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干
天干 | ||||||||||||||||||||||
---|---|---|---|---|---|---|---|---|---|---|---|---|---|---|---|---|---|---|---|---|---|---|
| ||||||||||||||||||||||
地支 | ||||||||||||||||||||||
|
天干[註 1],或稱十干,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文字計序符號,表示「次序」或「等第」。天干共10個文字: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循環使用。中國等漢字文化圈國家古代常以之來命名、排序、紀時。
名稱
天干之名來自《白虎通》以天干為主幹,地支為枝葉,稱「甲乙者,榦也;子丑者,枝也」。《白虎通》的說法又來自《淮南子》「數從甲子始,子母相求」、《史記》「十母十二子」,從「母子」之義演變而來[1]。史記的十母就是指十天干,十二子就是指十二地支。
干支最早的名稱大概是《呂覽》所稱的「甲子」[1]。《世本》和里耶秦簡中也只取首字稱為甲子[2]。以甲子稱之,或許是因為早時還不存在一個專用名稱[1]。另外古文獻中也常以「日」稱天干,「辰」稱地支,並可追溯至《左傳》、《國語》、《儀禮》、《周禮》[3]。
起源
古代觀點
古人將干支的來歷遠推至三皇五帝。最早出處來自《世本》、《呂覽》,稱「大撓作甲子」[4][5],據《呂覽》大撓為黃帝之師。東漢經學家鄭玄[6]、蔡邕都採信此說,蔡邕謂:「帝命大撓探五行之情,占斗剛所建,於是始作甲乙以名日,謂之幹,作子丑以名月,謂之枝,枝幹相配以成六旬。」[4]。這段話的意思是,黃帝命大撓探察五行之情狀,以北斗七星斗柄(又稱為斗綱、斗罡、斗杓)所指向的十二辰方位[7],來決定現在所在的月份(稱為「月建」,斗柄所指為「建」)。以天干紀日,是為主幹;以地支紀月建之辰,作為旁枝。兩者依次相配紀日,至最小公倍數六十完成一個循環周期。
《後漢書》[8]、《宋書》[9]、《五行大義》、《晉書》[10]、《尚書正義》、《軒轅黃帝傳》[11]、《資治通鑑外紀》[12]等,都引述、繼承了蔡邕的說法。宋代命理書《淵海子平》更擴大《世本》、《呂覽》之說,稱黃帝遇蚩尤神擾亂,於涿鹿之野大戰後,血氣瀰漫,無法治其凶煞,「於是齋戒築壇祭天,方丘禮地。天乃降十干、十二支」,黃帝用天干地支象天法地,加以佈置,才成功鎮服,而後大撓氏將之配成六十甲子。
漢代讖緯書《春秋命歷序》則是說天皇兄弟十三人「作干支以定日月度」[13]。北宋史書《資治通鑑外紀》也繼承這種說法,稱天皇「始制干支之名,以定歲之所在」。不過,漢代以後才開始用干支紀年,所以此說只是以後釋古[14]。《通鑒外紀》另稱「伏羲作甲曆定歲時 」。《山墳》稱伏犧氏「命臣潛龍氏作甲曆」。《路史》小注引陳鳴《曆書序》:「伏羲推策作甲子」。羅頎《物原》稱「伏羲始造干支甲子」。這些說法將曆法和干支的發明推至比黃帝更早的伏羲,不過都出自北宋以後才流傳或編纂的書籍。
不管是黃帝、天皇或伏羲,這類說法都是以古代渺不可知的聖王、賢人作為事物制度的發明開端[5],後人已無從考究。但大體能看出古人將干支的發明和天文觀測、曆法制定聯繫在一起。蔡邕的說法更顯示十干是紀日、十二地支是紀月建之辰[3],兩者應是獨立的記數系統。之後將其依次相配,才從十干紀日,變成六十干支紀日。
現代觀點
就目前所能獲得的考古資料,天干和地支在殷商時期已得到普遍運用。甲骨卜辭的占卜日期就是以干支紀日表示,如丙寅卜、癸酉卜之類。在出土的龜版中更有「甲子表」,將天干地支六十甲子的完整週期,從右到左、上下豎行排列[15][16]。商朝君王及王后的名號也有用天干加以命名的慣例,如太乙、盤庚、武丁、母辛等等,其所祀先王從上甲微至主癸,亦以天干名之。
