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基百科討論:命名常規/存檔3

非中國君主的條目命名

移動自Wikipedia:互助客棧

近來DouglasfrankfortYuyu等建立了不少非中國君主的條目,條目命名中譯名的選擇較麻煩,例如英語和法語的Charles可以譯為查理,但其他語言的Karl(德語),Carl(瑞典語),Karoly(匈牙利語),Carlos(西班牙語)等是不是依其本身的國家來源來決定條目命名,還是統一譯為查理呢?翻譯Albert, Henry, Frederick等同樣遇到問題。Wikipedia talk:命名常規/外國人名Wikipedia talk:命名常規Wikipedia:命名常規可以參考。ZZZ...很睏 (對話、留言按這裡) 06:05 2005年3月3日 (UTC)

我覺得不應該全部翻成查理,Karl Marx就沒被翻成「查理馬克思」,Ivan the Terrible也不是「約翰雷帝」。-- ran留言) 06:22 2005年3月3日 (UTC)
ran兄所用的應是約定俗成的法則,不過歐洲很多君主和貴族都擁有不少不同語言,文化的領地,我們如何取決?英語維基的en:Wikipedia:Naming conventions (names and titles)en:Wikipedia:WikiProject History有長編大論,究竟中文版維基吸取他們的優點和如何取一個中文版的統一法則是一個大問題。約定俗成的法則對不甚明確的命名則勉強可以。ZZZ...很睏 (對話、留言按這裡) 06:54 2005年3月3日 (UTC)
百科全書當然應該按照約定俗成的命名,難道我們還要發明一套翻譯方法不成?這不是百科全書的工作--百無一用是書生 () 07:34 2005年3月3日 (UTC)
我不是反對約定俗成的命名,而是中文約定俗成的命名與例如英語和其他語言的約定俗成的命名不同,例如Louis the Pious是英語維基的命名,但連大英簡明百科都是用路易一世 (778~840) [1]來命名,然後用年份來分別混淆。我們跟那個?中文方面則有多種譯法,如虔誠的路易,虔誠的路易一世,法國國王路易一世,路易一世等等。我們用那個?如果跟英語維基,看來照搬便行。ZZZ...很睏 (對話、留言按這裡) 08:06 2005年3月3日 (UTC)
另外中文則有多種譯法,命名,但是沒有統一命名。現時個別資料依其需要來命名:大英簡明百科都是用年份來分別混淆,一些大陸的資料常將各可以「Charles「貴族統一翻譯為查理等。我們需要的是在約定俗成中找出有系統的命名,一句約定俗成太粗略。ZZZ...很睏 (上書) 01:06 2005年3月4日 (UTC)

我覺的應該根據他本人所在國家的語言音譯,著名的就要按照約定俗成的命名,現在的英國prince Charles 只能翻成查爾斯王子,否則大部分人都不知道誰是「查理王子」。--方洪漸 03:22 2005年3月12日 (UTC)

我覺得法國叫Charles 應譯為夏爾,因為法語的Ch是發成Sh音... Charles de Gaulle是夏爾·戴高樂而不是查理戴高樂 A. Jeromy~雨雨 M.W.S.A.H. 18:09 2005年4月7日 (UTC)

條目名稱中的括號

假如某些條目的名稱中需使用括號(例如為了消含糊),我們應該使用半形()還是全形括號()呢?還是隨作者喜歡呢? --Lorenzarius 2003年4月4日 09:36 (UTC)

我覺得半形括號會更好,因為可以用到「pipe trick」。 --Lorenzarius

我也覺得用半角括號好一些。--kou_zx

半角比較好 --田姓氏

統一用半型吧。--石添小草 07:08 2004年2月7日 (UTC)

我覺得無論用哪種,一定要統一標準。--tika

() ---肚臍遊艇 16:15 2004年5月24日 (UTC)

統一用半角括弧比較好. Sunzx 22:22 2004年5月29日 (UTC)


移动自Wikipedia:互助客栈
User:Shizhao/帶擴號的條目表示,為了檢索方便,以及便於內部鏈接,應盡量減少這些條目,以其他的名稱代替(不包括MTV_(消歧異) 這樣的條目)。不是不得已,不要使用帶有括號的條目名稱。」沒有任何指導意義吧,甚至與Wikipedia:消歧義的「如果那些定義是有另外的名稱,或是更完整而又同等清晰的名稱,我們就可使用它們。」意思也有差距……先把帶有錯字的這句話去掉了。--zy26 was here. 11:02 2005年9月4日 (UTC)

請討論解決各地差異的解決辦法

我已經寫了一個初步的辦法,或許還不完美,請大家討論。--Mountain(Talk) 08:37 2004年8月5日 (UTC)

是「時間優先的規則」好,還是「常用詞優先的規則」好?--zy26 08:40 2004年8月5日 (UTC)
對於條目內文的詞彙,是否要統一?--zy26 08:46 2004年8月5日 (UTC)

