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再
李大再(1875年8月2日—1945年2月6日)是臺灣臺南市學甲區人,為「北門地區」的大地主[1]。他是學甲瓦寮聚落的建立者[註 2],死後被瓦寮聚落的人奉為神明,稱為「李府元帥」,為永安宮的主神[1][3][2]。他所擁有的農地據說有800到1千甲,甚至超過1千甲[1]。
李大再 | |||||||||
---|---|---|---|---|---|---|---|---|---|
地主 | |||||||||
出生 | 光緒元年七月初二(1875年8月2日)寅時[1] 下社仔[註 1] | ||||||||
逝世 | 昭和二十年十二月廿四(1945年2月6日)戌時[1] | ||||||||
墓葬 | 李家墓園(瓦寮北郊)[3] | ||||||||
| |||||||||
生平
李大再是學甲下社仔李姓家族二房後裔[註 3]。黃明雅根據李家神主牌,認為李大再的父母為「李是現」[註 4]、「黃賤」,並有兄長「李吾賽」[1]。
1900年左右,他向族人借錢在現今瓦寮一帶買地,築草寮在該處農耕[1]。除了他自己,李大再也邀其弟(一說堂弟)「李約」、「李杭」[註 5]以及友人「劉變」前來墾地[1]。當時瓦寮一帶為低漥地,李大在墾植有成之後,再用販賣農作物的收入買下周邊的地,逐漸成為小地主[1]。之後他再招徠佃農[註 6],並提供土地供其築草屋定居[1]。而在重複這樣的過程之後,李大再最後成為了大地主[1]。他所擁有的土地以瓦寮為中心,東邊到下營區大吉里「山寮仔」,西到學甲區新達里的「山寮」,東南到麻豆區真理大學,北到174縣道[1]。另外據說李大再在學甲大灣與佳里溪州等地也有大片土地[1]。
李大再雖然將土地幾乎都租放給佃農,但實際管理者仍是他,佃農們(大多定居在瓦寮)都遵從其指揮[1]。為了發展其農業,他測量土地,之後開闢農路跟建溝渠[1]。他所修築的溝渠稱為「大再溝」,在「四月早」[註 7]農作期,他會在鹽水「坔頭港」修築攔水壩,將急水溪的水引入大再溝[1]。「大冬」[註 8]農作期,因為設在「坔頭港」的攔水壩會因颱風豪雨被沖掉,便改從官田葫蘆埤北邊的「湖仔港」(大港)引水[1]。此外為了管理產業,他還聘了相當多的員工來處理各項業務,以企業化的方式經營[1]。日治末期肥料由有關當局配給,李大再會全部領回再分配給他底下的佃農[1]。而為了管理廣大的農地,他還建有很多管理處,總管理處即他在瓦寮的自宅[註 9],而在瓦寮東南方「九股寮」、東北方「倒瘋仔」、西北方「十字」、西方「公塭寮」、南方「草坔埤仔」等處設有較大的管理處[1]。
李大再常救濟窮人,對於清苦的佃農也會減免其租,歉收時則會免租[1]。此外他也熱衷於宗教信仰,經常捐款給學甲慈濟宮[1]。李大再去世後,出殯當日據說剛好碰上美軍空襲[1]。而他原本葬在學甲第一公墓,1959年時遷葬到瓦寮北邊的李家墓園[註 10][1]。
後來李家的地在1953年「耕者有其田」政策下,大多放領給佃農[1]。瓦寮居民房屋的建地有些也是在這時放領,或是在這之前向李家買下[1]。而李家後裔在瓦寮一帶據說還有十餘甲的土地[1]。
成神
瓦寮聚落形成時,有佃農家中供奉一尊虎爺,後來又陸續有人雕刻池府王爺、觀音佛祖、城隍爺供奉[1]。這些神明原本是各個佃農家自己奉祀的,後來變成居民共同奉祀,以卜爐主的方式供在爐主家中[1]。1974年瓦寮興建社區活動中心,該活動中心同時也兼神明公厝[1]。而據說在選址「觀四轎」時,有一「李府元帥」降駕,眾人原本以為是南鯤鯓代天府的李府千歲,後來才得知祂是李大再[1]。但因「年格」未到,居民在公厝「永安宮」建好後並未雕李府元帥金身,而是安置一隻黑令旗,與池府王爺、觀音、城隍、虎爺同祀[1]。
後來先後有三位地理師認為公厝地勢太低對聚落不好,建議重建或墊高地基[1]。於是居民在1987年在原址擴大重建,並建成正式廟宇[1]。由於要擇定鎮殿主神,居民乃請學甲慈濟宮保生大帝來做主,結果神明指示由李大再「李府元帥」為主神[1]。當時有人認為以神格應由池王爺或觀音鎮殿,但保生大帝「表示」瓦寮聚落是李大再創建,而且眾庄神也已開會一致推舉李大再為主神,故最後永安宮主神仍是李府元帥[1]。