郭沫若在《甲骨文字研究·釋支干》中,主張天干源自十進位記數法,大概是殷人創製。地支源自十二辰,演變自古巴比倫的黃道十二宮。不過,郭沫若對後者如何傳至中國的途徑,只提出一些猜想,尚未有確切根據[17]。吳宇虹反對郭的外來說,指出郭給出的蘇美星名、月名與《爾雅》歲名、月名對照,其讀音配對十分勉強或相差甚遠,而且巴比倫和古中國天文學有許多不同特點,如十二辰和十二宮方向不同,兩者當是各自起源[18]。有些學者認為干支的創製,尚可進一步追溯至商朝以前。張秉權認為「干支系統的建立,要比盤庚遷殷的時代,早得很多很多」,因為殷商時代已純熟地運用干支。而且甲骨文的干支紀日,往往只用天干作為省稱,意味者天干紀日應是干支紀日的雛型,地支本不紀日。中國古代十日並出的神話或來自天干紀日法的發明,與「旬」的觀念十分密切[1]。陳遵媯在《中國天文學史》中提出「在四千多年前的夏代,可能已有干支產生了」。鄭文光在《中國天文學源流》中,將干支的產生和羲和、常羲的神話聯繫起來,並認為天干產生於漁獵時代的原始社會,起自十進位法,地支是夏人的創作,起自十二辰。杜石然等在《中國科學技術史稿》主張夏代已有天干紀日,商代加入地支,形成六十周期的紀日法[17]。
綜合這些看法,可以認為「天干」的發明是在商朝,甚或更早的時代,可能是來自於人類用十進位記數法計算事物的普遍習慣。以十個「文字符號」依序表示十個日數(一開始可能是原始的雛形文字,後來發展為成熟的語素文字),以十日為一個週期循環(甲日至癸日)就成了天干。地支紀十二辰的記數系統也在後來加入,原本十日一個週期就擴大為六十日一個週期(甲子日至癸亥日)。
字義
天干用十個文字符號「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依序標示十個日數,這些文字符號的本義大都已無法知悉。裘錫圭指出在原始社會晚期的記號裏可以找到形狀相同或極其相似的例子,天干可能是從這種記號裏吸取過來的[19]。張秉權認為遠古時代人們不懂紀日,後來才用某些事物作為代表某一日的符號,漸漸形成了十干紀日的方法。干支各字的本義與序數並不相干,原義已為後人所遺忘[1]。
古人認為這十個天干字代表「萬物興衰循環的過程」[20]或「從頭至腳的人身部位」[21]。許慎的《說文解字》是用小篆的字形解釋並雜以陰陽五行之說,今人則從甲骨文、金文之字形樣貌和構造試圖解釋其本義,不過很多字仍是眾說紛紜,沒有定解或確解[1]。
天干 | 甲骨 文 |
金文 | 楚簡 文字 |
秦隸 | 小篆 | 本義解說略舉 [22][23][24][1] | 天干、次序、等級、五行引申以外的意思 | 萬物生發 | 人體 | 五行 | 五行 方位 |
五行 季節 |
音律 |
---|---|---|---|---|---|---|---|---|---|---|---|---|---|
甲 | |
|
種子萌芽戴外皮之象(說文解字) -------- 象人頭戴着頭盔(朱駿聲、于省吾) 象鎧甲葉片和連結葉片的綴隙(魯實先) 象種皮開裂之裂紋(林義光) |
|
草木種子破殼發芽 | 人頭 | 木 | 東 | 春 | 角 Mi | |||
乙 | 艸木曲折掙扎出土之象(說文解字) -------- 構形未有定論(漢語多功能字庫) 象水流之形,「𡿨」之異體(明義士、李孝定) 象人胸骨,「肊」之初文(魯實先)[25] 象燕子側飛形,「鳦」之初文(方濬益)[25] |
|
草木生長破土而出 | 人頸 | |||||||||
丙 | |
從一、入、冂。一代表陽氣(說文解字) -------- 象底座,上可置物(于省吾) 象名為「房」的几形俎器(葛亮)[26] 象用於插旗的磐石,上為表面,下體挖空(魯實先) |
草木鮮明炳然 | 人肩 | 火 | 南 | 夏 | 徵 So | |||||
丁 | |
萬物壯實之象(說文解字) -------- 象城邑之形,「城」之初文(何琳儀) 象四方之形,「方」之本字(楊樹達) 象人頭頂(葉玉森) 象釘子,「釘」的初文(徐灝、朱駿聲) |
|
草木高大壯實 | 人心 | ||||||||
戊 | |
六甲日,五行之龍相拘絞之象(說文解字) -------- 象斧形(王筠)或鉞、鏚一類兵器(李孝定) 象鈇,一種古代斬草鍘刀(王寧)[27] |
草木豐茂旺盛 | 人脅 | 土 | 中央 | 四季 或 季夏 |
宮 Do | |||||
己 | 萬物辟藏屈形之象(說文解字) -------- 象絲綸、繩索一類,用以綁縛(葉玉森) 象勦絲、分別絲縷的器具,「紀」之初文(朱駿聲) 象結髮之簪(魯實先) |
|
草木花苞綻放而起 或定形可供紀識 |
人腹 | |||||||||
庚 | |
|
萬物更新結實之象(說文解字) -------- 構形之義不明(漢語多功能字庫) 象鉦、鐃一類樂器(郭沫若)或類似鞀鼓(李孝定) 象旂,一種古代掛有鈴鐺的旗子(魯實先)[28] |
|
草木更新漸結果實 | 人臍 | 金 | 西 | 秋 | 商 Re | |||
