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掌溪桥

台铁纵贯线八掌溪桥是位于中华民国台湾嘉义县水上乡台南市后壁区的一座铁路桥梁,跨越八掌溪,连接嘉义县水上乡南靖车站台南市后壁区后壁车站,现役桥梁在1990年重建完成并于次年(1991年)通车。

八掌溪桥
八掌溪桥(台铁纵贯线
坐标23°24′15″N 120°23′10″E / 23.404249°N 120.386061°E / 23.404249; 120.386061
承载台铁纵贯线
跨越八掌溪
地点 中华民国台湾嘉义县水上乡台南市后壁区
官方名称八掌溪桥
维护单位交通部台湾铁路管理局
上游桥梁八掌溪渡槽(嘉南大圳
下游桥梁八掌溪桥台1线
设计参数
桥型上部结构:上承式预力箱型梁
下部结构:单柱悬臂式混凝土桥墩、沉箱基础
全长297米(974英尺)
宽度双线桥梁
最大跨度19.8米(65英尺)
历史
施工单位第一代桥:久米组
第二代桥:(不详)
第三代桥:(不详)
第四代桥:嘉连营造有限公司
开通日大日本帝国1903年(一代桥)
大日本帝国1915年(二代桥)
台湾地区1970年(三代桥)
台湾地区1991年1月30日(四代桥)
重建日台湾地区1990年12月(四代桥)
关闭日大日本帝国1914年(一代桥)
台湾地区1991年3月20日(二代桥)
台湾地区1991年1月30日(三代桥)
地图
地图

沿革与设计

第一代桥

1895年日本统治台湾后,除了改建原北部之清代铁路以外,并自1899年起由南、北两端建设纵贯线,南部路线由台湾总督府铁道部打狗出张所从打狗往北铺设[1],1902年初路线推进到嘉义,在跨越八掌溪处所先建临时便桥应急,长97.5米,1902年2月20日试运转,并随着嘉义~水堀头(今水上车站)~后壁藔新营庄路段在1902年4月20日通车而启用[2][3][4]

而就在临时桥通车的前几日,永久桥(第一代桥)于1902年4月15日开工兴建,原名“八奖溪桥”,长196.6米,为10孔跨径60呎的钣梁桥,桥墩以砖、石混砌,沉箱基础深入河床15至20呎,1903年2月20日竣工,工程包商为久米组[2]

意外

1902年5月10日,铁道部道班工施攴生疑似在巡道时遭火车撞击,事后有关单位在一代桥南岸设立约100公分高、50公分宽的大型石头墓碑,正面(方位向西)与背面分别刻上[5]

铁道部线路工夫施攴生之墓


明治三十五年五月十日毙于八奖溪桥上




依据铁道研究者杜怡和调查,该石头墓碑于2005年仍立于八掌溪南岸[5]

水患

1914年7月13日暴风雨来袭,第一代八掌溪桥3处桥墩遭洪水冲倒、4支钢梁落桥流失[6],交通中断。一代桥断桥后,桥梁两端站水堀头站(今南靖车站[注 1]后壁藔站间改采步行接驳,甚至部分列车停驶嘉义台南路段[8]。同月24日下午,临时桥架设竣工通车[9]

第一代桥遭冲毁后,其遗留在行水区的旧红砖桥墩,于战后2003年由水利单位拆除[5]

第二代桥

因应第一代桥1914年遭冲毁,台湾总督府铁道部在一代桥下游侧新建第二代桥,隔年(1915年)5月30日完成[10],为12孔跨度19.2米上承式钢钣梁单线铁路桥[5],沉箱基础深10至13米[11]:19-4。 

由于台湾日治时期前期八掌溪名称常出现异字写法(奖、掌等字),故台湾总督府于1921年5月27日公告河川名改为“八掌溪[12],也因此台湾总督府交通局铁道部自1938年起,将“八奖溪桥”改名为“八掌溪桥”[13]

战后中华民国时期二代桥于1951年1月4日起至14日止,每日上午封锁路线,抽换台铁局钢梁厂自制的新钢梁,提高桥梁载重[14]

1973年起纵贯线全线(基隆高雄间)分段进行铁路电气化工程,本桥桥上增设电车线电杆等设备。1979年4月23日,包含第二代桥在内的嘉义台南间完成通电[15]

二代桥使用至1991年3月20日配合第四代桥东正线通车后废弃拆除[11]

第三代桥

战后中华民国时期之台湾铁路管理局自1967年9月起分阶段将纵贯线彰化民雄间、嘉义新市间之单线铁路扩建为复线铁路[16],于第二代桥下游侧新建第三代桥,做为西正线(北上线)桥。

第三代八掌溪桥为单线上承式钢钣梁桥,长236.37米,共12孔桥孔,每孔跨度19.2米[5][17][注 2],基础采用长度21至27米深的场铸桩,桥墩为RC造,于1970年4月完工,最迟在同年6月随南靖后壁双轨化通车而启用[4][17]。第三代桥通车后,原二代桥改做东正线(南下线)桥。

1973年起纵贯线全线(基隆高雄间)分段进行铁路电气化工程,本桥与第二代桥相同,在桥上增设电车线电杆等设备。1979年4月23日,包含第三代桥在内的嘉义台南间完成通电[15]

三代桥使用至1991年1月30日因第四代桥西正线通车后停用拆除[11]

第四代桥(现役)

台湾日治时期后期及战后时期台铁局陆续改建或补强老旧铁路桥梁,并自1980年代起,大规模重建旧桥,除了已经重建完成者[注 3]之外,盘点出29座桥梁,分别纳入“铁路沿线老旧桥梁重建工程”及“五大桥梁重建工程”两项计划[19],而八掌溪桥是以前者的工程计划重建,是为第四代桥。

