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基百科讨论:命名常规/存档3

非中国君主的条目命名

移动自Wikipedia:互助客栈

近来DouglasfrankfortYuyu等建立了不少非中国君主的条目,条目命名中译名的选择较麻烦,例如英语和法语的Charles可以译为查理,但其他语言的Karl(德语),Carl(瑞典语),Karoly(匈牙利语),Carlos(西班牙语)等是不是依其本身的国家来源来决定条目命名,还是统一译为查理呢?翻译Albert, Henry, Frederick等同样遇到问题。Wikipedia talk:命名常规/外国人名Wikipedia talk:命名常规Wikipedia:命名常规可以参考。ZZZ...很困 (对话、留言按这里) 06:05 2005年3月3日 (UTC)

我觉得不应该全部翻成查理,Karl Marx就没被翻成“查理马克思”,Ivan the Terrible也不是“约翰雷帝”。-- ran留言) 06:22 2005年3月3日 (UTC)
ran兄所用的应是约定俗成的法则,不过欧洲很多君主和贵族都拥有不少不同语言,文化的领地,我们如何取决?英语维基的en:Wikipedia:Naming conventions (names and titles)en:Wikipedia:WikiProject History有长编大论,究竟中文版维基吸取他们的优点和如何取一个中文版的统一法则是一个大问题。约定俗成的法则对不甚明确的命名则勉强可以。ZZZ...很困 (对话、留言按这里) 06:54 2005年3月3日 (UTC)
百科全书当然应该按照约定俗成的命名,难道我们还要发明一套翻译方法不成?这不是百科全书的工作--百無一用是書生 () 07:34 2005年3月3日 (UTC)
我不是反对约定俗成的命名,而是中文约定俗成的命名与例如英语和其他语言的约定俗成的命名不同,例如Louis the Pious是英语维基的命名,但连大英简明百科都是用路易一世 (778~840) [1]来命名,然后用年份来分别混淆。我们跟那个?中文方面则有多种译法,如虔诚的路易,虔诚的路易一世,法国国王路易一世,路易一世等等。我们用那个?如果跟英语维基,看来照搬便行。ZZZ...很困 (对话、留言按这里) 08:06 2005年3月3日 (UTC)
另外中文则有多种译法,命名,但是没有统一命名。现时个别资料依其需要来命名:大英简明百科都是用年份来分别混淆,一些大陆的资料常将各可以“Charles“贵族统一翻译为查理等。我们需要的是在约定俗成中找出有系统的命名,一句约定俗成太粗略。ZZZ...很困 (上书) 01:06 2005年3月4日 (UTC)

我觉的应该根据他本人所在国家的语言音译,著名的就要按照约定俗成的命名,现在的英国prince Charles 只能翻成查尔斯王子,否则大部分人都不知道谁是“查理王子”。--方洪渐 03:22 2005年3月12日 (UTC)

我觉得法国叫Charles 应译为夏尔,因为法语的Ch是发成Sh音... Charles de Gaulle是夏尔·戴高乐而不是查理戴高乐 A. Jeromy~雨雨 M.W.S.A.H. 18:09 2005年4月7日 (UTC)

条目名称中的括号

假如某些条目的名称中需使用括号(例如为了消含糊),我们应该使用半形()还是全形括号()呢?还是随作者喜欢呢? --Lorenzarius 2003年4月4日 09:36 (UTC)

我觉得半形括号会更好,因为可以用到“pipe trick”。 --Lorenzarius

我也觉得用半角括号好一些。--kou_zx

半角比较好 --田姓氏

统一用半型吧。--石添小草 07:08 2004年2月7日 (UTC)

我觉得无论用哪种,一定要统一标准。--tika

() ---肚脐游艇 16:15 2004年5月24日 (UTC)

统一用半角括弧比较好. Sunzx 22:22 2004年5月29日 (UTC)


移动自Wikipedia:互助客栈
User:Shizhao/带扩号的条目表示,为了检索方便,以及便于内部链接,应尽量减少这些条目,以其他的名称代替(不包括MTV_(消歧异) 这样的条目)。不是不得已,不要使用带有括号的条目名称。”没有任何指导意义吧,甚至与Wikipedia:消歧义的“如果那些定义是有另外的名称,或是更完整而又同等清晰的名称,我们就可使用它们。”意思也有差距……先把带有错字的这句话去掉了。--zy26 was here. 11:02 2005年9月4日 (UTC)

请讨论解决各地差异的解决办法

我已经写了一个初步的办法,或许还不完美,请大家讨论。--Mountain(Talk) 08:37 2004年8月5日 (UTC)

是“时间优先的规则”好,还是“常用词优先的规则”好?--zy26 08:40 2004年8月5日 (UTC)
对于条目内文的词汇,是否要统一?--zy26 08:46 2004年8月5日 (UTC)

