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弟子列表

维基媒体列表条目

孟子弟子指的是曾師從孟子或學於孟子的人。《孟子》記載,孟子注重學生是否有心向學,以「往者不追,來者不拒」為原則收授學生。孟子周遊列國時有數十輛車、數百弟子跟從,齊宣王也曾欲以萬鍾粟的俸祿供養孟子的弟子們,可見孟子弟子之多[1][2][3]。孟子弟子雖多,留下事蹟傳世的卻很少,根據趙岐《孟子章句》,《孟子》書中計有弟子十五人、學於孟子者五人,共二十人。

描繪孟子與眾弟子傳食於諸侯的石刻拓本。

孟子弟子的人數與姓名因史料缺少,歷來有許多爭議。元代吳萊最早為孟子弟子作傳,其著作《孟子弟子列傳》中列出了弟子十九人,但內容已亡佚;其後張九韶《群書拾唾》、宮夢仁《讀書紀數略》也分別記載了不同的弟子十七人。對孟子弟子較為完整的考證則見於明朝朱彝尊的〈孟子弟子考〉的十七人與清代陳矩的〈孟子弟子考補正〉二十三人[4]

自從北宋時在山東興建孟廟後,便將《孟子章句》中記述的孟子弟子配祀於孟廟。政和五年(1115年),朝廷敕封孟子弟子十八人爵位,由樂正子配食於正殿,其餘弟子配祀於東西兩廡。宋朝以後,唐朝韓愈北宋孔道輔等人也因推崇孟子有功而被認定為孟子門人,同樣配祀孟廟。

孟子弟子

北宋政和五年(1115年),朝廷敕封孟子弟子十八人,並予以贈爵。萬曆三十九年(1611年),由於嘉靖年間孔廟已撤去舊時贈爵,於是朝廷依潘榛建議撤爵,改以先賢、先儒稱之,以符合禮制,其中樂正克萬章公孫丑公都子四人為先賢某子,餘陳臻等十四人為先儒某氏。然而其中季孫子叔疑是否確有其人仍有疑義,兩人曾在萬曆康熙年間遭到罷祀[5][6]

編號 姓名 籍貫 封號 贈爵
1 樂正克 先賢樂正子 利國侯
2 萬章 ,一說 先賢萬子 博興伯
3 公孫丑 先賢公孫子 壽光伯
4 公都子 先賢公都子 平陰伯
5 陳臻 不詳 先儒陳氏 蓬萊伯
6 充虞 不詳 先儒充氏 昌樂伯
7 屋廬連 ,一說為 先儒屋廬氏 奉符伯
8 徐辟 先儒徐氏 仙源伯
9 陳代 不詳 先儒陳氏 沂水伯
10 彭更 不詳 先儒彭氏 雷澤伯
11 咸丘蒙 先儒咸丘氏 須城伯
12 高宋 先儒高氏 泗水伯
13 桃應 不詳 先儒桃氏 膠水伯
14 季孫 不詳 先儒季孫氏 豐城伯
15 子叔疑 不詳 先儒子叔氏 承陽伯
16 孟仲子 ,一說為 先儒孟氏 新蔡伯
17 浩生不害 先儒浩生氏 東阿伯
18 盆成括 不詳 先儒盆成氏 萊陽伯

可能的孟子弟子

除了北宋政和五年(1115年)所敕封之孟子弟子十八人,不同的史籍與考究文獻中也分別記載了數名孟子弟子。北宋時所封之孟子弟子,主要參考趙岐《孟子章句》 中所記之弟子二十人,但獨漏滕更告子二人[7]

編號 姓名 籍貫 出處
1 滕更 趙岐《孟子章句》
2 陳仲子 高誘注《淮南子
3 公明儀 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辯證》
4 告子 不詳 趙岐《孟子章句》
5 公明高 司馬貞史記索隱
6 離婁 不詳 廣韻》注
7 匡章 高誘注《呂氏春秋》;文藝類聚
8 夷之 不詳 周廣業《孟子四考》
9 孟季子 ,一說,又說 張九韶《群書拾唾》
10 周霄 張九韶《群書拾唾》
11 曹交 ,一說 宮夢仁《讀書紀數略》
12 景春 劉培桂〈孟子弟子新考〉
13 宋句踐 劉培桂〈孟子弟子新考〉
14 貉稽 不詳 劉培桂〈孟子弟子新考〉
15 曼丘不擇 《孟子外書》

