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蘭

中国北魏传说中的女英雄

花木蘭,是北朝詩歌《木蘭辭》描述的一位以女扮男裝來代父從軍的傳奇女戰士,原作《木蘭辭》並未明示木蘭的姓氏、所處年代、籍貫等資訊,歷史上也沒有正史載其事蹟,而是由詩歌、民間戲曲及地方志,逐漸發展成為民間耳熟能詳的古代女性從軍的指標人物,其人存在與否及族屬都有爭議。

花木蘭
清代赫達資所作《畫麗珠萃秀》「梁木蘭」。(梁為朝代,繪畫者認為木蘭為南朝梁人)
角色設定資料
性別女性
出生北魏
職業騎兵
花木蘭
正體字
簡化字

真實性爭議

原著《木蘭辭》為古樂府,於南朝陳時,被釋智匠收錄於《古今樂錄》。[1][2]因原著未作詳細記載,木蘭所處之年代、年齡、籍貫、居住地等均不可考。木蘭的事情雖然被記載於古樂府詩《木蘭辭》。但明史也有記載元末時韓貞女扮男裝從軍的故事,徐渭大概因為這件事替木蘭寫劇本。本來不知道木蘭姓氏,稱木蘭父親姓花名弧以及木蘭後來嫁給王郎,都是徐渭杜撰出來的故事。[3]

族裔爭議

木蘭的族裔有鮮卑、漢族、混血等三種觀點。[4]

鮮卑說的支持者認為,木蘭的故事自唐朝起在漢人口耳相傳的敘事添加了漢人社會觀念,後世的改編作品裡木蘭的游牧和部落血統被抹去,明代徐渭《雌木蘭替父從軍》更增加了「木蘭纏足」的劇情,不過北魏時代沒有纏足陋習,[5]又以2020年考古學家Christine Lee和Yahaira Gonzalez在蒙古國出土的貴族女性骸骨裡,發現鮮卑女貴族比起匈奴和突厥女貴族更常騎馬,據此推測鮮卑平民女性幾乎都要騎馬上戰場。[6]

姓名和籍貫

原作沒提到木蘭真實的姓氏。[7]學者徐中舒認為木蘭實際上可能是一個複姓。明代文學家徐渭將《木蘭辭》改編為《雌木蘭替父從軍》;女主角在劇中自稱「妾身姓花名木蘭,祖上在西漢時,以六郡良家子,世住河北魏郡。吾父名弧字桑之,平生好武能文,舊時也做一個有名的千夫長」;自此,木蘭的父親叫花弧,姐姐叫花木蓮,弟弟叫花雄,母親是花袁氏。《隋唐演義》記載花木蘭有一妹名花又蘭,與竇線娘義結金蘭。

又有一說木蘭本姓,清康熙年間《黃陂縣志》寫道「木蘭,本縣朱氏女,生於唐初,……假男子代父從軍,……至今其家猶在木蘭山下」焦竑《焦氏筆乘》也寫道「木蘭,朱氏女子,代父從征。今黃州黃陂縣北七十里,即木蘭縣。有木蘭山、將軍冢、忠烈廟,足以補《樂府題解》之缺」但是,還有木蘭姓的說法,[8]也有一說她的原本姓名為韓娥[9]

花木蘭的籍貫也是眾說紛紜,《大清一統志》稱她是潁州譙郡城東魏村人(今亳州市譙城區);姚瑩《康輶紀行》稱她是甘肅武威人,而劉廷直《木蘭碑》則稱木蘭是直隸完縣人,《商丘縣誌》記載木蘭為商丘縣人。

張覺明《木蘭史研究:故里、姓氏、時代、生平考》整理出木蘭生世,姓氏有魏姓說、木姓說、木蘭姓說、穆姓說、仆姓說、花姓說、朱姓說,年代有漢朝說、三國說、晉朝說、北魏說、南朝梁說、隋朝說、唐朝說,故里有河南虞城說、安徽亳州說、亳州譙城說、河南宋州說、內蒙古和林格爾說、內蒙古包頭說、陝西延安說、甘肅武威說、山東任城說、河北完縣說、河北新河說、湖北黃陂說等。然各派觀點分歧且原作《木蘭辭》提供資訊極少,是否能定論於某朝代,由於缺乏決定性證據,不可妄下定論。

相關作品

詩詞

  • 木蘭辭》:約作於北魏時代(也有說作於唐代)的一首長篇敘事詩。[10]

傳統戲曲

劇集

動畫劇集

  • 《老夫子魔界夢戰記》 第3集 (花木蘭)(上)
  • 《老夫子魔界夢戰記》 第4集 (花木蘭)(下)

電影

動畫電影

  • 花木蘭》(Hua Mulan),一部由義大利Mondo TV英語Mondo TV製作,以影碟形式首發的動畫電影,摘自《超級小芬達英雄》(Super Little Fanta Heroes)中的4集故事,發行於1997年。
  • 花木蘭》(Mulan),一部由美國迪士尼製作的動畫電影,花木蘭自此成為迪士尼公主之一,溫明娜聲演(中國大陸、香港、台灣版則分別由許晴陳慧琳李玟聲演),上映於1998年。
  • 花木蘭》(Mulan),一部由美國與澳大利亞聯合製作,以影碟形式首發的動畫電影,發行於1998年。
  • 花木蘭的秘密》(The Secret of Mulan),一部由美國與中國大陸聯合製作,以影碟形式首發的動畫電影,發行於1998年。
  • 花木蘭》(The Legend of Mulan),一部由荷蘭製作,以影碟形式首發的動畫電影,發行於1998年。
  • 花木蘭2》(Mulan II),一部由美國迪士尼製作,以影碟形式首發的續集動畫電影,發行於2005年。
  • 木蘭:橫空出世》,一部由中國大陸製作的3D動畫電影,上映於2020年。

