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发空缺

偶发空缺》(英语:The Casual Vacancy)是哈利波特系列作者J·K·罗琳完成哈利波特五年后的第一部小说,亦是首部以成人读者为取向的小说,已于2012年9月27日出版[1]。此小说主要描述教区议会议员巴里死亡后遗留下的教区议员席次,所引发一场的争夺战。[2]

偶发空缺
The Casual Vacancy
国际版封面初版
作者J·K·罗琳
类型虚构作品, 悲喜剧
语言英语
发行信息
出版机构小布朗出版公司英语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Little,Brown and Company,英国)
皇冠文化(香港、台湾)
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大陆)
出版时间2012年9月27日(英国)
2012年10月20日(中国大陆)
2013年12月27日(香港、台湾)
出版地点英国
页数503(英国)
495(中国大陆)
496(香港、台湾)
前作吟游诗人皮陀故事集
规范控制
ISBN9789573329671
OCLC[2]

故事设定在一座名为“帕格镇”(英语:Pagford)的西部郊镇,从受大家喜爱的教区议会议员巴里·菲尔布拉泽的死亡揭开序幕。接着议会席位空出了一个席次,而在补选完成前伴随着许多的冲突。而派系的冲突主要肇因于教区议会下的房地产“丛地”是由已故议员巴里所支持的。然而,为了夺位所引发的一连串事件,很快的引发有人利用教区议会网站的留言板以揭发不为人知的秘密,而捣乱了整个补选并带来动荡。

种族政治议题、及如毒品、娼妓和性侵害等社会问题为本书的主题。而本书在英国在三年内成为最畅销的书,且在首卖当周得到畅销书第二名,第一名为丹布朗的《失落的符号》。2012年成为发售当周畅销书第15名。英文版在发售后三周售出达一百万本,为本书所有版本及发售区域中最高的,包括在美国英国

本书2014年由BBC[3]HBO合资拍成三集电视迷你影集《偶发空缺英语The Casual Vacancy (miniseries)[4],2015年2月15日起BBC首播,HBO亚洲于3月25日播放、美国则是4月19日[5]

简介

本书是献给J·K·罗琳的丈夫,尼尔·穆瑞(Dr Neil Murray)。而这是罗琳自《哈利波特—凤凰会的密令》及《哈利波特—死神的圣物》后第三次在书中提及丈夫穆瑞。
本书一共分为七部,各有不同方式的述叙模式,每一部开头都引用一段查尔斯·阿诺-贝克英语Charles Arnold-Baker《地方议会管理法》(Local Council Administration)之中的规定。

剧情

 
虚构城镇帕格镇位于西郡,非常像J·K·罗琳的出生地南格洛斯特雅特

本书一共分为七部,第一部描述帕格镇区教区议会议员巴里·菲尔布拉泽在当地的高尔夫俱乐部的停车场因动脉瘤死后的社区情况。巴里的死亡在当地居民间传递,并带来混乱。且引发当地议会的不动产“丛地”(包括提供美沙酮治疗的贝尔堂戒毒所)是否应该仍由帕格镇管辖,或是交由亚弗区管辖的问题。

在宣布举行补选的日期后,当中有意角逐竞选的成人的孩子们,决定要在教区议会网站的留言板上制造混乱。西蒙·普莱斯的儿子安德鲁是第一个决定这么做的人,并以“巴里.菲尔布拉泽的鬼魂”为名留言,留言内容声称他的父亲曾购买过赃物。跟着是苏克文达(如同安德鲁,在资讯沟通课上学到如何骇进网站)张贴有关她母亲帕明德·贾瓦德医生爱上了巴里的留言。第三个留言则是肥仔·沃尔,声称他的养父鸽笼子(副校长)受强迫症所苦,且对自己曾向孩童性骚扰后丧失记忆感到害怕。最后,在绝望中,他尝试减轻他使父亲失去工作、还有从安德鲁听来有关西蒙的事、以及议会主席霍华德.莫里森跟事业伙伴莫琳之间的事,所带来的的罪恶感。霍华德的儿子迈尔斯.莫里森赢得了选举,但失望的是,他的妻子萨曼莎向他说明她不再爱他,但到最后两人仍然和解了。

