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囊式陶瓷壶
形制
皮囊式陶瓷壶大致上由注口、提梁、壶身,这三部分组成,细节造型上随着年代发展演变,有些在注口上会加装不同造型的插栓,或在提梁后方有不一样的装饰,例如羽毛样式的装饰或是平顶柱栓等等,壶身则可见运用黏贴泥条、雕花、划花、印花等等方式装饰,有些壶底部还有圈足构造存在。
皮囊式壶发展史
早期学者大多推定,皮囊式陶瓷壶最早可能出现在辽朝(公元916-1125年),但在随着越来越多考古证据的出土及海捞,还有学者们的比对及研究后,推定此类壶应该从唐代就已经出现。
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及日本出光美术馆内,分别有两件属于低温铅釉陶的三彩瓷器馆藏[1],一开始学者保守的将其判定为辽代的作品,但是由于其三彩釉色的施釉特征,类似集中出现在盛唐时代的作品,因此被修订为唐代的作品,这两件作品也属于皮囊式陶瓷壶中较早出现的,从这两件作品可以看出,当时的皮囊式陶瓷壶,除了三彩釉色外,造型也有其特色,注口沿通常高于或平行于提梁,而提梁则连接在注身和尾翼装饰上,且提梁些微高于尾翼,壶身则有仿金银器錾金装饰的纹路。
除了三彩皮囊式陶瓷壶作品外,唐代的皮囊式壶中还有许多作品,其中不乏也有一些高温的白瓷和青瓷器件,样式上可被分为三类。其中第一类壶的壶身均有仿皮革缝合痕迹的装饰泥条,提梁高于或平行于注口及羽翼装饰,注口下方多带有仿皮带状的箍扣装饰,底部平坦无圈足或是呈圜底,此类的壶可以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搜藏的白瓷皮囊壶为例子[2];第二类的壶,壶身呈现上窄下丰,注口短直,提梁一边紧接注身,一边则由仿皮带的泥条扣于壶身上,导致提梁尾端翘起呈尾翼形状,此样式的壶曾在1990年初期在江苏扬州市唐代文化宫建筑基址中的唐代文化层出现,目前搜藏于国立故宫博物院的另一件白瓷皮囊壶[3]便是属于此类作品,以上两类作品被认为应该是晚唐时期的产物;第三类壶的样式则是有一拱形提梁,提梁的一侧有短直流,另外一侧则有平行的柱栓,短直流还配置了活动式的凤首插栓,提梁和短直流及柱栓相接的部分有仿皮带状的箍扣,壶身除了也有仿皮革缝合痕迹的装饰泥条,还有许多繁复装饰,例如花卉贴纹等等,在年代上这一类的作品则还没有切确的定论。另外,在英国维多利亚与亚伯特美术馆的一件白釉铁班皮囊壶馆藏[4],此壶壶身上有晚唐时期流行的褐斑装饰,注口和提梁及羽翼装饰之前的关系,比较相近于三彩皮囊式陶瓷壶作品,但其壶身又有仿皮革缝合痕迹的装饰泥条,注口下方又带有仿皮带状的箍扣装饰,可以看出样式上从三彩皮囊式陶瓷壶转变到第一类壶的演变。
辽代早期的皮囊式壶,大致上有扁身单孔式及扁身提梁式两种类型,扁身提梁式为上窄下丰,壶身上有一注口,注身上安置提梁,和唐代某些壶的样式很类似,但是整体壶身较长。
引用资料
- ^ C0090754 三彩袋形水注,东京国立博物馆
- ^ 唐至宋 白瓷皮囊壶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器物典藏资料检索系统 - 国立故宫博物院
- ^ 晚唐~五代 九~十世纪 白瓷皮囊壶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器物典藏资料检索系统 - 国立故宫博物院
- ^ C.103-1913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 谢明良. (2008). 记皮囊式壶. 陶瓷手记-陶瓷史思索和操作的轨迹 (pp. 87-99). 中华民国: 石头出版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