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村光一

日本遊戲設計師

中村光一(日语:中村 光一,1964年8月16日-),日本电子游戏开发者。在中村上高中时便得到了编程天才的称呼;在1982年他参加了艾尼克斯的编程竞赛,并以他的作品《门门冒险》得到了一等奖。在1984年他建立了电子游戏公司Chunsoft,并担任总裁。

生涯

业余项目

中村在日本香川县丸龟高中时是数学俱乐部的成员。他在Tandy TRS-80上使用BASIC程序语言将电子游戏《Galaxy Wars》进行了移植。

为了玩被《I/O》杂志的铃木孝成移植到NEC PC-8001的《Galaxian》等游戏,中村用他卖报纸积攒的钱买了一台PC-8001。他把自己在PC-8001上开发的机器代码投递给了《I/O》杂志并于1981年2月刊上刊登,他的首个发表作品为他赚得了20,000日元。

有了那次经历,在他高中的第一个春休,中村以《ALIEN Part II》为名移植了街机游戏Space Panic》并刊登于1981年5月刊。程序发行于盒式录音带,并带来了200,000日元的版税收入。在接下来的1982年1月刊,同样发行在录音带《Scramble》(后因权利关系改名《Attacker》)带来了100万日元的版税收入。此外,刊登于《I/O》特刊《微型电脑游戏书4》的《River Patrol》移植版《River Rescue》在中村高中期间带来了超过200万日元的收入[1]。由于他活跃于《I/O》他成为了优秀的年轻PC爱好者[2]

中村使用版税收入购买了一台PC-8801并决定成为一名职业电子游戏开发者,在他高中三年级,即1982年时,他参加了艾尼克斯举办的第一届年度爱好者程序竞赛。他凭借着自己的首个原创作品《门门冒险》,以优秀编程获得了获得了竞赛的第二名,并得到了50万日元的奖金[3]

艾尼克斯时期

在1983年,中村搬到东京并进入电气通信大学。他将获奖作品《门门冒险》一直到多个PC平台,作为大学生的他每年的版税收入超过1000万日元[4]。在那之后,中村发行了他的第二个PC游戏《Newtron》,并在大学第二年的春假中和朋友创建了5人公司Chunsoft。他开始在东京调布市的一个分契式公寓开始工作。Chunsoft第一个发行的有戏是1985年的PC-6001办《门门冒险 mkII》。接着在加入艾尼克斯的FC游戏开发后,Chunsoft也进行了家用电子游戏机版《门门冒险》的开发[5]。相较于PC版8万份的销量,FC版本则销售记录为20万份,这导致其在之后都聚焦于家用游戏平台的开发。随之尔后,艾尼克斯程序竞赛的冠军堀井雄二和中村一起开发FC复刻作品《港口镇连续杀人事件》。

同时,同为电脑角色扮演游戏《巫术》和《创世纪》爱好者中村和堀井开始开发正宗的FC角色扮演游戏《勇者斗恶龙[6][7]。之后中村继续开发勇者斗恶龙系列作品,直至《勇者斗恶龙V》后脱离艾尼克斯的工作。

艾尼克斯时期以后

弟切草》标志着Chunsoft的首个品牌。在那之后,成功开拓的新类型游戏《特鲁尼克大冒险 不思议的迷宫》、《镰鼬之夜》、《风来的思念》和《街 命运的交叉点》都为公司建立了良好的形象。中村后来不得不离开编程来管理公司[8]

有一段时间,公司的产品被人认为是平庸的,但《3年B组金八先生 伝说の教坛に立て!》显示出了复苏的迹象。近年Chunsoft和世嘉的家庭电子游戏生意联络到了一起,中村担当了2008年Wii游戏《428 封锁的涩谷》的制作人。

据2006年TV东京《世界商业卫星》的一次采访,中村购买了一个1.2亿日元的澳大利亚制巡航机。

制作游戏

参考文献

  1. ^ ‘永久保存版 みんながコレで燃えた! NEC8ビットパソコンPC-8001・6001’アスキー、2005年、pp.62-65。中村光一インタビュー
  2. ^ 志田英邦‘ゲーム・マエストロ VOL.1 プロデューサー/ディレクター编(1)’毎日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ズ、2000年、p.138。堀井雄二インタビュー
  3. ^ ‘みんながコレで燃えた! NEC8ビットパソコンPC-8001・6001’p.65
  4. ^ ‘みんながコレで燃えた! NEC8ビットパソコンPC-8001・6001’p.66
  5. ^ 多摩豊‘テレビゲームの神々 RPGを创った男たちの理想と梦’光栄、1994年、pp.102-104.
  6. ^ 滝田诚一郎‘ゲーム大国ニッポン 神々の兴亡’青春出版社、2000年、pp.166-168.
  7. ^ 志田英邦‘ゲーム・マエストロ VOL.2 プロデューサー/ディレクター编(2)’毎日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ズ、2000年、p.16。中村光一インタビュー。
  8. ^ Game Maestro, Vol. 2: Producer/Director Edition (2) by Hidekuni Shida, 2000, p.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