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畫中國畫的一個重要分支,從隋朝就開始出現山水畫,山水畫強調「平遠」、「高遠」和「深遠」更甚則以闊遠,運用散點透視法,平遠如同「漫步在山陰道上」,邊走邊看,焦點不斷變換,可以畫出非常長的長卷,括進江山萬里;高遠如同乘降落傘從山頂緩慢下降,焦點也在變換,從山頂畫到山腳,可以畫出立軸長卷;深遠則運用遠近山的形狀深淡對比,畫出立體,山谷深邃的效果。

范寬谿山行旅圖》全景式高遠構圖,鑿痕密布的雨點皴[註 1],迎面來氣勢非凡。
郭熙早春圖》S 形構圖,雲頭皴[註 2]山石、蟹爪枝,配上繚繞的筆墨,使得畫面極富戲劇張力。
李唐萬壑松風圖》師承范寬一脈,改良為小斧劈皴,景深亦拉近,通幅施以濃重青綠。
趙孟頫鵲華秋色圖》平遠構圖,運用解索皴,質樸古意,確立日後文人畫的標竿。

歷史

唐朝山水畫有多個流派,一派以青綠山水畫家李思訓為代表,他發明的斧劈皴法,畫中重用色彩,濃墨點苔上也用鮮亮的石青敷色,非常適合表現北方陽光燦爛、峭壁高聳的山峰。一派以吳道子為代表,注重線描,不設色。一派以張璪王墨為代表,注重墨法。而王維兼學諸家,雖偏重青綠,亦用水墨,偶近吳道子。[1]:166

五代時期山水畫發展較為停滯,但存在個別畫家有突出的表現,如荊浩關仝。荊浩兼采吳道子項容,筆墨並重,開創了「全景山水」。關仝師承荊浩,但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形成「關家山水」的畫風。二人並稱「荊關」。[1]:233-234同時這亦是山水畫創作的高峰時期,並在宋代初期得以繼續延續。[2]

宋代初年畫家繼承關仝的理念,主張「遠取其勢,近取其質」。同時後來技法也漸漸豐富,出現了「淡墨輕嵐」、「溶金碧與水墨於一爐」等等畫法。湯垕說「唐畫山水,至宋始備」,他認為宋代最傑出的畫家為「三家」,即[1]:277-280山水畫在北宋中後期,盛行臨慕李成的畫,社會創作亦轉向保守與復古。[2]

元朝山水畫畫家最著名者為元四家,即。他們講究「清高」、「超然」,以「深山野水為友」。不過總體來說元朝山水畫可以分為以下幾派:[1]:402-403

  1. 受到唐代二李(李思訓和李昭道)、南宋二趙(趙伯駒趙伯驌)影響的,工青綠山水,如錢選趙孟頫,但二人同時也擅長水墨畫。
  2. 繼承米氏雲山米芾和其子米友仁開創)一脈的,如高克恭方從義
  3. 繼承董源、巨然一脈的,即元四家,為一時極盛。
  4. 繼承馬遠夏珪一脈的,如孫君澤丁野夫陳君佐
  5. 繼承李成、郭熙成一脈的,如朱德潤唐棣劉伯希
  6. 界畫,別具一格,有「元季界畫可為第一」之說,代表畫家為王振鵬朱玉夏永

明代山水畫在各類繪畫中最為出眾,文人多為之。明代山水畫流派也極多,有的是按地區劃分的(如吳門畫派華亭派),有的是按風格劃分的(如浙派院派),而它們互相之間畫風之間也有重疊,因此至今不同學者之間也有不同的分類方法。其中較重要的為吳門派和浙派。吳門派上追董巨及元四家,為典型的文人畫,又稱「利家畫」,此派代表性畫家為吳門四家。浙派的創始人是戴進,取法李唐及馬遠、夏珪。浙派的支派江夏派也較為出名,創始人為吳偉,實際上此派常與浙派混為一談。師法南宋畫院畫師的院派有時也會和浙派聯繫到一起,唐寅有時也被劃歸這一派。他們都比較注重繪畫技法,較缺乏文人氣,因而受到文人們抨擊,如張庚在《浦山論畫》中說浙派具有四大缺點,即「硬板禿拙」。此外,明代大畫家董其昌屬於華亭派、藍瑛屬於武林派、項元汴屬於嘉興派。[1]:478-487

清初至乾隆時,山水畫繼承明代傳統,文人畫繼續占統治地位。四僧(弘仁髡殘八大山人石濤)、揚州八怪等人強調「借古開今」、另闢蹊徑。而號稱「正傳派」的「婁山派」和「虞山派」代表人物四王(王時敏王鑒王翬王原祁)強調繼承古人,要「宛然古人」才好。當時兩派中正傳派佔上風[1]:554-555。嘉慶至清末山水畫開始走下坡路,這一時期的畫家主要繼承正傳派。乾嘉時期的黃易奚岡,嘉道時期的張崟,道咸時期的湯貽汾戴熙都較為出名,其中湯戴二人更與四王並稱「四王湯戴」[1]:587-588

近代山水畫

新一代大師如黃賓虹李可染張大千傅抱石關山月等人吸收西方繪畫理論,深入觀察自然,創造自己的風格,使山水畫重新注入生氣,將山水畫發展到一個新階段。而傅抱石和關山月合作的《江山如此多嬌》開創了國畫巨幅山水的先河。近代出現許多表現新的題材的年輕山水畫家,用國畫技法描繪黃土高原、西北大漠、西藏雪山、熱帶雨林,甚至境外各國的風景。山水畫出現一個全新的局面,直到現代。

技法

山水畫的技法包括「」、「」、「」、「」、「」五個步驟[3][4],先用墨線勾出山石的輪廓,再用各種皴法畫出山石明暗向背,然後用淡墨渲染,進一步加強山石的立體感,最後用濃墨或鮮明的顏色點出石上青苔或遠山的樹木。

獨特的繪畫技法,形成了中國畫特有的語彙:毛、澀、蒼、潤等等。所謂運筆,就是指用帶有水分的毛筆,在絹紙上擦出既毛澀、又蒼潤的痕跡。只有對筆性、墨性、水性、紙性都有着深刻理解的畫家,才有可能下筆有力、點如墜石。這種力量,是藝術家內心和情感的表現,雖然不講究透視,卻力透紙背、意賦流形,從而對觀者產生共鳴。 [5]

特徵

不拘泥於物體本身的真實性,而重在其背後的主觀真實,「山川使我為山川言」,這是中國山水畫一個非常重要的特徵。[5]

從古代起,中國的山水畫的特點是必須有人或建築出現在畫上,這幅畫才顯出生氣;日本古代雖然也是學習中國畫的技法,但日本的風景畫始終沒有人或動物出現,顯示的是寧靜的氣氛;歐洲則直到文藝復興時期才出現作為人物背景的風景,到了17世紀才開始有純粹的風景畫。

注釋

  1. ^ 也作「芝麻皴」、「點皴」或「點錯皴」。
  2. ^ 也作「卷雲皴」、「亂雲皴」或「鬼面皴」。

參考文獻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王伯敏,1982,《中國繪畫史》,人民美術出版社
  2. ^ 2.0 2.1 宋代山水画并无大家可言. 新快報. 2022-08-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8-28). 
  3. ^ 陳美均. 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從傳統山水畫之「空間表現」論李可染 (PDF). 2001-06 [2010-10-11]. [永久失效連結]
  4. ^ 司徒錦鷹. 水墨山水畫教學綱領. 2003-03-01 [2010-1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03-14). 
  5. ^ 5.0 5.1 《意會中國畫》 撰文:杭春曉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