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八路軍編制序列

1938年八路軍編制序列,為列舉1938年冬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的編制序列。

根據國共兩黨達成的協議,1937年8月,中國工農紅軍主力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簡稱八路軍,團結抗日。該部隊仍歸屬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直接領導與指揮。同年9月11日,按照全國抗一的戰鬥序列,又稱為第18集團軍,總司令為朱德,副總司令為彭德懷。但對內仍稱八路軍。

八路軍自建制以來逐步進行擴編,至1938年12月,其下屬已經包括115師山東縱隊120師129師晉察冀軍區陝甘寧留守兵團。總兵力為156700人[1]

背景

1937年9月,八路軍總部及115師、120師129師進入山西後,即參加與日軍的正面交戰。雖然平型關戰役獲得勝利,然而此後仍與第二戰區的國民革命軍友軍接連在忻口戰役失利。於此同時,八路軍決定在日軍戰略區創建抗日根據地,並劃分出晉察冀軍區(平綏路以南、同蒲路以東、正太路以北、平漢路以西),由聶榮臻為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晉綏察軍區(在晉西、察西、綏東成立);晉冀豫軍區(正太路以南、同蒲路以東、平漢路以西、黃河以北)以及晉西南軍區太原會戰前期,八路軍已經率主力115師、129師南調,到和順縣石拐鎮,並建立晉察冀軍區。11月,太原失守。115師除聶榮臻一部留晉察冀創建根據地外,主力轉移至汾河流域和晉南,並留一部在太行山,配合129師在晉東南創建根據地。120師仍在晉西北同蒲路北段活動,並化整為零改為游擊戰。

 
1938年,山西洪洞縣馬牧村八路軍總部合影,自左起分別為左權彭德懷朱德彭雪楓蕭克鄧小平

日軍在佔領太原後,開始對部署於山西農村地區的八路軍進行圍剿。期間,120師發動晉西北七城戰役、115師發動廣陽戰鬥、129師發動神頭嶺戰鬥。聶榮臻領導的晉察冀軍區並成立晉察冀邊區政府,所轄縣發展到30餘。1938年,戰局繼續惡化,八路軍總部、120師、129師、115師陸續南撤。同年4月,毛澤東指示部隊可以進入河北、山東。之後朱德命129師主力與115師344旅迅速向河北南部、河南北部前進,而115師主力則從晉西南調向山東,與12月山東各地起義組成的山東縱隊會師。

1938年11月中共六屆六中全會閉幕後,黨政軍機構大調整。938年12月,中央軍委決定成立八路軍前方指揮部,簡稱「前指」、「前方總部」或「總司令部」,設立於晉東南。

總部

  • 總指揮:朱德(1940年5月回延安)、副總司令:彭德懷
  • 參謀長:葉劍英(在國統區)、副參謀長左權(兼前指參謀長)/1942年8月25日抗大總校副校長兼副政委滕代遠繼任八路軍副參謀長兼前指參謀長
  • 政治部主任:軍委總政治部主任王稼祥兼(在延安)
  • 秘書長:朱光
  • 參謀處:

機要科長孫開楚

第115師

1938年3月,115師師長林彪因被友軍誤傷,離職休養,而師長暫由陳光代任。1938年2月18日,第343旅由正太路北調往山西東南,歸129師指揮。同年10月,115師組建東進抗日挺進縱隊。同年12月,組建獨立支隊[2]

師長林彪陳光代任)、參謀長周昆、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羅榮桓、副主任黃勵、參謀處長王秉璋、供給部長鄺任農

344旅

344旅:旅長徐海東楊得志代任)、政治委員黃克誠、副旅長楊得志、參謀長盧紹武、政治部主任崔田民、副主任譚甫仁

東進抗日挺進縱隊

 
115師東進抗日挺進縱隊負責人在河北南宮的合影,左起為徐向前符竹庭宋任窮肖華

1938年10月,115師組建東進抗日挺進縱隊,開始進入山東[2]。司令員兼政治委員蕭華、副司令員許世友、參謀長鄧克明、政治部主任符竹庭[3]

師屬其他部隊

山東縱隊

 
1938年12月,八路軍山東縱隊沂水成立,圖為山東縱隊渡沂河奔赴抗日前線

山東縱隊由1938年12月組建。指揮張經武、政治部主任江華、政治委員黎玉、參謀長王彬、供給部長馬馥堂、衛生部長白備五

直屬部隊

第二支隊

第三支隊

司令員馬耀南、政治委員霍士廉、副司令員楊國夫、政治部主任鮑輝

第四支隊

支隊長廖容標、政治委員林浩、副司令員趙傑、參謀長王彬、政治部主任周赤萍

第五支隊

 
1938年八路軍山東縱隊第五支隊在掖縣召開成立大會

司令員高錦純、政治委員宋澄、副司令員吳克華、參謀長趙錫純、政治部主任宋竹庭、副主任於眉

第六支隊

司令員何光宇、政治委員張北華、副司令員劉海濤、參謀主任馬繼孔、政治部主任李冠元

魯東遊擊指揮部(7、8支隊)