第四代桥建造于第三代桥北端下游侧约40米及南端下游侧约80米处,嘉连营造有限公司承包建造,桥台为悬臂式,主桥下部结构为单圆柱形悬臂式桥墩及直径80公分预铸式(部分为场铸式)预力混凝土基桩、上部结构为上承式预力箱型梁,全长297米,计15孔桥孔,每孔跨径19.8米,自1987年11月决标开工,1990年12月竣工并完成南、北引道铺轨,桥面铺设传统道碴轨道,次年(1991年)1月30日切换西主正线通车并停用第三代桥、3月20日完成拨接东主正线通车,自此第二代桥功成身退[11]

第四代桥完工后,台铁局于该桥北方(嘉义县境)路线东侧设置“八掌乾坤”四字石碑,以资纪念[21]

未来规划

台铁局尚在办理八掌溪桥改建工程可行性评估或规划作业,将待完成规划后交由交通部铁道局接办[22]

相关条目

注释

  1. ^ 1911年3月20日,水堀头停车场由今天水上车站位置,迁至今日南靖车站位置,搬迁后站名仍为“水堀头”[7]
  2. ^ 二代与三代桥的跨度,也有19.8米的数据[11]
  3. ^ 没有被纳入重建计划的老桥,举例如下:

参考资料

  1. ^ 谢明勋,《打狗驿站百年物语》,文化部文化资产局高雄市历史博物馆中华民国铁道文化协会等出版,台中市高雄市,2012年10月初版(繁体中文)ISBN 978-986-03-4266-6
  2. ^ 2.0 2.1 《臺灣鐵道史》中卷(未定稿). 台北: 台湾总督府铁道部. 1911年3月25日,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数位典藏: 页312、332~356 [2022年2月26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8月6日) (日语). 
  3. ^ 黄智伟,〈纵贯铁路筑桥始末(下)〉. 《鐵道情報》187期,中華民國鐵道文化協會. 2009年1~2月号: 页29 (中文(台湾)). 
  4. ^ 4.0 4.1 〈後壁車站〉. 《台湾驿站之旅》网站. 2004-2018年.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13) (中文(台湾)). 
  5. ^ 5.0 5.1 5.2 5.3 5.4 杜怡和,〈八掌溪桥与故铁道部线路工夫施攴生之墓〉. 《鐵道情報》158期,中華民國鐵道文化協會. 2004年8月号: 页18~21 (中文(台湾)). 
  6. ^ 〈铁道被害〉,《台湾日日新报》第5061号,1914年7月16日汉文6版(繁体中文)
  7. ^ 戴震宇,《台湾的老火车站》,远足文化,2005年(繁体中文)ISBN 957304935X
  8. ^ 〈列车开行复旧〉,《台湾日日新报》第5067号,1914年7月22日汉文5版(繁体中文)
  9. ^ 〈八奖溪开通矣〉,《台湾日日新报》第5071号,1914年7月26日汉文5版(繁体中文)
  10. ^ 《臺灣總督府鐵道第十七年報》(大正四年度). 台北: 台湾总督府铁道部. 1916年11月30日,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数位典藏: 页41 [2022年2月26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年2月27日) (日语). 
  11. ^ 11.0 11.1 11.2 11.3 11.4 台湾铁路管理局铁路沿线老旧桥梁重建工程处. 《鐵路沿線老舊橋樑重建工程總報告》第5冊技術篇(三). 台北市. 1991年5月31日 (中文(台湾)). 
  12. ^ 〈山川名改稱ノ件〉. 台湾总督府报,告示第九十五号,府报第二千三百八十八号. 1921-05-27 [2022-0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26) (日语). 
  13. ^ 《桥梁沟桥名称订正报告书》,台湾总督府交通局铁道部,1938年(日语),中华民国(台湾)国家发展委员会档案管理局典藏。
  14. ^ 〈八掌溪鐵橋抽換,本月十日可全部竣工〉. 《民声日报》 (国立公共资讯图书馆 数位典藏服务网). 1951年1月11日4版 [2022年2月26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年2月26日) (中文(台湾)). 
  15. ^ 15.0 15.1 交通部台湾铁路管理局. 〈大事紀要〉,中華民國68年《臺灣鐵路統計年報》 (报告). 国家图书馆 政府统计资讯网: 页312. 1982年月 [2022-06-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03) (中文(台湾)). 
  16. ^ 交通部交通研究所:中华民国56年《交通年鉴》,台北市,1968年10月,页114(繁体中文)
  17. ^ 17.0 17.1 台湾省文献委员会. 《重修臺灣省通志》卷四經濟志交通篇(第一冊). 南投县. 1993年1月15日: 页314 (中文(台湾)). 
  18. ^ 台湾总督府交通局铁道部:《台湾总督府交通局铁道部昭和十六年度年报》,(出版地不详),1941年,页102(日语)
  19. ^ 19.0 19.1 寿俊仁 (编). 《臺灣鐵路百週年紀念》. 台湾铁路管理局. 1987年6月9日: 页264~271 (中文(台湾)).  国家图书馆 (中华民国) 台湾记忆。
  20. ^ 交通部:中华民国77年《交通年鉴》,台北市,1989年10月10日,页329(繁体中文)
  21. ^ 台湾铁路管理局铁路沿线老旧桥梁重建工程处. 《鐵路沿線老舊橋樑重建工程總報告》第1冊評估篇. 台北市. 1991年5月31日: 页25、85 (中文(台湾)). 
  22. ^ 〈鐵道局代辦台鐵24項重大工程 新馬彎道、邊坡改善等7項目優先〉. 《自由时报》. 2021年12月2日 [2022年2月26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年4月12日) (中文(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