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棕
油棕(學名:Elaeis guineensis)又名非洲油棕、油棕櫚、油椰子,是棕櫚科油棕屬的一種植物,其種加詞「guineensis」意為「幾內亞的」。原產於西非,分布範圍為安哥拉至甘比亞的西非地區,被引入至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等地區;屬於產油經濟作物,主要用於生產棕櫚油(果肉榨取)及棕仁油(核仁榨取)。
油棕 | |
---|---|
《科勒藥用植物》(1897), Elaeis guineensis | |
科學分類 | |
界: | 植物界 Plantae |
演化支: | 維管束植物 Tracheophyta |
演化支: | 被子植物 Angiosperms |
演化支: | 單子葉植物 Monocots |
演化支: | 鴨跖草類植物 Commelinids |
目: | 棕櫚目 Arecales |
科: | 棕櫚科 Arecaceae |
屬: | 油棕屬 Elaeis |
種: | 油棕 E. guineensis
|
二名法 | |
Elaeis guineensis Jacq., 1763
| |
異名[2] | |
分布
原生於西非及西南非,種名中「幾內亞」(Guinea)是指介於安哥拉與甘比亞間之地帶,而非現在使用幾內亞名稱之國家。目前廣泛種植於馬達加斯加、斯里蘭卡、馬來西亞、蘇門答臘、中美洲、西印度群島,印度尼西亞等地區[3][4]。
形態
野生非洲油棕樹為單莖,高可達20米。羽狀葉,開許多簇狀密生小花,花為三萼三瓣。果實在開花6個月後成熟,簇生於短枝上,單個果實呈卵圓狀,長約4公分,成熟時為黑色,基部為紅色。果肉和果核均含有大量油脂。單株樹的產果量為2至12簇不等,隨樹齡增長而逐年增加,每簇重15至25公斤。
種植史
原產於西非。作為觀賞植物在1870年引入新加坡的植物園。1911年開始在非洲商業栽培。1917年開始在東南亞商業栽培。至1954年,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的棕櫚油產量已占全世界的31.2%(由於油棕引入亞洲後果仁變小,因此果仁油產量只占全世界的9%),奈及利亞和比屬剛果的產量則占世界產量的34.7%和22.4%。
1995年,馬來西亞宣布它生產了全世界55%的棕櫚油。2008年,世界種植面積1,120萬hm2,其中印尼為500萬hm2,產量1,980萬噸;馬來西亞390萬hm2,產量1,780萬噸。2018年印尼產量翻倍到4,000萬噸;馬來西亞微升至1,900萬噸,約佔全球產量3成[5][6]。印度、歐洲和中國占2018年總進口的46%比重[7]。
目前實行經濟栽培的幾乎都是非洲油棕及其雜交種,其同屬近親美洲油棕(E. oleifera)由於產油量低,因此甚少做為經濟作物種植,但兩者的雜交種則被栽培種植,以抵抗某些疾病[8][9]。
油棕生長條件
- 溫度:年均溫度在攝氏18℃以上,溫度不可有大幅度變化。
- 雨量:若雨季只有8個月左右,年降雨量需要1500毫米,2500毫米以上的年降雨量更佳。如果降雨能平均地分配於全年,則在年降雨量1200至1300毫米的地區也能栽培。
- 陽光:油棕喜好陽光,雨季不可太長.
- 土壤:油棕對土壤的要求較低,可以生長於不適宜栽培可可、咖啡等高附加值經濟作物的砂質淋溶土上。但在厚而肥沃的壤土或沖積土上的產量會更高。
- 地形:波狀起伏,排水良好的地形最佳。
種植技術
- 培植幼苗:選擇優良的種子,在裝有泥土的塑膠袋中培養約9個月。
- 栽種到油棕園:清除園地,栽種9個月大的幼苗。
提取棕櫚油
西非地區傳統的棕櫚油提取方法是先將果實搗碎、煮熟,破壞其果肉內的脂解酶,再加熱後即可取下析出的凝皮狀油脂。這種方法可以提取果實內50%至55%的油脂,稱為「軟式加工法」。後來對這種方法加以改進,加入酵母並用沸水煮,利用更高的溫度提取更多(可達65%)的油脂,這一方法被稱為「硬式加工法」。這兩種方法都只能提取果肉內的油脂。歐洲人引入榨油機以及汽油溶脂等方法後,油脂提取率升至90%以上。油棕的果仁和果殼纖維富含油脂,可以提取果仁油和囊果被油,但其成分與果肉中所含油脂不同。
油棕是油料作物種產油量最高的一種,經濟種植平均每公頃可產果實二十噸,可榨棕櫚油4噸;可產果仁750公斤,可榨果仁油500公斤。
棕櫚油的利用
棕櫚油中含有胡蘿蔔素,因此顏色較深。其成分包括43%的飽和脂肪酸、43%的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和13%的多元不飽和脂肪酸,並含有豐富的維生素K和其他元素。由於其果實含油量甚高,因此被許多動物食用,甚至包括兩種食肉鳥類——禿鷹和鷂。
在非洲,人們取果仁油作為日用烹飪油。
在食品工業上,果肉油為常見的食用油;果仁油被用於製造人造黃油、巧克力、雪糕和食用油脂;次產物果仁渣餅可用作飼料。特別注意的是,油炸即食麵是必須用棕櫚油;除食品用途外,果肉油亦被廣泛應用於製造肥皂、香皂、蠟燭、清潔劑、潤滑油、甘油、顏料、化妝品、髮膏、鐵器防銹劑及汽車燃料等工業製品原料。果殼可用來作燃料及鋪油棕園內的路.棕油可提煉維生素、蛋白質、抗生素等。
產量與消費
2004年,棕櫚油的產量與國際貿易量超過大豆油和菜籽油,成為世界上最主要的植物油。
-
馬來西亞的油棕園
-
結果
-
果實
參考文獻
- ^ Cosiaux, A.; Gardiner, L.M.; Couvreur, T.L.P. Elaeis guineensis.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IUCN). 2016, 2016: e.T13416970A13416973 [1 September 2021]. doi:10.2305/IUCN.UK.2016-3.RLTS.T13416970A13416973.en .
- ^ Elaeis guineensis Jacq.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In: The Plant List (2013). Version 1.1. Published on the Internet; http://www.theplantlist.org/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2015-6-25].
- ^ 油椰子 Elaeis guineensis Jacq.. 臺灣物種名錄. 臺灣: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2013-01-24] (中文(臺灣)).
- ^ Elaeis guineensis Jacq.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In: Govaerts, R. (2015). World Checklist of Araceae. Facilitated by the Royal Botanic Gardens, Kew. Published on the Internet; http://apps.kew.org/wcsp/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Retrieved 2015-6-25.
- ^ 馬來西亞棕櫚油行業概述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金融界,2018年12月26日
- ^ 為美里經濟把脈(系列3).產量過剩 價格滑落.用油棕產品救市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星洲網,2019年2月23日
- ^ 印度供應增 ·歐中進口減·棕油需求恐20年首降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星洲網,2019年3月5日
- ^ Replanting diseased oil palm areas with Elaeis oleifera X E. guineensis hybrids at "La Arenosa" Estate in Colombia. Oil Palm News. 1974, 18: 1–8 [2015-06-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12).
- ^ Variation in the total of unsaturated fatty acids in oils extracted from different oil palm germplasms, Carmen E. Chávez and Francisco Sterling, ASD Oil Palm Papers, Volume 3 p. 5-8, 1991 (PDF). [2015-06-25].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20-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