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龍溪鎮
黃龍溪鎮位於中國四川省成都市雙流區下轄的一個鄉鎮級行政單位。[1]該鎮位於雙流區西南部邊緣,地處雙流區、彭山區、仁壽縣的交界處,距成都市區約40公里,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之一,鹿溪河在此匯入錦江。黃龍溪鎮擁有2100多年的歷史,漢代起便成為錦江上水路運輸的重要一站。黃龍溪鎮至今保留着較為完好的古鎮格局和眾多傳統民俗活動,其中黃龍溪火龍燈舞、「府河號子」入選了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黃龍溪鎮 | |
---|---|
鎮 | |
坐標:30°19′04″N 103°58′14″E / 30.31779°N 103.97066°E | |
國家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上級行政區 | 雙流區 |
村級區劃單位數 | |
面積 | |
• 總計 | 50.4 平方公里(19.5 平方英里) |
人口(2008年) | |
• 總計 | 27,768人 |
• 密度 | 551人/平方公里(1,427人/平方英里) |
時區 | 北京時間(UTC+8) |
行政區劃代碼 | 51 01 16 111 |
郵政編碼 | 610213 |
電話區號 | +86 |
毗鄰 | 永安鎮、籍田鎮、武陽鄉、皇陵鄉、金華鎮 |
網站 | www |
行政區劃
黃龍溪鎮下轄以下地區:[2]
黃龍社區、古佛村、東嶽村、華嚴村、大河村、嘉禾村、響水村和川江村。
地理
黃龍溪鎮位於成都平原向盆中丘陵的過渡地帶,除錦江沿岸地勢較為平坦外,其餘地區地形以淺丘為主。錦江由北向南流經黃龍溪鎮,鹿溪河在此自東向西匯入錦江。此處屬於雙流、彭山、仁壽的交界處,距成都市區約40公里,距雙流縣城約34公里。黃龍溪鎮東面和北面分別與籍田鎮、永安鎮交界,西面和南面則與彭山的武陽鄉、皇陵鄉交界,總面積約為50.4平方公里,下轄8個行政村和1個社區,總人口為27768人(2008年),其中非農業人口超過3200人。
交通
黃龍溪鎮交通便捷,雙流到黃龍溪的雙黃路、大邑到黃龍溪的大黃路、正黃路正興到黃龍溪的正黃路、籍田到黃龍溪的籍黃路交會於此,其中雙黃路為雙向四車道的旅遊快速通道,路況良好。公共交通方面,成都開行有雙流客運中心到黃龍溪鎮的S18路公交車和華陽客運中心到黃龍溪鎮的541路公交車,彭山有從彭山北站到黃龍溪的S101及S102路。另外,成都市區的成都旅遊集散中心、金沙車站還都開行了直達黃龍溪鎮的班車。
- 自駕路線:成都--眉山--丹稜--洪雅--柳江(開車約2個半小時)
- 自駕路線:成都--成雅高速--朝陽大道--五龍谷(全程約85公里,開車約1個半小時)
歷史
古時錦江航路與岷江、長江航路相通,是成都對外交流的重要通道。黃龍溪鎮位於成都下游約40公里處,來自成都的航船如若早上出發,則中午到達黃龍溪鎮;如若中午出發,則需在黃龍溪鎮停泊過夜。加之黃龍溪鎮位於鹿溪河匯入錦江處,河面寬闊、水勢平穩。因此,從漢代起,此處便形成碼頭和集鎮,成為錦江上水路運輸的重要一站。
黃龍溪鎮原名永興場,原址位於錦江東岸,曾毀於一場大火,故又名「火燒場」。清代初年,永興場由河對岸遷至現址。清代時,華陽(後併入雙流縣)、彭山、仁壽三縣同時受民事糾紛、匪患、水患等困擾,於是在三縣交界處的黃龍溪鎮設立了名為「總爺衙門」的聯合辦事機構,共管三縣事務。民國時期,總爺衙門改為三縣衙門。20世紀之後,由於陸路交通發展迅速,錦江航運逐漸廢弛,黃龍溪鎮也逐漸由繁忙的碼頭轉變為安靜的江邊場鎮。
文化
場鎮格局
黃龍溪鎮至今保留着較為完好的古鎮格局,其由七條街九條巷子組成,七街依次為正街、新街、橫街、上河街、下河街、復興街和仿清街;九巷依次為魚鰍巷、擔水巷、煙市巷、扁擔巷、龍爪巷、篙竿巷、蓑衣巷、艄公巷、打更巷。76套始建於明清兩代的川西民居分佈於古鎮的七條街巷之中。黃龍溪鎮內鎮江寺、潮音寺、古龍寺三座佛寺皆位於沿錦江而建的主街——正街之上,其中鎮江寺位於正街南首,古龍寺位於正街北首,控制了街道的長度,形成了單純、緊湊的場鎮格局,組成了「一街三廟」的奇特佛教景觀。另外黃龍溪鎮內共有樹齡上千年的榕樹六株,這些大體量的榕樹使黃龍溪鎮擁有了不同於其它古鎮的獨特景致[3]。
民俗
黃龍溪鎮至今保留着打更的習俗,許多其它的傳統民俗活動和民間藝術形式也在此被傳承下來,包括火龍燈舞、獅燈、牛兒燈、么妹兒燈、放生會、賽龍舟、府河號子(府河為錦江舊稱)等等。其中,起源於南宋時期的黃龍溪火龍燈舞最為知名,每年春節,黃龍溪鎮都會進行大規模的火龍燈舞表演。黃龍溪鎮被中國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火龍之鄉」,黃龍溪火龍燈舞也成功入選了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註釋
- ^ 2023年双流区统计用区划代码和城乡划分代码.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 2023-06-30 (中文(中國大陸)).
- ^ 2023年黄龙溪镇统计用区划代码和城乡划分代码.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 2023-06-30 (中文(中國大陸)).
- ^ 《巴蜀城鎮與民居》,季富政,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