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斯瓦娃·辛波絲卡

波蘭詩人(1923-2012)

瑪麗亞·維斯瓦娃·安娜·辛波絲卡波蘭語Maria Wisława Anna Szymborska波蘭語發音:[viˈswava ʂɨmˈbɔrska];1923年7月2日—2012年2月1日),波蘭詩人、翻譯家,享有「詩壇莫扎特」的美譽。[1][2]1996年,辛波絲卡因其「詩歌以諷刺的準確性揭示出人類在歷史與生物語境下的現實片段」而獲得諾貝爾文學獎[3][4]辛波絲卡的私人生活遠離公眾視野。她的早期作品受到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影響,但後來逐漸轉向對日常生活和個人情感的關注。除詩歌以外,她還在文學雜誌上發表專欄文章,並從事翻譯工作。

維斯瓦娃·辛波絲卡 1996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Wisława Szymborska
出生(1923-07-02)1923年7月2日
 波蘭第二共和國波茲南省希雷姆縣布羅文特
(今 波蘭大波蘭省波茲南縣庫爾尼克
逝世2012年2月1日(2012歲—02—01)(88歲)
 波蘭小波蘭省克拉科夫
母校雅蓋隆大學
職業詩人、散文家、翻譯家
配偶亞當·沃德克英語Adam Włodek(1948–1954)
父母溫森蒂·辛波絲卡(父)
安娜·辛波絲卡(母)
獎項白鷹勳章(2011年)
諾貝爾文學獎(1996年)
赫爾德獎(1995年)
歌德獎(1991年)
常見譯名
中國大陸維斯瓦娃·辛波斯卡
維斯瓦娃·辛波絲卡
臺灣維斯瓦娃·辛波絲卡
簽名

生平

 
辛波絲卡出生的房子,如今此地屬於庫爾尼克鎮

1923年7月2日,辛波絲卡出生於波茲南附近的布寧英語Bnin, Kórnik(今日波蘭西部小鎮庫爾尼克的一部分),是其父母的次女。[5]她的母親名叫安娜·辛波絲卡(Anna Szymborska),娘家姓羅特蒙德(Rottermund)。其父溫森蒂·辛波斯基(Wincenty Szymborski)曾是弗拉迪斯拉夫·扎莫伊斯基伯爵英語Władysław Zamoyski的管家。[6]1931年,8歲的辛波絲卡隨家人從托倫遷往克拉科夫,她的大部分人生都在這座城市度過。[7][6]搬到克拉科夫後,辛波絲卡進入了當地一所精英中學,該校由烏蘇拉修女會英語Ursulines創立。1939年,學校遭納粹關閉,她不得不在暗中繼續學業。[8]1943年,她成為了一名鐵路僱員,並設法避免被德國徵召為強制勞工[6]

1945年,辛波絲卡進入亞捷隆大學學習波蘭語文學,後來轉到了社會學系。[9][6]很快,她加入了當地的文學圈,並結識了詩人切斯瓦夫·米沃什,她後續的創作風格受其影響。[10]1945年3月,辛波絲卡在《波蘭期刊英語Dziennik Polski》發表了人生中第一首詩歌《我搜尋詞語》(Szukam słowa)。隨後幾年,她的詩歌陸續發表在各類報刊和期刊。[8][6][11]1948年,辛波絲卡因經濟原因從大學肄業,同年與詩人亞當·沃德克英語Adam Włodek結婚。兩人無子女,於1954年離婚,不過仍保持親密關係,直到1986年沃德克去世。[8][6]在這段時期,辛波絲卡找到了一份半月刊雜誌秘書工作,並負責插畫設計。[12]她的首部書籍原定於1949年出版,但因「不符合社會主義要求」而未獲審查批准。[12]

二戰後大多數年輕人一樣,辛波絲卡在其事業初期仍順應波蘭人民共和國的官方意識形態。實際上,她甚至還在1953年2月8日簽署了一份對被指控犯有叛國罪的牧師英語Stalinist show trial of the Kraków Curia的譴責請願書。[13][14][15]人們可在她的首部詩集《存活的理由》(Dlatego żyjemy)中體會到她對社會主義的支持,這部作品包含詩歌《列寧》和《建設諾瓦胡塔的青年》,諾瓦胡塔是臨近克拉科夫的一座斯大林主義工業城市。[6]辛波絲卡曾是波蘭統一工人黨(社會主義政黨)的成員,但自1950年代逐漸與之疏遠,並開始與不同政見者(例如活躍於《文化》的作家耶日·蓋德羅伊茨)保持密切聯繫。1964年,她參與了要求言論自由的抗議活動。[16]最終,她於1966年退出該黨。辛波絲卡的前兩部作品聚焦社會主義,但後續作品則更多地表達了個人情感。在回顧早期作品時,她認為這些作品過於遵循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因此現在無法再認同它們。[6]

