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历
黄历,是在农历基础上产生出来的,带有许多表示当天吉凶的一种历法。由于装订成书,故又称历书。主要内容为二十四节气的日期表,每天的吉凶宜忌、生肖运程等。唐代以后历书必须由皇帝颁布,官方印刷,所以称为皇历。因多用黄色封皮,又称黄历[1][2]。古代由政府颁发的历书,公布来年的年号、节日、节气,反映自然界时间更替和气象变化的客观规律,指导劳动人民的农业生产,也作为政府公文签署日期的依据。
战国至秦汉时期的历书称为日书。古时由朝廷负责天文历法的官署计算颁订,以皇帝的名义颁布,因此也称皇历,其内容指导农民耕种时机。清朝乾隆帝即位以来为避其名讳(弘历),改称时宪书,直至清末为止,是指历书是指按照一定的历法排列年、月、日、时,并注明节气的参考书籍。
术数家对黄历的传注称为通书,取名自“通天人之际”,增添了择日的宜忌规则、神煞(神灵和凶煞)起例等术数理论和方法的内容。因通书的“书”字跟“输”字同音,因忌讳故粤语地区则多称通胜或吉书。
历史
中国最晚在战国时代就已经有历书存在,作为人民的生活指导手册。元泰定五年(1328年),官印黄历高达三百多万本。
古时历书系由朝廷发布,如秦、汉的太史令,唐代的太史局,宋、元的司天监,明、清的钦天监等,明朝崇祯二年至崇祯七年(公元1629年至1634年),徐光启领导下的历局组聘专家编纂了《崇祯历书》。清朝肇建,传教士将《崇祯历书》稍作整理,作《西洋历法新书》进呈清帝。它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是当时天文学家学习和研究西方天文学的重要著作。清代时,每年十月初一日钦天监颁布来年的黄历。[3]此前,钦天监会按照是否改元等,定好新历,呈皇帝御览,皇帝在上面盖上玉玺。各择日师都参照朝廷颁布的《钦定协纪辨方书》,挂上各家堂号,另行出版“通书”。
信奉基督教的太平天国颁行的黄历删去所有禁忌,只注明节气与礼拜天。清宣统年间颁布的黄历,也禁止刊载宜忌、冲煞、方位、流年、太岁。
中华民国成立,既有官方发行的通书,又有由各地命相师自行研究出版,或将版权售予公私机关印行的历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1951年历书由新华通书社颁发,1975年历书由多家出版社多机构联合刊印。由于在文革时期传统历书被视为封建迷信,删除了术数相关内容。改革开放之后逐渐恢复。现在市面上流行的历书多为自行印制。
台湾日治时期的黄历,也只有“宜”而无“忌”;中华民国接管台湾后,又恢复传统的吉凶宜忌说明。目前[何时?]台湾每年印制的黄历大约为五、六百万本左右,八成以上为赠品。[来源请求]台湾的黄历、通书大约三分之二都宣称是从两百年前福建洪潮和的“继成堂”通书传承而来[4];香港流行的源头则是广东“崇道堂”罗传烈通书[5][6]。
择日宜忌
在《黄历》中,有一文字最多的栏目,书写每日,进行各种活动的宜忌。以下是各种活动事项的术语。
冠婚丧祭相关通书术语
术语 | 另称 | 注释 |
---|---|---|
纳采 | 提亲、说亲 | 中国传统婚礼中的六礼之一,婚嫁的第一步骤,即男方准备礼物到女方家求婚。 |
问名 | 纳采问名、纳采 | 中国传统婚礼中的六礼之一,婚嫁的第二步骤,男方将问女方姓名的书信交给媒人带到女方家,女方回书,里面有女方姓名、生辰八字和其父母姓名。纳采和问名通常是连续进行。 |
纳吉 | 中国传统婚礼中的六礼之一,婚嫁的第三步骤,问名后,男方将男女二人之生辰八字交给算命师,算命师算出二人合适后,男方又去占卜,必须卜得吉兆,然后通知女方,婚姻已定。 | |
纳征 | 纳币、行聘、订盟、过定、文定、完聘、小聘 | 中国传统婚礼中的六礼之一,婚嫁的第四步骤,纳吉后,男方备妥聘金及各种礼物送于女方。 |
请期 | 中国传统婚礼中的六礼之一,婚嫁的第五步骤,纳征后男方选择结婚日,告之女方,征求女方同意。 | |
