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香腸
民主香腸,並不是一種食物,而是稱呼在台灣各種政治集會場合出現的香腸攤,但現在也擴大稱呼其他隨政治場合出現的小吃、政治周邊商品攤商。
民主香腸 | |
表記 | |
---|---|
漢字 | 民主煙腸 |
白話字 | bîn-chú ian-chhiâng |
台語羅馬字 | bîn-tsú ian-tshiâng |
方音符號 | ㆠㄧㄣˊㄗㄨˋㄧㄢㄑㄧㄤˊ |
起源
外部圖片链接 | |
---|---|
1990年05月20日,中正廟前的民主香腸攤,上面寫著「民主香腸 比郝柏村的大條」。謝三泰攝。 |
民主香腸最早出現在黨外運動的場合。一些基本上支持黨外運動的本土籍香腸攤攤商,會四處隨著黨外運動或後來的民主進步黨演講會、選舉造勢等場合移動,主要販售的商品除了烤香腸、米腸、大腸包小腸外,也包含各種飲料。許多抗議者、記者一起吃香腸的景象,是早年台灣民主運動的一種特殊風貌。
但中國國民黨在野後,選舉造勢、抗爭的場合也不斷,這些往日的民主香腸,又開始往泛藍的場子裡鑽,顯示民主香腸的攤商不一定具有特定政治立場,不過只是賣香腸營生而已。
發展
而隨著台灣選舉的逐漸「商品化」,也越來越多的民主香腸攤商開始賣起政治周邊商品,例如政治人物玩偶、圍巾、旗幟等等。
澳洲
民主香腸在澳洲也十分盛行,形式通常為麵包夾烤香腸配烤肉醬或番茄醬,有時也配洋蔥。食用民主香腸為澳洲選舉的傳統之一,2016年大選甚至讓民主香腸的英文Democracy Sausage成為年度澳洲最具代表的詞彙[1]。
文化影響
臺灣歌手羅大佑在其所作的歌曲《大家免著驚》(詞:李坤城、羅大佑/曲:羅大佑)中提到:「黑輪、香腸、豆花踏入大廟埕,就像八仙過海來各展名聲。」對權力空間的轉化與公眾近用現象有相當篇幅的描述。
參見
參考資料
- ^ 丁維瑀. 不投票會被告!澳洲大選祭出「民主香腸」 政治場所變園遊會. ETtoday新聞雲. 2019年5月18日 [2022年5月19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年5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