另外在林彩玉(李大再孫子李愈哲的妻子)於李大再瓦厝設置的「法明聖殿」中,李大再則被奉為「西方護法無意施菩薩」[1]。
家庭成員
李大再有兩名妻子,大妻子叫洪姜[註 11],二妻子叫蔡挽[註 12]。洪姜有生女兒,但未生兒子,所以領養一男命名「李甲乙」,為李大再的「長子」[1]。蔡挽則先生一女,再生兩子(李耀乾、李耀星),最後再生一女[1]。李甲乙自李大再分得上百甲土地,而李大再去世後,其土地大多由李耀乾管理[1]。
李耀乾(1912年-1950年)娶「林英」(1915年-1995年)為妻,生有五子,分別是愈哲、愈聰、愈彥、愈漢、愈明[1]。二二八事件時被認為有資助「叛亂份子」而遭波及,事件平息後才重回原本生活,但不久因肝癌去世[1]。李耀乾曾在自宅旁邊建有碾米廠,將輾成的糙米轉賣給臺灣省糧食局[1]。後來又打算設立番薯粉工廠,但據說因為政府怕他將來會買走附近所有番薯壟斷市場,所以不讓他動工,導致買設備的投資全泡了湯[1]。李耀乾也曾打算建農業學校,但也未成[1]。
李耀星是企業家,曾在臺南開設罐頭工廠,日後也到澎湖、宜蘭設廠[1]。他有兩個兒子分別名叫奕世、奕民,長子奕世為國泰蔡家的女婿[註 13][1]。
註釋
- ^ 在學甲區百福里[2]。
- ^ 瓦寮位於學甲區的新達里,是學甲區最東邊的聚落,再往東便是下營區[3][2]。地名由來據說是居民多建草屋居住,只有李大再(或說其子李耀乾)一家建有紅瓦屋,故稱為「瓦寮」[2]。1904年的臺灣堡圖上並未標示瓦寮,1920年代的臺灣地形圖則已有標示,故瓦寮聚落應該是在這期間形成[3]。
- ^ 下社仔建有「李勝三房公宗祠」,「李勝」是開基祖,有三子李階、李孟、李松[1][2]。
- ^ 黃明雅懷疑「現」是「觀」字謄寫筆誤,正確名字是「李是」,但現階段並無其他佐證資料[1]。
- ^ 人稱「叩頭杭仔」,後來也成大地主,土地多在「九股寮」[1]。
- ^ 佃農來自下營區大埤寮仔、大屯寮、中營、紅毛厝、鹽水區天保厝、學甲區溪州仔、北門區三寮灣等地[1]。
- ^ 臺灣南部稻作過去一年二期,上一年農曆十一、十二月播種,該年四、五月收成,稱為「四月早」[1]。
- ^ 臺灣南部稻作過去一年二期,農曆五、六月「芒種」播種,十月收成,稱為「大冬」[1]。
- ^ 該瓦厝現已改為「法明聖殿」[1]。
- ^ 根據〈李家大再公墓合葬永思錄〉碑記,可知此墓園為李耀星闢建[1]。李大再與蔡挽合葬,墓園中還有李耀星、李愈哲、李愈明之墓[1]。
- ^ 光緒二年(1876年)生,昭和元年(1926年)逝世,諡號「慈惠」[1]。
- ^ 光緒七年(1881年)生,民國48年(1959年)逝世[1]。有纏足[1]。
- ^ 是蔡萬霖次女蔡貴如的先生,成功大學建築系畢業,後來留學日本早稻田大學研修工程碩士學位,曾掌管過霖園集團下的三井工程、國泰建設[4]。因為肝癌過世[4]。
參考文獻
-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黃明雅. 《南瀛大地主誌〈北門區卷〉》. 臺南縣政府. 2009-03: 79–94. ISBN 978-986-01-7482-3.
- ^ 2.0 2.1 2.2 2.3 2.4 《臺灣地名辭書卷七:臺南縣》.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2002-12: 71、84. ISBN 957-01-2593-4.
- ^ 3.0 3.1 3.2 3.3 黃明雅. 〈一位大地主的傳說故事─李大再和他建立的瓦寮聚落〉. 《臺南文獻》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2019-06, 第15輯: 186-199. ISSN 2227-8168.
- ^ 4.0 4.1 黃琴雅. 首富大宅門裡重男輕女 女眷與家族事業完全絕緣. 今周刊. 2004-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