指揮馬保三、政治委員張文通、副指揮韓明柱、參謀長楊志雅、政治部主任賴萍

第十二支隊

支隊長董慕仲、政治委員張剛、副支隊長錢鈞、政治部主任董少白

隴海南進支隊

司令員鍾輝琨、政治委員梁海波

第120師

120師師長賀龍、副師長蕭克、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關向應、副主任甘泗淇、參謀長周士第[4]

師部

司令部

政治處

直屬部隊

358旅

358旅旅長張宗遜、副旅長李井泉張平華代)、參謀長姚喆喻楚傑代)、政治部主任張平化

359旅

359旅旅長兼政治委員王震、參謀長郭鵬、政治部主任袁任遠、副主任王恩茂[5]

第129師

 
「劉鄧不可分」:劉伯承鄧小平的親密關係一向是中國共產黨中黨員團結互助的宣傳典範

師部

司令部

政治部

直屬部隊

第385旅

原第385旅留在陝北,1938年5月,129師在太行山區重組新第385旅旅部[6]。旅長陳錫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謝富治、副旅長汪乃貴、參謀長范朝利、政治部副主任鮑先志、組織科長高捷成、教育科長漆遠渥、民運科長白偉章、鋤奸科長劉明輝

第386旅

386旅旅長陳賡、政治委員陳再道(後王新亭)、參謀長李聚奎、政訓處主任王新亭、副參謀長周希漢

第344旅

1938年2月24日,奉命轉移到河北,歸129師編制[7]。旅長徐海東(後楊得志代)、政治委員黃克誠、副旅長楊得志、參謀長盧紹武、政治部主任崔田民、副主任譚甫仁

青年抗日縱隊(獨立旅)

1938年5月,冀縣青年抗日義勇軍接受八路軍領導,改編為第129師青年抗日游擊縱隊,同年8月與第771團等合編為青年抗日縱隊[6]。司令員段海洲、政治委員李聚奎、副司令員徐深吉、參謀長李茂思、政治部主任吳富善

晉冀豫軍區

1938年4月成立,5月建立五個軍區,對外稱第129師後方司令部[8]。司令員倪志亮、政治委員黃鎮、副司令員王樹聲、政治部主任賴際發

晉豫邊支隊

1938年4月28日成立,轄五個縱隊。司令員唐天際、副司令員方升普[9]

東進縱隊與冀南軍區

1938年縱隊成立,4月建立軍區軍分區,縱隊兼軍區。1938年12月,縱隊與軍區分開。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宋任窮,副司令員王宏坤、參謀長文建武、政治部主任王光華

1938年12月,東進縱隊從冀南軍區獨立出來,成立軍部。司令員陳再道、政治委員宋任窮、副司令員王宏坤、參謀長文建武、政治部主任鄧永耀。其中第1支隊與趙勤甫支隊合編為第一團;第2、4支隊合編為第二團;第3支隊合編為第三團[7]

八路軍第五支隊

由1938年2月24日從正太路北到晉東南,歸129師編制[7]。支隊長曾國華、政治委員王敘坤、參謀長劉正、政治部主任劉賢權

晉察冀軍區

晉察冀軍區成立於1937年11月,初期下轄四個軍分區,之後逐步擴建。1938年5月,成立八路軍第3縱隊兼冀中軍區,下轄四個軍分區,同年九月繼續擴編為五個[10]

司令員兼政治委員聶榮臻、參謀長唐延傑、政治部主任舒同、副參謀長郭天民、供給部部長查國禎、衛生部部長葉青山

第1軍分區兼第1支隊

第1軍分區兼第1支隊,司令員兼政治委員楊成武、副司令員高鵬、政治部主任羅元發

第2軍分區兼第2支隊

第2軍分區兼第2支隊,司令員趙爾陸(後郭天民任)、政治委員趙爾陸、政治部主任朱潘顯、副主任汪之力

第3軍分區兼第4支隊

第3軍分區兼第4支隊,司令員陳漫遠、政治委員朱良才、副司令員黃永勝、參謀長劉少白

 
1938年,加拿大人白求恩晉察冀軍區對傷兵進行手術

第4軍分區兼第5支隊

第4軍分區兼第5支隊,司令員熊伯濤、政治委員劉道生

獨立第1旅

晉察冀游擊軍(河北游擊軍)

1938年8月31日,正式授予番號。司令員李允聲、副司令員王溥、參謀長羅潤、政治部主任厲男

第三縱隊兼冀中軍區

八路軍第三縱隊兼冀中軍區,於1938年5月由人民自衛軍與冀中河北游擊軍合編而成,下轄第1、2、3、4軍分區,依次兼第7、8、9、10支隊。同年9月,成立第五分區,併兼獨立第1支隊[11]

