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烏·卡薩爾斯

西班牙大提琴演奏家,作曲家,指挥家

帕烏·卡薩爾斯-德菲利奧加泰隆尼亞語Pau Casals i Defilló加泰隆尼亞語發音:[ˈpaw kəˈzalz i ðəfiˈʎo];1876年12月29日—1973年10月22日),常稱其西班牙語名巴勃羅·卡薩爾斯(西班牙語:Pablo Casals),西班牙大提琴家、作曲家指揮家。他被普遍認為是20世紀上半葉最傑出的大提琴家,也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大提琴家之一。在他的獨奏、室內樂和管弦音樂生涯中,他錄製了許多唱片,其中一些他擔任指揮,但給人印象最為深刻的也許是他在1936年至1939年間錄製的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作為作曲家,他主要創作宗教音樂管弦樂。1963年,他被甘迺迪總統授予總統自由勳章,頒獎儀式由林登·詹森主持。在1958年他曾被提名諾貝爾和平獎[1]

帕烏·卡薩爾斯
Pau Casals i Defilló
Pablo Casals
卡薩爾斯在卡內基音樂廳,1917年
出生(1876-12-29)1876年12月29日
 西班牙埃爾文德雷利
逝世1973年10月22日(1973歲—10—22)(96歲)
 美國  波多黎各聖胡安
國籍 西班牙
職業大提琴家,作曲家指揮家
知名作品大提琴合奏曲《鳥之歌》
所屬時期/樂派20世紀
擅長類型管弦樂,大提琴曲
簽名

生平

早年生活

卡薩爾斯出生於西班牙加泰隆尼亞埃爾文德雷利。他的父親Carles Casals i Ribes(1852–1908)是教區的管風琴師和唱詩班指揮。[2]他向卡薩爾斯傳授了有關鋼琴、歌曲寫作、小提琴以及管風琴等的知識。他父親管教甚嚴。卡薩爾斯小時候,他的父親會把鋼琴從牆邊拉開,讓他和他的弟弟阿圖爾站在鋼琴後面,說出他父親所彈的音符和音階。四歲時,卡薩爾斯就能演奏小提琴、鋼琴和長笛;六歲時,卡薩爾斯就具備了在公開場合演出獨奏小提琴的技藝。他第一次接觸到類似大提琴的樂器是在目睹了一位來當地旅遊的加泰隆尼亞音樂家,在一把裝了大提琴弦的掃帚柄上演奏音樂。在卡薩爾斯的請求之下,父親為他製作了一把用一個葫蘆作為音箱的簡陋的大提琴。卡薩爾斯11歲時,他從一群旅遊的音樂家那裡第一次聽到真正的大提琴演出,並決定全身心地投入到這種樂器中。

他的母親皮拉爾·德菲約·阿米格特英語Pilar Defilló Amiguet出生在波多黎各馬亞圭斯,父母都是波多黎各的加泰隆尼亞移民。[3]1888年,卡薩爾斯被母親帶到巴塞隆納,進入埃斯科拉市立音樂學院(Escola Municipal de Música)學習。[2][3]在那裡他學習了大提琴、音樂理論和鋼琴。1890年,13歲的卡薩爾斯在巴塞隆納的一家二手樂譜店裡,發現了一本破爛的巴赫《六部大提琴組曲》樂譜。接下來,卡薩爾斯用了十三年的時間每天研練這些樂曲,然後才第一次公開演出。[4]卡薩爾斯後來製作了他自己的六部組曲版本。[5]作為一名大提琴演奏者,他取得了驚人的進步;1891年2月23日,年僅14歲的他在巴塞隆納舉行了獨奏音樂會。五年後,他以優異的成績從埃斯科拉畢業。

青年生活

1893年,西班牙作曲家伊薩克·阿爾貝尼斯在一家咖啡館聽到他在三重奏中的演奏,並給他寫了一封介紹信,給西班牙攝政王瑪麗亞·克里斯蒂娜的私人秘書吉列爾莫·莫菲伯爵英語Guillermo Morphy。卡薩爾斯被邀請在宮廷的非正式音樂會上演奏,並獲得了一筆皇家津貼,前往馬德里皇家音樂學院英語Madrid Royal Conservatory跟隨維克多·米雷茨基英語Víctor Mirecki Larramat學習作曲。[2]他還在新成立的四重奏團體中演奏。

