藩邦
藩邦(中國大陸作藩屬國,香港作藩邦,新加坡、台灣作冊封國),指的是一類東亞地區特有的朝貢國形式,這種類型的國家均能理解「中原王朝-冊封體制」的概念,並以此為外交原則,又可稱服屬國、藩屬、藩國。不同於清朝主權範圍內的「藩部」(類似於英屬印度內的土邦)。
該類型的國家內政並不會受到中國的干涉,只需要每過幾年對中國派遣朝貢使,並接受中國朝廷的「冊封」即可;這些藩邦也可以私收自己的小藩邦,不管有幾層嵌套中國都不會干涉;且可不受中國干涉與其他國家直接發展邦交,稱為「屬國自主」[1]。因此中國朝貢體系內的屬國,被國際社會視為獨立國家。
原理
自古以來,中國歷代王朝都自稱為天朝上國,並且建立了詳細的「華夷秩序思想」作為其理論來源,並在這種觀念下和周邊國家建立外交關係。中國在對外關係時保持極大的權威,可以大方給予外國統治者類似中國國內的諸侯、藩王或親王等級的禮遇,承認該國能與中國進行貿易,但在權威上必須要高外國一等。這就是中國為中心的東亞朝貢體系,即常說的「冊封體制」。冊封國之間亦有等級差距,以中國朝廷派遣的冊封使所穿衣服的材質,以及授予藩邦印章的材質來判斷誰高誰低。
歐美國家開始與中國朝廷直接交往後,認為作為中國的藩邦的地位純粹是形式上的,並不一定意味着強大的政治控制。中國與向其納貢的藩邦的關係從根本上不同於現代國際法中的關係,即擁有主權或宗主權的國家需要對附庸國或保護國進行實際保護。中國與其大多數藩邦之間的關係主要是經濟上的,僅限於與佔上風的中國商人進行商品交換。[2]葡萄牙、荷蘭等國在早期也利用「朝貢」的名義來華貿易。[3]
其實各冊封國要對中國履行什麼義務並不統一,視每個國家最初和中國定好的條款而論,但總的來說都是走形式,中國不會像西方國家對待殖民地一樣真的干涉屬國的內政,如果藩邦想要主動切斷與宗主國的聯係,那中國也對它無可奈何。這種以「高低之禮儀」為概念的外交關係在19世紀西方列強的影響下崩潰了,中國被迫接受沒有任何含糊地帶、以「主權國家-殖民地」為明確判斷標準的外交關係。在英法聯軍之役之後,中國的清朝試圖根據國際法將自己的一些藩邦轉換為現代意義上的殖民地,例如袁世凱對朝鮮王朝的所作所為,或者清朝想要從法國那裏重奪越南的宗主權,但無一例外全以失敗告終[4][5]。
各類藩邦
日本
大和朝廷統一日本前,日本列島的各部族政權就得到了東漢光武帝所授紫綬金色印「漢委奴國王印」,後來的倭國卑彌呼得到了曹魏的「親魏倭王印」。雖然當時的日本土著王國文明程度並不高,但得到的卻是和大月氏(今中國新疆的古遊牧民族,後西遷建立貴霜帝國)一樣高等級的印章,中國在對日本欠缺了解的狀態下無形間提升了日本各地君主的外交地位。
在日本正式成為統一的國家後,雖然日本歷史上始終獨立於中國朝廷的冊封體系之外,當時的中國王朝依然認定其享受最高規格的藩邦資格,隋煬帝不滿於日本遣隋使所遞交國書中的「東天皇敬白西皇帝」之語、元世祖更試圖通過戰爭迫使日本臣服。明日貿易期間,室町幕府將軍足利義滿曾收到明朝給予的金質「日本國王之印」(日本國王實際上是幕府將軍的外交頭銜)。[6]與日本列島不同,同時期的琉球屬於朝貢體系內的成員,其國王被明朝賜鍍銀印「琉球國國王印」,延續到清末。
到了19世紀,琉球國雖然還是中國清朝的藩邦,在表面上維持獨立的國家的形象,但實際上已經是日本薩摩藩的附庸國了。琉球處分時日本外務省在回復清朝的文告中就稱所謂的「冊封」只不過是空名虛秩,完全不能和薩摩藩對琉球廣泛而深入的控制相提並論。[7]
朝鮮半島
在朝鮮,從公元前3世紀左右西漢初期建立衛滿朝鮮,到1895年日本在甲午戰爭中打敗清朝,並用《馬關條約》規定朝鮮是獨立國家之前的,朝鮮半島的國家們在這2100年中一直是中國的藩邦。朝鮮半島的統治者所接受的思想價值,也幾乎和中國一致。
朝鮮半島自古就被中國認為是一個飽讀詩書,在所有外國中最貼近中華文化的國家。在高麗時代,每個高麗王在登基前先會被中國授予「權知高麗國事」的美稱,後面才能自稱「高麗王」。在其它中國的冊封國中,如果國王去世,那新王可以立即繼位,只需要事後再通報中國一聲,讓中國知道這件事,而中國也基本會認。這樣,藩邦的新王們就能利用中國的軍事權威逼迫自己國內的反對派服從自己,以保持自己王位的穩定。但在全部藩邦中,獨獨與眾不同,它採取「事前批准」的模式,朝鮮半島古代的統治者們均強調「要在守禮知恥的前提下與中國保持友好」,既使可以利用中國的權威,但韓國在大部份歷史時期也會選擇不用。[8]例如李成桂篡位後想自稱為高麗王,但他先以「權知高麗國事」的名義派遣朝貢使到明朝,請明朝皇帝朱元璋認可他為高麗王。然而朱元璋卻要求其更改國號。
李成桂在接到改國號的命令後,準備了兩個名稱,一個是「朝鮮」、另一個是「和寧」,並再次寫信請朱元璋幫他定奪。因為「和寧」與蒙古帝國的故鄉「哈拉和林」的漢語翻譯一樣,為了避免和明朝敵對的蒙古勢力產生歧義,在外交關係上引發不必要的混亂,所以朱元璋選擇了同為西漢武帝屬國的「朝鮮」為名。之後朝鮮李氏家族就名正言順的成為朝鮮半島中權力最大的獨裁者國王,朝鮮國內也再無支持高麗王朝的聲音。
