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敏道
蒲敏道(德語:Franz Burkhardt,1902年12月8日—2002年7月23日),瑞士籍天主教神父、天主教耶穌會會士。先後於中國河北以及台灣等地服務民眾長達71年。
蒲敏道 Franz Burkhardt | |
---|---|
出生 | 1902年12月8日 瑞士巴塞爾 |
逝世 | 2002年7月23日 臺灣臺北縣新店市耕莘醫院 | (99歲)
國籍 | 瑞士 中華民國 |
職業 | 天主教神父、天主教耶穌會會士、若石總修院院長 |
父母 | Gregorius Berta Hufschmied |
早年
1902年12月8日,蒲敏道出生於瑞士巴塞爾城一個虔誠的天主教徒家庭,父親Gregorius Burkhardt,母親Berta Hufschmied,蒲敏道在家中排行第三,有2個哥哥、3個妹妹及1個弟弟。他的父母原本安排2個哥哥進入修院,將來成為神父,而安排蒲敏道初中畢業後,到一家冶金建築公司學徒,以及在另一家公司擔任管帳人員,準備將來經商;但是後來2個哥哥先後都改變了從事神職的心願,因此本堂神父沙勒不同意蒲敏道進入修院的申請,直到6年之後的1925年春,終於獲得批准[1]。已經22歲的蒲敏道立刻在4月到奧地利,進入耶穌會在林茨開設的內思大學讀拉丁文,9月就讀五年級。1926年,內思大學的杜斯卻克校長被派往中國河北省傳教,蒲敏道也深受影響,期待前往中國。同年9月8日,蒲敏道加入耶穌會,在Karnten的St. Andra 會院進入初學院。1928年進入德國慕尼黑附近普拉克的柏克曼斯學院修讀哲學,9月9日發初願。[2]
在中國
1931年8月,28歲的蒲敏道途經西伯利亞鐵路來到中國傳教。起初2年,他在法國耶穌會在河北省開闢的獻縣教區學習中文。1932年,蒲敏道進入耶穌會設立的天津工商學院試教一年地理課。1933年,蒲敏道進入耶穌會在上海開辦的徐家匯神學院修讀神學。1936年6月10日,33歲的蒲敏道在上海徐家匯聖伊納爵主教座堂晉升為神父。
1937年,蒲敏道在上海讀完神學後,回到華北的獻縣教區擔任副本堂神父。1938年,他又到安徽蕪湖進行「第三年」學習一年。1939年,蒲敏道轉到景縣教區,擔任南宮縣東北約40公里的范家寨擔任本堂神父。這時,蒲敏道必須面臨複雜而危險的環境:他在騎着腳踏車訪視下屬堂區時,需要穿行於日軍佔領區與八路軍游擊區之間,經常必須跨越為阻止日軍巡邏隊挖掘的深壕,以及面對驚心動魄的盤查[3]。
1939年7月15日,耶穌會設在河北省河間的大修院有24名師生被日軍認為私通八路軍而遭活埋。於是在1940年,耶穌會在河北省東南部設立的4個教區——獻縣教區、永年教區、大名教區和景縣教區決定聯合設立若石總修院,院址設在新成立的、由奧地利主教負責的景縣教區,當時已德奧合併,因而被認為較為安全。蒲敏道在這時進入若石總修院,擔任該修院的神學教師。1941年,改任修院哲學教師。1942年,蒲敏道升任修院院長及景縣教區耶穌會會長,與凌安瀾主教共事。1944年2月2日,41歲的蒲敏道在景縣發終身願(第四願)[4]。
1945年,日本戰敗,共產黨迅速佔領河北大部分農村地區,在各地組織農民批鬥天主教神父。1946年1月6日,蒲敏道連同景縣的全體外國傳教士一起被捕,教區包括若石總修院的產業被全部沒收。在接受群眾批鬥時,由於教會曾在水災期間多次幫助民眾,因而沒有人願意出來指控,於是在14天後,蒲敏道等人被釋放。他們被迫離開景縣,蒲敏道帶領若石總修院的師生越過封鎖線,向北逃亡到仍在國軍佔領下的北平城。在北平,蒲敏道以羅馬交付的兩萬美金,並取得4個教區主教的同意,在北平東城北新橋附近的王駙馬胡同以極便宜的價格買到一位中國富豪拋售的約25公畝的土地及一座大宅院,三個月後,景縣大修院在北平重新開課,廣闊的臨時校園還有操場、籃球場、排球場。[5]