顯然條目內的詞彙應該統一。

一般情況下,我們是要採用「常用詞彙優先」的規則的,但我這裡說的情況是各地詞彙出現差異的情況。我之所以考慮用「時間優先」而非「常用詞彙優先」,主要是考慮要尊重各地文化的差異。如果用「常用詞彙優先」,那顯然是大陸的詞彙優先了。--Mountain(Talk) 09:02 2004年8月5日 (UTC)

我不同意時間優先的規則--百無一用是書生 (Talk) 09:38 2004年8月5日 (UTC)

那請提出一個好的建議吧。為什麼呢?我覺得這個規則還是比較公平的。--Mountain(Talk) 11:33 2004年8月5日 (UTC)

我倒覺得這個規則會讓wiki變亂,倒不是變得公平,還是大多數人可得比較好。--zy26 11:47 2004年8月5日 (UTC)

我覺得「時間優先的規則」比較好,也算是尊重原創作者的貢獻。另外以常用詞優先容易造成語言及文化霸權,這樣會導致部分使用者被邊緣化,也不利wiki的發展,而且以目前現狀來看大多數情況並不會造成困擾,也有助於大家對整個中文使用的瞭解,對於對理解會造成問題的部分,只要把相關的各種用法都列上即可。我想最終極的解決方式可能是像繁簡體互換那樣,以技術來解決ㄅ,這樣大家都邊的高興,看的高興了,呵呵~Pinc 05:31 2005年4月22日 (UTC)

個人支持時間優先規則。—Hierro 2015年7月23日 (四) 09:42 (UTC)

中文譯名論壇

移动自Talk:宝马汽车

看來一則BMW的譯名問題,導引出了很多值得討論的想法。Shizhao兄提出了名詞漢化對於本土文化保存的意義,指引了我一個以前很少思考過的空間。但相反的,我也想在這裡提出外文名詞過度漢化不是沒有缺點的,事實上,在很多時候錯誤的漢化,往往會造成我們對外國文化的誤解或隔閡,在今天這個講求國際化的時代,我們不能僅止於追尋內修的機會,對於喜歡各國文化的我來說,花了很多時間在注意文化差異造成的認知誤差,才發現很多誤會都來自於語言的誤翻與誤用。

舉例來說,相信大家都知道西班牙作家Cervantes的名著唐吉科德(Don Quixote)或Byron書裡的大情聖瑭璜(Don Juan)。事實上,我在這裡使用了兩個廣為人知但是卻錯得離譜的翻譯,那就是,在西班牙文裡Don只是『先生』的稱謂而已,所以這兩位老兄其實應該叫吉柯德先生與胡安先生,如果我們今天在翻譯這兩本名著時只是墨守以往大家所熟悉的認知,卻不去考究一個『譯名』非常精確的用法與原則,以後大家看到西班牙人的名字時恐怕永遠會陷於『唐XX』『唐OO』的泥淖裡面,不覺得有些可笑嗎?同樣的文化誤解造成的翻譯錯誤,出現在另外一個名人身上,那就是911事件的幕後主謀Osama bin Laden,西方人以自己的認知去解讀阿拉伯人的名字,誤會Osama是這位老兄的名字,bin Laden是他的姓氏,卻殊不知bin Laden在阿拉伯文的原意是『Laden他兒子』的意思。過度的強調漢化翻譯卻忽略被翻譯名詞本身的文化背景,其實本身是種帶有強烈『自我中心』的動作,只是我們常常都是犯了這錯卻不自知。所以對於外來名詞的翻譯,我反而抱持一種不強求漢化的心態,以免因為自己不夠內行亂翻譯,變成製造誤解的罪人。我經常在自己撰寫條目時,把一些不很出名的外文名詞原文照登,這絕對不是我不尊重中文的緣故,而是我希望保留原本的資訊,方便比我更懂的朋友來糾正我如果有翻錯之處,而反過來把中文翻譯當作是一種『音標』來運用而已。

事實上我必須指出,中文,其實不是一種非常適合解讀現代科學與工程概念的語言,很多在外文環境裡原本有精確意譯的名詞,往往因為被翻成中文,反而全都亂成一團!舉一個汽車工程本身的範例,汽車上一定會有的東西,,汽車上有很多種油,汽油柴油機油齒輪油自排油動力方向盤油煞車油,這些中文裡面全都叫的玩意兒,其實原本在英文裡全都有其各自足以精確解釋特性差別的不同用字。其中,汽油(Gasoline)與柴油(Diesel)這兩種本身是用來燃燒產生動力的東西,其實真正的名稱是燃油(Fuel)才對,齒輪油(或稱為手排變速箱油,我知道在別的地區翻譯方式差很多)在英文裡是Oil,意指本身是用來潤滑機械零件介面的膠狀物質,而自排變速箱油(Automatic Transmission Fluid)、動力方向盤油(Steering Fluid)與煞車油(Breaking Fluid)其實根本與油無關,它們定義上應該是種用來傳遞力量的液態介質(也就是所謂的液壓油而已)。三種精確的物質,Fuel、Oil與Fluid,翻譯成中文後全都變成,試問如果不這樣一一明確的說明每種物質的用途,各位有辦法光從字義上看出它們重大的差異嗎?我想以中文的角度來說是否定的,但是英文卻可以(雖然可能不知其差別,但至少知道它們是不同的),中文是種很不科學的語言,這種說法雖然很傷人,但卻是不爭的事實......就是為了彌補這樣的缺點,我們才更應該強化不同語言間的轉換問題,這就是我為何要在這裡如此小題大作地吵鬧一個看似無聊的商品譯名,因為希望大家能正視翻譯的精密度,也是我想要凸顯的焦點之一!--泅水大象 18:08 2004年8月4日 (UTC)

