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秀瑤變

金秀瑤變,在中國大陸史學界稱為桂東北瑤民起義,是指在1932年到1933年間,廣西省東北部金秀全縣(今全州縣)、興安龍勝灌陽等縣的瑤族居民反抗新桂系軍閥的統治的暴動,第一次暴動發生於1932年10月至年底間,沒有明確的起止時間,第二次暴動則發生在1933年1月31日至4月1日,為其40天。由於此次暴動發生在以金秀縣為中心的桂東北廣大瑤民聚居地,故稱為「金秀瑤變」。但實際上金秀瑤民在此次暴動中並沒有其他縣的瑤民激烈。

背景

瑤族居民散居在湖南貴州廣西雲南東南亞等地。瑤族雖然和漢族雜居,在歷史上受到「華夷之辨」的影響,深受漢族歧視,加之漢瑤經濟狀況發展之不平等和瑤族封建土司和地方政府的多重盤剝,瑤族生活十分困難。

新桂系當局對這一局面也有認識,廣西省政府民政廳所發佈的《綏靖興,全,灌,龍瑤變始末》中指出:「在此重重政治之誅鋤,經濟之掠奪,與一切豪滑俎儈之侵漁欺辱之下,固無彼族生存之餘地」。

而《七十團第一營參與龍勝一隅平瑤經過》一文也指出:「漢人視彼為未開化之人,不獨交易佔盡便宜,更從而欺凌之,狎辱之,官府以其為化外之人,不加保護,以至積恨成仇,早有乘機待發之意」。

據當時廣西省政府民政廳之統計,地方政府和瑤族土司攤派到瑤民身上捐稅約佔每戶瑤民年收入的三分之一以至二分之一。民國政府和瑤族封建土司的雙重壓榨之下,必然會引起瑤民的強烈反抗。

事變經過

1932年1月,興安瑤民中出現謠言,桐木江一帶將會出現瑤王,要求各地瑤民朝覲。10月間,全縣桐木江邊的瑤民鳳福林自稱瑤王,聚眾暴動。集中了兩千多人圍攻羅家評民團,隨後又進攻黃牛市(一個圩場)。 桂東北瑤民大有響應之勢。

新桂系首先採取的是綏撫政策,先後派出全縣縣長,區長,鄉紳等人前往「勸慰」,後又派出桂東北民團區指揮官張淦前往宣慰,處決了全縣的幾個漢族土豪劣紳,以平瑤民之憤。同時又宣佈善後八條,要求暫時以瑤民為區長,收編瑤族武裝,勸導瑤民剃髮易服,興學通婚,文明開化,但被暴動瑤民拒絕。新桂系後採取談判的方式誘騙暴動瑤民首領鳳福林出山,隨後將其逮捕處決。暴動瑤民失去領導,遂潰散,第一次瑤民暴動失敗。

1933年1月31日,桐木江瑤民鳳福山等人利用瑤民覲見瑤王及打蘸(瑤族儀式)之期,聚集二萬多瑤民暴動。此次暴動迅速得到龍勝灌陽興安,全縣和湖南永明江華道縣等地瑤民的相應,聲勢浩大。興安縣城的對外交通被切斷,灌陽,全縣城受到攻擊,龍勝暴動瑤民在縣城外僅5華里的地方紮下營寨,準備攻城。其他如靈川象州荔浦等地的瑤民也奔走相告,準備起事。

新桂系面對桂東北瑤民的大規模暴動,迅速改變策略,改撫為剿。立即勒令新桂系之嫡系護黨救國軍第七軍軍長廖磊,統一指揮桂東北瑤亂地區所有民團,要求「暴亂者無論瑤漢,一律勒繳槍支刀矛」,「聚眾不散,實行痛剿」。同時趕印傳單10萬份,以3架飛機散佈於桂東北各縣,進行分化瓦解。

2月20日,興安縣城受到周邊瑤民數千人的攻擊。興安縣長急電桂林求救。桂林駐軍第七軍周祖晃師派出一個營乘汽車趕往興安救援,將瑤民打散。2月22日,龍勝,灌陽,資源,金秀等縣紛紛來電求救。第七軍即以副市長陳恩元為指揮,率步兵三個營,迫擊炮兩連,機槍兩連奔赴興安,隨後分赴各縣救援。桂林民團區指揮官張淦也率領正規軍一連,三個中隊民團會剿。後因兵力不足,新桂系又增派桂林民團指揮部參謀長虞世熙率三個中隊的民團前往龍勝助剿。

3月初,由於前期投入之兵力不足,瑤民暴動難以平息,各地駐軍,民團疲於奔命,新桂系決定增調正規軍。3月2日,第七軍軍長廖磊親自到達桂林指揮鎮壓,出動第七軍第十九師。分別以團級兵力為主要進攻力量,負責清剿一縣。第七軍警衛團駐防桂林警衛,蘇祖馨率領一團兵力負責肅清灌陽的瑤民反抗武裝,封傳壁率領一團負責清剿興安,靈川,虞世熙率三個中隊的民團負責龍勝方向,張淦以一連正規軍和三中隊民團的兵力清剿全縣、灌陽。在大兵壓境之下,至4月1日,各縣瑤民暴動基本被鎮壓。

影響

暴動瑤民的傷亡數不詳,由於瑤民武器簡陋,不是砂槍鳥銃,就是土製,甚至直接使用工農用具。面對新桂系嫡系部隊的鎮壓,瑤民傷亡必然不輕。廣西省政府發佈文告稱「死者數千以上,凍餓而死者不計其數」。房屋破壞達數萬間。因為瑤民暴動多將工農用具直接使用作武器,在鎮壓中不是被收繳就是丟失,因此造成瑤民身無一物之慘境。事後,廣西省政府撥款數萬賑濟瑤民,並且免收瑤區租稅數年,以減輕瑤民負擔。同時亦完善民團制度,設立「工賑委員會」,以僱傭瑤民修造道路為名,行賑濟之實,以防瑤民因無物無錢而凍餓而死。這些政策一定程度的緩解了漢瑤矛盾。

新桂系曾經在瑤變初起時攻擊中國共產黨參與其事,但並無實質證據。當代的一些史學研究者也以瑤民組織鬆散,技戰術意識低下,各地無橫向聯繫等一系列理由,認為金秀瑤變屬於瑤民自發暴動,期中並無共產黨或其他政治力量參與其中。

註釋

參考書目

  • 莫濟傑,陳福霖[美]著,1991年8月第1版,《新桂系史》,第一卷。廣西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