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天主教
天主教(或天主教會)在中國擁有漫長而複雜的歷史。元朝時開始有傳教士進入中國傳教,但大規模的發展則始於清末。現今中國天主教會建有聖統制(起始於1946年),但因國共內戰於1949年起執政的共產黨政府以「三自」方針控制與限制天主教在中國的發展,導致聖座目前對中國天主教會無法實施完全的管轄及共融;聖座也僅與國共內戰後從中國大陸遷往臺灣的中華民國政府建立正式外交關係,並未和共產黨執政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建交。在2018年中國政府發布的資料中指出,中國的天主教徒已達600萬人[1]。
概況
根據香港民間組織發布的報告,2020年在中國天主教信徒約一千萬人,共有99位主教(政府承認的「地上教會團體」主教72位,66位在職、「地下教會團體」27位,14位在職)。147個教區及31個牧民區域(中國政府的統計數字:95個教區及7個牧民區域)。2020年有39位新祝聖的地上教會團體司鐸,約4,000名司鐸( 沒有地下教會團體司鐸和拒絕登記的司鐸人數)。6所總修院,共350名修生。地下教會團體有5個培育團體,約70名修生。約4,600名修女(地上教會團體約3,250名,分屬87個修會),地下教會團體約1,350名,分屬40個修會。[2]
歷史
元朝時期
1289年,時任教宗尼各老四世派遣義大利籍方濟會會士若望·孟高維諾帶同聖座召書前往中國元朝。他與另一位會士由陸路,經中亞、印度,從當時的重要港口泉州上岸,再到大都。約1289年抵達元朝首都大都。方濟各會在北京和泉州等地的蒙古人和色目人中間發展了約3萬名天主教徒。[3]
1368年,元朝被明朝所取代後,約30,000天主教徒大多被明朝軍隊趕回了草原。
明朝
1552年8月底,方濟·沙勿略神父到印度和日本傳教後,在中國廣東臺山海岸的上川島上計畫準備偷渡入境。但是,答應幫助他偷渡的中國商人反悔,遲遲不來。1552年12月3日晨,沙勿略因瘧疾病逝於島上。
1583年,耶穌會傳教士利瑪竇得到允許,從澳門進入廣東省肇慶居住。他們所採取的上層傳教的策略取得了成功,得以進入宮廷,但他們寬容中國信徒祭祖的做法招致其他修會的批評,由此引發中國禮儀之爭。
清朝
教宗克勉十一世當時聽信道明會和方濟會的控告,認為中國儒家的祭孔及祖先崇拜違反天主教教義,結果引發清朝朝廷反制,嚴厲限制傳教士活動。直到1939年,羅馬教廷才撤消禁止中國教徒祭祖的禁令。
中華民國
1922年8月9日,時任教宗庇護十一世派任首任宗座代表剛恆毅總主教駐節於當時中華民國首都北京。1924年在上海舉行第一次全國主教會議;在選出了若干名中國主教後,並在新成立的修會和團體協助下,發展出137個傳教區;其中99個晉升為宗座代牧區,餘下則為宗座監牧區。
1942年,教廷與中華民國建立外交關係,當時首任駐教廷公使為謝壽康。
1946年4月11日,時任教宗庇護十二世簽署《Sinarum》宗座憲令,在中國成立聖統制。99個宗座代牧區升格為教區或總教區,20個教省同時成立。此後共設有20個總教區、100個教區,29個宗座監牧區。聖座於首都南京設立駐華使館,黎培理總主教擔任駐華教廷公使。[4]當時,全國約有3,000,000名信徒,700,000名慕道者,5,000名神職人員,其中2,000名是中國國籍;亦有1,262名會士,6,133名修女,協助傳教工作。在各地設有小修院。全國有十二所區域性總修院、5所超地區性總修院。
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遷台後,教廷繼續承認其為代表中國之政府,並且在臺北恢復設置「教廷駐華公使館」(銜牌上為楷書正體字,並有拉丁文「Nuntiatura Apostolica in Sinis」——與當年在北京和南京時一樣),並於1959年升格為大使館。
1971年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後,教廷召回駐華大使,改為參贊代辦常駐臺北的教廷駐華大使館。(參贊代辦是當大使暫時離職、尚未指派或因特殊原因而無法向駐在國派駐大使的另一個最高外交代表職銜。) 雖因政治因素,梵蒂岡駐華職稱有所變化。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49年,主張無神論及唯物主義的中國共產黨在中國大陸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基督教會一部份遷到台灣,一部份留在大陸。當時在中國的137個教區中,有28個是由華人管理(21名主教和7名高級教士),另外109名主教和高級教士則為外國人[5]。1949至1951年間,留在大陸的傳教士曾遭拘捕入獄,繼而多數被驅逐出境,大多數到台灣繼續傳教。中國共產黨認為宗教信仰會干預或影響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活動,雖然1980年改革開放後設國家宗教事務局專職包括天主教在內的所有宗教事宜,法律層面上宣稱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但在實際操作中公民仍受部分限制。[來源請求]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自行設立合稱為「一會一團」的天主教管理機構:中國天主教愛國會及中國天主教主教團,而聖座對這兩個機構都無法管轄。教徒敬拜儀式必須在登記教會的教堂進行[來源請求],不接受由梵蒂岡任命主教。中國共產黨黨員必須是無神論者或退出宗教才可入黨,非中共黨員的天主教公民可以在宗教上接受教宗教導,但前提是需服從中國共產黨在政治,思想和組織的領導。