本书另一方面聚焦于克里斯塔尔悲剧性的人生。十六岁的她,跟她如同娼妓且患有海洛因毒瘾的母亲特莉,以及三岁的弟弟罗比,一同住在丛地。社会工作者凯决定要帮助特莉戒除毒瘾,并使她负起照顾罗比的责任,然而,特莉的毒瘾在卖给她毒品的人,欧比,对克里斯塔尔性侵后再度复发。克里斯塔尔为了怀孕而在住家其他处开始与肥仔发生无安全措施的性关系。故事从罗比的死开始,罗比在公园与这一对情侣走散后,最后失足掉进河里,尽管苏克文达尝试救他,最后仍然溺毙了。接着克里斯塔尔因罗比的死亡而发狂后,借由注射过量的海洛因而自杀,故事随着两姐弟的葬礼来到故事的尾声。

主要角色

  • 菲尔布拉泽一家
    • 巴里·菲尔布拉泽(Barry Fairbrother):为教区议会的成员之一,在丛地长大,为划船队的教练,并特别照顾队中的克里斯塔尔·威登,死于动脉瘤,他的死亡震惊了整个帕格镇社区。
    • 玛丽·菲尔布拉泽(Mary Fairbrother):为巴里的遗孀,她认为巴里大部分的心思在丛地上面,而导致了他的死亡。
  • 莫里森一家
    • 霍华德·莫里森(Howard Mollison):为教区议会的主席,拥有一个熟食店,其妻为雪莉·莫里森,身材肥大,而在安德鲁提出匿名指控后,他心脏开始出了毛病,而与事业伙伴莫琳有了争执。
    • 雪莉·莫里森(Shirley Mollison):为霍华德之妻、迈尔斯之母。直到发生霍华德跟莫琳的事情之前,她的生活仍是以霍华德为重。
    • 帕特里夏·莫里森(Patricia Mollison):又称“帕特”,为霍华德和雪莉之女、迈尔斯的姐姐,住在伦敦,只有在爸爸的生日时才会回到帕格镇社区。同性恋的性向导致跟父母之间的紧张,她告诉肥仔跟安德鲁说父亲跟莫琳的事是一种报应。
    • 迈尔斯·莫里森(Miles Mollison):为一位律师,与加文共同负责一间律师事务所,同时也为霍华德和雪莉之子、帕特里夏的弟弟、配偶为萨曼莎。迈尔斯赢得了最后的偶发空缺的补选。
    • 萨曼莎·莫里森(Samantha Mollison):迈尔斯之妻,拥有一家名为“胸大无脑”的胸罩店,对迈尔斯失去了兴致,曾亲吻只有十六岁的安德鲁·普莱斯,并偷偷爱慕维克拉姆.贾瓦德及她女儿最喜欢的乐团当中的成员“杰克”。同时也对迈尔斯的母亲雪莉反感,并且开始出现嗜酒的问题。
  • 威登一家
    • 克里斯塔尔·威登(Krystal Weedon):丛地的居民之一,对肥仔沃尔有兴趣。童年时期受过创伤,并由患有海洛因成瘾症的母亲带大,常常一人负起照顾弟弟罗比的责任,且曾遭到卖毒品给母亲的人性侵。在罗比死后,她也自杀了。
    • 特莉·威登(Terri Weedon):为克里斯塔尔和罗比的母亲,丛地的居民之一,患有海洛因成瘾症,且兼职卖淫,尝试透过贝尔堂戒毒所提供的治疗恢复正常,但在无止尽的毒瘾复发后终告失败。
  • 沃尔一家
    • 科林·沃尔(Colin Wall):外号“鸽笼子”,为一名副校长,他认为自己是巴里的好友,并为此出来竞选偶发空缺,之后因为他的养子“肥仔”发出的匿名指控影响,说他曾经骚扰过孩童,而终告失败。这个事件更使他认为自己曾经犯过、但实际上并没有发生的罪行。
    • 特莎·沃尔(Tessa Wall):为科林之妻、肥仔养母,为学校辅导室的辅导员,负责定期辅导克里斯塔尔·威登,她不认同自己的儿子与克里斯塔尔的关系,并且患有糖尿病。
