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话
文昌话是汉藏语系汉语族闽语支海南话的一种方言,也是文昌片的代表方言。通行于海南省文昌市。
文昌话 | |
---|---|
母语国家和地区 | 中国 |
区域 | 海南省文昌市 |
语系 | |
官方地位 | |
作为官方语言 | 无 |
管理机构 | 无 |
语言代码 | |
ISO 639-3 | – |
ISO 639-6 | wchg |
文昌话是海南语中历史最悠久的一种方言。海南话电视广播多以文昌话为播音的标准方言,东南亚的海南移民中,使用文昌话的人数也是最多的。
历史
宋代末期,由于战乱,大量闽南人南下避乱。这些闽南人先到达潮汕平原,后来跨越珠江三角洲,进入雷州半岛和海南岛,将闽南语传播到这些地区来。此后,由于长期受到周边少数民族语言以及中原官话的影响,海南话的音韵体系与闽南语产生了很大差异,以至于无法互通,形成一种独特的语言。后来,文昌话因为语音清晰且影响最大,被当作海南话的标准方言,在海南的电台、电视台和社交场合广泛使用。[1]
在文昌话中,平、上、去、入四声都可以区分阴阳,古汉语的8个声调被完整的保留了下来。这一点,不论是在闽语内部还是其他汉语分支中都是不多见的。
音韵体系
文昌话有声母22个、韵母55个、声调8个。
声母
塞音 | 塞擦音 | 擦音 | 鼻音 | 边音 | ||||
---|---|---|---|---|---|---|---|---|
清不送气 | 浊吸气 | 浊不送气 | 清吸气 | 浊吸气 | ||||
双唇音 | ɓ 波 |
b 无 |
ɸ 坡 |
m 摩 |
||||
舌尖中音 | t 装 |
ɗ 刀 |
d 你 |
n 念 |
l 拉 | |||
舌尖前音 | ts~tɕ 坐 |
s~ɕ 须~屋 |
dʑ~z 念~余 |
|||||
舌根音 | k 哥 |
g 饿 |
x 科 |
ŋ 俄 |
||||
喉音 | j 肉 |
h 河 |
w 发 |
|||||
零声母 | ʔ 易 |
韵母
i 医 |
u 久 |
au 喉 |
iau 小 |
ei 思 |
eŋ 英 |
iaŋ 谁 |
ɔŋ 翁 |
iɔŋ 匈 | |
a 阿 |
ia 也 |
ua 娃 |
ou 乌 |
iu 由 |
ap 盒 |
iap 业 |
ɔp 凹 |
iɔp 涩 | |
ɔ 学 |
iɔ 叫 |
m̩ 毋 |
am 暗 |
iam 念 |
ɔm 罩 |
ip 邑 |
at 达 |
uat 挖 |
|
ɛ 下 |
ue 话 |
iom 心 |
an 安 |
uan 暖 |
it 蜜 |
iɛt 阅 |
ɔt 黜 |
ut 脱 | |
ai 爱 |
in 电 |
uai 坏 |
iɛn 因 |
un 温 |
ɔn 春 |
ak 北 |
uak 廓 |
ouk 曲 |
|
ɔi 鞋 |
ŋ̍ 嗯 |
ui 威 |
aŋ 红 |
ɛŋ 冰 |
uaŋ 广 |
ek 益 |
iak 菊 |
ɔk 握 |
iɔk 育 |
声调
标号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调类 | 阴平 | 阳平 | 阴上 | 阳上 | 阴去 | 阳去 | 阴入 | 阳入 |
音值 | ˨˦ (24) | ˨˨ (22) | ˨˩ (21) | ˦˨ (42) | ˩˩ (11) | ˥˩ (51) | ˥˥ (55) | ˧˧ (33) |
例字 | 刚专 | 时岛 | 九马 | 五雨 | 意四 | 币电 | 节笔 | 十入 |
连读变调
连读变调,即两个音节连读的时候,前字的声调受后字声调的影响而发生变化。与闽南语一样,海南语文昌话的连读变调规律比较整齐。不过在阴平、阳平、阴上、阳上、阴去和阳入作为前字时,有时候也不变调,一时看不准分化的条件。
文昌话的连读变调规律如下:
前字调类 | 阴平 24 | 阳平 22 | 阴上 21 | 阳上 42 | 阴去 11 | 阳去 51 | 阴入 55 | 阳入 33 |
前字变调 | 阳上 42 | 阴上 21 | 阴入 55 | 阴上 21 | 阴入 55 | 阳曲 51 | 阳入 55 | 阴上 21 |
例词 | 兄弟 | 和尚 | 广东 | 重点 | 过年 | 奖金 | 国家 | 日光 |
注释
- ^ 《文昌县志·第二十九编 社会习俗·第三章 方言》. [2015-05-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