[4]。貞觀十八年(644年)唐太宗征遼東的時候,還曾任命麴智盛為行軍總管,隸屬於李世勣麾下[4]

在按照中原地區實施均田制、租庸調製、驛站制度後,以及修建水利及設置官市,唐朝對高昌的統治迅速穩定下來[2]。唐高宗永徽初年,唐朝政為了更好的統治西州,又把高昌宗室舊部派回西州。任命麴智湛為安西都護府都護、西州刺史[4]。在唐朝致力於經營西域的時候,委任麴智湛為西州刺史,說明唐朝在西州的統治已經很鞏固了。

繼平定高昌後,貞觀十八年,唐軍平定焉耆,設焉耆都督府;貞觀二十二年,唐軍平定龜茲。此後,唐朝政府在西域地區設置了龜茲(今新疆庫車縣)、疏勒(今新疆喀什市)、于闐(今新疆和田縣)、碎葉(今吉爾吉斯北部托馬克城附近)四鎮,移安西都護府於龜茲,合稱「安西四鎮」[4]。到唐高宗顯慶四年(654年),唐軍擊滅西突厥,在其地設置昆陵和濛池兩個都護府及一系列的行政、軍事管理設施。唐朝在西域的統治達到了一個高峰。

參考文獻

  1. ^ 陳國燦《從吐魯番出土文獻看高昌王國》2003年7月蘭州大學學報
  2. ^ 2.0 2.1 2.2 2.3 王譞《唐太宗平定高昌的歷史意義》
  3. ^ 《新唐書》卷二二一《焉耆傳》
  4. ^ 4.00 4.01 4.02 4.03 4.04 4.05 4.06 4.07 4.08 4.09 4.10 4.11 4.12 4.13 《舊唐書》卷一百九十八
  5. ^ 《資治通鑑》卷一九五,太宗貞觀十二年
  6. ^ 《冊府元龜》卷九八五《征討四》:《討高昌麴文泰詔》
  7. ^ 王素《麴氏王國末期三府五郡二十二縣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