1955年末,留駐中國的外籍神父、修士和修女尙有約6,000人。其後,中國政府以各種方式驅逐出境。1966年,只有9位瑪利亞方濟各傳教修會修女獲准繼續居留,以服務在北京的一所專收外交團子女學校。但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間被紅衛兵粗暴地驅逐。此時,除了美國籍天主教中華全國教務協進委員會秘書長華理柱主教仍然被捕坐監外, 中國已沒有外籍傳教士。[6]
美國天主教出版物《Commonweal》的中國天主教調查認為,中國天主教愛國會是組織,本身並非教會,無論神父、主教、修女或平信徒,都不再屬於它。這意味著中國三分之二的登記教會主教現在已經被梵蒂岡承認。2005年6月28日,上海教區輔理主教邢文之的任命據說得到了梵蒂岡和北京的雙重認可。在過去,梵蒂岡和北京建交的一個主要的障礙就是由誰任命主教的問題。為了進一步表示梵蒂岡與北京的和睦,教宗本篤十六世邀請4名中國主教,包括2位政府承認的主教,1位地下主教,還有一位最近加入登記教會的地下主教,參加2005年10月主教大會。北京最終拒絕讓4位主教參加大會。
澳門與香港
因特殊的歷史因素,澳門與香港的天主教發展歷史早於中國大陸,並各自擁有直屬於羅馬教廷管理的教區。
葡萄牙人於1553年開始居留澳門一帶,1555年,耶穌會會士巴來多神父到達澳門開展牧靈工作。1562年,瘋堂、花王堂和風順堂的小教堂建成,隸屬於馬六甲教區。1576年1月23日,教宗額我略十三世下令成立澳門教區,為東亞第一個成立的教區。
1841年1月26日,英國的駐華商務總監暨英國皇家海軍軍官查理·義律率先佔領香港島,展開英治香港時代。同年4月22日,香港島及其周圍6公里的地方脫離澳門教區,成立香港宗座監牧區。
其後,天主教在澳門與香港迅速發展,並提供教育、醫療及社會福利等服務,在兩地的社會均具有一定的影響力。
主要組織
- 中國天主教愛國會(教友團體)
- 中國天主教主教團(民間團體)
- 中國大陸主教團
- 天主教中華全國教務協進委員會(教友團體)
- 中國天主教教區
修會
本地修會
外來修會
著名人物
明朝
清朝
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
- 政協委員
- 林仲偉神父為廣東省樂昌市政協委員,是少數獲邀加入中國大陸官方政治組織的羅馬天主教神父。
中華人民共和國
- 中華人民共和國籍樞機
- 著名主教
- 皮漱石 總主教,奉天總教區總主教,中國天主教愛國會第一至二屆主席
- 范學淹 主教,保定教區已故主教
- 傅鐵山 主教,北京教區已故主教(自選自聖,教廷不承認其主教身份),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 金魯賢 主教,現任上海教區主教(自選自聖)/助理主教(2007年獲教宗認可),中國天主教「一會一團」名譽主席,全國政協常務委員
- 邢文之 主教,現任上海教區輔理主教(中梵雙方承認),狀況不明
- 李山 主教,現任北京教區主教(中梵雙方承認)
- 馬英林 主教,現任昆明教區主教(自選自聖,教廷不承認其主教身份),中國天主教主教團主席
- 房興耀 主教,中國天主教愛國會主席
- 著名教友
參考文獻
引用
- ^ 《中国保障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和实践》白皮书(全文).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 [2022-05-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5-08).
- ^ 聖神研究中心. 2020年中國天主教教會統計數字 (PDF). 鼎. 2021年, (198期): 293頁 [2023-09-16].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3-01-29).
- ^ 趙慶源 (編). 中國天主教教區劃分及其首長接替年表. 中華民國台南市: 聞道出版社. 1980年9月 (中文).
- ^ Gabriel Chow. 成立中國教會聖統制75週年. 鹽與光傳媒. 2021年4月11日 [2021年4月11日] (中文).
- ^ 張彥. 天主教在中国为何停滞不前 (上). nytimes中文. 2017-12-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2-06).
- ^ 穆啟蒙 (編). 中國天主教史. 中華民國台北市: 光啟出版社. 1991年7月. ISBN 9575460774 (中文).
來源
- Wise Man from the West, Vincent Cronin,Fortuna Books, 倫敦,1955年(關於利瑪竇)
- 《耶穌會在北京宮廷》, C. W. Allen, Kelly & Walsh, 上海,c. 1933
延伸閱讀
- 黃一農:〈從韓霖《鐸書》試探明末天主教在山西的發展〉.
- 黃一農:〈明末清初天主教的「帝天說」及其所引發的論爭〉.
- 黃一農:〈明清天主教在山西絳州的發展及其反彈〉.
- 黃一農:〈明末清初天主教傳華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 黃一農:〈南明永曆朝廷與天主教〉.
- 黃一農:〈揚教心態與天主教傳華史研究──以南明重臣屢被錯認為教徒為例〉.
- 古偉瀛:〈十九世紀台灣天主教(1859-1895)--策略及發展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