不管怎麼說,百科全書只是記錄知識,而不是用來發表個人論點的。因此既然已經這樣使用如此的譯名,那麼我們就應該用這樣的譯名,而不是另外再創造一個準確的譯名。百科全書中也很多時候都是採用慣用名。另外,上面說的油,在中文也不是沒有優點,起碼說明了這些油都是來自「石油」,而且其組成也類似。--百無一用是書生 (Talk) 18:26 2004年8月4日 (UTC)
哈!Shizhao兄的回答,馬上就突顯出這些錯誤的翻譯名稱,帶給您的誤導有多麼大。事實上,就是因為所有的中文翻譯都寫成『油』,所以您推論這些物質都來自於石油提煉,但事實卻是大錯特錯。如果我跟你說歷史上第一具成功運轉的Diesel引擎是使用花生油為燃料,汽車的液壓油也可以用酒精、汽水或任何液態的物質代替(姑且不管會因為太熱而沸騰或壓縮的缺點,何況DOT 4等級的煞車油,其實是生化基礎的物質,跟石油沒啥太大關係),不知您是否會瞪大眼睛不可置信?在這裡我倒不是要求翻譯名詞時一定要為了真理而推翻前人的習慣,只是想指出錯誤的翻譯傷害人們的認知有多嚴重,而您當場就為我們表演出一場最佳示範,不是嗎?--泅水大象 18:44 2004年8月4日 (UTC)
其實我的觀點也沒什麼不對。固然它可能不來自石油的提煉,但是其主要組成還是烴類等物質--百無一用是書生 (Talk) 02:09 2004年8月5日 (UTC)
的確,以實用商品的角度來說,大部分車上用的油品的確都是這類的物質,不過我必須強調在幾種油品中,「Fluid」類的東西其實並不需要特別是「油」才可以使用,因為根據液壓機的原理,Hydralic Lifter只需要一種可以用來傳遞壓力的液態物質就成了,所以理論上縱使是添水進去也可以運作(當然,實際上水有其他嚴重的缺點,所以沒人這樣加的)。而「Fuel」類的東西原則上只要是在劇烈氧化時可以釋放出大量熱能的液態或氣態物質(常溫下不一定要是液態,只要進入引擎前有辦法弄成液態就夠),縱使是剩菜弄成的餿水或是豬油牛油,或甚至是鑽石石墨還是富勒烯,也有辦法當作某種燃料。我想在這裡細談這些有點太遠了,以後有機會在相關條目中說到時,再一倂提出吧!--泅水大象 02:58 2004年8月5日 (UTC)
「中文是種很不科學的語言」,我覺得這句話本身就非常不科學。除數學的公式語言外,我到現在為止還沒有學到過一種比較科學的語言。我不知道你用其他語言發表過科學論文沒有,或者用其他語言就一個科學問題與其他人探討過沒有。我個人的經驗是,一個語言是否精密不在於該語言的本身,而在於使用該語言的人和他下多少工夫。至於商標的問題實際上是一個相當簡單的問題,因為這是一個法律問題,關於商標的註冊、使用和保護在各個國家的商標法中都是有相當精確的規定的。--Wing 18:38 2004年8月4日 (UTC)
如果Wing兄到最後還是執意要把這問題轉向『商標』的說法的話,那我只能簡單一句,『寶馬』這名字是你們大陸那頭的商標法保障的,但在台灣這裡政府只保障『BMW』這名字的使用,所以你強迫我接受寶馬,等於是以中國為中心的思想以大欺小,是種嚴重違反維基精神的作為。我就是為了想要避免這種傷害兩岸同胞感情的事情發生,才蓄意迂迴地去尋找BMW這品牌名的原意,一邊是想要讓大家瞭解這車廠的淵源,一邊是避免偏頗繁體或簡體的紛爭。沒想到原本的一番好意到最後卻被您當作個不懂汽車的外行人般隨便把我寫的東西亂改,如果您這麼懂的話就麻煩請繼續把這條目好好寫下去。我要嗎就是兩手一攤不管這牌子,要嗎就是另開個中文繁體版寫我自己的,但您認為這樣真的是對維基最好的處理方式嗎?--泅水大象 18:53 2004年8月4日 (UTC)
SElephant,不要以為別人是針對您去「亂改」您的文章呢!當其他人修改您所寫的,不要對此感到憤怒或氣餒,因為大家都只是勇於更新頁面。當然有些修改可能是錯的,設立對話頁就是讓大家去討論有文章有爭議的部份。也不要把這個名字問題看成是甚麼大陸的政治壓迫(唉,我最怕就是這些情況)。
我同意您的說法,寶馬固然是內地的商際、正式名稱,但是在台灣,另一個龐大的中文使用地區,對同一事物就有不同的名字,而且更重要的是寶馬這個名字是不通的。我認為我們得尊重所有地區的正式名稱。 --Lorenzarius 19:29 2004年8月4日 (UTC)
基本上打從一開始我就在蓄意迴避太嚴重的兩岸視角差異,很努力地以工業歷史、學理、社會現象、文字意義等角度來佐證我用的編譯方式並沒有不妥的地方,目的當然是希望能在各位可以接受的狀況下翻案(要說是徹底心服口服其實是不大容易的,畢竟大部分文人最大的缺點就是有根傲骨),但這一切的努力卻只換得Wing兄一句『這是我們內地政府保障的商標,所以這裡非得這樣用不可,你說的都錯』就把我打發了,如果我不明確的指出這論調的盲點就在於把大陸政府的規範套用在全世界的華文用戶身上,實在很難繼續討論下去。說真的,爭這件事只是想把事情的道理辯清而已,尚不涉及到什麼迫害問題,畢竟我已經決定不會在『寶馬汽車』這條目下面進行任何的編寫,讓真的有大智慧更瞭解這牌子汽車的人去努力耕耘吧!--泅水大象 19:46 2004年8月4日 (UTC)
是嗎?我第一次聽說「我們」德國還有一個內地政府。請問首都在何處啊?--Wing 20:08 2004年8月4日 (UTC)
好吧,枉費我拿您是個學者所以想要以理說之,沒想到換來的卻是這樣一句有如小孩子耍賴般的回應,我想事情大概可以做個結束。這話題,實在不值得我再去討論,就這樣打住收場吧!--泅水大象 20:18 2004年8月4日 (UTC)