亲迎 | 迎亲、嫁娶 | 中国传统婚礼中的六礼之一,婚嫁的第六亦是最后一个步骤。请期后,新郎在已定的日子,穿礼服到女方家迎接新娘至新郎家,拜礼。 |
裁衣 | 主要指剪裁新娘的婚服,另外还指剪裁丧事的寿衣。 | |
安床 | 指安置床铺。又分安置新床与旧床重新安置。安置新床指嫁娶前男方安置新人房中的床。旧床重新安置是因为运势不佳或女方久久不孕,重新安排过床的位置与方向,以求改运或女方怀孕。 | |
合帐 | 设帐 | 缝制新郎及新娘要用的蚊帐,安床与设帐通常合而为一,有时亦并称安床设帐。 |
开容 | 整容、开面 | 古代指新娘出嫁前,请人用线拔除脸上毫毛。现代可指新娘美容或化妆。 |
纳婿 | 招婿 | 与女方嫁到男方为媳相反,纳婿为男方入赘女方为婿。男方而言是入赘,女方而言是招赘。 |
冠笄 | 冠带 | 指男女的成年仪式。男子20岁成年时行成年礼时行冠礼,女子最早15岁、最迟行成年礼时行笄礼。 |
入殓 | 将尸体放入棺材。 | |
移柩 | 移动棺材。 | |
破土 | 掘开土地埋葬死人。 | |
安葬 | 举行埋葬等仪式。 | |
修坟 | 修理坟墓。 | |
启攒 | 指洗骨。 | |
祭祀 | 指举行社会上的重大祭祀仪式,如政府的封禅、祭天、全宗族数百人的祠祭仪式等。如果是日常一般烧香拜神祭祖,或民间年节、神佛生日、得道日等庆典,或是先人生辰、忌日等纪念日等,皆不在此限。 | |
祈福 | 指庙方作醮、举办法会,一说是“请他庙神灵鉴醮”或“祭星、拜斗”等等仪式。一般民众向家中神佛、祖先祈求平安,或到庙中礼佛拜神、许愿还愿、演戏酬神、祈求好运等,皆不在此限。 | |
开光 | 神像、佛像塑成后、供奉上位之事。 |
建筑、搬迁
术语 | 另称 | 介绍 |
---|---|---|
搬迁方面 | ||
移徙 | ||
入宅 | 家庭搬入新屋,或机构迁至新址,以祭神仪式为起始点,称作“入厝仪式”。故民间通常是搬家前择取吉日,举办“入厝仪式”。亦有人在搬家后,才择取吉日,举办“入厝仪式”。 | |
拆卸建筑物方面 | ||
破屋坏垣 | 拆除房屋与围墙,垣的意思为围墙。 | |
拆卸 | 拆除建筑物。 | |
建造方面' | ||
修造 | 竖造 | 修理建造各种建筑物。 |
动土 | 建筑房屋时、第一次挖土。填平洼地或铲平凸地时亦在此列。 | |
起基 | 起基定磉(磉为柱子下面的石头) | 即建筑时的打地基工程,起阳宅时,重要的是位置与方向,“定磉”指的定是定方向。 |
架马 | 起工架马 | 旧时指建筑时搭木架,以利建筑工程施工。现代指鹰架。 |
盖屋 | 盖屋合脊、盖屋泥壁、盖屋泥饰 | 盖屋顶及粉刷泥壁。 |
安门 | 造门 | 安装门,主要是指一个建物的大门、正门,修理房门不在此限。 |
垣墙 | 建造建筑物四周的围墙。 | |
平治道涂 | 将建筑物四周的道路铺平。 | |
粱柱方面 | ||
伐木 | 伐木作粱、入山伐木 | 砍伐树木,以做为建筑的粱木。 |
开柱 | 开柱眼,在粱柱上面开洞。 | |
定粱 | 固定粱木。 | |
竖柱上粱 | 竖立柱子,上置横梁。 | |
建造安装建筑物的各种设备方面 | ||
作灶 | 安修厨灶 | 旧时是制作或修补炉灶;现代为安装或修理瓦斯炉灶。 |
安磨 | 安装石磨等用具。 | |
作厕 | 开厕 | 建造或修改厕所,古代包括厕道,现在包括排污管。 |
建造特殊建筑物方面 | ||
造仓 | 造仓库 | 建筑仓库。 |
斋醮 | 庙宇建醮前需举行的斋戒仪式。 | |
造庙 | 建造宗祠,寺庙等建筑物 | |
修补方面 | ||
修仓 | 修仓库 | 修理仓库 |
补垣塞穴 | 修补墙上的洞穴。 | |
补垣墙 | 修饰垣墙 | 修补粉刷建筑物四周的围墙。 |
买卖产业方面 | ||
置产 | 修置产室 | 购买已建成的建筑物。 |
买宅受田 | 购买住宅与田地,或接收赠送的住宅与田地。 | |
与水有关的建筑方面 | ||
造桥 | 建筑桥梁。 | |
