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仙門發電廠舊址
五仙門發電廠舊址,又名粵垣電燈公司舊址、電燈機器總廠,是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之一,位於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區沿江西路421號附近。發電廠在1900年由外資旗昌洋行投辦,是廣州首座火力發電廠,華南地區最早的商辦電廠[1]。後在1909年由廣東政府和商人合股贖買,並在1930年收歸市有。到了1930年代初,五仙門發電廠已成為廣州民眾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發電廠在抗日戰爭期間被侵華日軍接管,後交由資源委員會與廣州市政府合辦;在第二次國共內戰期間,國民政府計劃在撤離廣州前把當地的公共設施焚燬,又在撤離後轟炸廣州,但發電廠未受損害。1974年(一說為1975年),五仙門發電廠因發電設備老化、污染環境、能源消耗量大而停止發電;此後,發電廠舊址封閉了20多年,幾經轉手後由香港開發商恒基兆業地產擁有,並曾被用作餐飲經營,但最終只剩下一個經營者。
五仙門發電廠舊址 | |
---|---|
位置 | 廣州南關五仙門 |
啟用日期 | 1901年(光緒二十七年) |
退役日期 | 1974年 |
發電概況 | |
裝置容量 | 13'900千瓦(1933年) |
五仙門發電廠舊址 | |
---|---|
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 |
地址 | 越秀區沿江西路421號附近 |
座標 | 23°06′55″N 113°15′34″E / 23.115167°N 113.259333°E |
分類 |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
時代 | 1920 |
編號 | 7-78 |
認定時間 | 2008年12月29日 |
舊址在2008年列入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並由產權人捐贈給廣州市政府,計劃改作廣州華僑博物館,於2022年6月1日開放。
歷史
創立至收歸市有
廣州是中國最早使用電能的城市之一:1888年,兩廣總督張之洞採購了發電機和電燈,以供衙門照明之用;1890年,有美國華僑集資開辦廣州電燈公司,是中國首家以民族資本經營的電燈公司,但因需求太少和故障頻繁而在1899年倒閉[2]。廣州電燈公司的運作令廣州民眾普遍對電有認知[3]。
1900年(一說為1901年),外資旗昌洋行看中廣州的電力行業處於初起步階段,決定在當地開辦粵垣電燈公司,並在五仙門投辦了五仙門發電廠(早年又名電燈機器總廠),獲兩廣總督岑春煊批准[3][1]。五仙門電廠是廣州首座火力發電廠,開業資本為150萬元,不少人員是廣州電燈公司的員工,發電設施有鍋爐和總容量為546千瓦的四台發電機[3][1][4]。
1909年,廣東政府和商人(以海外華人為首)合股150萬元,向外資贖買粵垣電燈公司,改為廣東電燈股份有限公司;發電廠又擴展業務,並採購更多發電機組[2][3]。發電廠的額定容量在1911年達到1,000千瓦,1915年達到1,900千瓦[2]。1919年,政府在廣東電燈股份有限公司持有的股份經招商後售出,令公司變成完全商辦,易名為廣州市商辦電力股份有限公司;五仙門發電廠還加建了新廠房,於1920年落成[2]。在1921年至1926年間,發電廠先後添置了三台發電機組,額定容量達16,000千瓦[5]。
其後,廣州市商辦電力股份有限公司出現了管理不善、用戶欠繳電費等問題;廣東省政府在1930年為此成立整理委員會,原定在接管公司一年後交還股東,但一年期滿後多次延期[5]。1932年,廣州市公用局局長李仲振指電力公司在商辦下業務不見起色、內部出現腐敗,據此建議廣州市政府把公司收歸市有,獲廣州市市長劉紀文批准,公司因而易名為廣州市電力管理處;大多數股東不服決定,聯名向國民政府提出上訴,未果[5]。
在五仙門發電廠發展的同時,廣州經濟發展迅速,工業用電日增,亦有更多民用設施需要電力,令廣州對電的需求日益上升;到了1930年代初,五仙門發電廠已成為廣州民眾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3]。1935年,廣州市電力管理處的用戶有近七萬戶,全年收入686萬元,盈餘117萬元[5]。電力管理處收取的電費亦變得較低廉[3]。
日佔至停用
五仙門發電廠靠近廣州城中,為一軍事要點[3]。抗日戰爭期間的1938年10月21日,侵華日軍入侵廣州後迅速接管發電廠,廣州市電力管理處易名為台灣電力株式會社廣東支店廣州市電力廠,任命日本人出任經理;由於交通問題,發電廠缺乏用於燒煤發電的煤炭,只好改用木糠作燃料[3][5]。1945年日本投降後,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廣州先遣軍總司令部改任命中國人作經理;1946年7月,電力管理處交由資源委員會與廣州市政府合辦,易名為廣州電廠,其中資源委員會的股份佔60%、廣州市政府的股份佔40%[5]。