辛 | 從一,從䇂。䇂,罪人蹙鼻感到憂苦(說文解字) -------- 象黥面之刑具,與䇂同(郭沫若) 象鑿形刀具,與䇂、丵同,「鐫」之初文(詹鄞鑫)[29] |
|
草木果實成熟可收 | 人股 | |||||||||
壬 | 人懷妊之象(說文解字) -------- 構形之義不明(漢語多功能字庫) 象織布器具持織線之組件,「榺」之古文(林義光) 象儋物之木,即扁擔,「任」之初文(魯實先) |
|
草木過冬藏土下 | 人脛 | 水 | 北 | 冬 | 羽 La | |||||
癸 | |
|
|
水從四方流入地中之象(說文解字) -------- 構形之義不明(漢語多功能字庫) 象鍨,一種戟類兵器,「戣」之初文(戴侗、羅振玉) 象一種丈量土地的工具,「揆」之古文(孔廣居) |
草木閉藏蓄勢待發 | 人足 |
天干與地支
天干用於紀時超出10即會重複,地支用於紀時超出12也會開始重複,用天干和地支組合紀時可以減少重複,從而避免混淆。中國古代採用了一種類似拉鏈的干支組合,一邊鏈齒是循環的天干,一邊鏈齒是循環的地支,最終可以出現兩者的最小公倍數即60個組合,所以出現一甲子=60年的說法。
天干是十進制,容易直觀地計算;地支是十二進制,在記錄時辰和月份方面具有優勢;干支組合是六十進制,適合間隔較密(紀日)和不要混淆(紀年)的情形。中國古代靈活地使用天干、地支之干支組合來表達年、月、日、時辰,這樣就出現了所謂的生辰八字。
天干與陰陽五行、五方
天干的十個符號按其自身的含義可以與五行的五個符號和五方進行匹配。
- 甲、乙為木、東方
- 丙、丁為火、南方
- 戊、己為土、中央
- 庚、辛為金、西方
- 壬、癸為水、北方
天干也有陰陽之分:
- 甲、丙、戊、庚、壬,屬陽。
- 乙、丁、己、辛、癸,屬陰。
天干 | 陰陽五行 | 年份除以10的餘數 | 五方 | 二十四方 | 地支 | 生肖 | |
---|---|---|---|---|---|---|---|
公元前 | 公元後 | ||||||
甲 | 陽木 | 7 | 4 | ~東 | 75° | 寅 | 虎 |
乙 | 陰木 | 6 | 5 | ~東 | 105° | 卯 | 兔 |
丙 | 陽火 | 5 | 6 | ~南 | 165° | 午 | 馬 |
丁 | 陰火 | 4 | 7 | ~南 | 195° | 巳 | 蛇 |
戊 | 陽土 | 3 | 8 | 中 | — | 辰、戌 | 龍、狗 |
己 | 陰土 | 2 | 9 | 中 | — | 丑、未 | 牛、羊 |
庚 | 陽金 | 1 | 0 | ~西 | 255° | 申 | 猴 |
辛 | 陰金 | 0 | 1 | ~西 | 285° | 酉 | 雞 |
壬 | 陽水 | 9 | 2 | ~北 | 345° | 子 | 鼠 |
癸 | 陰水 | 8 | 3 | ~北 | 15° | 亥 | 豬 |
組合
天干有五個組合,而這種天干組合之後,會變化成另一種不同的五行,因此會產生不同的較應。除了化合之外天干還有互相沖剋,故此亦會產生不同的效應。
- 天干化合:甲己合化土 乙庚合化金 丙辛合化水 丁壬合化木 戊癸合化火
- 天干相沖:甲庚相沖 乙辛相沖 丙壬相沖 丁癸相沖
- 天干相剋:甲乙木剋戊己土 丙丁火剋庚辛金 戊己土剋壬癸水 庚辛金剋甲乙木 壬癸水剋丙丁火
用途
由於天干具有甲、乙、…、癸的固定順序,所以可作為代號使用,類似於第一、第二、…、第十;用盡天干後,再使用12個地支。因為天干地支只有22個,所以羅馬字母次序最後的「w」、「x」、「y」及「z」沒有天干地支對應;遇到「w」、「x」、「y」及「z」,就分別用「物」、「天」、「地」及「人」。[30]另一方面,天干也能作為名目之用,僅視其代稱,不代表其順序。
轉換干支/公元紀年對照表
- 公元紀年天干地支的是減去分別在以六十甲子:紀年以黃帝紀元後建立天干地支為開始,來自約公元前2997年+,循環以黃帝紀元(格里曆前2997年)即元年開始計算,其餘月份安排等與農曆相同。換算方法為格里曆年份+2997為干支年份,如2024年,則為干支2024+2997=5021年。起即由為六十甲子十天干十二地支紀年法計算機方法。
黃帝紀元年號 | 1年 | 2年 | 3年 | 4年 | 5年 | 6年 | 7年 | 8年 | 9年 | 10年 |
---|---|---|---|---|---|---|---|---|---|---|
