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話
南平話,又稱南平官話、延平官話和延平土官話,是官話在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區的一個方言島,也是官話在福建省面積最大的一個方言島。南平話的使用人口約有1萬人至2萬人左右。
南平話 | |
---|---|
南平官話、延平官話、延平土官話 | |
母語國家和地區 | 中國 |
區域 | 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區 |
母語使用人數 | 1萬—2萬 |
語系 | |
語言代碼 | |
ISO 639-3 | – |
ISO 639-6 | npgu |
歷史
南平話作為官話的一種方言,為何能在閩北地區形成,至今仍是個謎。
一種說法,南宋時期大量皇親國戚遷居福建,多定居於南平縣(今延平區)城內。他們地位優越,使得當地居民紛紛向他們學習官話,隨著時間推移,官話就取代了閩北語成為當地住民的方言。
另一種說法,明朝正統十三年(1448年),沙縣人鄧茂七起兵反抗明朝統治,朝廷派兵鎮壓,亂平後留駐福建。因延平府(今延平區)地理位置極為重要,便選擇駐軍於此。此後,在平定三藩之亂和太平天國之亂的時候,官軍也都駐軍於此。因來自北方的官戶在人數上處於優勢地位,最終取代了閩北語,成為延平的主要方言。
抗日戰爭時期以及1949年之後,由於大量福州居民遷入南平,南平城區內說福州話的人口急劇增加。後來,由於推廣普通話,不少南平人改說普通話。
音韻體系
南平話有14個聲母、44個韻母和5個聲調。其中韻母中存在入聲,這點比較像南京官話。南平話深受周邊的閩北語各方言的影響。在詞彙上,也與建甌話、福州話都有不少共同之處。
聲母
p、pʰ、t、tʰ、k、kʰ、ts、tsʰ、s、x、ŋ、m、l、ʔ
韻母
a、o、e、ɤ、ai、au、ɛu、æŋ、ɛiŋ、ouŋ、i、ia、io、ie、iu、iau、iŋ、iæŋ、iæŋ、ieŋ、iuŋ、u、ua、uai、uei、uiŋ、uoŋ、uɛŋ、y、ye、yæŋ、yeŋ
聲調
調序 | 1 | 2 | 3 | 4 | 5 |
---|---|---|---|---|---|
調類 | 陰平 | 陽平 | 上聲 | 去聲 | 入聲 |
調值 | ˧˧ (33) | ˨˩ (21) | ˨˧˨ (232) | ˦˥ (45) | ˦ (4ʔ) |
例字 | 巴 | 爬 | 把 | 霸 | 八 |
連讀變調
南平話兩字拼合組成一個詞時,前一個字因後一個字的聲調而發生聲調變化,後字則一律不變調。這種現象被稱為「連讀變調」。
南平話連讀變調規律如下:
- 上聲與任意聲調的字連讀,一律變為42。
- 去聲與去聲連讀時,變為42;與其他聲調連讀,一律變為55。
- 其他一律不變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