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稿:臺北帝國大學文政學部史學科

點評: 單一學科可能缺乏足夠的資料,建議您改為撰寫臺北帝國大學文政學部 🎋🍣 2023年3月8日 (三) 08:15 (UTC)

文政學部史學科,是1928年臺北帝國大學創設即創立之學科,隸屬文政學部。文政學部部長為藤田豐八,特色講座是土俗人種學講座與南洋史學講座。當時臺北帝大被視為日本帝國的南方研究基地,華南、南洋為研究重點,因此,史學科的南洋史學和土俗學人種學變成重點學問。[1]帝大創設前,臺灣總督府以台北農林專門學校為基礎,成立臺北帝國大學,陸續設立理農學部、文政學部、醫學部、工學部等。理農學部是以台灣為中心的熱帶農林業及應用,文政學部則以南方、東洋為主的文學科、史學科、哲學科和政學科。其中,「史學科」設立「國史(日本史)講座」、「東洋史講座」、「南洋史講座」、「土俗人種學講座」4個講座,研究重點為歷史時期跨東中國海、南中國海之交流,台灣原住民之人類學。[2]

成立

台北帝國大學依「臺北帝國大學講座令」設置「講座」作為基本教學研究單位。由於台北帝大的創社宗旨是以台灣、東洋、南洋之自然界及人文界為研究對象,這是以地理位置定義學術方向,也因此文政學部史學科有別於其他帝國大學,設置「東洋史學、國史學、南洋史學」3個專攻講座,「南洋史學」即為其他帝國大學所無,[1]另設立輔助學科性質的「土俗學人種學講座」、「西洋史學、史學地理學」講座,共5個講座。[3]

講座與研究成果

東洋史講座

1928年創校之初即設置,由擔任文政學部部長的藤田豐八教授,亦擔任東洋史學講座教授。1929年藤田因病死於東京出差中,講座教授由助教授桑田六郎接任,持續到1945年,此講座成員還有助教授青山公亮、助手前嶋信次等。青山專長是中國史(元代史),前島專長是東西交涉史;另外東京帝國大學名譽教授市村瓚次郎也曾客座一年,講授兩宋思想史與中國古代史。[3]:73-74

教授 介紹
藤田豐八(1869-1929) 1895年自東京大學文科大學漢文科畢業,進入大學院專攻中國哲學、文學史。1897年渡清,漢譯介紹日本學術書。1912年返日,1920獲得博士學位,1925年在東京帝國大學史學科擔任教席,1926年擔任東西交通史課程,是松田壽男和前島信次之弟子。其研究為利用漢文史料、西域史料(波斯、阿拉伯)來研究漢代至唐宋的東西交通史,也詳細研究中古時期中國海外貿易狀況,是日本研究東西交通史之先驅。他進入史學科後,從歐洲購入有名的Huart文庫,被認為是日本帝國最初的西亞文獻集。[2]:85-86
桑田六郎(1894-1987) 1918年自東京帝大東洋史學科畢業,1920年自東京帝國大學大學院退學,1921年擔任水戶高等學校講師,旋即升任水戶高等學校教授,1928年5月擔任台北帝國大學講師、6月任助教授隸屬東洋史講座,1929年9月升任教授並擔任東洋史講座。返日後歷任大阪大學教授、東海大學教授。其研究主題與藤田豐八類似,主要以漢文史料配合印度、回教系統史料,研究南海的東西交通史。[2]:86
青山公亮(1896-1980) 幼年在朝鮮度過,中學畢業後1917年進入東京帝大文科大學,專攻東洋史,1921年大學畢業,擔任中學教師。1922年擔任松江高等學校教授,陸續發表關於13世紀日韓關係史之研究。1931年擔任台北帝國大學助教授,研究日本與高麗之關係史、中國元朝史。戰後返日,擔任明治大學教授。1955年出版代表作《日麗交涉史の研究》,1963年獲得明治大學文學博士學位,為戰後日本學術界朝鮮史研究的長老,長期擔任朝鮮史研究會會長。[2]:86
前島信次(1903-1983) 1923年自東京外國語學校法語部畢業,1928年自東京帝大文學部東洋史科畢業,為藤田豐八教授之學生,隨即來台擔任文政學部助手,期間協助藤田豐八教授、神田喜一郎教授購買、整理中外圖書,並開始研究台灣歷史與東西交通史。1932年轉任台南州立台南第一中學校歷史科主任教諭,在台南作育英才,並與國分直一新垣宏一等,一起成為研究台南鄉土史之領導者。1940年返日,進入滿鐵東亞經濟調查局,發表有關回教世界的研究。1993年逝世,被認為是日本伊斯蘭學之父。[2]:86-87