第二次國共內戰期間,國民政府計劃在撤離廣州前把當地的公共設施付之一炬,五仙門發電廠的200多名工人便組成護廠隊,在廠外晝夜巡邏,並儲備燃料;1949年10月,中國人民解放軍急行部隊進入廣州,廣州易手,國民政府未及焚燬發電廠便已撤走[3]。1950年3月3日,國民政府七度轟炸廣州,工人糾察隊護廠救災,令五仙門發電廠未受損害[3]。
1952年2月,五仙門發電廠的三台發電機組(總容量為17,000千瓦)與西村電廠併網運行,聯成廣州電網,廣東省的電力系統由此開始形成[6]。五仙門發電廠在同年11月併入西村電廠,但在兩年後的1954年10月分出;到了1961年7月,廣東省水電廳重新把五仙門發電廠併入西村電廠[5]。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廣州電力工業遭受干擾,出現事故增多、效益下降、設備損壞、屢違制度的情況[5]。五仙門發電廠在1974年(一說為1975年)因發電設備老化、污染環境、能源消耗量大而停止發電,並在1984年註銷,原來的工人被分配到廣州電力系統的其他部門[2][1]。
之後計劃
自從停止運作後,五仙門發電廠封閉了20多年,附近一帶則成為了酒吧街[3]。後來,發電廠舊址幾經轉手後由香港開發商恒基兆業地產擁有,外包作餐飲經營,但最終只剩下一個經營者[4][7][8]。舊址歷經百多年仍非常牢固,只有底部出現不影響結構安全的鐵鏽,在2008年列入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4][7]。恒基兆業地產後將五仙門發電廠業權轉予廣州市政府,在2015年完成轉交手續[9]。
2013年,政府計劃在發電廠舊址兩旁興建高檔商貿大廈,為同一地產商的廣州恒基中心[10],舊址本身則會改為廣州華僑博物館[4][8]。發電廠舊址是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本來不能開發,最終產權人把舊址捐贈給廣州市政府,令開發計劃得以執行[7]。亦由於舊址是文物保護單位的關係,是次開發不可改變其主體的原狀,要充分展現文物東、南、西三面的面貌;保護範圍五米內不得建設,範圍外五至十五米設有高度限制[4]。據悉專門設計有五仙門歷史展區,計劃設在四層中間通道,公眾入四層大堂仰望天頂,可直觀建築舊有的鋼梁構件[9]。
結構
五仙門發電廠佔地約2,788平方米,建築面積約為8,020平方米,採用騎樓的建築設計[2][4]。發電廠的主體框架採用全鋼結構,建築材料是德國鋼材和水泥,耐久度高[3][7]。
參考資料
- ^ 1.0 1.1 1.2 1.3 陳澤泓. 五仙门发电厂创办. 廣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辦公室. [2016-11-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1-20).
- ^ 2.0 2.1 2.2 2.3 2.4 2.5 五仙门发电厂 助燃火力十足的城市化进程. 南方都市報. 2003-02-21 [2016-11-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1-20).
-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五仙门发电厂. 廣州日報大洋網. 2008-12-15 [2016-11-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1-20).
- ^ 4.0 4.1 4.2 4.3 4.4 4.5 劉懷宇. 五仙門發電廠舊址將變身華僑博物館. 僑報. 2013-11-26 [2016-11-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1-20).
- ^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辜毅華. 广州电力工业沿革史略. 羊城今古. [2016-11-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1-20).
- ^ 張演欽; 曹曉亮. 五仙门发电厂之“前世”. 羊城晚報. 2012-10-25 [2016-11-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1-20).
- ^ 7.0 7.1 7.2 7.3 广州华侨博物馆可望明年落成. 星暹日報. 2015-03-04 [2016-11-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1-20).
- ^ 8.0 8.1 周雯. 文保单位五仙门发电厂旁将立两座百米商业楼. 新快報. 2013-08-02 [2016-11-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1-20).
- ^ 9.0 9.1 比建館更難的是文物徵集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南方日報 2016-06-02
- ^ 全國超難超高層逆作法施工項目提前封頂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中國新聞網2018-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