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尼魚龍屬
秀尼魚龍屬(屬名:Shonisaurus),又名休尼魚龍,是種已滅絕海生爬行動物,是魚龍目秀尼魚龍科的一屬。目前已發現至少37個標本,出土於美國內華達州的盧寧組(Luning Formation)地層,地質年代約2億1500萬年前,相當於三疊紀的诺利阶[1]。秀尼魚龍是種大型魚龍類,某些最大型魚龍類化石曾被歸類於秀尼魚龍,目前改歸類於薩斯特魚龍。
秀尼鱼龙属 化石时期:三疊紀後期,
| |
---|---|
秀尼魚龍重建圖 | |
科学分类 | |
界: | 动物界 Animalia |
门: |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
纲: | 爬行綱 Reptilia |
目: | †鱼龙目 Ichthyosauria |
科: | †秀尼魚龍科 Shonisauridae |
属: | †秀尼鱼龙属 Shonisaurus Camp, 1976 |
模式種 | |
通俗秀尼魚龍 Shonisaurus popularis Camp, 1976
|
概述
秀尼魚龍生存於三疊紀後期的諾利階。通俗秀尼魚龍的身長約15公尺。在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發現的化石,在2004年被命名為第二個種,西卡尼秀尼魚龍。西卡尼秀尼魚龍的身長約21公尺,被認為是最大型的海生爬行動物之一。近年種系發生學研究,發現西卡尼秀尼魚龍其實是薩斯特魚龍屬的一種,而不屬於秀尼魚龍屬[2]。
秀尼魚龍具有長而狹窄、尖狀的口鼻部。與其他魚龍類相比,秀尼魚龍的鰭狀肢較長、較狹窄。秀尼魚龍的牙齒,只有出現在口鼻部的前端,只有小型幼年個體的化石才發現牙齒。此外,秀尼魚龍的牙齒位於齒槽,而其他進階型魚龍類的牙齒位於齒溝內。根據上述特徵,在魚龍類的演化過程中,生存年代較早的秀尼魚龍,可能是個相當特化的旁支[3]。在早期的研究中,秀尼魚龍被認為身體圓胖,外形類似現代鯨魚。從1990年代之後的研究推翻這個想法,認為秀尼魚龍的身體應該更為修長[4]。與其他海生爬行動物相比,通俗秀尼魚龍的身體上下寬度較寬[1]。
在早期想像圖中,秀尼魚龍被描述成具有背鰭,這是進階型魚龍類的常見特徵。近年發現的其他薩斯特魚龍科缺乏背鰭,因此無法證明秀尼魚龍具有背鰭。秀尼魚龍的尾巴上側形狀較不突出,不像進階型魚龍類的尾巴上側,並沒有發展出類似海豚的尾鰭形狀[5]。
歷史
在1920年,第一個化石被發現於美國內華達州的一個大型沉積層。在1954年,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Charles Camp博士與Samuel Welles博士帶領一個挖掘團隊,繼續開挖這個挖掘地點,並由Camps持續挖掘到60年代。該地層總共發現37個大型魚龍類的化石。在1976年,Charles Camp將這些化石進行敘述、命名,模式種為通俗秀尼魚龍(Shonisaurus popularis)。屬名意思為“休尼山脈的蜥蜴”,以該化石的發現地點為命名[6]。在1984年成為內華達州的州化石。內華達州的化石挖掘地點現在成為博林魚龍州立公園。
西卡尼秀尼魚龍
在1990年代,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發現了一些大型魚龍類化石。在2004年被敘述、命名為秀尼魚龍屬的一種,西卡尼秀尼魚龍(S. sikanniensis)。化石發現於英屬哥倫比亞東北部的Pardonet組地層,地質年代為三疊紀晚期的諾利階。西卡尼秀尼魚龍的模式標本大於通俗秀尼魚龍,大約21公尺長,使得通俗秀尼魚龍成為較小的種。不同於通俗秀尼魚龍,西卡尼秀尼魚龍具有扇狀肩胛骨、相當長的椎體。西卡尼秀尼魚龍的發現,使秀尼魚龍的地理分佈與生存年代擴張到諾利階中期的卑詩省[7]。
但當時研究並沒有根據種系發生學分析,原作者也注意到這新種與薩斯特魚龍的類似處。在2011年的種系發生學研究,發現這新種較類似薩斯特魚龍,而不大類似秀尼魚龍,因此改歸類於薩斯特魚龍,成為西卡尼薩斯特魚龍(Shastasaurus sikkanniensis)[2]。
屍骨層
內華達州的秀尼魚龍化石,高度集中於同一挖掘地點。這個地層是個海相沉積層,而秀尼魚龍的多個化石在不同時間死亡,以規則方式沉積於地層中。這個地層缺乏無脊椎動物的硬殼化石,顯示這些秀尼魚龍化石沉降到缺乏氧氣的深水地帶。
在2011年的美國地質學會會議,麻州曼荷蓮學院的地質學家麥克·麥曼納米(Mark McMenamin)、黛安娜·麥曼納米(Dianna Schulte McMenamin)提出一個爭議性假設,認為有種類似烏賊的巨大海生動物,將這些魚龍類的屍體拖到深水地帶。兩人認為,這些魚龍類化石的排列方式,類似某些頭足類用觸手將獵物拉近、拖進洞穴後的屍體排列方式。兩人認為這個三疊紀巨大頭足類具有高度智力,在陷阱中將魚龍類等獵物拉進,進食完後將屍體排列在洞穴中[8]。
同年10月,美國地質學會公布這則假設後,許多媒體廣泛報導這則新聞。持反論者批評,並沒有直接化石證據顯示三疊紀巨大頭足類的存在[9]。但也引起一些對古生物、神秘動物的興趣的愛好者[10]。
參考資料
- ^ 1.0 1.1 Nicholls, Elizabeth L.; Manabe, Makoto. Giant Ichthyosaurs of the Triassic—A New Species of Shonisaurus from the Pardonet Formation (Norian: Late Triassic) of British Columbia. 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2004, 24 (4): 838. ISSN 0272-4634. doi:10.1671/0272-4634(2004)024[0838:GIOTTN]2.0.CO;2.