显然条目内的词汇应该统一。

一般情况下,我们是要采用“常用词汇优先”的规则的,但我这里说的情况是各地词汇出现差异的情况。我之所以考虑用“时间优先”而非“常用词汇优先”,主要是考虑要尊重各地文化的差异。如果用“常用词汇优先”,那显然是大陆的词汇优先了。--Mountain(Talk) 09:02 2004年8月5日 (UTC)

我不同意时间优先的规则--百无一用是书生 (Talk) 09:38 2004年8月5日 (UTC)

那请提出一个好的建议吧。为什么呢?我觉得这个规则还是比较公平的。--Mountain(Talk) 11:33 2004年8月5日 (UTC)

我倒觉得这个规则会让wiki变乱,倒不是变得公平,还是大多数人可得比较好。--zy26 11:47 2004年8月5日 (UTC)

我觉得“时间优先的规则”比较好,也算是尊重原创作者的贡献。另外以常用词优先容易造成语言及文化霸权,这样会导致部分使用者被边缘化,也不利wiki的发展,而且以目前现状来看大多数情况并不会造成困扰,也有助于大家对整个中文使用的了解,对于对理解会造成问题的部分,只要把相关的各种用法都列上即可。我想最终极的解决方式可能是像繁简体互换那样,以技术来解决ㄅ,这样大家都边的高兴,看的高兴了,呵呵~Pinc 05:31 2005年4月22日 (UTC)

个人支持时间优先规则。—Hierro 2015年7月23日 (四) 09:42 (UTC)

中文译名论坛

移动自Talk:宝马汽车

看来一则BMW的译名问题,导引出了很多值得讨论的想法。Shizhao兄提出了名词汉化对于本土文化保存的意义,指引了我一个以前很少思考过的空间。但相反的,我也想在这里提出外文名词过度汉化不是没有缺点的,事实上,在很多时候错误的汉化,往往会造成我们对外国文化的误解或隔阂,在今天这个讲求国际化的时代,我们不能仅止于追寻内修的机会,对于喜欢各国文化的我来说,花了很多时间在注意文化差异造成的认知误差,才发现很多误会都来自于语言的误翻与误用。

举例来说,相信大家都知道西班牙作家Cervantes的名著唐吉科德(Don Quixote)或Byron书里的大情圣瑭璜(Don Juan)。事实上,我在这里使用了两个广为人知但是却错得离谱的翻译,那就是,在西班牙文里Don只是‘先生’的称谓而已,所以这两位老兄其实应该叫吉柯德先生与胡安先生,如果我们今天在翻译这两本名著时只是墨守以往大家所熟悉的认知,却不去考究一个‘译名’非常精确的用法与原则,以后大家看到西班牙人的名字时恐怕永远会陷于‘唐XX’‘唐OO’的泥淖里面,不觉得有些可笑吗?同样的文化误解造成的翻译错误,出现在另外一个名人身上,那就是911事件的幕后主谋Osama bin Laden,西方人以自己的认知去解读阿拉伯人的名字,误会Osama是这位老兄的名字,bin Laden是他的姓氏,却殊不知bin Laden在阿拉伯文的原意是‘Laden他儿子’的意思。过度的强调汉化翻译却忽略被翻译名词本身的文化背景,其实本身是种带有强烈‘自我中心’的动作,只是我们常常都是犯了这错却不自知。所以对于外来名词的翻译,我反而抱持一种不强求汉化的心态,以免因为自己不够内行乱翻译,变成制造误解的罪人。我经常在自己撰写条目时,把一些不很出名的外文名词原文照登,这绝对不是我不尊重中文的缘故,而是我希望保留原本的资讯,方便比我更懂的朋友来纠正我如果有翻错之处,而反过来把中文翻译当作是一种‘音标’来运用而已。

事实上我必须指出,中文,其实不是一种非常适合解读现代科学与工程概念的语言,很多在外文环境里原本有精确意译的名词,往往因为被翻成中文,反而全都乱成一团!举一个汽车工程本身的范例,汽车上一定会有的东西,,汽车上有很多种油,汽油柴油机油齿轮油自排油动力方向盘油煞车油,这些中文里面全都叫的玩意儿,其实原本在英文里全都有其各自足以精确解释特性差别的不同用字。其中,汽油(Gasoline)与柴油(Diesel)这两种本身是用来燃烧产生动力的东西,其实真正的名称是燃油(Fuel)才对,齿轮油(或称为手排变速箱油,我知道在别的地区翻译方式差很多)在英文里是Oil,意指本身是用来润滑机械零件介面的胶状物质,而自排变速箱油(Automatic Transmission Fluid)、动力方向盘油(Steering Fluid)与煞车油(Breaking Fluid)其实根本与油无关,它们定义上应该是种用来传递力量的液态介质(也就是所谓的液压油而已)。三种精确的物质,Fuel、Oil与Fluid,翻译成中文后全都变成,试问如果不这样一一明确的说明每种物质的用途,各位有办法光从字义上看出它们重大的差异吗?我想以中文的角度来说是否定的,但是英文却可以(虽然可能不知其差别,但至少知道它们是不同的),中文是种很不科学的语言,这种说法虽然很伤人,但却是不争的事实......就是为了弥补这样的缺点,我们才更应该强化不同语言间的转换问题,这就是我为何要在这里如此小题大作地吵闹一个看似无聊的商品译名,因为希望大家能正视翻译的精密度,也是我想要凸显的焦点之一!--泅水大象 18:08 2004年8月4日 (UTC)