沒想到昨天大家在幾個譯名上討論的這麼熱鬧。我覺得這認真的精神對於我們維基百科是一件好事情。我同意SElephant和Lorenzarius說的要尊重所有地區的譯法。SElephant似乎也沒有必要在兩岸差異問題上過於敏感。我們已經通過重定向的方式解決了許多這類情況呀!

用重定向的方式畢竟還要有一個為主的條目,通常情況下我們是通過Google看哪個更為常用來在多個名稱中選擇一個。但我想這個辦法對於有兩岸差異的詞彙可能不太適用,畢竟中國大陸比台灣大許多,人也多許多。況且這裡還不止海峽兩岸的漢語使用者,還包括世界各地的漢語使用者。咱們是不是可以採用這樣一種時間優先的規則:凡是各地命名有差異的條目,我們要在條目正文裡說明各地的命名,然後我們採用重定向的方式把所有的命名方式都包括進來,我們選擇創建該條目時最先使用的那個命名方式為主,其他命名都重定向到這個最先使用的命名上來。我想定這麼個規矩是不是會減少一些糾紛。--Mountain(Talk) 05:58 2004年8月5日 (UTC)

這並不是一個好地解決辦法。我們應該確立命名常規的標準--百無一用是書生 (Talk) 06:19 2004年8月5日 (UTC)
是應當確立命名常規的作為我們維基百科命名方面的唯一標準,但目前的命名常規中並沒有就地區差異作出規定,我的意思就是在命名常規中增加解決各地命名差異的規定。--Mountain(Talk) 07:33 2004年8月5日 (UTC)
不好辦。最好考慮到繁簡體問題的解決方式--百無一用是書生 (Talk) 07:42 2004年8月5日 (UTC)

這個問題和繁簡體問題是不同的,繁簡體問題主要是字形上的問題,而這個問題是詞彙上的問題。目前的技術手段是很難高質量的自動轉換詞彙上的差異的,解決繁簡體問題最好不要和詞彙問題摻和到一起。--Mountain(Talk) 08:01 2004年8月5日 (UTC)

感覺一般翻譯基本上就按名從主人(Following the pronunciation of the owners of proper names)和約定俗成(Adopting the established popular translated names)。其實新加坡華文媒介統一譯名委員會弄得挺不錯的。鄧偉志的想法感覺也不錯。--zy26 08:14 2004年8月5日 (UTC)

在有中文譯名的情況下,我覺得首先應該先選擇中文名稱作爲主頁面,因爲畢竟這裡是中文維基百科,至於這個譯名是否科學、是否大陸編制的、是否台灣編制的都可以暫時不管,因爲它有中文譯名!我可不希望中文版的維基百科變成日本語的維基百科那樣,所有的東西都英文化(或外來語化),一篇文章十個字有九個是外來語。如果台灣沒有BMW的中文名稱,可以在頁面中註明。但是作爲中文版的維基百科,對於中文名稱應該給以特權(不要政治敏感,這個不是因爲大陸人多的緣故)。;p 至於說中文是否科學的問題,我倒是聽説過一種説法,說爲什麽非洲的XX語言(忘記了)落後,因爲他對周圍的植物(樹)沒有統一的稱呼,儅要表達中文的「樹」這個概念的時候,就必須把所有的樹的名字都列舉出來,所以它是比較不完善的。但是中文則因爲他通常是大概念化的,所以比較完善。這種說法好像正好與泅水兄的關於「油」的説法相反哦!像英文這樣對每一個「油」都發明一個不同的單詞,最終的結果只能是怕人的詞彙量(增加人的記憶),我想起了中國某個朝代裏面,對每一種不同的「馬」都有一個特定的用字指代,例如紅馬一個漢字,黃馬一個漢字,廣東來的馬一個漢字,北京來的馬一個漢字(舉例而已,不是真的),但是最後好像這些漢字都消亡了……:(--Yacht (talk) 15:46 2004年8月5日 (UTC)