    • 斯图尔特·沃尔(Stuart Wall):外号“肥仔”,为科林与特莎的养子、与安德鲁互为好友,因为自身的幽默风趣而在学校出名。经常对苏克文达罢凌,并与克里斯塔尔发生性关系。小说最后他因为对克里斯塔尔的弟弟罗比的死、议会网站上的留言、亲吻盖亚使安德鲁心碎等事件有部分责任,因而被众人孤立。肥仔与双亲的关系紧张,尤其是跟他的父亲,并时常思考自己的生父生母是什么样子,特莎最后向他解释说他的生母在她只有十四岁时就怀了他,而他是乱伦的结果。她也说仅管科林在健康方面有问题,她自己也坚持要认养肥仔。他的行为被认为是有反社会倾向。在罗比死后,即使他只有使用过“巴里·菲尔布拉泽的鬼魂”的身份一次,以揭露他父亲患有强迫症的情况,他仍承认鬼魂所做过的事都是他自己一手包办的。
  • 普莱斯一家
    • 安德鲁·普莱斯(Andrew Price):为西蒙与露丝之子,与肥仔互为好友,爱慕盖亚.巴登并之后发展成一段浪漫关系,为了能常常待在她身边,而待在霍华德的熟食店从事周末工读。由于西蒙的蛮横跟滥权,使得他暗地里憎恨他的父亲,且不满他的母亲仍原谅他的行为。最后他以“巴里.菲尔布拉泽的鬼魂”的身份揭露他父亲购买赃物的行为。
    • 西蒙·普莱斯(Simon Price):配偶为鲁思、为安德鲁和保罗之父。为了可以索赂而出来竞选偶发空缺,但此举实际上受到妻子和孩子们的反对。
  • 鲍登一家
    • 凯·鲍登(Kay Bawden):来自伦敦的一位社工,为盖亚的母亲。为了跟男友加文一起生活而搬到帕格镇,并成为克里斯塔尔和泰瑞的临时社工。特莎的社工计划成功她占了大部分的功臣,但因为同事的病复原后她便离开了特莎。最后跟加文分手。
    • 加文·休斯(Gavin Hughes):为一名律师,同时为凯的男友,小说的最后他表达了对与凯的关系感到感慨。自称为巴里的好友且最后冒险的向巴里的遗孀玛丽表白,而她回绝了。
    • 盖亚·鲍登(Gaia Bawden):凯的女儿,长相迷人,被安德鲁所暗恋。尝试跟苏克文达交朋友,厌恶帕格镇社区,并且明白加文其实对她的母亲并不感兴趣。想要搬去里丁与父亲同住。最后她亲了肥仔·沃尔,大部分是因为对安德鲁和苏克文达失望,但之后却后悔了,且在克里斯塔尔的葬礼上与两位朋友重修旧好。
  • 贾瓦德一家
    • 帕明德·贾瓦德(Parminder Jawanda):为一名医生、苏克文达之母,苏克文达常为母亲的正直所苦。同时也为教区议会的成员之一,并且支持“丛地”的保留,此举乃由苏克文达以“巴里·菲尔布拉泽的鬼魂”的身份揭露其实她是因为爱着巴里后所致。
    • 苏克文达·贾瓦德(Sukhvinder Jawanda):帕明德之女,常被肥仔罢凌,常为母亲的正直及自己的自虐倾向所苦。她也是划船队的队员之一,在队伍中她的位置位于克里斯塔尔之后,最后她冒着生命危险拯救克里斯塔尔的弟弟罗比。在克里斯塔尔的祖母经由帕明德的治疗仍过世后,克里斯塔尔因此而谴责帕明德且威胁要伤害苏克文达。
    • 维克拉姆·贾瓦德(Vikram Jawanda):配偶为帕明德、苏克文达之父。同时也是一个心脏外科医生,并替霍华德动过三次心血管绕道手术。
  • 其他
    • 巴里·菲尔布拉泽的鬼魂(The_Ghost_Of_Barry_Fairbrother):为帕格镇区中三个年轻人(彼此互不熟识)利用巴里以前在议会网站的账号揭露议会成员的秘密。

