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镇草书《心经》卷

吴镇草书《心经》卷,是元代四大家[注 1]之一的吴镇(1280-1354年)唯一传世的草书精品,此书卷作于元代至元六年(1340年),为吴镇61岁,隐居于浙江嘉兴魏塘桥梅花庵时的书法作品。原作为纸本,以草书书写,纸卷长29.3公分,总宽203公分,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1]

此卷曾为清朝刘镛珍藏,后转手藏于成亲王永瑆[2]的诒晋斋,再转赠给嘉兴人吏部左侍郎钱樾,钱樾于嘉庆十六年(1811年),请江南鑴刻名手钱泳将吴镇的草书《心经》卷刻勒于碑石上,碑石后嵌砌于梅花庵[3]墙上[4]

元代大画家吴镇,字仲圭,号梅花道人,晚年濳心佛道,常与僧道同参,自号“梅沙弥”,墓碑上自题 “梅花和尚”。吴镇博学多才,为人孤洁清高,一生隐居魏塘,不愿出仕为官,交往友人多为文人雅士或僧众、道侣,很少与达官显贵来往,靠卖字画和占卜糊口,终身守志清贫,不改志节。吴镇精诗文、工书法、擅水墨画,时人赞为“诗、书、画三绝”,传世有一百余首诗文,收录在《梅道人遗墨》[5] 中。吴镇十八、九岁便开始习画,对山水、梅竹、树石皆有很深的造诣,明代的恽南田赞其“笔力雄劲,墨气沉厚”,与黄公望王蒙倪瓒并称为元四家。他的画风对明、清两代的艺术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力,在中国近代美术史有其地位。

吴镇书法擅长草书,得益于北宋黄庭坚,他的笔法具有古秀苍劲之美,又有一种化外之人的潇洒,虽然洒脱但不显狂浪。晋唐以来抄写佛经的风气很兴盛,但抄本多为楷书行书,少见草书抄本,狂草作品更是稀中之稀。

卷文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原卷多了一个“界”字)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识界(原卷漏了此句经文),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密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原卷漏了此句经文),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密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原卷笔误,将此句经文与后句书写颠倒),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梅花道人奉书。至元六年夏四月初吉。
[6]“梅花盦”朱文方印、“嘉兴吴镇仲圭书画记”白文方印。卷上还有清代刘墉、永瑆题跋及钱樾、周家谦等人鉴藏印记。[7]

历代评论

  • 李日华在《六研斋笔记》说:“梅花道人书作藏真(怀素)笔法,古雅有余。”[8]
  • 孙大雅在《墨竹记》说到:“为人抗简孤洁,高自标表。”
  • 永瑆在此卷跋语中说:“此卷与《竹谱》中草法不类,饶有旭、素之致。”
  • 刘镛在跋语中也说:“梅道人书颇有萧淡之致,追步唐贤。”

注释

  1. ^ 元四家有两种说法,其一:赵孟𫖯、黄公望、王蒙、吴镇;其二: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

参考来源

  1. ^ 故宫博物院-吴镇草书心经卷. [2017-07-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29). 
  2. ^ 清乾隆皇第十一个儿子。
  3. ^ 西塘古鎮-梅道人居梅花庵. [2017-07-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29). 
  4. ^ 吴镇纪念馆 草书心经碑图片. [2017-07-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29). 
  5. ^   梅花道人遺墨. 维基文库 (中文). 
  6. ^ 盖印章的意思。
  7. ^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维基文库 (中文). 
  8. ^ 李日华.   六研齋筆記. 维基文库 (中文). 

参考文献

  1. 广西美术出版社有限公司 编,《历代心经书法名品集》,广西美术出版社,2015,ISBN 9787549411634
  2. 雷志雄 编,《中国历代书法名迹临习指导:吴镇心经卷》,湖北美术出版社, 2001,ISBN 9787539411767
  3. 洪亮 著,《历代名家书心经 吴镇》,江西美术出版社,2013,ISBN 9787548024828
  4. 李阳泉/顾鹤鸣 编,《我写我心-历代四十八位名家手书心经(上下)》,文物出版社,2015,ISBN 9787501042401
  5. 中信出版社 编,与七位大师一起抄写《心经》,中信出版社,2016,ISBN 9787508648880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