不管怎么说,百科全书只是记录知识,而不是用来发表个人论点的。因此既然已经这样使用如此的译名,那么我们就应该用这样的译名,而不是另外再创造一个准确的译名。百科全书中也很多时候都是采用惯用名。另外,上面说的油,在中文也不是没有优点,起码说明了这些油都是来自“石油”,而且其组成也类似。--百无一用是书生 (Talk) 18:26 2004年8月4日 (UTC)
哈!Shizhao兄的回答,马上就突显出这些错误的翻译名称,带给您的误导有多么大。事实上,就是因为所有的中文翻译都写成‘油’,所以您推论这些物质都来自于石油提炼,但事实却是大错特错。如果我跟你说历史上第一具成功运转的Diesel引擎是使用花生油为燃料,汽车的液压油也可以用酒精、汽水或任何液态的物质代替(姑且不管会因为太热而沸腾或压缩的缺点,何况DOT 4等级的煞车油,其实是生化基础的物质,跟石油没啥太大关系),不知您是否会瞪大眼睛不可置信?在这里我倒不是要求翻译名词时一定要为了真理而推翻前人的习惯,只是想指出错误的翻译伤害人们的认知有多严重,而您当场就为我们表演出一场最佳示范,不是吗?--泅水大象 18:44 2004年8月4日 (UTC)
其实我的观点也没什么不对。固然它可能不来自石油的提炼,但是其主要组成还是烃类等物质--百无一用是书生 (Talk) 02:09 2004年8月5日 (UTC)
的确,以实用商品的角度来说,大部分车上用的油品的确都是这类的物质,不过我必须强调在几种油品中,“Fluid”类的东西其实并不需要特别是“油”才可以使用,因为根据液压机的原理,Hydralic Lifter只需要一种可以用来传递压力的液态物质就成了,所以理论上纵使是添水进去也可以运作(当然,实际上水有其他严重的缺点,所以没人这样加的)。而“Fuel”类的东西原则上只要是在剧烈氧化时可以释放出大量热能的液态或气态物质(常温下不一定要是液态,只要进入引擎前有办法弄成液态就够),纵使是剩菜弄成的馊水或是猪油牛油,或甚至是钻石石墨还是富勒烯,也有办法当作某种燃料。我想在这里细谈这些有点太远了,以后有机会在相关条目中说到时,再一倂提出吧!--泅水大象 02:58 2004年8月5日 (UTC)
“中文是种很不科学的语言”,我觉得这句话本身就非常不科学。除数学的公式语言外,我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学到过一种比较科学的语言。我不知道你用其他语言发表过科学论文没有,或者用其他语言就一个科学问题与其他人探讨过没有。我个人的经验是,一个语言是否精密不在于该语言的本身,而在于使用该语言的人和他下多少工夫。至于商标的问题实际上是一个相当简单的问题,因为这是一个法律问题,关于商标的注册、使用和保护在各个国家的商标法中都是有相当精确的规定的。--Wing 18:38 2004年8月4日 (UTC)
如果Wing兄到最后还是执意要把这问题转向‘商标’的说法的话,那我只能简单一句,‘宝马’这名字是你们大陆那头的商标法保障的,但在台湾这里政府只保障‘BMW’这名字的使用,所以你强迫我接受宝马,等于是以中国为中心的思想以大欺小,是种严重违反维基精神的作为。我就是为了想要避免这种伤害两岸同胞感情的事情发生,才蓄意迂回地去寻找BMW这品牌名的原意,一边是想要让大家了解这车厂的渊源,一边是避免偏颇繁体或简体的纷争。没想到原本的一番好意到最后却被您当作个不懂汽车的外行人般随便把我写的东西乱改,如果您这么懂的话就麻烦请继续把这条目好好写下去。我要吗就是两手一摊不管这牌子,要吗就是另开个中文繁体版写我自己的,但您认为这样真的是对维基最好的处理方式吗?--泅水大象 18:53 2004年8月4日 (UTC)
SElephant,不要以为别人是针对您去“乱改”您的文章呢!当其他人修改您所写的,不要对此感到愤怒或气馁,因为大家都只是勇于更新页面。当然有些修改可能是错的,设立对话页就是让大家去讨论有文章有争议的部份。也不要把这个名字问题看成是甚么大陆的政治压迫(唉,我最怕就是这些情况)。
我同意您的说法,宝马固然是内地的商际、正式名称,但是在台湾,另一个庞大的中文使用地区,对同一事物就有不同的名字,而且更重要的是宝马这个名字是不通的。我认为我们得尊重所有地区的正式名称。 --Lorenzarius 19:29 2004年8月4日 (UTC)
基本上打从一开始我就在蓄意回避太严重的两岸视角差异,很努力地以工业历史、学理、社会现象、文字意义等角度来佐证我用的编译方式并没有不妥的地方,目的当然是希望能在各位可以接受的状况下翻案(要说是彻底心服口服其实是不大容易的,毕竟大部分文人最大的缺点就是有根傲骨),但这一切的努力却只换得Wing兄一句‘这是我们内地政府保障的商标,所以这里非得这样用不可,你说的都错’就把我打发了,如果我不明确的指出这论调的盲点就在于把大陆政府的规范套用在全世界的华文用户身上,实在很难继续讨论下去。说真的,争这件事只是想把事情的道理辩清而已,尚不涉及到什么迫害问题,毕竟我已经决定不会在‘宝马汽车’这条目下面进行任何的编写,让真的有大智慧更了解这牌子汽车的人去努力耕耘吧!--泅水大象 19:46 2004年8月4日 (UTC)
是吗?我第一次听说“我们”德国还有一个内地政府。请问首都在何处啊?--Wing 20:08 2004年8月4日 (UTC)
好吧,枉费我拿您是个学者所以想要以理说之,没想到换来的却是这样一句有如小孩子耍赖般的回应,我想事情大概可以做个结束。这话题,实在不值得我再去讨论,就这样打住收场吧!--泅水大象 20:18 2004年8月4日 (UTC)