故事背景

构想

罗琳在飞往美国为了《哈利波特—死神的圣物》做巡回的飞机上第一次有了这本书的灵感。而提到从曼彻斯特伦敦的火车上萌发了哈利波特系列的灵感,罗琳说:“很明显地,我需要在某种交通工具上才会有合适的灵感,而这次我是在飞机上,我想到的是,地方选举!我就是知道。我曾经有过相同的经验,就是说当你知道这个灵感行得通的时候。像是肾上腺素被激发一样引起的化学反应。这次的感觉就像当初的哈利波特一样。因此,这就是我所知道的”。 [6]

从儿童文学到成人文学,“准备要长大了”是罗琳的动机。[7] 提到哈利波特系列,罗琳回应道:“关于幻想,有些特定的事物你不会在幻想中进行。你不会对独角兽产生性幻想。这是铁一般的事实。也是很现实的”。某些批评中质疑本书可能会吸引年轻的哈利波特书迷读这本书,罗琳回应说:“那并不是我的问题,我代表我自己,如同你们小孩的保姆或是他们老师。我总是很诚挚地如此认为的,我是一个作家,而我写我想写的”。[7]
罗琳对她的出版商在跟纽约客的面谈中认为本书会是“黑色喜剧”提出反驳。“这个故事已经完成了,略带有黑色喜剧,但对我而言,它比较像是‘滑稽喜剧’”。如果这个故事有与事实雷同的部分,“那它其实是在解剖及分析十九世纪中的社会,某一部分是的”。 [6]

书名的选用

总共花了两年的时间,直到罗琳拾起了查尔斯.阿诺-贝克著的《地方议会管理法》并翻阅后,脑海中立即浮现“偶发空缺”四个字。纽约客问及罗琳最初所选用的书名时,她强调“这是一个有关‘责任’的书”。其次的意义是,我们该如何追求我们自身的幸福,及如何在人生中追寻自我,当然,但在比较细微的部分,我们该如何对贫穷、困境及其他人的苦难负责。 [7]
书中第一部开头并引用《地方议会管理法》第七版中的内容:

第六章第十一条:下列情况得视为偶发空缺:
㈠议员未能在有效期内宣誓就职;或
㈡议员递出辞呈已被接受;或
㈢议员身故……。

相关主题

社会问题

《偶发空缺》以社会问题为其特色,包括强暴种族主义施打海洛因使用大麻色情家庭暴力虐待儿童自虐自杀等议题。 [8]
在小说中,安德鲁.普莱斯,及他的弟弟保罗,承受父亲西蒙.普莱斯虐待孩童的痛苦。纽约客怀疑这是否跟罗琳有困难的童年、以及与父亲的关系有关,罗琳回应说:“安德鲁想住在有着涂鸦和破窗的伦敦的憧憬,指的就是我。我想,所以我的努力都是为了我必须摆脱这个地方所致”。她补充道:“我与父亲的确并没有很安逸的关系,但是偶发空缺里的人物没有一个是影射实际生活中的任何人”。 [7]

政治与贫穷

政治是本书所要探讨的主题之一,卫报提及偶发空缺是英国政治的写照,罗琳也说:“我也是因为这样才有兴趣这样做,急着去做评断,那也是我们的社会所流行的事,我们都知道谴责别人为我们带来愉悦的快感,简单来说,就像是为了满足自己而做,不是吗?”罗琳也在批评保守派与自由派在2010年普选后组成联合内阁后中说:“像是某种似曾相似的恐怖感觉(自从2010选举后),对我来说就像是回到九〇年代早期,带来一些利益的重分配,且很快地使单亲家庭担忧。但是当你处在那个时期,那其实只是‘一小部分’而已。甚至只有不到一礼拜也能产生影响巨大的改变。所以,呃,那种感觉很熟悉。即使我从五年前就开始动笔后,当时政府并未组成联合内阁,所以这种情况也可能与我正在写的东西有关”。罗琳想要说明的是,大英帝国主导了“惊人的势利型社会”的产生,并描述中产阶级就像是“自大”跟“滑稽”的综合体。
罗琳在哈利波特成功之前表明过她的经济立场“贫穷问题可能在大英帝国出现,而不是无家可归” [7][9] ,并说这也是为什么她沉溺于描写贫穷的故事。 [10]