1895 年,卡薩爾斯來到巴黎,在巴黎,由於失去了津貼,他在馬利尼歌劇院英語Théâtre des Folies-Marigny管弦樂隊中擔任第二大提琴來謀生。1896年,他回到西班牙,在巴塞隆納市立音樂學院擔任教師。他還被任命為巴塞隆納利塞烏大劇院管弦樂團的首席大提琴手。1897年,他作為獨奏家與馬德里交響樂團英語Orquesta Sinfónica de Madrid合作演出,並被女王授予卡洛斯三世勳章英語Order of Charles III

國際生涯

1899年,卡薩爾斯在倫敦水晶宮演出,隨後又在維多利亞女王奧斯本莊園為她演出,由歐內斯特·沃克英語Ernest Walker (composer)伴奏。1899年11月12日和12月17日,他作為獨奏家出現在巴黎的拉穆勒音樂會(Lamoureux Concerts)上,獲得了公眾和評論界的廣泛讚譽。1900至1901年間,他與鋼琴家哈羅德·鮑爾英語Harold Bauer一起在西班牙和荷蘭巡迴演出;1901/02 年,他第一次訪問美國;1903年在南美巡迴演出。

1904年1月15日,卡薩爾斯應邀在白宮西奧多·羅斯福總統演奏。同年3月9日,他在首次登上紐約卡內基音樂廳的舞台,演奏理察·施特勞斯的《唐吉訶德英語Don Quixote (Strauss)》,由作曲家本人親自擔任指揮。1905年與小提琴家蒂博、鋼琴家科爾托組成三重奏團,此陣容堪稱一時之選。[2]1906年,他與才華橫溢的年輕葡萄牙大提琴家古爾赫米娜·蘇吉婭交往,[6]他們一起學習,蘇吉婭開始以P·卡薩爾斯-蘇吉婭夫人(Mme. P. Casals-Suggia)的身份出現在音樂會上,雖然他們沒有結婚。他們的關係於1912年結束。

1911年4月9日的《紐約時報》宣布卡薩爾斯將在倫敦音樂節的第二天(5月23日)在女王大廳演出。所選曲目為海頓的D大調大提琴協奏曲,並和弗里茨·克萊斯勒演出勃拉姆斯小提琴與大提琴雙重協奏曲[7]

1914年,卡薩爾斯與美國社會名流兼歌手蘇珊·梅特卡夫英語Susan Metcalfe Casals結婚;他們於1928年分居,但直到1957年才離婚。

儘管卡薩爾斯在1915年錄製了他的第一張唱片(哥倫比亞系列),但他直到1926年才發行另一張唱片(維克多廠牌)。[8]

1937以前,所屬的三重奏團一直舉辦音樂會,並錄製唱片。同時卡薩爾斯也對指揮產生了興趣,1919年,他以自己的積蓄支持,在巴塞隆納組織了保羅·卡薩爾斯管弦樂團英語Orquestra Pau Casals,並於1920年10月13日舉辦了第一場音樂會。[2]隨著1936年西班牙內戰的爆發,樂團停止了活動。

卡薩爾斯是西班牙共和黨政府的忠實支持者,在其失敗後發誓在民主恢復之前不返回西班牙。1938年10月19日,卡薩爾斯在里西奧大劇院(Gran Teatre del Liceu)演出,這可能是他流亡期間在西班牙的最後一場演出。[9]

1936年的最後幾周,他在靠近西班牙邊境的一個法國小村莊普拉德(在歷史上屬於加泰隆尼亞地區的東庇里牛斯省)安頓下來,[10]卡薩爾斯後來於1939年在那裡定居。[11][12]1939年至1942年間,他在法國南部未被占領的地區和瑞士以大提琴家的身份偶有露面。他被佛朗哥政權下的媒體嘲笑,他們在文中嘲笑他是「一頭驢」,並因其所持政治觀點的不同對卡薩爾斯實施了一百萬比塞塔幣的罰款。[13]他對佛朗哥西班牙的反對如此激烈,以至於他拒絕出現在承認獨裁西班牙政府的國家。但也有一個引人注目的例外:1961年11月13日,應所崇拜的約翰·甘迺迪總統之邀,參加在白宮舉行的室內樂音樂會。1963年12月6日,卡薩爾斯被授予美國總統自由勳章