公元元年紀年法 | 前2996年 | 前2995年 | 前2994年 | 前2993年 | 前2992年 | 前2991年 | 前2990年 | 前2989年 | 前2988年 | 前2987年 |
干支 | 甲子 | 乙丑 | 丙寅 | 丁卯 | 戊辰 | 己巳 | 庚午 | 辛未 | 壬申 | 癸酉 |
黃帝紀元年號 | 11年 | 12年 | 13年 | 14年 | 15年 | 16年 | 17年 | 18年 | 19年 | 20年 |
公元元年紀年法 | 前2986年 | 前2985年 | 前2984年 | 前2983年 | 前2982年 | 前2981年 | 前2980年 | 前2979年 | 前2978年 | 前2977年 |
干支 | 甲戌 | 乙亥 | 丙子 | 丁丑 | 戊寅 | 己卯 | 庚辰 | 辛巳 | 壬午 | 癸未 |
黃帝紀元年號 | 21年 | 22年 | 23年 | 24年 | 25年 | 26年 | 27年 | 28年 | 29年 | 30年 |
公元元年紀年法 | 前2976年 | 前2975年 | 前2974年 | 前2973年 | 前2972年 | 前2971年 | 前2970年 | 前2969年 | 前2968年 | 前2967年 |
干支 | 甲申 | 乙酉 | 丙戌 | 丁亥 | 戊子 | 己丑 | 庚寅 | 辛卯 | 壬辰 | 癸巳 |
黃帝紀元年號 | 31年 | 32年 | 33年 | 34年 | 35年 | 36年 | 37年 | 38年 | 39年 | 40年 |
公元元年紀年法 | 前2966年 | 前2965年 | 前2964年 | 前2963年 | 前2962年 | 前2961年 | 前2960年 | 前2959年 | 前2958年 | 前2957年 |
干支 | 甲午 | 乙未 | 丙申 | 丁酉 | 戊戌 | 己亥 | 庚子 | 辛丑 | 壬寅 | 癸卯 |
黃帝紀元年號 | 41年 | 42年 | 43年 | 44年 | 45年 | 46年 | 47年 | 48年 | 49年 | 50年 |
公元元年紀年法 | 前2956年 | 前2955年 | 前2954年 | 前2953年 | 前2952年 | 前2951年 | 前2950年 | 前2949年 | 前2948年 | 前2947年 |
干支 | 甲辰 | 乙巳 | 丙午 | 丁未 | 戊申 | 己酉 | 庚戌 | 辛亥 | 壬子 | 癸丑 |
黃帝紀元年號 | 51年 | 52年 | 53年 | 54年 | 55年 | 56年 | 57年 | 58年 | 59年 | 60年 |
公元元年紀年法 | 前2946年 | 前2945年 | 前2944年 | 前2943年 | 前2942年 | 前2941年 | 前2940年 | 前2939年 | 前2938年 | 前2937年 |
干支 | 甲寅 | 乙卯 | 丙辰 | 丁巳 | 戊午 | 己未 | 庚申 | 辛酉 | 壬戌 | 癸亥 |
各語言中的天干
天干 | 中古 漢語 |
華語 | 吳語[31] | 福州話 [32][33] |
粵語[34] | 客語[35] | 閩南語[36] | 日語 | 韓語 | 越語 | 壯語 | 蒙語 | 滿語 | 藏語 | |||
---|---|---|---|---|---|---|---|---|---|---|---|---|---|---|---|---|---|
注音 漢拼 |
蘇州 | 上海 | 馬祖拼音 (平話字) |
四縣 海陸 |
拼音 | 注音 | 音讀 | 訓讀 | |||||||||
甲 | /kˠap̚/ | ㄐㄧㄚˇ jiǎ |
ciaeh43 kaeh43 |
ciah4 kah4 khah4 |
kák (gák) |
gaap3 | gabˋ gab |
kah 白 kap 文 |
ㄍㄚㄏ ㄍㄚㄅ |
コウ (kou) |
きのえ (kinoe) 木の兄 |
갑 (gap) |
giáp | gyap | 呼和 хөх (青) |
ᠨᡳᠣᠸᠠᠩᡤᡳᠶᠠᠨ niowanggiyan |
ཤིང་པོ shing pho |
乙 | /ʔˠiɪt̚/ | ㄧˇ yǐ |
ih43 | ih4 | éik (ék) |
jyut6 jyut3 |
iedˋ rhad |
it | ㄧㄉ | オツ (otsu) |
きのと (kinoto) 木の弟 |
을 (eul) |
ất | iet | 呼和格欽 хөхөгчин (次青) |