司令員呂正操、政治委員王平、副司令員孟慶山、政治部主任孫志遠

八路軍第四縱隊

 
1938年6月,八路軍挺進第四縱隊挺入冀東,組織參加薊東抗日武裝大暴動

1938年5月,第120師雁北支隊與晉察冀軍區鄧華支隊合併,並組建八路軍第四縱隊,歸晉察冀軍區指揮[12]。司令員宋時輪、政治委員鄧華、參謀長李鍾奇

  • 第11支隊:司令員鄧華(兼)
  • 第12支隊:司令員宋時輪(兼)
  • 陳支隊:大隊長陳群
  • 包支隊:大隊長包森
  • 單支隊:大隊長單德貴
  • 冀東抗日聯軍
  • 平北游擊支隊
  • 平西遊擊支隊
  • 房淶涿游擊支隊

陝甘寧留守兵團

1937年12月,八路軍後方留守處改為留守兵團。各師駐後方部隊(除770團外),先後改為警備團,納入留守兵團建制[13]

第385旅

旅長王宏坤(後王維舟任)、參謀長耿飈、政治部主任謝扶民

保安司令部

保安司令部,司令員高崗、副司令員周興、參謀長譚希林、政治部主任呂振球

綏德警備司令部

綏德警備司令部,司令員陳奇涵、參謀長畢占雲(兼)

直屬部隊[14][15]

參考文獻

  1. ^ 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資料叢書編審委員會. 八路军·表册. 解放軍出版社. 1994年: 第3頁. ISBN 9787506522908 (中文(中國大陸)). 
  2. ^ 2.0 2.1 2.2 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資料叢書編審委員會. 八路军·表册. 解放軍出版社. 1994年: 第12頁. ISBN 9787506522908 (中文(中國大陸)). 
  3. ^ 軍事科學院軍事圖書館. 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史(中国人民解放军组织沿革和各级领导成员名录). 北京: 軍事科學出版社. 2000年: 第282頁. ISBN 7801373154. 第十卷(下) (中文(中國大陸)). 
  4. ^ 4.0 4.1 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資料叢書編審委員會. 八路军·表册. 解放軍出版社. 1994年: 第14頁. ISBN 9787506522908 (中文(中國大陸)). 
  5. ^ 軍事科學院軍事圖書館. 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史(中国人民解放军组织沿革和各级领导成员名录). 北京: 軍事科學出版社. 2000年: 第340頁. ISBN 7801373154. 第十卷(下) (中文(中國大陸)). 
  6. ^ 6.0 6.1 6.2 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資料叢書編審委員會. 八路军·表册. 解放軍出版社. 1994年: 第15頁. ISBN 9787506522908 (中文(中國大陸)). 
  7. ^ 7.0 7.1 7.2 軍事科學院軍事圖書館. 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史(中国人民解放军组织沿革和各级领导成员名录). 北京: 軍事科學出版社. 2000年: 第374–375頁. ISBN 7801373154. 第十卷(下) (中文(中國大陸)). 
  8. ^ 軍事科學院軍事圖書館. 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史(中国人民解放军组织沿革和各级领导成员名录). 北京: 軍事科學出版社. 2000年: 第373頁. ISBN 7801373154. 第十卷(下) (中文(中國大陸)). 
  9. ^ 軍事科學院軍事圖書館. 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史(中国人民解放军组织沿革和各级领导成员名录). 北京: 軍事科學出版社. 2000年: 第374頁. ISBN 7801373154. 第十卷(下) (中文(中國大陸)). 
  10. ^ 軍事科學院軍事圖書館. 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史(中国人民解放军组织沿革和各级领导成员名录). 北京: 軍事科學出版社. 2000年: 第449頁. ISBN 7801373154. 第十卷(下) (中文(中國大陸)). 
  11. ^ 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資料叢書編審委員會. 八路军·表册. 解放軍出版社. 1994年: 第18頁. ISBN 9787506522908 (中文(中國大陸)). 
  12. ^ 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資料叢書編審委員會. 八路军·表册. 解放軍出版社. 1994年: 第19頁. ISBN 9787506522908 (中文(中國大陸)). 
  13. ^ 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資料叢書編審委員會. 八路军·表册. 解放軍出版社. 1994年: 第20頁. ISBN 9787506522908 (中文(中國大陸)). 
  14. ^ 張文杰; 郭輝. 侯樹棟; 范震江; 劉統 , 編. 中国革命战争纪实 抗日战争 八路军卷. 北京,中國: 人民出版社. 2005年: 224. ISBN 978-7-01-005024-9. 
  15. ^ 軍事科學院軍事圖書館. 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史(中国人民解放军组织沿革和各级领导成员名录 下) 第十卷. 北京: 軍事科學出版社. 2000年: 第252—254頁. ISBN 7801373154. 
八路軍編制
1937年秋 1938年冬 1940年冬 1942年秋 1945年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