紀錄片

  • 《國之瑰寶·大戲記憶之花木蘭》,一部由中國大陸製作的戲曲紀錄片,上映於2019年。第32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紀錄片提名。

漫畫

  • 戰術仙女花木蘭傳》:以花木蘭傳說為題材的魔法少女漫畫作品,其中包含很多諷刺臺灣時事和ACG文化惡搞劇情。
  • 《撞見木蘭》:描繪魏羽與花木蘭從隋朝穿越到現代的漫畫作品。
  • 《風翔萬里》:描繪一位在參軍時自稱花木蘭,字子英的大隋少女心路歷程的漫畫作品,立基於日本作家田中芳樹同名小說。
  • 《老夫子魔界夢戰記》 第3集 (花木蘭)(上)
  • 《老夫子魔界夢戰記》 第4集 (花木蘭)(下)
  • 《木蘭無長兄》

遊戲

音樂

歌曲

(按:關於花木蘭的音樂作品眾多,以下僅列出較知名作品。)

舞蹈

  • 《木蘭歸》

舞劇

歌劇

音樂劇

  • 《木蘭少女》:2011年首演,後歷經多次臺北、新加坡等重製製作。故事圍繞木蘭對自我身份的追尋,並展開木蘭、將軍,與青梅竹馬蔣冠甫之間的三角愛情。故事引入更多現代議題的註解,包括女性自主、性向與性別特質等劇情。

注釋

  1. ^ Sturgeon, Donald. 《漢魏遺書鈔》本《古今樂錄》 (圖書館) -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ctext.org. [2017-03-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4-01) (中文(臺灣)). 
  2. ^ 方, 舟子. 《木兰诗》种种. archive.is. 2012-09-19 [2017-03-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9-19). 
  3. ^ 清代《曲海總目提要·雌木蘭》說:「木蘭事雖詳載古樂府。按明有韓貞女事,與木蘭相類,渭蓋因此而作也。木蘭不知名,記內所稱姓花名弧及嫁王郎事,皆係渭撰出。」
  4. ^ Lan, Feng (2003). The Female Individual and the Empire: A Historicist Approach to Mulan and Kingston's Woman Warrior. Comparative Literature, 55(3), pp 232. "Western scholars, not burdened by Chinese scholars' anxiety to affirm the continuity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do not hesitate to point out Mulan's "non-Chinese" origin (Nienhauser 77nl; Allen 346). [...] Opinions on Mulan's ethnic identity have varied among Chinese scholars. For instance, while Yao Darong argues that Mulan was from a Han-Chinese family [姚大榮《木蘭從軍時地補述》, 1925, 頁80,頁85], Xu Zhongshu insists that Mulan was of Xianbei stock [徐中舒的《〈木蘭歌〉再考》, 1925, 頁82]. Recent Chinese scholars tend to downplay this issue by recognizing Mulan as a Northern woman from a region that was then characterized by racial mixture".
  5. ^ 蔡娪嫣. 千年傳說的「中國化」:花木蘭如何從蒙古女戰士變成「漢人」?. 風傳媒. 2020-09-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31). 
  6. ^ Katherine J. Wu. Researchers Uncover New Evidence That Warrior Women Inspired Legend of Mulan. Smithsonian Magazine. 2020-04-29. 
  7. ^ 僧人智匠《古今樂錄》提及:「木蘭不知名」。
  8. ^ 《河南通志》:「隋木蘭,宋州人,姓魏氏。恭帝時發兵禦戍,木蘭有智勇,代父出徵,有功而還。……鄉人為之立廟。」侯有造《孝烈將軍祠像辨正記》說:「將軍魏氏,本處子,名木蘭。……歷年以紀,交鋒十有八戰,策勛十二轉。朝覲,天子喜其功勇,授以尚書。隆寵不赴,懇奏省視。擁兵還譙,造父室,釋戎服,復閨裝,舉皆驚駭。咸謂自有生民以來,蓋未見也。衛兵振旅還,以異事聞於朝。召復赴闕,欲納宮中,將軍曰:臣無媲君禮制。以死誓拒之。勢力加迫,遂自盡。所以追贈有孝烈之諡也……」
  9. ^ 明人劉惟德著《韓木蘭(娥)傳》載:「少女木蘭,姓韓,原名娥,四川閬中人」。
  10. ^ 學者徐中舒認為北朝民歌《折楊柳歌辭》已有「敕敕何力力,女子臨窗織;不聞機杼聲,只聞女嘆息。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阿婆許嫁女,今年無消息」之句,可知《木蘭辭》的源頭應是北朝民歌。

參考資料

  • 徐中舒:《〈木蘭歌〉再考》,《東方雜誌》22卷第14號,1925年第7期。
  • 王永寬:《花木蘭藝術形象的產生和發展》。收錄於《王永寬學術文集》,大象出版社2017年版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