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路话
前路话,又称大田话,是闽语支大田片的一种方言,也是大田县的代表方言,流通于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的部分地区。
前路话 | |
---|---|
大田话 Toà-chhâng-boē | |
母语国家和地区 | 中国福建省三明市 |
区域 | 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 |
母语使用人数 | 约20万(1992年)[1][2] |
語系 | |
語言代碼 | |
ISO 639-3 | – |
ISO 639-6 | dtia |
形成背景
據郭必之2014年发表的文章,前路話母語者在古代最初講閩中語,後來改講閩東語,最後改講閩南語。[3]由此閩中語底層經過兩次轉用干擾(閩中→閩東→閩南),底層痕跡已無幾,只餘下一些重要詞語,例如「雞」和「豨」(豬);而閩東語的底層只經過一次轉用干擾,保留的音系痕跡較多。[3]由此,大田話雖然整體格局是閩南語,但保留了小量閩中語詞彙和明顯的閩東語音系成份,跟其他閩南語有較大差異。譜系而言,大田話與閩南語漳州話有不少音韻的共同創新,比起大田話和泉州話而言更親近。[3]後路話的闽中語特点比前路話明顯。[4]
在《中国语言地图集》中,前路话被划为闽南语的大田片;[5]《福建省志·方言志》归到“闽方言过渡区”中;[4]在ISO 639-6中,则被列为闽语下属大田片的一种方言。[6]
分布
其流通的地域包括均溪镇、上京镇、石牌镇、华兴镇、屏山乡、吴山镇、济阳乡、武陵乡、谢洋乡、湖美乡、前坪乡、桃源镇和太华镇,占大田县全县面积大约60%。其中,桃源镇一带通行的前路话与其他地区的前路话存在一定差异,有些学者将其单独划出称为桃源话。
由于福建省境内語言繁多,極須一種通語彼此溝通,惟歷朝政府均沒有在省內推行一種通用的閩語,195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則在全國推廣以北京音為標準音、以北方方言標準方言的普通话。1980年以來,全國各地的母語大規模替換為普通話,閩語前路话的人口也愈來愈少。
音韵体系
前路话有15个声母、36个韵母和7个声调。
声母
p 边 | pʰ 取 | b/m 文 | |
t 对 | tʰ 他 | l/n 柳 | |
ts 争 | tsʰ 出 | s 时 | z 如 |
k 古 | kʰ 苦 | g/ŋ 伍 | h 喜 |
(零声母) 英 |
韵母
a 马 | ɛ 败 | e 体 | ɤ 刀 | ɔ 豆 | |
i 知 | ia 夜 | iɤ 庙 | iɔ 标 | iu 优 | |
u 步 | ua 画 | uɛ 拐 | ue杯 | ui 肥 | |
ɑŋ 帮 | eŋ 冰 | oŋ 亡 | iŋ 扁 | iaŋ 延 | ioŋ 用 |
uɑŋ 王 | ueŋ 温 | uŋ 砖 | ŋ̍ 糖 | ||
ã 骂 | ɛ̃ 耐 | ɔ̃ 毛 | iã 丙 | uã 烂 | |
aʔ 北 | eʔ 笔 | oʔ 托 | iaʔ 别 | ioʔ 粒 | uaʔ 泼 |
声调
標號 | 1 | 2 | 3 | 4 | 5 | 6 | 7 |
調類 | 陰平 | 陽平 | 陰上 | 陽上 | 去聲 | 陰入 | 陽入 |
音值 | ˧˧ (33) | ˨˦ (24) | ˥˧ (53) | ˥˥ (55) | ˧˩ (31) | ˧ (3) | ˥ (5) |
例字 | 巴 | 爬 | 把 | 爸 | 霸 | 北 | 缚 |
连读变调
前路话在两字或多字连读时可能发生变调。前路话连读变调规律并不整齐,这与闽南语泉漳片很不一样。但变调的时候,一般前字变调、后字不变。
雙字連讀變音規則如下表。其中,橫行(粉紅色)代表前字,縱行(淺藍色)代表後字。
陰平 33 |
陽平 24 |
陰上 53 |
陽上 55 |
去聲 31 |
陰入 3 |
陽入 5 | |
陰平 33 |
陰上53 | 不變 | 陰上53 | 不變 | |||
陽平 24 |
陰上53 | 陰平33 | 陰上53 | 陰平33 | |||
陰上 53 |
去聲31 | ||||||
陽上 55 |
陰上53 | 陰平33 | 陰上53 | 陰平33 | |||
去聲 31 |
陽上55 | ||||||
陰入 3 |
不變 | ||||||
陽入 5 |
不變 | 陰入3 |
参考资料
- ^ 大田县志 第三十三篇 方 言. [2015-0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2-05).
- ^ 大田县志 卷四 人 口. [2015-0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2-05).
- ^ 3.0 3.1 3.2 3.3 郭必之. 大田(前路)話在閩語中的位置 (PDF). The 14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hinese Languages and Linguistics (IsCLL-14) (台北: 中央研究院). 2014年: 49-50.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4-06-11).
- ^ 4.0 4.1 《福建省志·方言志》. [2015-0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2-05).
- ^ 《中国语言地图集》
- ^ ISO 639-6. [2015-0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