孟廟配祀門人

北宋景祐四年(1037年)初建孟廟時,便已私祀公孫丑萬章等孟子弟子,而推崇孟子有功之揚雄韓愈孔道輔也被視為孟子門人,在孟廟之側另外立祠祭祀。政和五年(1115年),宋徽宗下詔為孟子弟子封爵,弟子十八人正式從祀孟廟,而後揚雄等門人也移入兩廡正式祭祀。

宣和三年(1121年),孟廟兩廡繪製弟子群像,洪武六年(1373年),孟廟立石刻「孟氏宗傳祖圖」,其中包含了一幅孟子門人圖。

萬曆三十九年(1611年),潘榛建議從祀趙岐孫奭錢唐三名於孟門有功之儒。光緒十三年(1887年),陳錦、孫葆田等建議從祀告子滕更、陳良,但未果[8][9][10]

編號 姓名 朝代 備註
1 揚雄 西漢 北宋元豐七年(1084年)追封成都伯,在正殿西側立祠祭祀。
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被罷祀,改祀孔道輔。成化十八年(1482年)復祀,移入西廡從祀。明末又被罷祀。
2 韓愈 北宋元豐七年(1084年)追封昌黎伯,在正殿西側立祠祭祀。
成化十八年(1482年)移入東廡從祀。
3 孔道輔 北宋 末開始私祀於孟廟。
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正式入祀正殿西側祠堂。成化十八年(1482年)移入西廡從祀。
4 趙岐 東漢 萬曆三十九年(1611年)入祀,明末罷祀。
5 孫奭 北宋 萬曆三十九年(1611年)入祀,明末罷祀。民國後復祀於東廡[11]
6 錢唐 萬曆三十九年(1611年)入祀,明末罷祀。民國後復祀於東廡。

參考資料

  • 孟子》、《孟子外書》
  • 朱彝尊《孟子弟子考》
  • 陳矩《孟子弟子考補正》
  • 周廣業《孟子四考》
  • 劉培桂等(2009)。齊魯諸子名家志:孟子志。山東:山東人民出版社。
  • 劉培桂(2001)。孟子與孟子故里。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

註解

  1. ^ 孟子·盡心下》:夫子之設科也,往者不追,來者不拒,苟以是心至,斯受之而已矣。
  2. ^ 孟子·滕文公下》:彭更問曰:「後車數十乘,從者數百人,以傳食於諸侯,不以泰?」孟子曰:「非其道,則一簞食不可受於人。如其道,則舜受堯之天下,不以為泰;子以為泰乎?」
  3. ^ 孟子·公孫丑下》:他日,王謂時子曰:「我欲中國而授孟子室,養弟子以萬鍾,使諸大夫國人,皆有所矜式。子盍為我言之。」
  4. ^ 劉培桂等. 齊魯諸子名家志:孟子志. 山東: 山東人民出版社. 2009. ISBN 9787209047586. 
  5. ^ 周廣業《孟子四考》
  6. ^ 丁寶楨〈重修亞聖孟子廟碑〉
  7. ^ 劉培桂. 孟子弟子新考. 孟子與孟子故里. 北京: 中國文史出版社. 2001. ISBN 7503411449. 
  8. ^ 劉浚《孔顏孟三氏志》
  9. ^ 丁寶楨〈重修亞聖孟子廟碑〉
  10. ^ 劉培桂. 孟廟配享從祀考. 孟子與孟子故里. 北京: 中國文史出版社. 2001. ISBN 7503411449. 
  11. ^ 王小隱. 聖蹟導遊錄. 上海: 中國第一書局. 1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