- ^ 2.0 2.1 Sander, P. Martin; Chen, Xiaohong; Cheng, Long; Wang, Xiaofeng. Claessens, Leon , 编. Short-Snouted Toothless Ichthyosaur from China Suggests Late Triassic Diversification of Suction Feeding Ichthyosaurs. PLoS ONE. 2011, 6 (5): e19480. PMC 3100301 . PMID 21625429. doi:10.1371/journal.pone.0019480.
- ^ Palmer, D. (编). The Marshall Illustrated Encyclopedia of Dinosaurs and Prehistoric Animals. London: Marshall Editions. 1999: 78–79. ISBN 1-84028-152-9.
- ^ Kosch, Bradley F. A revision of the skeletal reconstruction of Shonisaurus popularis (Reptilia: Ichthyosauria). 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1990, 10 (4): 512. doi:10.1080/02724634.1990.10011833.
- ^ Wallace, D.R. (2008). Neptune's Ark: From Ichthyosaurs to Orca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82pp.
- ^ Hilton, Richard P., Dinosaurs and Other Mesozoic Animals of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Berkeley 2003 ISBN 978-0-520-23315-7, at pages 90-91.
- ^ Nicholls, Elizabeth; Makoto Manabe. 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BioOne (BioOne). June 21, 2004: pp. 838–849 [2008-10-01].
- ^ McMenamin, M.A.S.; Schulte McMenamin, D.L. Triassic kraken: the Berlin Ichthyosaur death assemblage interpreted as a giant cephalopod midden. 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Abstracts with Programs. 2011, 43 (5): 310.
- ^ Switek, B. (2011). "The Giant, Prehistoric Squid That Ate Common Sens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Wired: Laelaps. Web log entry, 10-OCT-2011. Accessed 11-OCT-2011
- ^ Alden, A. (2011). "The Great Kraken Fracas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1-10-18.." About.com: Andrew Alden. Web log entry, 14-OCT-2011. Accessed 18-OCT-2011
- Dixon, Dougal. "The Complete Book of Dinosaurs." Hermes House, 2006.
- Camp, C. L. 1980. Large ichthyosaurs from the Upper Triassic of Nevada. Palaeontographica, Abteilung A, 170:139-200.
- Camp, C.L. 1981. Child of the rocks, the story of Berlin-Ichthyosaur State Park. Nevada Bureau of Mines and Geology special publication 5.
- Cowen, R. 1995. History of life. Cambridge, Mass.: Blackwell Scientific.
- Hogler, J. A. Taphonomy and Paleoecology of Shonisaurus popularis (Reptilia: Ichthyosauria). PALAIOS. 1992, 7 (1): 108–117. JSTOR 3514800.
- McGowan, Chris; Motani, Ryosuke. A reinterpretation of the Upper Triassic ichthyosaurShonisaurus. 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1999, 19: 42. doi:10.1080/02724634.1999.10011121.
- Motani, Ryosuke; Minoura, Nachio; Ando, Tatsuro. Nature. 1998, 393 (6682): 255. doi:10.1038/30473. 缺少或
|title=
为空 (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