在他大部分的職業生涯中,他使用一把標有「卡洛·托諾尼英語Carlo Annibale Tononi……1733年」(Carlo Tononi ... 1733)字樣的大提琴。但在他演奏了50年之後,人們發現這把大提琴是由威尼斯的制琴師馬特奧·戈弗里勒英語Matteo Goffriller在1700年左右製作的。卡薩爾斯在1913年獲得了這把大提琴。[14]他還演奏另一把1710年戈夫里勒製作的大提琴,以及一把1730年的托諾尼大提琴。

1950年,他作為指揮家和大提琴家在康弗倫特英語Conflent的普拉德音樂節上恢復了他的職業生涯,該音樂節是為了紀念巴赫逝世200周年而舉辦的;卡薩爾斯同意參加,條件是所有收入都要捐給佩皮尼昂附近的一家難民醫院。[8][11]

1955年,卡薩爾斯在波多黎各進行了廣泛的旅行,並在第二年創辦了年度的卡薩爾斯音樂節英語Casals Festival。1955年,卡薩爾斯與他的第二任妻子,長期合作夥伴弗朗西斯卡·維達爾·德·卡普德維拉(Francesca Vidal de Capdevila)結婚,同年她就去世。1956年4月,卡薩爾斯音樂節移師聖璜市。卡薩爾斯本人在4月1日指揮《未完成》交響曲的排練時,因為心臟病在指揮台上暈倒,之後並無大礙。[2]

1957年,80歲的卡薩爾斯與20歲的瑪塔·蒙塔涅斯·馬丁內斯英語Marta Casals Istomin(Marta Montañez y Martinez)結婚。這是他的第三段婚姻。[2][15]據說他對與小他60歲的人結婚可能會有危險的擔憂不予理會,他說:「我是這麼看的:如果她死了,她就死了。」[16][17]保羅和瑪塔定居在塞瓦鎮,住在一座被稱為「El Pessebre」(馬槽)的房子裡。他於1958年組建了波多黎各交響樂團英語Puerto Rico Symphony Orchestra,並於1959年創辦了波多黎各音樂學院英語Conservatory of Music of Puerto Rico,他在波多黎各樂壇的影響日漸深遠。

晚年

卡薩爾斯出現在1958年的紀錄片《風雲英語Windjammer (1958 film)》中。在20世紀60年代,卡薩爾斯在世界各地舉辦了許多大師班,如格斯塔德英語Gstaad采爾馬特、托斯卡納、伯克利馬爾堡英語Marlboro, Vermont等地。其中幾個通過電視轉播。

1961年11月13日,他應甘迺迪總統的邀請,在白宮東廳英語East Room為波多黎各總督路易斯·穆尼奧斯·馬林舉行的晚宴上演出。這次演出被錄音並發行。

卡薩爾也是一位作曲家。也許他最有效的作品是他在1926年為大提琴合奏而創作的《薩達納》(La Sardana)。他的清唱劇《馬槽》(El Pessebre,1960)於1960年12月17日在墨西哥的阿卡普爾科首次演出。他還在1963年聯合國周年紀念日期間將其贈送給聯合國。1963年,他成為佛羅里達州立大學披穆阿爾法交響曲英語Phi Mu Alpha Sinfonia音樂聯誼會艾普西隆·艾塔分會的榮譽成員。[18]後來,他於1973年被授予聯誼會的查爾斯·E·拉頓音樂人獎英語Charles E. Lutton Man of Music Award

他後期的作品之一是《聯合國頌》(Hymn of the United Nations)。[19]1971年10月24日,也就是他95歲生日的兩個月前,他在聯合國的一場特別音樂會上進行了首次演出。那天,聯合國秘書長吳丹授予卡薩爾斯聯合國和平勳章,以表彰他和平、正義和自由的立場。[20]卡薩爾斯接受了獎章並發表了他著名的「我是加泰隆尼亞人英語I Am a Catalan」的演講,[21]他陳述加泰隆尼亞早在英格蘭之前就有了第一個民主議會

1973年,應好友艾薩克·斯特恩之邀,卡薩爾斯來到耶路撒冷指揮青年管弦樂團和耶路撒冷交響樂團。他與青年管弦樂團在耶路撒冷可汗劇院舉辦的音樂會,是他此生的最後一場音樂會。[22]