ᠨᡳᠣᡥᠣᠨ niohon |
ཤིང་མོ shing mo |
丙 | /pˠiæŋX/ | ㄅㄧㄥˇ bǐng |
pin51 | pin2 | pīng (bīng) |
bing2 | biangˋ biangˊ |
piánn 白 píng 文 |
ㄅㄧㆩˋ ㄅㄧㄥˋ |
ヘイ (hei) |
ひのえ (hinoe) 火の兄 |
병 (byeong) |
bính | bingj | 烏蘭 улаан (紅) |
ᡶᡠᠯᡤᡳᠶᠠᠨ fulgiyan |
མེ་ཕོ me pho |
丁 | /teŋ/ | ㄉㄧㄥ dīng |
tin44 | tin1 | ting (dĭng) |
ding1 | denˊ denˋ |
ting | ㄉㄧㄥ | テイ (tei) |
ひのと (hinoto) 火の弟 |
정 (jeong) |
đinh | ding | 烏拉格欽 улаагчин (次紅) |
ᡶᡠᠯᠠᡥᡡᠨ fulahvn |
མེ་མོ me mo |
戊 | /məuH/ | ㄨˋ wù |
vu231 | vu3 | muô (muô) |
mou6 | vu vu+ |
bōo | ㆠㆦ˫ | ボ (bo) |
つちのえ (tsuchinoe) 土の兄 |
무 (mu) |
mậu | fouh | 希拉 шар (黃) |
ᠰᡠᠸᠠᠶᠠᠨ suwayan |
ས་ཕོ sa pho |
己 | /kɨX/ | ㄐㄧˇ jǐ |
ci51 | ci2 | kī (gī) |
gei2 | giˋ giˊ |
kī 白 kí 文 |
ㄍㄧ˫ ㄍㄧˋ |
キ (ki) |
つちのと (tsuchinoto) 土の弟 |
기 (gi) |
kỷ | geij | 希拉格欽 шарагчин (次黃) |
ᠰᠣᡥᠣᠨ sohon |
ས་མོ sa mo |
庚 | /kˠæŋ/ | ㄍㄥ gēng |
kan44 | kan1 | keing (gĕng) |
gang1 | gangˊ gangˋ |
kenn 白 kinn 白 king 文 |
ㄍㆥ ㄍㆪ ㄍㄧㄥ |
コウ (kou) |
かのえ (kanoe) 金の兄 |
경 (gyeong) |
canh | geng | 察干 цагаан (白) |
ᡧᠠᠩᡤᡳᠶᠠᠨ xanggiyan |
ལྕགས་ཕོ lcags pho |
辛 | /siɪn/ | ㄒㄧㄣ xīn |
sin44 | sin1 | sing (sĭng) |
san1 | xinˊ sinˋ |
sin | ㄒㄧㄣ | シン (shin) |
かのと (kanoto) 金の弟 |
신 (sin) |
tân | sin | 察嘎格欽 цагаагчин (次白) |
ᡧᠠᡥᡡᠨ xahvn |
ལྕགས་མོ lcags mo |
壬 | /ȵiɪm/ | ㄖㄣˊ rén |
nyin223 zen223 |
nyin1 | ìng (ìng) |
jam4 | ngimˇ ngim |
jîm lîm |
ㆢㄧㆬˊ ㄌㄧㆬˊ |
ジン (jin) |
みずのえ (mizunoe) 水の兄 |
임 (im) |
nhâm | nyaemz | 哈喇 хар (黑) |
ᠰᠠᡥᠠᠯᡳᠶᠠᠨ sahaliyan |
ཆུ་པོ chu pho |
癸 | /kiuɪX/ | ㄍㄨㄟˇ guǐ |
kue51 | kue2 | kuǐ (gŭi) |
gwai3 | gui guiˇ |
kuí | ㄍㄨㄧˋ | キ (ki) |
みずのと (mizunoto) 水の弟 |
계 (gye) |
quý | gveiq | 哈喇格欽 харагчин (次黑) |
ᠰᠠᡥᠠᡥᡡᠨ sahahvn |
ཆུ་མོ chu mo |
註釋
參考文獻
- ^ 1.0 1.1 1.2 1.3 1.4 1.5 1.6 張秉權. 甲骨文中所見的「數」 (PDF). 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 1975, 3 [2023-02-04].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3-01-27).
- ^ 曹旅寧. 里耶秦簡甲子考. [2023-02-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16).