1953年,辛波絲卡加入了雜誌《文學生活》(Życie Literackie),她在此任職直至1981年。此外,從1968年開始,她還在雜誌《擴展閱讀》(Lektury Nadobowiązkowe)開設了書評專欄。[6]她在這一時期創作的許多文章後來都被集結出版。1981至1983年,辛波絲卡成為了克拉科夫月刊《響亮》(NaGlos)的編輯。在1980年代,辛波絲卡秘密參與了許多反對活動,並使用假名「Stańczykówna」為地下刊物《方舟》(Arka)和《文化評論》撰寫文章。在1990年代初,她在《選舉報》上發表的一首詩歌中支持對政府的不信任投票。反對當時的非共產主義政府把權力交還給前共產黨成員。[6]辛波絲卡生前出版的最後一部詩集是2005年的《冒號》(Dwukropek),這本詩集被《選舉報》讀者推選為2006年度最佳書籍。[6]除了個人的文學創作外,辛波絲卡還把許多法語文學作品翻譯為波蘭語,尤其是巴洛克風格詩歌和法國詩人泰奧多爾-阿格里帕·多比涅的作品。

2012年2月1日,在親友的陪伴中,罹患肺癌的辛波絲卡於睡夢中逝世,終年88歲。[17][18][6][19][20]她在去世前還在寫作一首新詩,但遺憾未能以自己期望的方式將生命中最後的詩歌集結出版。這些詩歌后續出版於2012年。[21]為了紀念她的文學成就,波蘭維斯瓦娃·辛波絲卡基金會(Fundacja Wisławy Szymborskiej)於2013年設立了辛波絲卡獎英語Wisława Szymborska Award,旨在表彰上一年度最佳波蘭語詩歌作者。[22]

主題

我偏愛寫詩的荒謬
勝過不寫詩的荒謬。


《種種可能》(陳黎譯)

辛波絲卡常使用反諷悖論矛盾、淡化等文學手法來闡釋哲學主題和迷人之物。她的許多詩歌都以戰爭和恐怖主義為主題。[18][6][23]她常以不同尋常的角度寫作,比如描寫在已故的主人空屋裏的一隻貓。[6][24]儘管一生只發表了不到350首詩,但她仍然享有盛名。當被問及為什麼她發表的詩歌如此之少時,她說:「我的家裏有個廢紙簍。」[18]

影響

華語電影《向左走·向右走》曾以辛波絲卡的詩篇《一見鍾情》為靈感和主線之一。而台灣藝術家幾米的作品《地下鐵》則以辛波絲卡的詩歌《我們何其幸運》作為開篇。[25]

主要作品

詩集

 
2011年,辛波絲卡在布拉格書展,
作品原名 中文譯名 出版年份
Dlatego żyjemy 存活的理由 1952
Pytania zadawane sobie 自問集 1954
Wołanie do Yeti 呼喚雪人 1957
Sól 1962
Sto pociech 一百個笑聲 1967
Wszelki wypadek 可能 1972
Wielka liczba 巨大的數目 1976
Ludzie na moście 橋上的人們 1986
Koniec i początek 結束與開始 1993
Chwila 瞬間 2002
Dwukropek 冒號 2005
Tutaj 這裏 2009
Wystarczy 足矣 2012
Czarna piosenka 黑色的詩 2014

其他

作品原名 中文譯名 出版年份
Lektury nadobowiązkowe 非必要閱讀 1973
Nowe lektury nadobowiązkowe. 1997-2002 非必要閱讀新輯 1997-2002 2002
Rymowanki dla dużych dzieci 給大孩子的詩 2003
Błysk rewolwru 左輪手槍的閃光 2013
Wszystkie lektury nadobowiązkowe 非必要閱讀全集 2015