卡薩爾斯的回憶錄由阿爾伯特·E·卡恩英語Albert E. Kahn撰寫,1970年出版為《白鳥之歌》(Joys and Sorrows: Pablo Casals, His Own Story,直譯為「歡樂與悲傷:巴勃羅·卡薩爾斯,他自己的故事」)。由姬健梅翻譯的繁體字版於2013年由木馬文化出版(ISBN 9789866200991),簡體字版於2018年由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出版(ISBN 9787559412003),

去世

1973年,由於三周前心臟病發作的併發症,卡薩爾斯在波多黎各聖胡安的Auxilio Mutuo醫院去世,享年96歲。[23][24]他沒能活著看到兩年後佛朗哥統治的結束,但他被國王胡安·卡洛斯一世領導的西班牙政府追認,在1976年發行了一枚描繪卡薩爾的紀念郵票,以紀念他的百年誕辰。[25]1979年,他的遺體被安葬在他的故鄉——加泰隆尼亞的埃爾本德雷爾。1989年,卡薩爾斯被追授格萊美終身成就獎[26]

紀念

 
世紀雕塑,由約瑟夫·維拉多馬特西班牙語Josep Viladomat蒙塞拉特山
 
巴勃羅·卡薩爾斯博物館,位於波多黎各的聖胡安
 
保羅·卡薩爾斯半身像,德國沃爾芬比特爾

1959年,美國作家馬克斯·伊斯特曼寫到卡薩爾斯:

眾所周知,他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大提琴手。弗里茨·克萊斯勒走得更遠,把他描述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用琴弓演奏的人」。[27]

西班牙加泰隆尼亞的C-32公路英語C-32 highway (Spain)的南部被命名為「保羅·卡薩爾高速公路」。

2000年開始,由克朗伯格學院英語Kronberg Academy主持的國際保羅·卡薩爾斯大提琴比賽在德國克龍貝格法蘭克福舉行,每四年舉行一次,以發掘和助推未來大提琴精英人才。在卡遺孀瑪塔·卡薩爾斯·伊斯托明的贊助下,這項國際性大賽也得到了保羅·卡薩爾斯基金會的支持。獎項之一是獲得卡薩爾斯擁有的戈弗里勒大提琴之一的使用權。首個最高獎於2000年頒發給德國大提琴家克勞迪奧·博霍爾克斯(Claudio Bohórquez)。

澳大利亞廣播電台播音員菲利普·亞當斯英語Phillip Adams常常深情地回憶起卡薩爾斯80歲生日時記者招待會的情形,在充分闡述了世界上的各種紛爭以後,他停下來總結道:「形勢不容樂觀。我們必須採取下一步行動」。[28][29][30]

美國喜劇演員喬治·卡林在為《美國電視檔案英語The Interviews: An Oral History of Television》(Archive of American Television)所做的採訪中,在討論一個藝術家的角色的不穩定性質時提到了卡薩爾斯。正如卡林所說,當卡薩爾斯(當時93歲)被問及為什麼他繼續每天練習大提琴三個小時時,卡薩爾斯回答說:「我開始注意到一些改進……。並且這就是我身上的東西。我注意到自己在這方面變得更好。」卡林繼續說。

在波多黎各,每年仍有卡薩爾斯節英語Casals Festival的慶祝活動。在聖胡安老城英語Old San Juan還有一個專門介紹卡薩爾生活的博物館。2009年10月3日,以卡薩爾斯命名的帕布羅·卡薩爾斯交響樂廳在波多黎各的聖胡安開幕。這座耗資3400萬美元的建築,由魯道夫·費爾南德斯(Rodolfo Fernandez)設計,是路易斯·A·費雷表演藝術中心英語Luis A. Ferré Performing Arts Center的最新成員。它是波多黎各交響樂團英語Puerto Rico Symphony Orchestra的新基地。

另一個巴勃羅·卡薩爾博物館位於法國普拉德的一個公共圖書館內的。那裡有許多藝術家的紀念品和珍貴的文件:照片、音樂會服裝、原始的信件、佩塞布雷的原始樂譜、採訪錄音帶、電影、繪畫、大提琴和他的第一架鋼琴。[31]

在東京,作為室內音樂的場所,卡薩爾斯音樂廳於1987年開放。[32]芝加哥的保羅·卡薩爾斯小學以他的名字命名。[33]布朗克斯區的I.S.181也是以卡薩爾斯的名字命名的。[34]