令教以甲子、算、馬、大襍
- ^ 3.0 3.1 《春秋左傳》:「辰在子、卯,謂之疾日……天有十日,人有十等……明夷,日也,日之數十,故有十時,亦當十位」。
《國語·楚語》:「是以先王之祀也,以一純、二精、三牲、四時、五色、六律、七事、八種、九祭、十日、十二辰以致之」。韋昭註:「十日甲至癸也,十二辰子至亥也,擇其吉日令辰以致神」。
《儀禮》:「少牢饋食之禮,日用丁、己」。
《周禮 ·秋官》:「硩蔟氏:掌覆夭鳥之巢。以方書十日之號、十有二辰之號、十有二月之號、十有二歲之號、二十有八星之號,縣(懸)其巢上,則去之」。鄭玄註:「方,版也。日,謂從甲至癸。辰,謂從子至亥。月,謂從娵至荼。歲,謂從攝提格至赤奮若。星,謂從角至軫。夭鳥見此五者而去,其詳未聞」。
《周禮 ·春官》:「馮相氏:掌十有二歲、十有二月、十有二辰、十日、二十有八星位,辨其敘事,以會天位」。賈公彥疏:「云十有二歲者,歲,謂太歲左行於地,行有十二辰,一歲移一辰者也。云十有二月者,謂斗柄月建一辰,十二月而周,故云十有二月。云十有二辰者,謂子丑寅卯之等十有二辰也。云十日者,謂甲、乙、丙、丁之等也。云二十八星者,東方角、亢、氐、房、心、尾、箕,北方斗、牛之等,為二十八星也。若指星體而言,謂之星。日月會於其星,即名宿,亦名辰,亦名次,亦名房。……歲星為陽,右行於天,一歲移一辰……以此而計之,十二歲一小周,謂一年移一辰故也。……以歲星為陽,人之所見。大歲為陰,人所不睹。既歲星與大歲,雖右行左行不同,要行度不異,故舉歲星以表大歲」。
《周禮·春官》:「占夢:掌其歲時,觀天地之會」。鄭玄註:「天地之會,建、厭所處之日辰」。賈公彥疏:「建謂斗柄所建,謂之陽建,故左還於天;厭謂日前一次,謂之陰建,故右還於天。故《堪輿》天老曰:『假令正月陽建於寅,陰建在戌』。日辰者,日據幹,辰據支」。
陳睿宏. 北京大學竹簡《揕輿》值日本色之重要內涵 (PDF). 臺大中文學報. 2016 [2023-02-04].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3-01-24).竹簡《揕輿》:『日、辰、星若皆不吉,其期七日;若半吉,其期三月;若皆吉,其期卒歲』。……「日」即指十干, 「辰」為十二支,「星」為二十八星宿
。
《淮南子·天文訓》:「月從左行十二辰……音自倍而為日,律自倍而為辰,故日十而辰十二。……太陰所居,日為德,辰為刑……數從甲子始,子母相求,所合之處為合,十日十二辰,週六十日,凡八合(八會:正月會甲戌、二月會乙酉、五月會丙午、六月會丁巳、七月會庚辰、八月會辛卯、十一月會壬子、十二月會亥癸)」。
《太玄經·太玄數》:「聲生於日,律生於辰。聲以情質,律以和聲,聲律相恊,而八音生」。
《漢書·律曆志》:「六律六呂,而十二辰立矣。五聲清濁,而十日行矣。傳曰「天六地五」,數之常也。天有六氣,降生五味。夫五六者,天地之中合,而民所受以生也。故日有六甲(甲子、甲戌、甲申、甲午、甲辰、甲寅),辰有五子(甲子、丙子、戊子、庚子、壬子),十一而天地之道畢,言終而復始」。
《論衡·詰術》:「日十而辰十二,日辰相配,故甲與子連」。 - ^ 4.0 4.1 《事物紀原》:「《世本》曰大撓造甲子。《呂氏春秋》曰黃帝師大撓。《黃帝內傳》曰帝既斬蚩尤命大撓造甲子正時。《月令章句》曰大撓探五行之情占斗剛所建於是始作甲乙以名日謂之幹作子丑以名月謂之支支幹相配以成六旬」。
《廣雅·釋天》:「甲乙為幹,幹者日之神也;寅卯為枝,枝月之靈也」。 - ^ 5.0 5.1 《呂氏春秋》:「大橈作甲子,黔如作虜首,容成作曆,羲和作占日,尚儀作占月,后益作占歲,胡曹作衣,夷羿作弓,祝融作市,儀狄作酒,高元作室,虞姁作舟,伯益作井,赤冀作臼,乘雅作駕,寒衰作御,王冰作服牛,史皇作圖,巫彭作醫,巫咸作筮,此二十官者,聖人之所以治天下也。聖王不能二十官之事,然而使二十官盡其巧、畢其能,聖王在上故也。」
- ^ 《辯正論》小註:「六藝論云黃帝佐官有七人:蒼頡造書字,大撓造甲子,隸首造算數,容成造曆日,岐伯造醫方,鬼諛區造占候,奚仲造車作律管,興墠壇禮也」。