我们有多少人可以扩展自己的心灵、跳脱自己的个人经验?很多人,特别像是那些坐在内阁位置上的人,说:‘呃,那是为我而做’或是‘这是我爸主导的’–这些陈腔滥调–也就是这些想法,或许能使其他人民可能会有不同的人生经验,使得这些人的决定、信念和行为会完全地不同,而使你自己认是他们只是想逃避其他聪明的人。“贫穷”被讨论成像粥一样,烂成一团。而这个想法,可能成为个人的事,成为某处他们不同的地方,很多的原因,再一次被认为是要逃避其他人。–J.K.罗琳,卫报,“最糟的事会发生是每个人说‘真不幸啊’”(The worst that can happen is everyone says, That's shockingly bad.)[9]

回响

批评的回应

罗琳在《卫报》的专访中提到偶发空缺可能会收到类似的反应。她说“我只是基于需要而写这本书。我很爱这个故事,我以它为荣,并会为它负责”。而提到她以笔名出版时最初的构想,她回应:“我认为这样做很勇敢。而且,某种程度上,你知道些什么?最糟的事会发生是每个人说‘真不幸啊’(The worst that can happen is everyone says, That's shockingly bad.),‘呃,那多么可怕,她可能受写童书所苦’,而我可以承受。所以,呃,我会摆脱掉它,而如果有任何人说‘嗯,那真不幸啊–再回到魔法的世界’,接着很明白地,我不会离开派对,而我会活着,我将会活着”。 [6]
时代杂志》的Lev Grossman:“这是一个大型、野心、聪慧、亵渎、有趣、极度悲伤和口沫横飞的英国当代小说,富有文学智慧,完全不是胡诌的”。 [11]
华尔街日报》:“一旦你开始为迈尔斯一家和西蒙一家平反时,还有故事开始有进展,会使你继续的往后看下去。《偶发空缺》可能不是乔治·艾略特,但这是J.K.罗琳啊;而这不是很棒吗”。 [12]
卫报》:“偶发空缺虽不是钜作,但是并不一无是处:机灵、熟练还有不时的笑点”。 [13]
经济学人》:“这是一本独有洞见和技巧的小说,巧妙的绘制又在最后巧妙的结合在一起。发挥了她说故事的长才”。 [14]
《苏格兰人报》(The Scotsman)的David Robinson称赞说:“一点也不粗糙、晦暗(而是偶然地、更有趣地),而我预计,且–认真的认为–怀疑就算作者的名字不是J.K.罗琳也没关系”。 [15]
《电报》也一致的称赞本书:“对罗琳在写作技巧上将人物的内在和外在描写得栩栩如生感到惊叹,将它们渲染得如此复杂,且深深的相信他们都在乎他们最糟的一面”。 [16]
更多来自《美联社》、《Express.co.uk》、《每日镜报》、《The Kansas City Star》、《The New Zealand Herald》及《Daily Beast》的好评,都强调本书会使人成为“翻页狂”(page turner)。 [17][18][19][20][21][22]
纽约时报》的角谷美智子将此书跟哈利波特相比,认为对书迷来说,本书可能不那么讨喜,并说:“我不是为了知道空缺一书里的角色的生活细节,如同哈利跟他的朋友还有敌人,而是我们读完此书后,了解关于内脏的知识和他们的过去–他们的家族史–带来了现今生活的资讯。 [23]
洛杉矶时报》批评本书,声称本书“无法对哈利波特世界的魔法世界产生伤害”。 [24]
纵使本书跟魔法沾不上边,专栏作家Jan Moir在《每日邮报》称本书为“像是文学似的,用超过500页包装的社会主义宣言” [25] ,即使该报的官方评语声称罗琳是“操纵感情的老手、心思缜密”。 [26]
每日电讯报》对本书抱持着是幽默的态度,但却说:“本书的爆点都在后面呈现,而失去了对下流事物所原有的愤怒,英国的不公平是因为我们‘麻瓜’都只为自己想。就像是The Archers制作的肥皂剧一样”。 [27]
时代杂志》:“困难的是,就像哈利波特世界跟困住我们的世界一样,在这本厚重的小说里所创作出来的世界跟读者们的兴趣等级是完全不同的。罗琳对于生动的细节总是有着锐利的观度,而这书也有很多精采的刻划…但是在她的作品中仍带有一些阴暗面”[28]