卡薩爾斯於1932年創作的經文歌《O vos omnes》,今天經常被演奏。

帕布羅·拉拉因2016年的電影《第一夫人》中,卡薩爾斯由羅蘭·皮杜英語Roland Pidoux扮演。

2019年,卡薩爾的專輯《巴赫六部大提琴組曲》被美國國會圖書館選為「具有文化、歷史或美學意義」的國家錄音典藏英語National Recording Registry保存。[35]

作品

錄音

  • 1926–1928年:舒伯特:第一鋼琴三重奏;舒曼和孟德爾頌的鋼琴三重奏作品;貝多芬:大公三重奏英語Piano Trio, Op. 97 (Beethoven);海頓:G大調鋼琴三重奏;貝多芬:卡卡杜主題變奏曲英語Kakadu Variations大提琴:卡薩爾斯、小提琴:雅克·蒂博、鋼琴:阿爾弗雷德·科爾托(在倫敦錄製)
  • 1929年:勃拉姆斯:小提琴與大提琴雙協奏曲,小提琴:雅克·蒂博,由科爾托指揮卡薩爾斯自己樂隊
  • 1929年:德沃夏克、勃拉姆斯:大提琴協奏曲
  • 1929年:貝多芬:第四交響曲(在巴塞隆納錄製)
  • 1930年:貝多芬:大提琴奏鳴曲,Op.69,鋼琴:奧托·舒爾霍夫德語Otto Schulhof
  • 1936–1939年:巴赫:大提琴組曲
  • 1936年:貝多芬:大提琴奏鳴曲,Op.102 No.1;勃拉姆斯:大提琴奏鳴曲,Op.99,鋼琴:米奇斯瓦夫·霍紹夫斯基英語Mieczysław Horszowski
  • 1936年:鮑凱里尼:降B大調大提琴協奏曲;布魯赫:希伯萊晚禱(Kol Nidrei ),蘭登·羅納德英語Landon Ronald指揮倫敦交響樂團
  • 1937年:德沃夏克:大提琴協奏曲,喬治·塞爾指揮捷克愛樂樂團
  • 1939年:貝多芬:大提琴奏鳴曲(1、2、5號),鋼琴:米奇斯瓦夫·霍紹夫斯基
  • 1945年:埃爾加、海頓:大提琴協奏曲,阿德里安·布爾特英語Adrian Boult指揮BBC交響樂團
  • 1950年:普拉德音樂節的首次錄音。包括:
  • 1951年:佩皮尼昂音樂節上的錄音。包括:
  • 1952年:普拉德音樂節的錄音。包括:
    • 勃拉姆斯:鋼琴三重, Op.8,小提琴:艾薩克·斯特恩,鋼琴:瑪拉·海絲英語Myra Hess
    • 勃拉姆斯:鋼琴三重奏,Op.87,小提琴:約瑟夫·西蓋蒂,鋼琴:瑪拉·海絲
    • 舒曼:鋼琴三重奏,Op.63、舒伯特:鋼琴三重奏,No.2, D.929,小提琴:亞歷山大·施耐德、鋼琴:米奇斯瓦夫·霍紹夫斯基
    • 舒伯特:C大調弦樂五重奏,小提琴:艾薩克·斯特恩、小提琴:亞歷山大·施耐德、中提琴:密爾頓·凱蒂姆斯英語Milton Katims、大提琴:保羅·托特里耶
    • 勃拉姆斯:弦樂六重奏 No.1,小提琴:斯特恩、施耐德,中提琴:凱蒂姆斯、中提琴:密爾頓·托馬斯,大提琴:瑪德琳·弗利(Madeline Foley)
  • 1953年:普拉德音樂節的錄音。包括:
    • 貝多芬:大提琴奏鳴曲(1、3、4、5號),鋼琴:魯道夫·塞爾金
    • 貝多芬鋼琴三重奏,Op.1 No.1、Op.70 No.1,小提琴:約瑟夫·富克斯英語Joseph Fuchs,鋼琴:尤金·伊斯托敏
    • 舒曼:A小調大提琴協奏曲,Op.129,尤金·奧曼迪指揮音樂節管弦樂團
  • 1954年:普拉德音樂節(全為現場錄音)。包括:
    • 貝多芬:鋼琴與大提琴奏鳴曲_(貝多芬)#第5號奏鳴曲|大提琴奏鳴曲]],No.5,鋼琴變奏曲,Op.66,鋼琴:米奇斯瓦夫·霍紹夫斯基
    • 貝多芬:鋼琴三重奏,Op.70 No.1、10段變奏與迴旋曲,Op.121a,小提琴:席蒙·戈德堡、鋼琴:魯道夫·塞爾金
  • 1954年:普拉德音樂節(全為現場錄音)。包括:
    • 勃拉姆斯:鋼琴三重奏,Nos.1–3,小提琴:耶胡迪·梅紐因、鋼琴:尤金·伊斯托敏
    • 勃拉姆斯:單簧管三重奏,Op.114,單簧管:戴維·奧本海姆英語David Oppenheim (musician)、鋼琴:尤金·伊斯托敏
    • 貝多芬:鋼琴三重奏,Op.70 No.2,小提琴:希蒙·戈德博格、鋼琴:魯道夫·塞爾金
  • 1956年:普拉德音樂節(全為現場錄音)。包括:
    • 巴赫:古大提琴奏鳴曲,BWV 1027,鋼琴:米奇斯瓦夫·霍紹夫斯基
    • 舒曼:鋼琴三重奏No.2,小提琴:耶胡迪·梅紐因,鋼琴:米奇斯瓦夫·霍紹夫斯基
    • 舒曼:鋼琴三重奏No.3,小提琴:維格·桑鐸,鋼琴:魯道夫·塞爾金
  • 1958年:在波恩貝多芬故居(全為現場錄音)。包括:
    • 貝多芬:鋼琴與大提琴奏鳴曲_(貝多芬)#第1號奏鳴曲|大提琴奏鳴曲]],Op.5 No.1,鋼琴:威廉·肯普夫
    • 貝多芬:大提琴奏鳴曲,Op.5 No.2、Op.102 No.2、大提琴/圓號奏鳴曲,Op.17(改編曲),鋼琴:米奇斯瓦夫·霍紹夫斯基
    • 貝多芬:鋼琴三重奏,Op.1 No.3、Op.97(大公),小提琴:維格·桑鐸、鋼琴:米奇斯瓦夫·霍紹夫斯基
    • 貝多芬:鋼琴三重奏 Op.70 No.1,小提琴:維格·桑鐸,鋼琴:卡爾·恩格爾英語Karl Engel
  • 1959:普拉德音樂節(全為現場錄音)。包括:
  • 1960 年:在波多黎各的卡薩爾音樂節
  • 1961年:孟德爾頌:鋼琴三重奏No.1,小提琴:亞歷山大·施耐德,鋼琴:米奇斯瓦夫·霍紹夫斯基(1961年11月13日在白宮演出的現場錄音)
  • 1963年:貝多芬:第八交響曲
  • 1963年:孟德爾頌:第四交響曲(在馬爾伯勒)
  • 1964–65年:巴赫:布蘭登堡協奏曲(在馬爾伯勒)
  • 1966年:巴赫:管弦樂組曲(在馬爾伯勒)
  • 1969年:貝多芬:第一、二、四、六(「田園」)、七交響曲
  • 1974年:清唱劇《馬槽》(El Pessebre

