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历史
吉林省自古就有人类活动的迹象,为东北亚诸多民族活动的场所。
吉林历史系列条目 | |||||||||||
---|---|---|---|---|---|---|---|---|---|---|---|
史前时期 | 旧石器时代 | ||||||||||
新石器时代 | |||||||||||
夏 | 古朝鲜 北扶余 肃慎 濊貊 东胡 山戎 | ||||||||||
商 | 古朝鲜 北扶余 肃慎 濊貊 东胡 山戎 | ||||||||||
周 | 北扶余 肃慎 濊貊 箕子朝鲜 东胡 | ||||||||||
春秋 战国 |
肃慎 濊貊 东胡 山戎 | ||||||||||
秦 | 辽西郡 辽东郡 | ||||||||||
汉 | 卫满朝鲜 辽东郡 辽西郡 幽州 玄菟郡 | ||||||||||
三国 | 辽东郡 高句丽 | ||||||||||
晋 | 高句丽 前秦 前赵 后赵 前秦 | ||||||||||
南北朝 | 北魏 东魏 北齐 高句丽 | ||||||||||
隋 | 辽东郡 柳城郡 燕郡 高句丽 | ||||||||||
唐 | 高句丽 范阳节度使 平卢节度使 河东节度使 安东都护府 渤海国 | ||||||||||
辽 | 东京道 上京道 东丹 | ||||||||||
金 | 东京路 咸平路 上京路 北京路 | ||||||||||
元 | 辽阳省 | ||||||||||
明 | 奴儿干都指挥使司 辽东都指挥使司 | ||||||||||
清 | 吉林将军 吉林省 | ||||||||||
中华民国 | 吉林省 | ||||||||||
中华人民 共和国 |
吉林省 | ||||||||||
中国东北地区历史 | ||||||||||||||
---|---|---|---|---|---|---|---|---|---|---|---|---|---|---|
中国东北史前史 | ||||||||||||||
燕国 | (辽西郡) | 箕子朝鲜 | 东胡 | 肃慎 | 濊貊 | |||||||||
(辽东郡) | ||||||||||||||
秦朝 | (辽西郡) | |||||||||||||
(辽东郡) | ||||||||||||||
西汉 | (辽西郡) | 卫满朝鲜 | 匈奴 | |||||||||||
(辽东郡) | ||||||||||||||
(汉四郡) | 扶余国 | 沃沮 | 高句丽 | |||||||||||
东汉 | (辽西郡) | 乌桓 | 鲜卑 | 挹娄 | ||||||||||
(辽东郡) | ||||||||||||||
(玄菟郡) | ||||||||||||||
曹魏 | (昌黎郡) | (公孙度) | ||||||||||||
(辽东郡) | ||||||||||||||
(玄菟郡) | ||||||||||||||
西晋 | (平州) | |||||||||||||
慕容部 | 宇文部 | |||||||||||||
前燕 | (平州) | |||||||||||||
前秦 | (平州) | |||||||||||||
后燕 | (平州) | |||||||||||||
北燕 | ||||||||||||||
北魏 | (营州) | 柔然 | 契丹 | 库莫奚 | 室韦 | 勿吉 | ||||||||
东魏 | (营州) | |||||||||||||
北齐 | (营州) | |||||||||||||
北周 | (营州) | |||||||||||||
隋朝 | (柳城郡) | 突厥汗国 | 靺鞨 | |||||||||||
(燕郡) | ||||||||||||||
(辽西郡) | ||||||||||||||
唐朝 | (营州) | (松漠都督府) | (饶乐都督府) | (室韦都督府) | (黑水都督府) | 渤海国 (渤海都督府) |
(安东都护府) | |||||||
辽朝 | (上京道) (中京道) (东京道) |
女真 | 东丹国 | |||||||||||
定安国 | ||||||||||||||
(东京道) | ||||||||||||||
金朝 | (东京路) | (上京路) | ||||||||||||
东辽 | 大真国 | |||||||||||||
元朝 | (辽阳行省) | |||||||||||||
明朝 | (辽东都司) | (奴尔干都司) | ||||||||||||
建州女真 | 海西女真 | 野人女真 | ||||||||||||
清朝 | (东三省:东三省总督·黑龙江将军、吉林将军、盛京将军) | |||||||||||||
(满洲地区) | 帝俄外满洲 | |||||||||||||
中华民国 (奉系军阀) |
远东共和国 | |||||||||||||
苏联远东 | ||||||||||||||
东北最高行政委员会 满洲国 | ||||||||||||||
苏联占领下的满洲 | ||||||||||||||
中华民国 东九省 | ||||||||||||||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东北地区 |
俄罗斯联邦远东 | |||||||||||||
注 | 政区、政权大部在今东北三省者用粗体。 | |||||||||||||
参见 |
上古文明
- 肃慎,秦、汉时被称为“挹娄”、“勿吉”。