没想到昨天大家在几个译名上讨论的这么热闹。我觉得这认真的精神对于我们维基百科是一件好事情。我同意SElephant和Lorenzarius说的要尊重所有地区的译法。SElephant似乎也没有必要在两岸差异问题上过于敏感。我们已经通过重定向的方式解决了许多这类情况呀!

用重定向的方式毕竟还要有一个为主的条目,通常情况下我们是通过Google看哪个更为常用来在多个名称中选择一个。但我想这个办法对于有两岸差异的词汇可能不太适用,毕竟中国大陆比台湾大许多,人也多许多。况且这里还不止海峡两岸的汉语使用者,还包括世界各地的汉语使用者。咱们是不是可以采用这样一种时间优先的规则:凡是各地命名有差异的条目,我们要在条目正文里说明各地的命名,然后我们采用重定向的方式把所有的命名方式都包括进来,我们选择创建该条目时最先使用的那个命名方式为主,其他命名都重定向到这个最先使用的命名上来。我想定这么个规矩是不是会减少一些纠纷。--Mountain(Talk) 05:58 2004年8月5日 (UTC)

这并不是一个好地解决办法。我们应该确立命名常规的标准--百无一用是书生 (Talk) 06:19 2004年8月5日 (UTC)
是应当确立命名常规的作为我们维基百科命名方面的唯一标准,但目前的命名常规中并没有就地区差异作出规定,我的意思就是在命名常规中增加解决各地命名差异的规定。--Mountain(Talk) 07:33 2004年8月5日 (UTC)
不好办。最好考虑到繁简体问题的解决方式--百无一用是书生 (Talk) 07:42 2004年8月5日 (UTC)

这个问题和繁简体问题是不同的,繁简体问题主要是字形上的问题,而这个问题是词汇上的问题。目前的技术手段是很难高质量的自动转换词汇上的差异的,解决繁简体问题最好不要和词汇问题掺和到一起。--Mountain(Talk) 08:01 2004年8月5日 (UTC)

感觉一般翻译基本上就按名从主人(Following the pronunciation of the owners of proper names)和约定俗成(Adopting the established popular translated names)。其实新加坡华文媒介统一译名委员会弄得挺不错的。邓伟志的想法感觉也不错。--zy26 08:14 2004年8月5日 (UTC)

在有中文译名的情况下,我觉得首先应该先选择中文名称作为主页面,因为毕竟这里是中文维基百科,至于这个译名是否科学、是否大陆编制的、是否台湾编制的都可以暂时不管,因为它有中文译名!我可不希望中文版的维基百科变成日本语的维基百科那样,所有的东西都英文化(或外来语化),一篇文章十个字有九个是外来语。如果台湾没有BMW的中文名称,可以在页面中注明。但是作为中文版的维基百科,对于中文名称应该给以特权(不要政治敏感,这个不是因为大陆人多的缘故)。;p 至于说中文是否科学的问题,我倒是听说过一种说法,说为什么非洲的XX语言(忘记了)落后,因为他对周围的植物(树)没有统一的称呼,儅要表达中文的“树”这个概念的时候,就必须把所有的树的名字都列举出来,所以它是比较不完善的。但是中文则因为他通常是大概念化的,所以比较完善。这种说法好像正好与泅水兄的关于“油”的说法相反哦!像英文这样对每一个“油”都发明一个不同的单词,最终的结果只能是怕人的词汇量(增加人的记忆),我想起了中国某个朝代里面,对每一种不同的“马”都有一个特定的用字指代,例如红马一个汉字,黄马一个汉字,广东来的马一个汉字,北京来的马一个汉字(举例而已,不是真的),但是最后好像这些汉字都消亡了……:(--Yacht (talk) 15:46 2004年8月5日 (UTC)