軼事

  • 卡薩爾斯終生皆保持早起的習慣,這點與其好友、鋼琴家科爾托相同。[11]

參考文獻

參照
  1. ^ Nomination archive. NobelPrize. [2022-01-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01) (英語). 
  2. ^ 2.0 2.1 2.2 2.3 2.4 2.5 2.6 吳心柳. 音樂與音響雜誌 第6期. 以音樂申張人權的大提琴家卡薩斯 (台北市). 1973. 
  3. ^ 3.0 3.1 Proyecto de Recuperación de la Casa Defilló. Instituto de Cultura Puertorriqueña. [2020-01-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1-25) (西班牙語). 
  4. ^ Eric Siblin,The Cello Suites: J.S. Bach, Pablo Casals, and the Search for a Baroque Masterpiece. Atlantic; 336 pages, 2010
  5. ^ Pablo Casals - Cello. ovationpress.com. [2021-12-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5). 
  6. ^ Mercier, Anita. Guilhermina Suggia.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retrieved 2009-08-01.
  7. ^ Honors To Be Conferred On English Composers: Series of Concerts Devoted to modern Englishmen to be Given in London[永久失效連結], The New York Times, 1911-04-09, retrieved 2009-08-01
  8. ^ 8.0 8.1 Classical Notes - Pablo Casals - the Musician and the Man, By Peter Gutmann. www.classicalnotes.net. [2021-12-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8). 
  9. ^ Abella, Rafael La vida cotidiana durante la guerra civil: la España republicana p. 422 (published by Editorial Planeta, 1975).
  10. ^ René Puig (Casals' doctor in Prades since the end of 1936) in "Pablo Casals", Magazine Conflent, 1965, p. 3.
  11. ^ 11.0 11.1 11.2 Govaty, B. 吳心柳 , 編. 音樂與音響雜誌 第6期. 藝術與道德的化身 在普拉德訪問帕布洛.卡薩斯. 由希果翻譯 (台北市). 1973. 
  12. ^ Baldock, Robert. Pablo Casals. Boston: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Press. 1992: 161. ISBN 1-55553-176-8. 
  13. ^ Benet, Josep. Catalunya sota el règim franquista 1. reedició. Barcelona: Blume. 1978. ISBN 847031064X. OCLC 4777662. 
  14. ^ Cello by Matteo Goffriller, 1700c (ex-Casals). Cozio. [2007-01-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1-22). 
  15. ^ Master cellist Pablo Casal marries 21-year-old pupil. The News and Courier (Charleston, South Carolina). 1957-08-05. [永久失效連結]
  16. ^ Gardner, Jasmine. Julian Lloyd Webber talks music and marriage. London Evening Standard. 2012-03-20 [2021-12-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0-19). 
  17. ^ Amis, John. Master of the Cello: Pablo Casals. The Tablet. 1993-02-06 [2013-09-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9-29). 
  18. ^ The Sinfonian December 2002 (PDF). [2021-12-31].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3-10-21). 
  19. ^ United Nations – Fact Sheet # 9: "Does the UN have a hymn or national anthem?" (PDF). [2021-12-31].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09-03-25). 
  20. ^ Pau Casals Foundation, United Nations Peace Medal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3-10-23.
  21. ^ YouTube上的Video of Pablo Casals "I am a Catalan" speech, 1971
  22. ^ הישראלי המאומץ – פבלו קזאלס והסימפונית. 2013-07-01 [2021-12-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28). 
  23. ^ Casals, the Master Cellist, Won Wide Acclaim in Career That Spanned 75 Years. The New York Times. 1973-10-23 [2021-12-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31). 
  24. ^ Casals Dies in Puerto Rico at 96. The New York Times. 1973-10-23 [2015-01-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5). Pablo Casals, the celebrated cellist and conductor, died today at Auxilio Mutuo Hospital of complications from a heart attack suffered three weeks ago. He was 96 years old and lived in nearby Santurce with his wife, Marta 
  25. ^ El País/Sociedad Estatal de Correos y Telegrafos 2003
  26. ^ Lifetime Achievement Award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0-08-26., Grammy Award official web site, retrieved 2009-08-01.
  27. ^ Eastman, Max, Great Companions, Ch. 6, p.136.
  28. ^ Adams, Phillip. Why We Need a Revolution Now (PDF). Our Community. 2004 Communities in Control conference convened by Our Community and Catholic Social Services. [2015-09-28].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22-06-23). 
  29. ^ Adams, Phillip. The emu's bum, or "The situation is hopeless, we must take the next step". National Library of Australia. Moonah, Tasmania: Tasmanian Peace Trust. 2004 [2015-09-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31). 
  30. ^ Adams, Phillip. Tweet. Twitter. 2015-09-26 [2015-09-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31). 
  31. ^ Pablo Casals Museum. 2021-09-13. 
  32. ^ Casals Hall (PDF). Nagata Acoustics. [2012-03-06].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6-03-03). 
  33. ^ "Pablo Casals Elementary School"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2-12-13. Chicago Public Schools. Retrieved 2013-07-28.
  34. ^ Directions - I.S. 181 Pablo Casals - X181 - New York City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schools.nyc.gov. [2021-12-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6-12). 
  35. ^ Andrews, Travis M. Jay-Z, a speech by Sen. Robert F. Kennedy and 'Schoolhouse Rock!' among recordings deemed classics by Library of Congress. The Washington Post. 2019-03-20 [2019-03-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06). 
書籍

參見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