- 濊貊,秦汉之际,松嫩平原出现第一个国家——“濊王国”,在汉代人们发现了“濊王之印”,其“国有故城”,濊貊人的北支为索离族,饲养猪、马、牛,又善于狩猎。索离人生活在嫩江以东、松花江以北的松嫩平原地带。嫩江下游肇源县白金宝遗址就是索离人(貊人)的文化遗存。索离人的社会内部已出现私有制和阶级对立,已跨入文明的门坎。索离族人东明称王,不用濊族和索离族名,而采用凫臾族名,中原汉族王朝译作夫余,后改为扶余。汉时受玄菟郡管辖,汉末三国初改属辽东公孙氏,晋朝时由东夷校尉管理。汉朝曾经在濊貊人地方置沧海郡。
- 东胡与山戎,战国时期,东胡居住在燕国和赵国北部,这个时期东胡最为强盛,号称“控弦之士二十万”,曾多次南下侵入中原。后被燕将秦开击败。
秦汉之际,东胡逐渐衰落。
魏晋南北朝
491年,北魏孝文帝册封高句丽长寿王为车骑大将军、太傅、辽东郡开国公、高句丽王,辽东和吉林成为高句丽人的少数民族地方政权。
隋唐五代
- 贞观十七年(643年),高句丽与百济联合攻打唐的友邦新罗,新罗请唐援。唐太宗便以此下令攻打高句丽与百济。贞观十九年(645年),李𪟝率军从陆路,张亮率舟师从水路,兵分两路进攻高句丽,唐太宗亲自到辽东前线督战。唐军攻下辽东城后,接着攻打安市城(今辽宁海城),自六月二日至九月十八,历时三月没有攻下。
- 公元668年唐朝和新罗的联军灭高句丽后,唐分其境为九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县,并于平壤设安东都护府以统之,高句丽旧都国内城为唐朝安东都护府之哥勿州驻地。
- 天宝十四载十一月甲子日(755年12月16日星期二),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史称安史之乱。大同江以北包括今天的吉林全部被后来崛起的渤海国占据。
- 渤海国时期,为其西京所辖的桓州等地,吉林地为渤海国长岭府(现在的桦甸县), 扶余府(现在的扶余县), 鄚颉府等。
- 五代时契丹人灭亡渤海国,此地成为辽国的核心部分,仍为桓州。
辽金元
- 明朝时部分属奴儿干都指挥使司,为建州女真,野人女真等地。
- 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四月,努尔哈赤与明边将立碑划界,从此自称为国。吉林等地进入女真人的国家。
- 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正月,努尔哈赤于赫图阿拉御八角殿称汗,建元天命,定国号为金,史称后金。
- 清朝设吉林将军,宁古塔将军,清朝前期,吉林省一直延伸至海岸线,比邻日本海,包括今天本省东部、黑龙江省东部、俄罗斯滨海边疆区和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南部,在清朝省区面积中占列第六、七位。素以造船业为主,“吉林乌拉”(Girin ula)在满语中为靠近水边居住地的意思。清朝初期宁古塔也是吉林的一部分,属吉林将军所管辖,主要作为牧场及流放囚犯的地方,例如郑芝龙就是在此地被处死的。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爆发丁酉科场案,吴兆骞被发配到宁古塔。康熙二十年(1681年)经明珠、徐干学、徐元文等朝廷重臣相救,纳资赎归,前后历经23年。张缙彦称,“流徙来者,多吴、越、闽、广、齐、楚、梁、秦、燕、赵之人。”[2]
- 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中吉林所有沿海地区被割让,仅剩下内陆。清末改吉林省。
民国时期
- 1911年清朝灭亡,1915年袁世凯称帝失败后,由于局势变化奉系军阀张作霖成为满洲地区的实际控制者,实质掌握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省全境。
- 1929年其子张学良继位,宣布东北易帜,名义上归顺中国国民政府。
- 1931年大日本帝国陆军在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中国东北(满洲)后,结合部分清朝宗室以及汉人将领、权贵建立以清朝逊帝溥仪为元首的国家,其首都设于新京(今长春),1945年8月后迁至通化(今吉林省白山市境内)。领土包括现今中国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省全境(不含关东州),以及内蒙古东部、河北省承德市(原热河省)。
- 1945年8月17日午夜至18日凌晨,溥仪在通化临江县(今临江市)大栗子沟矿山株式会社技工培养所(日语:礦山株式會社技工養成所,今临江市大栗子镇伪满皇帝溥仪行宫博物馆)内举行退位仪式,宣读《退位诏书》。之后,溥仪被苏联红军俘获,满洲国正式灭亡。
- 1945年9月,国民政府决议《收复东北各省处理办法纲要》,公布东北划分九省案,当时的吉林省的辖区有(省会吉林市,辖2市18县1旗),而境内哈尔滨市系直辖市,直隶行政院 。
现代
到了1949年,人民政府接管后将东北九省调整为:黑龙江、吉林、松江、辽宁、辽西五省。 接下来到1954年以后,改回东北三省:吉林、辽宁、黑龙江。
参考文献
- ^ 民族探幽:夫余与秽貊. [2018-02-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13).
- ^ 张缙彦,《域外集》〈六博围棋说〉,页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