我认为Yacht兄所提到的中文特权说(姑且这样称之),是较为合理的。由于这边是中文百科,则若某条目仅一中文地区有中文译名,而其他中文地区并没有时,则建立该条目应以有中文译名者为优先,该无中文译名地区对于该条目之称呼(外文字)则可考虑作重定向。惟在该已建立条目中,应对无中文译名地区之状况加以说明,以利读者辨别,甚至无中文译名地区之使用者在编辑时,亦不必一定要使用中文译名。以上状况在同一条目而各中文地区之译名不同时,不适用之。以上意见,谨供卓参。--虎儿 18:16 2004年8月5日 (UTC)

结束移动 * 结束移动

承接自上面的讨论,其实中文百科在可能的情况下尽可能以中文为条目,再以惯用英文称呼为指向,也是我所支持的。所以这次的纷争其实并不是起于条目该用中文还是英文命名,而是在两个不同的中文条目中争执。正由于事件主角BMW这个品牌在台湾并没有正式中文译名,因此我首先想到的是,BMW这三个字在德文里面其实是有其原本未缩写前的意义,那就是“巴伐利亚(拜扬)引擎制造厂”,“BMW=巴伐利亚引擎制造厂”,至于这个缩写到底是个工厂的名字,公司的名字,还是个品牌的名字,答案应该是三者都是。在20世纪初期汽车工业启蒙时,直接使用工厂或创始人的名字缩写作为品牌的名字是当时极端流行的做法,因此在逻辑上以这原名来代替BMW这三个英文字母,似乎没有任何重大的瑕疵。至于可能有人说,知道“巴伐利亚引擎制造厂”这名字缩写之后就是BMW的人其实是非常少数,这点是无庸置疑的,所以我们才需要指向条目与条目内容说明的存在。

所以今天的争执反而变成,有人认为一个品牌的条目之后有“制造厂”三个字时,那条目一定是意指一家工厂而非一个品牌,但,就像是宝马非真马一样,“名字”有可能是以一堆无意义的字汇组成,但也有可能是以一堆有意义的字汇组成,重点在于条目里面是否有将这样的误会可能解释清楚。如果,我今天开了一个条目上面写著“国际商用机械”,那么这条目到底是在指一架机器?一个品牌?还是一家公司?答案是它既是品牌也是公司名,用同样的道理看待“巴伐利亚引擎制造厂”,有任何道理说用这名字当条目一定错,非得使用“宝马汽车”才正确?因此这次的争议其实跟大陆台湾没啥关系,只是恰巧台湾这地方有种不习惯把毎样东西都翻译个中文名称的习惯,顺便提出来让大家理解罢了。

至于中文的科学性是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上面提到的非洲民族跟树那件事,之前也有听过。不过,其实中文也是有针对树的差异各自命名的喔,要不然柏、杨、柳、桧、杉、樟、檀......这些木字旁的文字是创造出来做什么的?在我眼中,几种汽车上的油品之所以应该要有分别,感觉上比较类似这些树种有专属的文字代表的意思,因为Fuel,Oil,与Fluid在工程上各自有非常明确的特性与用途差异,如果要以黄马、红马、黑马来譬喻的话,或许我们可以把它想像为马、驴、骡之间的异同会更适当。基本上我并没有在争论什么对错问题,但中文在现代商业科学与工程中的应用方式,我个人认为是一个很值得思索的有趣话题,因为如果不一直经过思考与改良,中文很容易会跟拉丁文一样,慢慢在潮流中被遗忘的而变成文学考古或宗教专用语言......--泅水大象 03:51 2004年8月6日 (UTC)

其实每种语言都不能以是否科学来定论,语言是实用的,每种语言都有其优点和缺陷,但都能很好地应用,汉语是一种分类的语言,任何事物都按其相似情况归为一类(不见得科学),如水牛、黄牛、野牛、羚牛等,英语是善于吸收各种其他语言词汇的,所有独立事物完全依照其原始发音,也不见得科学,如Kangaroo是澳洲土人语言,意思为“不知道”,英语随便的就作为袋鼠的名称。英语的优点是事物区分的很清楚,汉语的优点是非常容易归类。例如我初次接触Dingo这个词时我的英汉词典没有,我去请教时我的英国女教师只知道可能是澳洲的动物,还得去问知识比较渊博的一位男教师。但所有的中国人可能第一次接触“澳洲野狗”这个汉语词就会了解可能是什么东西。古代中文已经变成了“考古或宗教用语”,这证明中文几千年也在不断地改革和变化,而且到目前还很适合科学的需要,但不见得必须按照英文方式改革,中文在现代科学中也有很大的优势,如隔行看中文书,不会像隔行看英文书一样如同看外文。美国人学医认为非常困难,因为等于是在学习一门外语,中国人则没有这种感觉。

