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歊(488年—519年),士光平原[1][2]南北朝南梁士人

他的曾祖父是劉宋冀冠軍長史劉奉伯,祖父是劉宋冀州刺史劉乘民,父親則是南齊東陽太守劉聞慰。劉歊年幼有知覺,四歲時父親去世,與其他兒童一起時獨自不玩耍;六歲就能就背誦《論語》、《毛詩》,不明白的部分會懂得提出疑問。到他十一歲讀到《莊子·逍遙篇》,說:「這就是答案了。」別人問他問題,他可以即時回答,內容有情有理,家人都感到奇異。長大後,劉歊博學有文才,但不娶妻不出仕,與族弟劉訏一同隱居,遨遊林澤,用山水和書籍娛樂自己[1][2]。他對母親兄長孝順,吃飯和睡覺都在旁侍候,不須等待母親開口,劉歊已知道她的意思,親自做她要自己做的事;母親患病,夢見劉歊給她進藥,翌日立刻康復許多,劉歊的精誠如此令人感動。他個性愛遊山玩水,登上危險的山峰,看到別人看不到的風景,別人都說他有強健的身體;他打算避世,但因為母親年老不忍心遠離,就隨兄長劉霽劉杳當官。他年輕樂善好施,接濟他人,別人忘記了也不疏遠,後來他嘆道:「受人恩惠必定報答,否則對人有愧。我無法報答他人,便會經常有愧?」天監十七年(518年),劉歊突然寫下《革終論》,次年病逝,虛歲三十二[3][4]

幼年劉歊曾獨自坐在房間,有一位老人來到,對他說:「心力勇猛,精通死生;但不能夠長期在一個地方。」彈指離開,於是劉歊成年後誠心學佛。有僧人釋寶志,沒有人知道他的來歷,在興皇寺遇上劉歊,驚嘆道:「隱居學道,清淨登佛。」說了三次。劉歊死前的春天,有人在他的庭園中栽種柿子,他對謂侄子劉弇說:「我看不到它的果實,不要對他人說。」到秋天劉歊去世,別人都說他知道自己的命運,親友寫下他事蹟的誄文,貞節處士[5][6]

引用

  1. ^ 1.0 1.1 梁書·卷五十一·列傳第四十五》:劉歊字士光,訏族兄也。祖乘民,宋冀州刺史;父聞慰,齊正員郎。世爲二千石,皆有清名。歊幼有識慧,四歲喪父,與羣兒同處,獨不戲弄。六歲誦《論語》、《毛詩》,意所不解,便能問難。十一,讀《莊子·逍遙篇》,曰:「此可解耳。」客因問之,隨問而答,皆有情理,家人每異之。及長,博學有文才,不娶不仕,與族弟訏並隱居求志,遨遊林澤,以山水書籍相娛而已。
  2. ^ 2.0 2.1 南史·卷四十九·列傳第三十九》:(劉)懷慰字彥泰,懷珍從子也。祖奉伯,宋元嘉中為冠軍長史。父乘人,冀州刺史,死於義嘉事。……懷慰本名聞慰……子霽、杳、歊。……歊字士光,生夕有香氣,氛氳滿室。幼有識慧,四歲喪父,與群兒同處,獨不戲弄。六歲誦論語、毛詩,意所不解,便能問難。十二讀莊子逍遙篇曰:「此可解耳。」客問之,隨問而答,皆有情理,家人每異之,謂為神童。及長,博學有文才,不娶不仕,與族弟籲並隱居求志,遨遊林澤,以山水書籍相娛而已。
  3. ^ 《梁書·卷五十一·列傳第四十五》:常欲避人世,以母老不忍違離,每隨兄霽、杳從宦。少時好施,務周人之急,人或遺之,亦不距也。久而歎曰:「受人者必報,不則有愧於人。吾固無以報人,豈可常有愧乎?」天監十七年,無何而著《革終論》。明年疾卒,時年三十二。
  4. ^ 《南史·卷四十九·列傳第三十九》:奉母兄以孝悌稱,寢食不離左右。母意有所須,口未及言,歊已先知,手自營辦,狼狽供奉。母每疾病,夢歊進藥,及翌日轉有間效,其誠感如此。性重興樂,尤愛山水,登危履嶮,必盡幽遐,人莫能及,皆歎其有濟勝之具。常欲避人世,以母老不忍違。每隨兄霽、杳從宦。少時好施,務周人之急,人或遺之,亦不拒也。久而歎曰:「受人者必報;不則有愧於人。吾固無以報人,豈可常有愧乎。」天監十七年,忽著革終論。十八年,年三十二卒。
  5. ^ 《梁書·卷五十一·列傳第四十五》:歊幼時嘗獨坐空室,有一老公至門,謂歊曰:「心力勇猛,能精死生;但不得久滯一方耳。」因彈指而去。歊旣長,精心學佛。有道人釋寶志者,時人莫測也,遇歊於興皇寺,驚起曰:「隱居學道,清淨登佛。」如此三說。歊未死之春,有人爲其庭中栽柿,歊謂兄子弇曰:「吾不見此實,爾其勿言。」至秋而亡,人以爲知命。親故誄其行跡,諡曰貞節處士。
  6. ^ 《南史·卷四十九·列傳第三十九》:始沙門釋寶志遇歊於興皇寺,驚起曰:「隱居學道,清淨登仙。」如此三說。歊未死之春,有人為其庭中栽柿,歊謂兄子弇曰:「吾不見此實,爾其勿言。」至秋而亡,人以為知命。親故誄其行跡,諡曰貞節處士。

延伸閱讀

[]

 梁書·卷51》,出自姚思廉梁書

參考文獻

  • 梁書》·卷五十一·列傳第四十五
  • 南史》·卷四十九·列傳第三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