南洋史講座

創校之初即設立,是台北帝大特色之一,由東京帝大出身、原任東京帝大講師及史料編纂官的村上直次郎擔任教授。村上曾留學歐洲各國,擅長荷蘭、西班牙等語言。他也負責教授一年級生史學概論課程。其風格強調學生外語能力,授課風格嚴格。助教授岩生成一及講師箭內健次。1935年,村上教授回日本後,講座教授改由岩生成一擔任,講師箭內健次則升任助教授。兩人皆擅長南洋史與荷、西史料。此講座的學生佔了史學科學生一半以上,學生需要接受西班牙文、荷蘭文訓練,大致來說,與菲律賓有關題目要學西班牙文,與印尼有關主題要學荷蘭文。[3]:74-75

教授 介紹
村上直次郎(1868-1966) 1892年入學東京帝國大學史學科,之後進入大學院深造,接受坪井久馬三及L.Riess指導,具有英語、德語、法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意大利語、拉丁語之基礎,研究日歐交涉史、南洋史、日本與南洋關係史、天主教史等。1895年底被日本政府派遣來台調查歷史資料,在台南之英國傳教士處發現「蕃語文書」,並介紹於《史學雜誌》。1922年起,應台灣總督府之邀參與臺灣總督府史料編纂委員會工作,從歐洲文獻抄譯台灣相關史料。1929年4月,擔任台北帝國大學史學科南洋史學講座,並繼任文政學部長,1935年返日,在台期間,主要研究為日歐交涉史,1935年出版《長崎市史 交通貿易編 西洋諸國部》,並利用抄譯西洋文獻史料來撰寫〈熱蘭遮城築城史話〉、〈蘭人の蕃社教育〉、〈基隆の紅毛城址〉、〈澎湖島に於けるオランダ人〉及《新港文書》等17世紀西班牙、荷蘭人在台活動研究。[2]:87-88其在台灣史學成就主要有三方面:(一)新港文書之命名與研究,村上將以羅馬字所寫的契約文書命為「新港文書」,內容有買賣、典當、租佃三類;(二)臺灣總督府史料編纂委員會的史料編纂事業,其成果有《臺灣史料稿本》本編27冊、綱文25冊,《臺灣史料雜纂》7冊(包括《巴達維亞城日誌》3冊),合計59冊;(三)荷西時期台灣史研究與譯註。[4]
岩生成一(1900-1988) 1925年,東京帝國大學文學部國史學科畢業後,進入史料編纂所;1929年來台擔任台北帝國大學助教授。1930年起赴歐兩年,在荷蘭閱讀、抄寫荷蘭東印度公司檔案,又於1931年移居倫敦,在Indian Office的Record Department閱讀、抄寫日本及台灣之相關史料(其中的英國東印度公司台灣商館文書,在戰後留存台灣,於1959年由賴永祥、曹永和整理出版)。1936年升任教授,擔任南洋史學講座,研究主題有16、17世紀荷蘭日本交涉史及當時東南亞的「日本町」。1941年以《南洋日本町の研究》獲得帝國學士院賞。1945年被國立台灣大學留用,1947年返日擔任法政大學、日本大學講師,1948年任東京大學文學部教授,1951年獲得東京大學文學博士學位,1961年自東京大學退休。[2]:88
箭內健次(1910-1996) 東京帝國大學蒙古史教授箭內亙之子。1934年自東京帝國大學國史科畢業,1936年任台北帝國大學文政學部講師,1938年升任助教授。[2]:88-89。戰後短期曾被國立臺灣大學留用,1946年5月返日,暫時任職外務省、文部省,1950年任金澤大學法文學部教授,1953年任九州大學文學部教授。箭內健次在南洋史學講座講師、助教授任內(1936-1945),以研究日耳曼博物學者菲利普·弗朗茨·馮·西博爾德(1796-1866),以及以菲律賓為中心的日西關係史;戰後改以日本鎖國和長崎為研究重心。[1]:40

國史學講座

設置於1929年,由助教授中村喜代三擔任,中村1928年即在史學科擔任國史學一科講師,設置講座後,升任講座擔當人,直到1945年。此講座還有助教授小葉田淳、講師渡邊世祐。[3]:47

教授 介紹
中村喜代三(生卒不詳) 京都大學畢業後,曾任堺市史編纂室編輯長,1924年來臺,之後擔任台北帝國大學史學講師、國史學講座教授。據說戰後返日不久逝世。1972年曾出版《近世出版法の研究》[2]:89
小葉田淳(1905-2001) 1928年京都帝國大學史學科畢業後,在堺市史編纂市勤務,1930年4月來台擔任台北帝國大學文政學部講師,10月任助教授。1930年代在沖繩調查明清時代琉球王國向中國朝貢的文書《歷代寶案》,將之抄錄回台北帝國大學,並進行研究。1939年出版研究明代中琉朝貢貿易史名著《中世南島交通貿易史の研究》,1940年參加台北帝國大學海南島學術調查,出版《海南島史》。1946年3月被國立臺灣大學留用為副教授,該年12月返日。返日後,1947年3月擔任京都大學文學部講師。4月任東京文理科大學文學部講師,6月升任教授。1949年11月任京都大學文學部教授。1969年4月,任龍谷大學文學部教授。[2]:89-90