- ^ 《重編國語辭典》:「古人有所謂十二辰的概念,即把黃道附近一周天的十二等分由東向西配以子、丑、寅、卯等十二支。……古時以北斗星的運轉計算月令,斗柄所指之辰謂之斗建。如正月指寅,為建寅之月,二月指卯,為建卯之月」。
《逸周書·周月解》:「惟一月,既南至(冬至所在月為子月,周朝以子月建正),昏(黃昏)昴畢見,日短極,基踐長(「基」、「期」通假,踐長即履長,履是用儀器、算術考測天象,即天文推步之意,如「履端於始」。於冬至期間,所測得的日影最長。),微陽動於黃泉,陰降慘於萬物。是月,斗柄建子,始昏北指,陽氣虧,草木萌蕩,日月俱起於牽牛之初,右回而行,月周天進一次而與日合宿,日行月一次而周天,厤舍於十有二辰,終則復始,是謂日月權輿」。 - ^ 《後漢書·律曆志 》:「古之人論數也,曰「物生而後有象,象而後有滋,滋而後有數」。然則天地初形,人物既著,則筭數之事生矣。記稱大橈作甲子,呂氏春秋曰:「黃帝師大橈 。」博物記曰:「容成氏造曆,黃帝臣也。」月令章句:「 大橈探五行之情,占斗綱所建,於是始作甲乙以名日,謂之幹,作子丑以名月,謂之枝,枝幹相配,以成六旬。」隸首作數。博物記曰:「隸首,黃帝之臣。」一說,隸首,善筭者也。二者既立,以比日表,表即晷景。以管萬事。夫一、十、百、千、萬,所同用也;律、度、量、衡、曆,其別用也。故體有長短,檢以度;物有多少,受以量;量有輕重,平以權衡;聲有清濁,協以律呂;三光運行,紀以曆數:然後幽隱之情,精微之變,可得而綜也」。
- ^ 《宋書·律曆志》:「曆所以擬天行而序七耀,紀萬國而授人時。黃帝使大撓造六甲,容成制曆象,羲和占日,常儀占月。」
- ^ 《晉書·律曆志》:「軒轅紀三綱而闡書契,乃使羲和占日,常儀占月,臾區占星氣,伶倫造律呂,大撓造甲子,隸首作算數。容成綜斯六術,考定氣象,建五行,察發斂,起消息,正閏餘,述而著焉,謂之《調曆》。」
- ^ 《雲笈七籤》引《軒轅黃帝傳》;「於是大撓能探五行之情,佔北斗衡所指,乃作甲乙十干以立日,立子丑十二辰以明月,以鳥獸配為十二辰。屬之以成六旬,謂造甲子也。黃帝觀伏羲三畫成卦。八卦合成二十四氣,即作紀曆以定年也。帝敬大撓,因以為師。因每方配三辰,立孟、仲、季,自是有陰陽之法焉」。
- ^ 《資治通鑑外紀》:「帝受河圖,見日月星辰之象,始有星官之書。其師大撓探五行之情,占斗剛所建,始作甲子。甲乙謂之幹,子丑謂之枝,枝幹相配以名日。命容成造厯,隸首作數。伶倫自大夏之西、阮隃之隂,取竹於嶰谿之谷,以生空竅。厚鈞者斷兩節閒長三寸九分而吹之,以為黃鍾之宮。制十二筒以聴鳳凰之鳴,而別十二律。其雄鳴為六,雌鳴亦六,以比黃鍾之宮生六律、六呂,候氣之應。以立宮商之聲治隂陽之氣節,四時之度推,律厯之數起消息正閏餘,作五聲以正五鍾五官以正人位」。
- ^ 《春秋命歷序》:「天地開闢,萬物渾渾,無知無識。陰陽所憑,天體始於北極之野,地形起於崑崙之虛,日月五緯俱起牽牛。四萬五千年,日月五緯一輪轉。天皇出焉,號曰防五,兄弟十三人繼相治。乘風雨,夾日月以行。定天之象,法地之儀,作干支以定日月度,共治一萬八千歲。天皇被跡在柱州崑崙山下」
- ^ 干支紀年法.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2023-02-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23).
- ^ 甲子表——輯古數學系列. 中國考古網. [2023-02-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15).
- ^ 甲骨文—天干地支表. [2023-02-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23).
- ^ 17.0 17.1 《中國歷史之謎》. 天干地支的發明者. [2023-02-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15).
- ^ 吳宇虹. 巴比倫天文學的黃道十二宮和中華天文學的十二辰之各自起源. 世界歷史. 2009 [2023-02-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24).