开渠 | 建造建筑物内或附近的水沟,现代包括下水道。 | |
穿井 | 开井 | 开水井。 |
开池 | 开挖池塘。 | |
作陂 | 陂池即蓄水池,建造蓄水池。 | |
放水 | 开渠放水 | 主要指把水注入新的蓄水池。 |
筑堤 | 修筑堤防。 |
生活起居及仪式庆典方面
术语 | 另称 | 介绍 |
---|---|---|
家庭成员的改变 | ||
分居 | 指大家族分家,成员搬至他处定居。 | |
进人口 | 认养养子;增添家佣、奴婢。 | |
卫生方面 | ||
剃头 | 理发 | 主要指婴儿第一次剃去胎毛。现代人则说婴儿除外,头发长过腰际则剪发须择日。 |
整手足甲 | 剪指甲与脚甲,主要指婴儿的首次做这些事。 | |
沐浴 | 即洗澡,主要指斋戒沐浴净身,也指婴儿首次洗身。 | |
扫舍宇 | 解除 | 特指新房打扫屋内外 |
求医疗病 | 求医治疗或动手术。 | |
疗目 | 治疗眼睛。 | |
针刺 | 指针灸,或给奴隶纹身。 | |
教育方面 | ||
入学 | 指幼儿第一次进入学校或学堂等接受教育、拜师学艺。 | |
各种仪式庆典 | ||
会亲友 | 拜访亲友,或设宴款待亲友。 | |
进寿 | 做生日 | 给长辈做生日。 |
上官赴任 | 赴任 | 新官上任的就职典礼。 |
旅行 | ||
出行 | 出外远行,旅行。 | |
打官司 | ||
诉讼 | 打官司,起诉状。 |
其他
- 栽种:种植作物。
- 开市:商店开张营业。
- 立券:订立各种契约互相买卖之事。
- 交易:订立各种契约互相买卖之事。
- 求嗣:向神明祈求后代。
- 纳财:购屋产业、进货、收帐、收租、讨债、贷款、五谷入仓等。
- 挂匾:指悬挂招牌或各种匾额。
形式演变
中国最早的历书是简牍和帛书,前者为刻字,后者用毛笔书写、装裱成轴。
唐太和九年(公元835年)前后,随着印刷术的发展,木板刻印的历书出现了。
争议
版本争议
黄历版本众多,有官方版本、道教编写的版本、民间版本的农民历,官方版的通书以及道教均衍生许多流派,民间版本则是由平民或商人参考官方与道教版本而制作出的农民历,导致现代民众在查询宜忌书籍时,常常发生争端。
迷信争议
黄历的术数内容常因没有根据而被批评为迷信,但不少现代人仍然对黄历有很深的依赖。学者认为,黄历流行千年反映了华人因为生活的不确定性,而对择吉思想的笃信不疑。
参见
参考文献
- ^ 黃曆暢銷兩千年. 台湾光华杂志. 1985 [2023-0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04).
- ^ 晓春春花. 清廷頒發蒙古文《時憲書》始末 (PDF).
恭进皇帝、后妃蒙古文本《时宪书》制度一直沿袭至清末,所进呈的《时宪书》装潢各有不同。 其中进呈帝、后及皇太后的是黄绫封面、黄绫函套,进呈皇贵妃、贵妃、妃的为金黄绫封面、金黄绫函套; 呈给嫔的是红绫封面,无函套。……八旗各部院衙门大臣堂官、满洲给清字、蒙古给蒙古字、汉军汉人给汉字《时宪书》各一 本,均黄裱纸面。……为宗室王公、公主颁发的蒙古文《时宪书》的装潢有红绫面、黄裱纸面两种。
- ^ 《燕京岁时记》载:“十月颁历以后,大小书肆出售宪书,衢巷之间也有负箱唱卖者。"
- ^ 洪潮和繼成堂通書兩百年行銷史. [2013-0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30). 黄一农先生发表在《汉学研究》,第14卷第2期(1996),页159-186。通书──中国传统天文与社会的交融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14-07-28.的节缩本。
- ^ 梁玉芳. 全台最暢銷 農民曆年印600萬本. 联合报. 2008-12-04.
- ^ 梁玉芳. 院士黃一農:古人賣黃曆像麥當勞. 联合报. 2008-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