粄條
粄條(客語白話字:pán-thiàu;四縣客語:banˋ tiauˇ;海陸客語:banˊ tiau[1]),又稱粿條,是流行於華南的客家美食、白米類副食產品,一般在烹飪時會加入大量的豬油。
起源地 | 中国(華南地區) |
---|---|
地区 | 東亞 |
主要成分 | 米 |
臺灣客家語寫法及拼音 | |
---|---|
漢字 | 粄條/面帕粄 |
四縣腔 | banˋ tiauˇ/ mien pa banˋ |
海陸腔 | banˊ tiau / mienˇ paˇ banˊ |
大埔腔 | ban^ tiauˇ/mienˋ paˋ ban^ |
饒平腔 | banˋtiau / mienˋ paˋ banˋ |
詔安腔 | ban^ teeuˋ/ mien^ pa^ ban^ |
南四縣腔 | banˋtiauˇ/mien pa banˋ |
名稱
客家人將粄切成條狀,並且予以烹煮。因此,它即被稱為「粄條」。粄條一詞,亦有「板條」等俗寫。
面帕粄
在臺灣南部地區的客家庄中,粄條被稱為「面帕粄」(四縣客語:mien pa banˋ [2]),因其製成後的形狀猶如客家語中的「面帕」(洗臉的毛巾)。[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