我認為Yacht兄所提到的中文特權說(姑且這樣稱之),是較為合理的。由於這邊是中文百科,則若某條目僅一中文地區有中文譯名,而其他中文地區並沒有時,則建立該條目應以有中文譯名者為優先,該無中文譯名地區對於該條目之稱呼(外文字)則可考慮作重定向。惟在該已建立條目中,應對無中文譯名地區之狀況加以說明,以利讀者辨別,甚至無中文譯名地區之使用者在編輯時,亦不必一定要使用中文譯名。以上狀況在同一條目而各中文地區之譯名不同時,不適用之。以上意見,謹供卓參。--虎兒 18:16 2004年8月5日 (UTC)

结束移动 * 结束移动

承接自上面的討論,其實中文百科在可能的情況下儘可能以中文為條目,再以慣用英文稱呼為指向,也是我所支持的。所以這次的紛爭其實並不是起於條目該用中文還是英文命名,而是在兩個不同的中文條目中爭執。正由於事件主角BMW這個品牌在台灣並沒有正式中文譯名,因此我首先想到的是,BMW這三個字在德文裡面其實是有其原本未縮寫前的意義,那就是「巴伐利亞(拜揚)引擎製造廠」,「BMW=巴伐利亞引擎製造廠」,至於這個縮寫到底是個工廠的名字,公司的名字,還是個品牌的名字,答案應該是三者都是。在20世紀初期汽車工業啟蒙時,直接使用工廠或創始人的名字縮寫作為品牌的名字是當時極端流行的做法,因此在邏輯上以這原名來代替BMW這三個英文字母,似乎沒有任何重大的瑕疵。至於可能有人說,知道「巴伐利亞引擎製造廠」這名字縮寫之後就是BMW的人其實是非常少數,這點是無庸置疑的,所以我們才需要指向條目與條目內容說明的存在。

所以今天的爭執反而變成,有人認為一個品牌的條目之後有「製造廠」三個字時,那條目一定是意指一家工廠而非一個品牌,但,就像是寶馬非真馬一樣,「名字」有可能是以一堆無意義的字彙組成,但也有可能是以一堆有意義的字彙組成,重點在於條目裡面是否有將這樣的誤會可能解釋清楚。如果,我今天開了一個條目上面寫著「國際商用機械」,那麼這條目到底是在指一架機器?一個品牌?還是一家公司?答案是它既是品牌也是公司名,用同樣的道理看待「巴伐利亞引擎製造廠」,有任何道理說用這名字當條目一定錯,非得使用「寶馬汽車」才正確?因此這次的爭議其實跟大陸台灣沒啥關係,只是恰巧台灣這地方有種不習慣把毎樣東西都翻譯個中文名稱的習慣,順便提出來讓大家理解罷了。

至於中文的科學性是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上面提到的非洲民族跟樹那件事,之前也有聽過。不過,其實中文也是有針對樹的差異各自命名的喔,要不然柏、楊、柳、檜、杉、樟、檀......這些木字旁的文字是創造出來做什麼的?在我眼中,幾種汽車上的油品之所以應該要有分別,感覺上比較類似這些樹種有專屬的文字代表的意思,因為Fuel,Oil,與Fluid在工程上各自有非常明確的特性與用途差異,如果要以黃馬、紅馬、黑馬來譬喻的話,或許我們可以把它想像為馬、驢、騾之間的異同會更適當。基本上我並沒有在爭論什麼對錯問題,但中文在現代商業科學與工程中的應用方式,我個人認為是一個很值得思索的有趣話題,因為如果不一直經過思考與改良,中文很容易會跟拉丁文一樣,慢慢在潮流中被遺忘的而變成文學考古或宗教專用語言......--泅水大象 03:51 2004年8月6日 (UTC)

其實每種語言都不能以是否科學來定論,語言是實用的,每種語言都有其優點和缺陷,但都能很好地應用,漢語是一種分類的語言,任何事物都按其相似情況歸為一類(不見得科學),如水牛、黃牛、野牛、羚牛等,英語是善於吸收各種其他語言詞彙的,所有獨立事物完全依照其原始發音,也不見得科學,如Kangaroo是澳洲土人語言,意思為「不知道」,英語隨便的就作為袋鼠的名稱。英語的優點是事物區分的很清楚,漢語的優點是非常容易歸類。例如我初次接觸Dingo這個詞時我的英漢詞典沒有,我去請教時我的英國女教師只知道可能是澳洲的動物,還得去問知識比較淵博的一位男教師。但所有的中國人可能第一次接觸「澳洲野狗」這個漢語詞就會了解可能是什麽東西。古代中文已經變成了「考古或宗教用語」,這證明中文幾千年也在不斷地改革和變化,而且到目前還很適合科學的需要,但不見得必須按照英文方式改革,中文在現代科學中也有很大的優勢,如隔行看中文書,不會像隔行看英文書一樣如同看外文。美國人學醫認為非常困難,因為等於是在學習一門外語,中國人則沒有這種感覺。