- ^ 漢語多功能字庫. 乙. [2023-02-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26).
- ^ 《釋名》:「甲,孚也,萬物解孚甲而生也。乙,軋也,自抽軋而出也。丙,炳也。物生炳然,皆著見也。丁,壯也,物體皆丁壯也。戊,茂也,物皆茂盛也。己,紀也。皆有定形,可紀識也。庚,猶更也;庚,堅強貌也。辛,新也,物初新者皆收成也。壬,妊也。陰陽交,物懷妊也。至子而萌也。癸,揆也。揆度而生,乃出之也。」
《禮記月令》鄭玄註:「乙之言軋也,日之行春,東從青道發生萬物,月為之佐,時萬物皆解孚,甲自抽軋而出,因以為日名焉。乙不為月名者,君統臣功也。丙之言炳也,日之行夏南從赤道長育萬物,月為之佐,時萬物皆炳然著見而彊大,又因以為日名焉。戊之言茂也,己之言起也,日之行四時之間,從黃道月為之佐,至此萬物皆枝葉茂盛,其含秀者抑屈而起,故因以為日名焉。庚之言更也,辛之言新也,日之行秋,西從白道,成熟萬物,月為之佐,萬物皆肅然改更,秀實新成,又因以為日名焉。壬之言任也,癸之言揆也,日之行冬北,從黑道閉藏萬物,月為之佐時,萬物懷任於下,揆然萌芽,又因以為日名焉。」
《史記》:「其於十母為甲乙。甲者,言萬物剖符甲而出也;乙者,言萬物生軋軋也。其於十母為丙丁。丙者,言陽道著明,故曰丙;丁者,言萬物之丁壯也,故曰丁。其於十母為庚辛。庚者,言陰氣庚萬物,故曰庚;辛者,言萬物之辛生,故曰辛。其於十母為壬癸。壬之為言任也,言陽氣任養萬物於下也。癸之為言揆也,言萬物可揆度,故曰癸」。
《漢書》:「出甲於甲,奮軋於乙,明炳於丙,大盛於丁,豐楙於戊,理紀於己,斂更於庚,悉新於辛,懷任於壬,陳揆於癸。」
《白虎通德論》:「其日甲乙者,萬物孚甲也;乙者,物蕃屈有節欲出。其日丙丁者,其物炳明丁者,強也。其日庚辛,庚者,物更也;辛者,陰始成。其日壬癸,壬者,陰始任;癸者,揆揆度。可揆度也。其日戊己,戊者,茂也;己抑屈起」。
《五行大義》:「《詩緯推度災》云甲,者押也。春則開也,冬則闔也。乙者,軋也。春時萬物皆解,孚甲自抽軋而出也。丙者,柄也。物之生長,各執其柄。丁者,亭也。亭,猶止也。物之生長,將應止也。戊者,貿也。生長既極,極則應貿易前體也。己者,紀也。物既始成,有條紀也。庚者,更也。辛者,新也。謂萬物成代,改更復新也。壬者,任也。癸者,揆也。陰任於陽,揆然萌牙於物也」。 - ^ 《說文解字》:「一曰人頭宐為甲,甲象人頭。乙承甲,象人頸。 丙承乙,象人肩。 丁承丙,象人心。 戊承丁,象人肋。 己承戊,象人腹。 庚承己,象人臍。 辛承庚,象人股。壬承辛,象人脛。癸承壬,象人足」。
- ^ 香港中文大學人文電算研究中心. 漢語多功能字庫. [2023-0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2-08).
- ^ 中華文化總會. 中華語文知識庫漢字源流. [2023-02-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17).
- ^ 小學堂字形演變 - 中央研究院. [2023-02-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2-11).
- ^ 25.0 25.1 王安碩. 楊樹達文字訓詁商榷. 東海中文學報. [2023-02-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2-11).
- ^ 葛亮. 古文字“丙”與古器物“房”. [2023-02-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16).
- ^ 王寧. 由甲骨文“戊”字說古器物“鈇”. 2010 [2023-02-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2-11).
- ^ 魯實先. 文字析義注. 上冊. [2023-02-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2-12).
- ^ 季旭升. 试论《说文》“丵”字的来源. 漢字漢語研究. 2019, 2 (6) [2023-02-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2-11).
- ^ [1]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李善蘭:改變近代中國的科學家第147及148頁)
- ^ 吳音小字典·吳語小詞典. [2023-01-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0-01).
- ^ 平話字表 (閩東語‣福州話). [2023-01-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25).(天干的馬祖拼音是先在「平話字表」中找到同音字,再用同音字查詢「馬祖閩東語本字檢索系統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 Tiĕng-găng - Wikipedia. [2023-0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3-26).
- ^ 漢語多功能字庫Multi-function Chinese Character Database. [2023-0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2-08).
- ^ 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2023-01-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17).
- ^ 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2023-01-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