我到同意中文维基应该尽量用中文单词,以约定俗成的名词为主,如果将唐璜写成璜先生虽然更科学,但许多文学爱好者可能不知所云,没有现成的可以以先入为主,其他的重定向,重定向可以包括各种说法。但翻译必须符合汉语习惯。如巴伐利亚机械厂作为品牌如果一定要这么翻译,似乎确实应该翻成“巴伐利亚机械厂”,因为这才符合汉语分类的习惯,否则只看题目恐怕无人会想到这是一种汽车品牌,写条目也是希望大家能理解。宝马一般也是说“宝马车”或“宝马牌车”,只提宝马也只是在特定的场合的省略提法,虽然两岸三地有许多不同的词汇,但汉语基本语法恐怕还是一致的地方多。--方洪渐 08:46 2004年9月2日 (UTC)

我觉得作为条目的译名应该以约定俗成为主,重点再让使用者查的到条目,至于相关译名的品质或讨论,可以在条目下讨论。语言的误翻与误用,注意文化差异造成的认知误差等问题,可以在其他合适场合及时机宣扬。Pinc 05:40 2005年4月22日 (UTC)

各地译名的差异应该在内文都加以说明,繁简转换不足以让所有中文读者+中文为第二语言的读者了解各地称呼。至于条目名称,我认为应该首先尊重以下原则:1,方便分类;2,不会产生歧异;3,尊重文章第一次大贡献者的称呼。例如发动机引擎,我不想再卷入和SElephant的译名纷争,所以我停止了改动这一系列的文章……但是我希望可以使“engine”族的条目都可以遵循上面的原则:引擎会造成歧义;而发动机不会……否则一个条目叫做“涡轮扇引擎”,另外一个叫做“XX发动机”——这样无论阅读分类都只会造成更大的混乱。这里说的只是条目的命名,至于内文的繁简转换,各地用户喜欢如何转就如何。——但是如上所言,条目中应该加入各地译名的差异说明。--咕咕咕 02:48 2005年6月20日 (UTC)

移动自Wikipedia:互助客栈

关于战舰的条目命名

最近注意到有不少的朋友开始编纂起与各国海军舰艇相关的条目(包括我自己),在过程中我突然想到一个问题,那就是许多国家的战舰都有同一战舰名称传承使用的习惯,势必会造成需要消歧异的闹多胞场合。因此在编辑条目时,是否应该在条目上增加船舰的舰体编号或服役年代(毕竟像日本帝国海军就没有战舰编号,只有舰名)作为识别,然后再以统一的消歧异条目帮忙指挥连结方向。如果真要如此编写,那么正确的条目格式应该如何写?

  • 尼米兹号航空母舰
  • 尼米兹号航空母舰(CVN-68)
  • 尼米兹号航空母舰,CVN-68
  • CVN-68尼米兹号航空母舰
  • 尼米兹号航空母舰(1972年~)

上面几种方式哪种比较好?或者有更好的建议?--泅水大象 08:30 2004年8月10日 (UTC)

Until now we have used the last method. Personally I would prefer the second method. --Wing 08:39 2004年8月10日 (UTC)
感谢回答!仔细一想,我这个问题蛮蠢的,因为世界上并不是每个国家的海军都有舰艇编号,虽然我也很喜欢第二种方法,但是此种编名方式似乎只适用于美国海军,像是英国德国日本就都不适用了......我想我还是跟著目前的规范使用第五种方式吧!--泅水大象 08:47 2004年8月10日 (UTC)
有个问题. 企业号(我是指 corvette), 美国海军有, 英国海军也有, 法国海军也有. Aurora 以及其他希腊神话人物的名字更常见, 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都有(比如俄国的阿芙乐尔, Aврора). 再比如说 "勇猛", "勇敢", "无畏", "可怖", "雷霆" 这样的名字. 这种情况怎么办? 在舰名后面再加括号? 比如[[可怖号驱逐舰 (俄国)|可怖号驱逐舰]] -- Magnae Virtutis ex Vicipaedia 14:44 2005年9月26日 (UTC)
结束移动 * 结束移动
移动自Wikipedia talk:繁简处理

一个有关冲突名称解决的想法(可能有人想到过了)

首先当然是要将简繁体(包括不同说法如竹岛独岛)redirect到唯一的一个条目中,这是无可置疑的。(当然条目中的简繁体就另当别论了。个人意见是先入为主,当然像古文之类的再作特别处理。况且这次也不讨论这问题。)

关键的问题在于,无论是将冲突条目中的哪一个条目作为唯一的目标条目都有可能会招致各种各样的争论,故提出两种方案:

方案一 由机器分配目标条目名称 需要较大幅度修改程序以实现功能,且有可能丧失直观性且出现条目名称显示的技术问题 以竹岛独岛为例: 首先向WIKI程序申请到分配的冲突条目号00002561 竹岛条目中重定向到alias:00002561 独岛条目中重定向到alias:00002561 alias:00002561中为有关竹岛独岛的内容正文

方案二 冲突条目名称合并 需要修改程序以实现功能,且仍可能因为排列顺序而引起争执(解决方法:冲突名称按拼音顺序,简繁体统一为繁体在前(或简体在前)) 以竹岛独岛为例: 竹岛条目中重定向到alias:独岛||竹岛 独岛条目中重定向到alias:独岛||竹岛 alias:独岛||竹岛中为有关竹岛独岛的内容正文

希望管理员和创建者考虑,也欢迎大家讨论 --BlueIce Ni 13:30 2005年4月3日 (UTC) P.S.谁帮我搞掂一下换行吖

结束移动 * 结束移动

关于中华民国乡镇市区的条目命名

User:Shizhao/带扩号的条目表示,为了检索方便,以及便于内部链接,应尽量减少这些条目,以其他的名称代替(不包括MTV_(消歧异) 这样的条目)。不是不得已,不要使用带有括号的条目名称。

因为中华民国在台湾的地名条目一般带有县、市、区、乡、镇等字样,所以针对上述问题,想请大家(尤其是台湾用户)讨论的是,乡镇市区名有歧义时,其上属县市名要放在乡镇市区名前,还是乡镇市区名后面的括弧里?

  • 上属县市名放在乡镇市区名后面的括弧里,是目前“直接使用原名,当存在命名冲突时在最后注明国家”的常规,但缺点是不便于检索以及内部链接,例如:

针对此问题,请讨论。--Jusjih 06:45 2005年6月12日 (UTC)

感觉应统一考虑,对于所有有歧义地域都应按照一个标准。--zy26 (Talk) 09:17 2005年6月12日 (UTC)

半繁半简或日文汉字条目

以下是我在2005年6月尾,半手动半自动找出来的:使用半繁半简、日文汉字或不规范汉字的条目名称。

注:“匀”、“兹”、“奥”、“黄”、“别”、“宫”、“内”、“呐”、“脱”等字,正体中文与简体中文的写法不同,而它们有各自的电脑编码。有兴趣者请参阅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一文。

其中,小鸊鷉属爱新觉罗奕詝爱新觉罗奕譞爱新觉罗溥儁若槻礼次郎赵孟頫阿尔及利亚鳾须鴷科条目用字的简化版本,不被GB2312/GB18030支援,暂时不作处理;钜鹿之战钱锺书含有属于GB2312字集,但被中国大陆视为不规范的汉字。雕鸮已被移到雕鸮。--Hello World! 02:59 2005年7月4日 (UTC)

轨道运输

目前暂订命名法一律为“站名”+“车站”,例如台南车站。唯如“上海南站”、“苏澳新站”等附有形容词的站名可将“车”字省略。
请不要使用火车站一词来指称铁路车站,例如台北火车站请改为台北车站(因为火车站仅于口语使用,而车站通常不止有火车驶入。)

这一条似乎没在此页面讨论过,感觉不太合适,有时有“车”字,有时无,为什么不统一成“站名”+“站”,比如“台南站”呢?--zy26 was here. 13:38 2005年8月6日 (UTC)

我觉得刚好相反,“火车”或者“铁路”一词是必须的,例如,上海火车站如果变为上海车站的话,显然不对。因为口语中提到“车”字,我想大家的第一反应绝对不是火车,而是汽车,而“上海火车站”显然不是“上海汽车站”。另外,我也不认为“火车站”是口语,至少在我居住的上海,这三个字是正式的书面用语(上海轨道交通#轨道一号线中的一站的正式名称,就是上海火车站)--这个人很懒,什么也没留下:D File:Nomorecommunism.gif 04:13 2005年8月9日 (UTC)

关于中国古代人物的条目名称

中国人一直到民初才不再使用字。在此之前,一个名人通常都有名有字甚至有号。然而目前介绍中国古代人物的条目,并不会把所有代表同一人的名称都作重定向。比如“苏轼”的另一重定向只有“苏东坡”,但没有“苏子瞻”。这样一来会遇到一个问题:有些网友用字建条目,但没有把名重定向;后来的网友不知情,又用名建立了介绍同一个人的重复条目。如此一来,是不是建立条目时,条目名称都统一用名比较好呢?或是规定建立人物条目时,建立者就要把所有可能用来借指此人物的称呼都先重定向?