我到同意中文維基應該儘量用中文單詞,以約定俗成的名詞為主,如果將唐璜寫成璜先生雖然更科學,但許多文學愛好者可能不知所云,沒有現成的可以以先入為主,其他的重定向,重定向可以包括各種說法。但翻譯必須符合漢語習慣。如巴伐利亞機械廠作為品牌如果一定要這麽翻譯,似乎確實應該翻成「巴伐利亞機械廠」,因為這才符合漢語分類的習慣,否則只看題目恐怕無人會想到這是一種汽車品牌,寫條目也是希望大家能理解。寶馬一般也是說「寶馬車」或「寶馬牌車」,只提寶馬也只是在特定的場合的省略提法,雖然兩岸三地有許多不同的詞彙,但漢語基本語法恐怕還是一致的地方多。--方洪漸 08:46 2004年9月2日 (UTC)

我覺得作為條目的譯名應該以約定俗成為主,重點再讓使用者查的到條目,至於相關譯名的品質或討論,可以在條目下討論。語言的誤翻與誤用,注意文化差異造成的認知誤差等問題,可以在其他合適場合及時機宣揚。Pinc 05:40 2005年4月22日 (UTC)

各地譯名的差異應該在內文都加以説明,繁簡轉換不足以讓所有中文讀者+中文為第二語言的讀者了解各地稱呼。至於條目名稱,我認爲應該首先尊重以下原則:1,方便分類;2,不會產生歧異;3,尊重文章第一次大貢獻者的稱呼。例如發動機引擎,我不想再捲入和SElephant的譯名紛爭,所以我停止了改動這一系列的文章……但是我希望可以使「engine」族的條目都可以遵循上面的原則:引擎會造成歧義;而發動機不會……否則一個條目叫做「渦輪扇引擎」,另外一個叫做「XX發動機」——這樣無論閲讀分類都只會造成更大的混亂。這裡說的只是條目的命名,至於內文的繁簡轉換,各地用戶喜歡如何轉就如何。——但是如上所言,條目中應該加入各地譯名的差異説明。--咕咕咕 02:48 2005年6月20日 (UTC)

移动自Wikipedia:互助客栈

關於戰艦的條目命名

最近注意到有不少的朋友開始編纂起與各國海軍艦艇相關的條目(包括我自己),在過程中我突然想到一個問題,那就是許多國家的戰艦都有同一戰艦名稱傳承使用的習慣,勢必會造成需要消歧異的鬧多胞場合。因此在編輯條目時,是否應該在條目上增加船艦的艦體編號或服役年代(畢竟像日本帝國海軍就沒有戰艦編號,只有艦名)作為識別,然後再以統一的消歧異條目幫忙指揮連結方向。如果真要如此編寫,那麼正確的條目格式應該如何寫?

  • 尼米茲號航空母艦
  • 尼米茲號航空母艦(CVN-68)
  • 尼米茲號航空母艦,CVN-68
  • CVN-68尼米茲號航空母艦
  • 尼米茲號航空母艦(1972年~)

上面幾種方式哪種比較好?或者有更好的建議?--泅水大象 08:30 2004年8月10日 (UTC)

Until now we have used the last method. Personally I would prefer the second method. --Wing 08:39 2004年8月10日 (UTC)
感謝回答!仔細一想,我這個問題蠻蠢的,因為世界上並不是每個國家的海軍都有艦艇編號,雖然我也很喜歡第二種方法,但是此種編名方式似乎只適用於美國海軍,像是英國德國日本就都不適用了......我想我還是跟著目前的規範使用第五種方式吧!--泅水大象 08:47 2004年8月10日 (UTC)
有個問題. 企業號(我是指 corvette), 美國海軍有, 英國海軍也有, 法國海軍也有. Aurora 以及其他希臘神話人物的名字更常見, 英國法國德國俄羅斯都有(比如俄國的阿芙樂爾, Aврора). 再比如說 "勇猛", "勇敢", "無畏", "可怖", "雷霆" 這樣的名字. 這種情況怎麼辦? 在艦名後面再加括號? 比如[[可怖号驱逐舰 (俄国)|可怖号驱逐舰]] -- Magnae Virtutis ex Vicipaedia 14:44 2005年9月26日 (UTC)
结束移动 * 结束移动
移动自Wikipedia talk:繁简处理

一個有關衝突名稱解決的想法(可能有人想到過了)

首先當然是要將簡繁體(包括不同說法如竹島獨島)redirect到唯一的一個條目中,這是無可置疑的。(當然條目中的簡繁體就另當別論了。個人意見是先入為主,當然像古文之類的再作特別處理。況且這次也不討論這問題。)

關鍵的問題在於,無論是將衝突條目中的哪一個條目作為唯一的目標條目都有可能會招致各種各樣的爭論,故提出兩種方案:

方案一 由機器分配目標條目名稱 需要較大幅度修改程序以實現功能,且有可能喪失直觀性且出現條目名稱顯示的技術問題 以竹島獨島為例: 首先向WIKI程序申請到分配的衝突條目號00002561 竹島條目中重定向到alias:00002561 獨島條目中重定向到alias:00002561 alias:00002561中為有關竹島獨島的內容正文

方案二 衝突條目名稱合併 需要修改程序以實現功能,且仍可能因為排列順序而引起爭執(解決方法:衝突名稱按拼音順序,簡繁體統一為繁體在前(或簡體在前)) 以竹島獨島為例: 竹島條目中重定向到alias:獨島||竹島 獨島條目中重定向到alias:獨島||竹島 alias:獨島||竹島中為有關竹島獨島的內容正文

希望管理員和創建者考慮,也歡迎大家討論 --BlueIce Ni 13:30 2005年4月3日 (UTC) P.S.誰幫我搞掂一下換行吖

结束移动 * 结束移动

關於中華民國鄉鎮市區的條目命名

User:Shizhao/帶擴號的條目表示,為了檢索方便,以及便於內部鏈接,應盡量減少這些條目,以其他的名稱代替(不包括MTV_(消歧異) 這樣的條目)。不是不得已,不要使用帶有括號的條目名稱。

因為中華民國在臺灣的地名條目一般帶有縣、市、區、鄉、鎮等字樣,所以針對上述問題,想請大家(尤其是臺灣用戶)討論的是,鄉鎮市區名有歧義時,其上屬縣市名要放在鄉鎮市區名前,還是鄉鎮市區名後面的括弧裡?

  • 上屬縣市名放在鄉鎮市區名後面的括弧裡,是目前「直接使用原名,當存在命名衝突時在最後註明國家」的常規,但缺點是不便於檢索以及內部鏈接,例如:

針對此問題,請討論。--Jusjih 06:45 2005年6月12日 (UTC)

感覺應統一考慮,對於所有有歧義地域都應按照一個標準。--zy26 (Talk) 09:17 2005年6月12日 (UTC)

半繁半簡或日文漢字條目

以下是我在2005年6月尾,半手動半自動找出來的:使用半繁半簡、日文漢字或不規範漢字的條目名稱。

註:「勻」、「茲」、「奧」、「黃」、「別」、「宮」、「內」、「吶」、「脫」等字,正體中文與簡體中文的寫法不同,而它們有各自的電腦編碼。有興趣者請參閱中日韓統一表意文字一文。

其中,小鸊鷉属爱新觉罗奕詝爱新觉罗奕譞爱新觉罗溥儁若槻礼次郎赵孟頫阿尔及利亚鳾须鴷科條目用字的簡化版本,不被GB2312/GB18030支援,暫時不作處理;钜鹿之战钱锺书含有屬於GB2312字集,但被中國大陸視為不規範的漢字。鵰鴞已被移到雕鴞。--Hello World! 02:59 2005年7月4日 (UTC)

軌道運輸

目前暫訂命名法一律為「站名」+「車站」,例如台南車站。唯如「上海南站」、「蘇澳新站」等附有形容詞的站名可將「車」字省略。
請不要使用火車站一詞來指稱鐵路車站,例如台北火車站請改為台北車站(因為火車站僅於口語使用,而車站通常不止有火車駛入。)

這一條似乎沒在此頁面討論過,感覺不太合適,有時有「車」字,有時無,為什麼不統一成「站名」+「站」,比如「台南站」呢?--zy26 was here. 13:38 2005年8月6日 (UTC)

我覺得剛好相反,「火車」或者「鐵路」一詞是必須的,例如,上海火車站如果變為上海車站的話,顯然不對。因為口語中提到「車」字,我想大家的第一反應絕對不是火車,而是汽車,而「上海火車站」顯然不是「上海汽車站」。另外,我也不認為「火車站」是口語,至少在我居住的上海,這三個字是正式的書面用語(上海軌道交通#軌道一號線中的一站的正式名稱,就是上海火車站)--這個人很懶,什麼也沒留下:D File:Nomorecommunism.gif 04:13 2005年8月9日 (UTC)

關於中國古代人物的條目名稱

中國人一直到民初才不再使用字。在此之前,一個名人通常都有名有字甚至有號。然而目前介紹中國古代人物的條目,並不會把所有代表同一人的名稱都作重定向。比如「蘇軾」的另一重定向只有「蘇東坡」,但沒有「蘇子瞻」。這樣一來會遇到一個問題:有些網友用字建條目,但沒有把名重定向;後來的網友不知情,又用名建立了介紹同一個人的重複條目。如此一來,是不是建立條目時,條目名稱都統一用名比較好呢?或是規定建立人物條目時,建立者就要把所有可能用來借指此人物的稱呼都先重定向?