獲獎

 
2011年,辛波絲卡和波蘭時任總統布羅尼斯瓦夫·科莫羅夫斯基白鷹勳章頒獎典禮。

參見

註釋

參考資料

  1. ^ 人民日報. 别了,“诗坛莫扎特”. 鳳凰網. [2020-02-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18). 
  2. ^ 199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辛波斯卡诗选. 光明網. 光明日報. [2020-02-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14). 
  3. ^ The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1996. Nobelprize. 7 October 2010 [7 October 2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3-24). 
  4. ^ I Don't Know: The Nobel lecture. The New Republic. 30 December 1996 [19 February 2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27). 
  5. ^ Kowalczyk, Janusz R. Wisława Szymborska. culture.pl. 2012 [18 September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8-11). 
  6. ^ 6.00 6.01 6.02 6.03 6.04 6.05 6.06 6.07 6.08 6.09 6.10 6.11 6.12 6.13 Nobel Prize-winning poet Szymborska dies aged 88. France24. 1 February 2012 [1 February 2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4-23). 
  7. ^ Foundation, Poetry. Wisława Szymborska. Poetry Foundation. 2023-04-23 [2023-04-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9-13) (英語). 
  8. ^ 8.0 8.1 8.2 Larousse, Éditions. Wisława Szymborska - LAROUSSE. www.larousse.fr. [2023-04-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4-27) (法語). 
  9. ^ magazine, Le Point. Décès de la poétesse polonaise Wislawa Szymborska, prix Nobel de Littérature. Le Point. 2012-02-01 [2023-04-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4-27) (法語). 
  10. ^ Poets, Academy of American. About Wislawa Szymborska | Academy of American Poets. poets.org. [2023-04-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6-15). 
  11. ^ Poland Nobel poetry laureate Wislawa Szymborska dies. BBC News. 1 February 2012 [1 February 2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0-24). 
  12. ^ 12.0 12.1 Wisława Szymborska - krótka biografia – Wisława Szymborska – Zinterpretuj.pl. 2022-08-22 [2023-04-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2-05) (pl-PL). 
  13. ^ Michał St. de Zieleśkiewicz, "Szymborska: zabić księży Kurii Krakowskiej."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Bibula – pismo niezalezne, 21 January 2011. (波蘭語)
  14. ^ Waldemar Łysiak. Stulecie kłamców. Ex Libris/Galeria Polskiej Książki. 2000: 214 [3 February 2012]. ISBN 978-83-88455-21-6. 
  15. ^ Stanisław Wilhelm. Pajęczyna III RP – Urzędnicy i Sędziowie; Anatomia manipulacji prawem. Stanislaw Wilhelm Grys. : 320 [3 February 2012]. ISBN 978-83-932740-0-0. 
  16. ^ portal poświęcony Polsce, rodzinie i tradycji. Prawy.pl. [3 February 2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18 February 2012). 
  17. ^ Anderson, Raymond H. Wislawa Szymborska, Nobel-Winning Polish Poet, Dies at 88. The New York Times. 1 February 2012 [25 July 2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04). 
  18. ^ 18.0 18.1 18.2 18.3 Polish Nobel winning poet Szymborska dies at 88. Reuters. 1 February 2012 [1 February 2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6-10). 
  19. ^ Dates of birth and death for Wisława Szymborska. Rmf24.pl. [3 February 2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2-06). 
  20. ^ Notice of Wisława Szymborska's death. Wiadomosci.onet.pl. February 2012 [3 February 2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2-04). 
  21. ^ Poland Nobel poetry laureate Wislawa Szymborska dies. BBC News. 1 February 2012 [1 February 2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0-24). 
  22. ^ The Wisława Szymborska International Literary Award. [22 December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0-25). 
  23. ^ Duval Smith, Alex. A Nobel Calling: 100 Years of Controversy. The Independent (UK: Independent Print Limited). 14 October 2005 [26 April 20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4 December 2007). 1996: Her poem, "The End and the Beginning", reads: "No sound bites, no photo opportunities And it takes years All the cameras have gone To other wars." Szymborska was born in Kórnik, in western Poland, in 1923. 
  24. ^ 《空屋裡的貓》. 給我的詩 : 辛波絲卡詩選1957-2012. 由林蔚昀翻譯. 台北: 黑眼睛文化. 2013. ISBN 9789866359361. OCLC 869902144. 
  25. ^ 她是“诗界莫扎特”,凭借诗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一生静默安逸. 騰訊網. [2020-02-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17). 

延伸閱讀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