销售量、获奖和荣誉

本书开卖几小时内,就在获得美国《Amazon.com》图书类的第一名。而在英国,获得畅销书第二名,离第一名丹布朗2009年的小说《失落的符号》(550, 946本)的纪录只有一小段差距。本书也只差一点就达到罗琳的《哈利波特—死神的圣物》(二百六十万本)的纪录 [29]。 在2012年首卖当周排行榜中的第十五名[29]。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宣称前三名的书在英国部分,都在前三周就售出达一百万本,为本书所有版本及发售区域中最高的,包括在美国和英国 [30]
本书并在《Goodreads Choice Awards 2012》中获得“最佳小说”奖项。

锡克教

锡克教家庭在本书占有重要的戏分,对书中角色苏克文达的描写引发了对信仰的争议。《Shiromani Gurdwara Parbandhak》委员会的主席Avtar Singh Makkar宣称,罗琳的书可能使《SGPC》审查团对书中引起反感的部分进行审查 [31]。 罗琳声明她钦佩锡克教,并且对其进行了广泛的研究[32]。 锡克教的其他信徒也感激罗琳良好的一面描写锡克教信徒及其宗教信仰,也确实注意到对锡克教徒的长相带来的种族主义[33]

引用

来自罗琳的代表《The Blair Partnership》,《BBC One》及《BBC Drama》在2012年12月3日给了偶发空缺独家改编权,作品将在2014释出。据《The Blair Partnership》的代表人的消息,独立制作公司《Neil Blair and Rick Senat》将负责这一系列的制作(Rick Senat负责监制)。这项工作原本由Blair和《BBC One》的Danny Cohen进行协商,但之后宣告作罢。
罗琳将会密切的参与本项工作,一旦正式开始了改编创作,也注意会包括影集的长度和集数的数量。 [34] Blair在他的推特账号上张贴讯息说,会在下一年的春天下半段进行角色的选用。 [35]