1948年12月,解放軍包圍北平,蒲敏道院長收到羅馬耶穌會總會的緊急電報,他搭乘基督教會的聖保羅號飛機離開被重兵包圍的北平,到達仍在國軍控制下的上海,再轉機回到羅馬,報告中國大陸的情況後,又被指派擔任耶穌會「中國巡閱使」,負責統籌安排中國所有耶穌會士的撤退事宜。[6]蒲敏道和趙振聲(避難在北平的獻縣教區主教,接替赴美的田耕莘擔任北平教區代理主教)等多位耶穌會教區主教決定,優先安排200多名若石總修院和北平輔仁大學多瑪斯哲學院的青年修生率先撤退到安全地區。若石總修院的修生這時又開始了第二次逃難歷程。教會將一筆旅費及車票、機票或船票交給修士,指示他們分別經由陸、海、空各路,以儘可能快的方式,三、五個人一組,搭乘任何可能的交通工具,經由上海、香港,最後陸續全部以臨時觀光客的名義進入菲律賓。[7]蒲敏道神父安排妥當這次逃亡行動後,本人則以中立國瑞士公民的身分,繼續留在上海達5年之久,中國大陸所有耶穌會神父被逐出中國大陸,經由上海前往香港時,蒲敏道與他們一一會面;耶穌會同時另派一位副巡閱使歐布廉神父(Fr. Paul O'Brien S. J.)駐紮中國境外,負責安排這些神父或回國,或前往其他國家傳教。1953年,蒲敏道神父在上海被捕,當晚被遣送前往香港。
1953年7月,蒲敏道從香港搭飛機回到羅馬,向耶穌會總會長報告過去五年在上海的情況,然後,在羅馬及瑞士逗留半年。1954年1月,蒲敏道來到菲律賓馬尼拉,再次擔任若石總修院的院長,直到4年後所有的修生畢業。
在台灣
1959年,蒲敏道來到台灣新竹,擔任耶穌會副院長。1960年,他被派到越南共和國的大叻。自1957年起,被中國驅逐的耶穌會士開始負責那裏的宗座修道院。蒲敏道被任命擔任院長時,那裏只有臨時搭建的院舍;蒲敏道為大叻宗座修道院選擇了一個環境優雅的新址。新修院尚未完成時,1962年7月,蒲敏道被任命為耶穌會遠東省(後改為中華省)省會長,定居台北。
蒲敏道來到台北,立即着手促成輔仁大學、徐匯中學在台灣復校。1963年2月,蒲敏道作為耶穌會代表,與聖言會神父一起為輔仁大學購妥了台北縣新莊鎮30餘甲校地,然後規劃了耶穌會負責的幾個學院[8]。
1967年,蒲敏道從耶穌會中華省會長卸任,再度擔任一名普通的鄉村神父,他服務於嘉義教區,起初擔任新港總鐸區總鐸,負責新港、北港、蒜頭的教務,1972年,當負責朴子總鐸區(朴子、布袋、義竹、東石、鹿草)的隆其化(大名教區宗座署理)去世後,朴子、新港兩總鐸區合併為朴子總鐸區,蒲敏道神父任總鐸,起初兼蒜頭本堂,次年擔任朴子天主堂本堂神父,駐紮朴子。1976年1月1日,蒲敏道神父升任嘉義教區副主教,仍住在朴子。
1988年11月28日,蒲敏道獲准在嘉義縣東石鄉創辦聖心教養院,專門收容殘障人士。1990年8月16日,聖心教養院建築完工,9月17日,開始收容院生,蒲神父擔任院長。蒲敏道因此曾多次受到表彰(1991年獲省政府金毅獎,1997年獲內政部「績優外籍宗教人士」表揚,1998年獲省政府頒「省民榮譽証」,1999年,榮獲八十八年度中華民國好人好事代表「八德獎」,2000年12月15日,榮獲總統府頒贈「紫色大綬景星勳章」表揚,2001年3月23日,榮獲羅馬教廷頒贈「金十字勳章」)[4]。
1994年2月1日,91歲的蒲敏道神父辭去副主教職務,由吳終源神父接任。1996年4月29日,蒲敏道神父辭去聖心教養院長職務,轉任「宗教輔導師」,院長由中華聖母修女會高慧琳修女接任。2002年7月23日,蒲敏道神父在耕莘醫院逝世,享嵩壽100歲。民進黨秘書長張俊雄將蒲敏道神父譽為「最值得尊敬的台灣人」[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