皇太極迫使朝鮮仁祖稱臣後,朝鮮和中國清朝的關係深化到無以複加的地步,朝鮮王朝每年能從清廷那裏拿到數量龐大的賞賜,分別是:黃金一百兩、白銀一千兩、奶牛三千頭、戰馬三千頭,[9][10]以及其它各種朝鮮所缺乏的奇珍異寶。以至於朝鮮在19世紀中面對西方列強的時候,也有像閔妃(即明成皇后)一樣堅持主張要和清朝維持友好關係的政客出現,否則遠離清朝的話,朝鮮每年免費從清朝獲得的巨額利潤就會徹底消失。閔妃為了壓制朝鮮國內的親日派,經常把自己的傀儡繼承人(例如純宗等)包裝成朝貢使,讓他們直接接受清朝的冊封。[11]袁世凱一度被清廷派往朝鮮,監督其通商事宜,清朝還在仁川短暫設置了租界。
越南
越南各王朝雖然在表面上隸屬於中國,但越南自主性明顯強於朝鮮半島,常以「南帝」自居。[12]阮朝也有自己的藩邦,對柬埔寨、老撾這兩個國家的態度就像中國對藩邦的態度一樣,並積極把越南-中華式的建築、服裝、音樂傳播到藩邦之中。以至於在法國侵略越南的時候,順便也把兩國和越南合併,統稱為法屬印度支那;而國際社會因為認同越南對柬埔寨、老撾有宗主權,所以越南的宗主法國也自動有權力佔領。
相關項目
參考註釋
- ^ 岡本隆司. 属国と自主のあいだ: 近代清韓関係と東アジアの命運. 名古屋大學出版會. 2004. ISBN 9787108039859.
- ^ Chinese Tributary States. Global Security. [2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8-07).
- ^ J. K. Fairbank. Tributary Trade and China's Relations with the West (PDF). Association for Asian Studies. [2012].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3-08-08).
- ^ 原田環. 東アジアの国際関係とその近代化-朝鮮と越南- (PDF). 日韓歴史共同研究委員會 第一期 第3分科報告書 (日韓文化交流基金). 2005-03: 73―102頁 [2023-06-27].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5-09-10).
- ^ 北岡伸一. 近代日中関係の発端 (PDF). 第1期「日中歴史共同研究」報告書 (外務省). 2010-01 [2023-06-27].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3-06-07).
- ^ 日本国王之印. 毛利博物館. [2020-09-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8-01) (日語).
- ^ 蘇志誠. 日併琉球與中日琉案交涉 (PDF). 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 [1983].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3-08-07).
- ^ 井沢元彥『やっかいな隣人 韓國の正體』
- ^ 仁祖 46卷, 23年(1645 乙酉 / (順治) 2年) 閏6月 5日(乙酉) ○淸人減歲幣細麻布一百匹、諸色紬七百匹、諸色木綿布四千一百匹、蘇木二百斤、茶一千包、佩刀二十把。
- ^ 『仁祖実録』34卷 15年 正月 28日 (戊辰) 崇德二年正月二十八日。歲幣以黃金一百兩、白銀一千兩、水牛角弓面二百副、豹皮一百張、鹿皮一百張、茶千包、水㺚皮四百張、靑皮三百張、胡椒十斗、好腰刀二十六把、蘇木二百斤、好大紙一千卷、順刀十把、好小紙一千五百卷、五爪龍席四領、各樣花席四十領、白薴布二百匹、各色綿紬二千匹、各色細麻布四百匹、各色細布一萬匹、布一千四百匹、米一萬包爲定式。 同、3月
- ^ 『韓國 墮落の2000年史』崔基鎬
- ^ Nguyen Thi My Hanh. Tributary Activities of Vietnam and Korea with China: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Korean History. Hanoi National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20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