划船队歌

引用蕾哈娜的《Umbrella》歌曲,克里斯塔尔在队员唱诵歌曲前习惯先自己唱诵歌曲开头Jay-Z的Rap片段。

参考资料

  1. ^ JK Rowling reveals first plot details for new book 'The Casual Vacancy' - Showbiz News - Digital Spy. [2012-04-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5-30). 
  2. ^ 编译彭淮栋/综合报导,"性与毒品…罗琳新书 吓坏书评家"[1]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联合晚报,2012.09.27/02:49 pm.
  3. ^ BBC News - Rowling's Casual Vacancy to become BBC TV drama series. Web. BBC. December 3, 2012 [March 1,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7-25). 
  4. ^ J.K. Rowling, HBO, BBC Team for 'Casual Vacancy' Miniseries. The Hollywood Reporter. 23 April 2014 [23 April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5-30). 
  5. ^ Munn, Patrick. BBC One Sets Premiere Date For ‘The Casual Vacancy’. TV Wise. January 28, 2015 [January 28,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1). 
  6. ^ 6.0 6.1 6.2 JK Rowling: 'The worst that can happen is that, everyone says That's shockingly bad'. The Guardian. [23 September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7-15). 
  7. ^ 7.0 7.1 7.2 7.3 7.4 Parker, Ian. After Harry Potter: JK Rowling's Novel for Adults. The New Yorker. 1 October 2012 [23 September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7-25). 
  8. ^ 'The Casual Vacancy' Review: JK Rowling's Long-Awaited New Book. The Huffington Post. [3 October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13). 
  9. ^ 9.0 9.1 JK Rowling. JK Rowling: The fringe benefits of failure. TED. June 2008 [5 March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4-30). Failure & imagination 
  10. ^ J.K. Rowling on the "private world in my head". CBS News. [15 October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16). 
  11. ^ Grossman, Lev. After "Harry Potter". 时代杂志. [27 September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7-24). 
  12. ^ Cox Gurdon, Meghan. Not in Hogwarts Anymore. Wall Street Journal. [27 September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7-24). 
  13. ^ Tait, Theo. JK Rowling: The Casual Vacancy – review. The Guardian. [27 September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7-24). 
  14. ^ Beyond Harry Potter. The Economist. 29 September 2012 [28 September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21). 
  15. ^ Robinson, David. Review: JK Rowling’s The Casual Vacancy. The Scotsman. [28 September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01). 
  16. ^ Brookmyre, Christopher. JK Rowling: Can the Harry Potter author cut it in commercial adult fiction. [28 September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5). 
  17. ^ Hajela, Deepti. J.K. Rowling's debut novel for adults worth a read. Associated Press. [27 September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21). 
  18. ^ Lee-Potter, Emma. The Casual Vacancy Review: Why JK Rowling's Adult Book Is Magic. express.co.uk. [28 September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2-26). 
  19. ^ Sutton, Henry. The Casual Vacancy first review: Verdict on JK Rowling's very adult new novel. Daily Mirror. [28 September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15). 
  20. ^ Pivovar, Christine. Book review : Rowling’s 'Casual Vacancy' weaves dark magic. The Kansas City Star. [29 September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1-02). 
  21. ^ Herrick, Linda. Rowling casts much darker spell. [28 September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22. ^ Jones, Malcolm. ‘The Casual Vacancy’ Review: J.K. Rowling Cuts Loose From Harry Potter. Daily Beast. [27 September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7-24). 
  23. ^ Kakutani, M. Darkness and Death, No Magic to Help. The New York Times. September 27, 2012 [27 September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6). 
  24. ^ Ulin, David. 'Casual Vacancy' fails to conjure Harry Potter's magic. Los Angeles Times. 26 September 2012 [27 September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24). 
  25. ^ Moir, Jan. Where's the magic in this tale of middle-class monsters? First review of J.K. Rowling's VERY grown-up novel. Daily Mail. 26 September 2012 [27 September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06). 
  26. ^ Prodger, Michael. From Potter to potty mouth: grown-up JK loses some of her magic. Daily Mail. 1 October 2012 [1 October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1). 
  27. ^ JK Rowling review: 'The Casual Vacancy' breaks Harry Potter's spell. The Daily Telegraph. [4 October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05). 
  28. ^ JK Rowling's Casual Vacancy wins mixed response. BBC News. [4 October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4). 
  29. ^ 29.0 29.1 JK Rowling: Casual Vacancy tops fiction charts. The Telegraph. [4 October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04). 
  30. ^ After Strong Start, J.K. Rowling’s ‘The Casual Vacancy’ Falls On Charts. 2012 [08-11-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09). 
  31. ^ Press Trust of India. Sikh elders to study JK Rowling's book for objectionable content. http://www.ndtv.com. Oct 2, 2012 [October 5,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17).  外部链接存在于|publisher= (帮助)
  32. ^ PTI, Agencies. Did 'vast research' on Sikhism: JK Rowling. http://www.hindustantimes.com. 2012-09-28 [October 5,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年9月28日).  外部链接存在于|publisher= (帮助)
  33. ^ David Wagner. Controversy Surrounds J.K. Rowling's Depiction of Sikhs. http://www.theatlanticwire.com. Oct 3, 2012 [October 5,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14).  外部链接存在于|publisher= (帮助)
  34. ^ Rowling's Casual Vacancy to become BBC TV drama series. BBC. Dec 3, 2012 [2013-07-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7-25). 
  35. ^ Twitter / @NeilBlairTBP: "@MrSuperCzar: @NeilBlairTBP unbelievably excited the the casual vacancy on BBC. I wonder when they'll start casting. Thanks. Late spring. Dec 24, 2012 [2013-07-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