西洋史學、地理學講座

於1930年設置,由村上直次郎擔任講座教授,1935年後由助教授菅原憲擔任。另外因村上直次郎教授實際上是南洋史學講座擔任人,所以初期由台北高等學校教授庄司萬太郎擔任西洋史教學,地理學則由講師小野鐵二擔任講師。庄司的研究主題是西洋史中與台灣史有關的事件或人物,菅原的專長則是德國近代史。[3]:75

土俗學人種學講座

台北帝國大學創立之初即設置的講座,是台北帝大設置的特色講座之一,積極購買研究領域的重要資料。1926年移川子之藏被聘為在外研究員,前往岩手縣遠野調查伊能嘉矩收藏,購入伊能嘉矩的台灣關係圖書、手稿、原住民的「土俗品」137種約300件。後來這批稱為「伊能文庫」的圖書、手稿、標本資料,在1928年帝大開校前運來台灣,成為大學收藏。以此標本為基礎,加上土俗人種學研究室所蒐集的台灣原住民「土俗品」、「考古出土物」,合計1,905種2,500件成立「土俗人種學標本室」。此講座下設有「南方土俗學會」,是以土俗學人種學教室為基地,結合對民族學有興趣的學者,各方人士的學會,每月進行一次討論會,並發行《南方土俗》雜誌(第5卷改題為《南方民族》),討論會中報告的主題,常會整理發表於學會刊物。雖然土俗學人種學只是帝大史學科下輔助性學科,但土俗學人種學講座的創設,世台北帝大特色之一。參加此學會的會員來自各學科,有史學科、文學科、哲學科、政學科、理農學部、醫學部,甚至總督府職員參加,所以反而是史學科中比較活躍的學會。從《南方土俗》雜誌來看,不少史學科學生參加此學會的活動,頗有跨學科訓練的學風。且集當時台灣人類學研究者於一堂,可說是台灣制度化的人類學發展的開始。[3]:74

「土俗人種學講座」的教授是美國哈佛大學人類學博士出身的移川子之藏,他關心主題是環太平洋的文化交涉史。[3]:74另聘有助手慶應大學畢業的宮本延人,後來升任講師、助教授。這個講座融合文化人類學、考古學、語言學與體質人類學,由於當時文政學部沒有相應的學科或專攻,因此教授可致力於研究。這個講座可帶學生,如人類學者馬淵東一就是此講座訓練,他的專攻是東洋史學,是台北帝國大學第一屆畢業生。[5]三人共同調查的《台灣高砂族所屬系統的調查書》曾得到1936年帝國學士院賞的榮譽。東北帝國大學出身的陳紹馨也於1943年受聘擔任整理土俗人種標本的工作,戰後陳紹馨也是負責接收文學院的人之一。

土俗人種學講座積極進行調查與史料採集,如在花蓮太魯閣進行遺跡調查;在宜蘭、新竹進行原住民語言錄音。另外,移川子之藏從荷蘭抄回荷蘭東印度公司的台灣關係檔案25,222葉。[2]:90-91

開校後,仍購入重要史料,如坂口昂的歷史學、西洋史藏書1,345冊,成為「坂口文庫」。1929年購入Clement Huart文庫2,024冊、福州藏書家龔易圖之烏石山房舊藏34,803冊(烏石文庫)、大鳥富士太郎男爵舊藏之東西交通史洋書1,750冊(大鳥文庫)及藤田豐八舊藏東洋史相關之洋書506冊(藤田文庫)。[2]:91

台灣史料調查室

1936年史學科開闢「台灣史料調查室」,會同五個講座師生,收集整理台灣關係史料及進行島內史蹟之調查、採集古文書、採拓踏古碑、拍攝記錄寫真,並於基隆社寮島進行西班牙要塞城蹟之考古調查。1937年,接收自高等法院移交之清代台灣古文書1,140件,即《淡新檔案》。[2]:91在此史料調查室計劃下,各講座積極進行史料調查、蒐集。如國史學講座小葉田淳在沖繩抄錄明清兩代琉球王國的中國朝貢文書《歷代寶案》;南洋史學講座則從內閣文庫影抄林春勝的《華夷變態》。[2]:91後來因為戰爭因素,比較少進行野外調查。另外,配合大學暑假,舉行為中學校教師舉辦的夏季講習會活動,有幾次是以史學為主題。[3]:78-79

參考資料

  1. ^ 1.0 1.1 1.2 周婉窈. 台北帝國大學南洋史學講座專攻及其戰後遺緒(1928-1960). 臺大歷史學報. 2018-06-20, (61): 17. 
  2.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吳, 密察. 殖民地大學及其戰後.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020: 73. 
  3. ^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陳偉智. 文政學部-史學科簡介. 1996-04-20. 
  4. ^ 葉, 碧苓. 村上直次郎的臺灣史研究. 國史館學術集刊. 2008-09-01, (17): 1. 
  5. ^ 周, 婉窈. 臺北帝國大學南洋史學講座.專攻及其戰後遺緒. 臺大歷史學報. 2018-06-20, (61): 38-39. 

Category:臺灣1000專案草稿

Category:臺灣歷史學 Category:歷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