J. S. Liang 14:35 2005年8月27日 (UTC)

似乎应以使用频率来定名称。无论如何,其他名称建立重定向有助避免重复创建同一人的条目。--Hello World! 08:07 2005年8月30日 (UTC)

== 公司与机场的命名常规 == 移动自Wikipedia:互助客栈

今天建了甘迺迪国际机场,顺便发现Category:机场的名称真是混乱,比如伦敦希斯路机场樟宜机场平壤顺安国际机场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启德机场。机场的整个名字大概可以有下面几个成分:

  • 服务的城市名,如北京、香港、纽约、伦敦……
  • 机场名(有时跟城市同名),如希斯路、樟宜、首都、甘迺迪……
  • 机场类别,如机场、国际机场、直升机坪、空军基地……

现在中文维基里的机场命名则是各种组合都有,大概“机场名+机场类别”比较实用。我近来有些忙,真得很希望谁能主持一下机场命名常规的制定。

另外,航空公司也是同样,比如德国汉莎航空公司法国航空全日本空输(空输是不是日语,就好像空港?)、中华航空公司中国国际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公司名称大概也有几个成分:

  • 国籍,如德国、法国、日本……
  • 公司名(有时跟国名同),如汉莎、法国、全日本、中华、国际……
  • 业务名,如航空……
  • 公司类型,如股份有限责任公司(等同株式会社,大概也等同Inc、AG……)

同样,我们现在的条目各种名称都有,搜索不便,而且整理甘迺迪机场的起降航空公司的时候,颇感混乱。甘迺迪有九个航站,近百家航空公司。也希望我们能有公司的命名常规,至少是航空公司的常规(大概“公司名+业务类别”或再仅加公司二字较为实用)。

另外,一个重要的程序性问题,命名常规的提案与讨论应放在哪里进行?--roc (talk) 03:53 2005年9月14日 (UTC)

现在中文维基里的机场命名,大多是机场本就使用的名字,反而有时机场名字之中并没有城市名称。至于日本公司的名字,如果是汉字的话应予保留。--Hello World! 02:06 2005年9月15日 (UTC)

关于人名重名

经常看到有人名重复的,这是一个例子:

  • 李锐 (小说家)。
  • 李锐 (中国共产党党史专家)。

但我认为这样的命名不好,是不是小说家,是不是党史专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识,至少条目名称上没有避免不中立的嫌疑。

我建议用朝代和出生(死亡死亡就算了,还有人活着呢,呵呵)来标明,同名又同年同月出生并且又有名气上百科的人毕竟非常稀罕的。比如

  • 李锐 (1917)
  • 李锐 (1950)

这也符合所有中文人名条目的习惯:在列出人名后,紧跟着用括号给出生死年份。 --自由主义者 给我留言 00:39:01 2005年11月5日 (UTC)

中文命名还是外文命名

移动自Wikipedia:互助客栈/方针

对于象XML一类的条目,本人的意见是以可扩展标记语言作为正式条目名,XML作为重定向页;百無一用是書生的观点是以XML作为正式条目名,“可扩展标记语言”作为重定向页。

以下是命名常规中的内容,供大家参考。

第一条第一款: 使用中文
惯例:除非原文比中文翻译在中文中更加常用,请使用中文来对条目进行命名,
并将外文原文附在条目的首行。
第一条第二款: 使用事物的常用名称
惯例:尽量使用人或物最常见的名称,但是不要和其他的人或物的名称冲突。

请各位发表意见。--Siriuie ) 09:50 2005年12月23日 (UTC)

可扩展标记语言此译名也不是共识,而且XML不是比可扩展标记语言常用吗?-- 百楽兔10:33 2005年12月23日 (UTC)

我觉得两者皆可,比如文件传输协议而不是HTTP超文本传输协议不是HTTP,Microsoft Windows而不是微软视窗,HTML而不是超文本标记语言,我想在这种两者都可以接受的情况下,应当尊重原创者的决定。--用心阁(对话页) 10:47 2005年12月23日 (UTC)

去书店看看吧,有拿“可扩展标记语言”作为XML书的标题的吗?还有HTML,呵呵。 --farm (talk) 10:57 2005年12月23日 (UTC)
我支持“XML”,“可扩展标记语言”还没有成为一个有共识的译名。--长夜无风 11:28 2005年12月23日 (UTC)
看到了以《可扩展置标语言——XML》为标题的书。查国立编译馆得“可延伸標示語言”,查名词委得“可扩展置标语言”。另HTML查国立编译馆得“超文件標示語言”,查名词委得“超文本置标语言”,两者处理应当一致,至于微软公司产品应按照原公司习惯。Siriudie的签名有些太长了,编辑页面的时候有些影响阅读……--zy26 was here. 01:32 2005年12月24日 (UTC)
目前在大陆按通用性排名是:XML > 可扩展标记语言 > 可扩展置标语言。--Wengier留言) 13:56 2005年12月24日 (UTC)
最早的时候是翻译成“可扩展标记语言”啦,近几年都开始用“可扩展置标语言”了。严格的说,“XML”和“可扩展置标语言”并不对等,“可扩展置标语言”和“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才是对等的。缩写在翻译中很多是不能译的。--zy26 was here. 04:08 2005年12月25日 (UTC)
返回到项目页面“命名常规/存档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