J. S. Liang 14:35 2005年8月27日 (UTC)

似乎應以使用頻率來定名稱。無論如何,其他名稱建立重定向有助避免重複創建同一人的條目。--Hello World! 08:07 2005年8月30日 (UTC)

== 公司與機場的命名常規 == 移動自Wikipedia:互助客棧

今天建了甘迺迪國際機場,順便發現Category:機場的名稱真是混亂,比如倫敦希斯路機場樟宜機場平壤順安國際機場北京首都國際機場啟德機場。機場的整個名字大概可以有下面幾個成分:

  • 服務的城市名,如北京、香港、紐約、倫敦……
  • 機場名(有時跟城市同名),如希斯路、樟宜、首都、甘迺迪……
  • 機場類別,如機場、國際機場、直升機坪、空軍基地……

現在中文維基裡的機場命名則是各種組合都有,大概「機場名+機場類別」比較實用。我近來有些忙,真得很希望誰能主持一下機場命名常規的制定。

另外,航空公司也是同樣,比如德國漢莎航空公司法國航空全日本空輸(空輸是不是日語,就好像空港?)、中華航空公司中國國際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公司名稱大概也有幾個成分:

  • 國籍,如德國、法國、日本……
  • 公司名(有時跟國名同),如漢莎、法國、全日本、中華、國際……
  • 業務名,如航空……
  • 公司類型,如股份有限責任公司(等同株式會社,大概也等同Inc、AG……)

同樣,我們現在的條目各種名稱都有,搜索不便,而且整理甘迺迪機場的起降航空公司的時候,頗感混亂。甘迺迪有九個航站,近百家航空公司。也希望我們能有公司的命名常規,至少是航空公司的常規(大概「公司名+業務類別」或再僅加公司二字較為實用)。

另外,一個重要的程序性問題,命名常規的提案與討論應放在哪裡進行?--roc (talk) 03:53 2005年9月14日 (UTC)

現在中文維基裡的機場命名,大多是機場本就使用的名字,反而有時機場名字之中並沒有城市名稱。至於日本公司的名字,如果是漢字的話應予保留。--Hello World! 02:06 2005年9月15日 (UTC)

關於人名重名

經常看到有人名重複的,這是一個例子:

  • 李銳 (小說家)。
  • 李銳 (中國共產黨黨史專家)。

但我認為這樣的命名不好,是不是小說家,是不是黨史專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認識,至少條目名稱上沒有避免不中立的嫌疑。

我建議用朝代和出生(死亡死亡就算了,還有人活着呢,呵呵)來標明,同名又同年同月出生並且又有名氣上百科的人畢竟非常稀罕的。比如

  • 李銳 (1917)
  • 李銳 (1950)

這也符合所有中文人名條目的習慣:在列出人名後,緊跟着用括號給出生死年份。 --自由主義者 給我留言 00:39:01 2005年11月5日 (UTC)

中文命名還是外文命名

移動自Wikipedia:互助客棧/方針

對於象XML一類的條目,本人的意見是以可擴展標記語言作為正式條目名,XML作為重定向頁;百無一用是書生的觀點是以XML作為正式條目名,「可擴展標記語言」作為重定向頁。

以下是命名常規中的內容,供大家參考。

第一条第一款: 使用中文
惯例:除非原文比中文翻译在中文中更加常用,请使用中文来对条目进行命名,
并将外文原文附在条目的首行。
第一条第二款: 使用事物的常用名称
惯例:尽量使用人或物最常见的名称,但是不要和其他的人或物的名称冲突。

請各位發表意見。--Siriuie ) 09:50 2005年12月23日 (UTC)

可擴展標記語言此譯名也不是共識,而且XML不是比可擴展標記語言常用嗎?-- 百楽兔10:33 2005年12月23日 (UTC)

我覺得兩者皆可,比如文件傳輸協議而不是HTTP超文本傳輸協議不是HTTP,Microsoft Windows而不是微軟視窗,HTML而不是超文本標記語言,我想在這種兩者都可以接受的情況下,應當尊重原創者的決定。--用心閣(對話頁) 10:47 2005年12月23日 (UTC)

去書店看看吧,有拿「可擴展標記語言」作為XML書的標題的嗎?還有HTML,呵呵。 --farm (talk) 10:57 2005年12月23日 (UTC)
我支持「XML」,「可擴展標記語言」還沒有成為一個有共識的譯名。--長夜無風 11:28 2005年12月23日 (UTC)
看到了以《可擴展置標語言——XML》為標題的書。查國立編譯館得「可延伸標示語言」,查名詞委得「可扩展置标语言」。另HTML查國立編譯館得「超文件標示語言」,查名詞委得「超文本置标语言」,兩者處理應當一致,至於微軟公司產品應按照原公司習慣。Siriudie的簽名有些太長了,編輯頁面的時候有些影響閱讀……--zy26 was here. 01:32 2005年12月24日 (UTC)
目前在大陸按通用性排名是:XML > 可擴展標記語言 > 可擴展置標語言。--Wengier留言) 13:56 2005年12月24日 (UTC)
最早的時候是翻譯成「可擴展標記語言」啦,近幾年都開始用「可擴展置標語言」了。嚴格的說,「XML」和「可擴展置標語言」並不對等,「可擴展置標語言」和「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才是對等的。縮寫在翻譯中很多是不能譯的。--zy26 was here. 04:08 2005年12月25日 (UTC)
返回專案頁面「命名常规/存档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