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隆

德国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城市

科隆(德語:Köln德語發音:[kœln] 科隆方言:Kölle;又譯古龍歌倫)是德國第四大城市,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最大的城市,亦是德國內陸最重要的港口之一,萊茵地區的經濟、文化和歷史中心。它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是德國最古老的城市之一。中世紀科隆已經成為一個重要的教會中心和藝術知識中心。二戰期間,科隆遭到嚴重破壞,戰後成為廢墟並決定原樣重建,並未引入現代的摩天大樓,使得該城市保存了德國的景觀,今天它以其文化和建築遺產以及許多重要的國際性活動而聞名。

科隆
Köln
城市
科隆天際線
科隆大教堂
科隆市政廳
大聖瑪爾定教堂
路德維希博物館
霍亨索倫橋
科隆旗幟
旗幟
科隆官方圖章
圖章
科隆在德國的位置
科隆
科隆
坐標:50°56′11″N 6°57′10″E / 50.93639°N 6.95278°E / 50.93639; 6.95278
國家 德國
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
行政區科隆行政區
政府
 • 市長亨麗埃特·雷克[1]無黨籍
面積
 • 總計405.15 平方公里(156.43 平方英里)
海拔112 公尺(367 英尺)
人口(2020年12月31日[2]
 • 總計1,083,498人
 • 密度2,674人/平方公里(6,926人/平方英里)
時區CETUTC+1
 • 夏時制CESTUTC+2
郵政號碼50441–51149
電話區號+02 21
車輛號牌K
政府地址Rathaus
50667 Köln
網站www.stadt-koeln.de

1850年科隆的人口超過十萬,在德國算作大城市。加上其第二住址在科隆的人其居民數今天超過一百萬。

科隆也有天主教大主教,是天主教科隆大主教座堂所在地。哥特式教堂科隆大教堂1996年被指定為世界文化遺產;它是科隆的主要標誌,非官方象徵。43%居民信奉羅馬天主教,18%信奉新教,39%信奉其他宗教。直到二戰從東德湧來的大量難民,羅馬天主教徒一直占科隆居民的大多數。2005年,科隆見證最大的天主教青年盛會。第二十屆世界青年日從8月15日星期一到8月21日星期日在科隆舉辦。 科隆位於歐洲一條重要的東西交通要道與萊茵河的交叉口上。萊茵河是歐洲南北交通的一條重要水道。科隆今天是德國鐵路交通最繁忙的樞紐。它的內河港口是歐洲最重要的內河港口之一。作為人群的集匯地,它還是一個文化中心,尤其是創造藝術的一個中心。它的狂歡節非常有名,此外它還是許多協會的駐地。在20世紀的後半葉科隆從一個以重工業為主的城市演變為一個以服務業為主的工業。

今天科隆是一個媒體中心,市內還建造了許多新的辦公樓。科隆的保險業也有跨地區性的意義。科隆還以當地的「科隆啤酒」(Kölsch)聞名,Kölsch也是科隆方言,一句笑話說Kölsch是世界上唯一能喝的語言。科隆也是科隆香水古龍水的發源地。

科隆是德國最大的大學城之一,市內共有85,183名入冊的大學生,占市民總數的8.5%。科隆的外國人數量也很高,2004年底市內有175,515名外國籍居民,占市民總數的17.2%,尤其土耳其人社群是德國最大的之一。科隆因此有很長的多文化熔爐的傳統。因此科隆人素來以開放、自由和寬容著稱。

名稱

科隆為羅馬皇帝克勞狄一世的皇后阿格里皮娜(Agrippina)的出生地。公元50年在此建了一個城堡,命名為克勞狄和阿格里皮娜的殖民地英語Colonia Claudia Ara Agrippinensium拉丁語Colonia Claudia Ara Agrippinensium),簡稱Colonia Agrippina。後Agrippina被省略,Colonia在德語被簡化成Köln[3],法語和英語則簡化為Cologne。

歷史

 
1499年的木雕科隆市容

科隆始建於古羅馬時代,當時名字為「克勞蒂亞·阿格里皮娜的殖民地」(Colonia Claudia Ara Agrippinensium),這個名字來自於羅馬皇后小阿格里皮娜,她是在萊茵河畔誕生的。50年,科隆被提升為城市,成為羅馬帝國下日爾曼尼亞省的省會。80年,通過建造艾費爾溝渠,科隆獲得古羅馬最早溝渠之一。今天科隆的名字是從羅馬名字中的Colonia簡化過來的。從313年開始可以證明當地有一位主教。

至中世紀,科隆保持了它的重要地位。455年弗朗克人攻占科隆。至6世紀,科隆是法蘭克王國的首都,後來被併入克洛維一世法蘭克帝國,但是在當地,保持了很大的自主權。市內長時間有羅馬人與法蘭克人同居。從6世紀到8世紀市內不同民族的人融合同化。法蘭克人接受了羅馬人的文化比如建築和玻璃製造業。墨洛溫王朝末期科隆是德國最重要的城市之一。最晚從加洛林王朝開始科隆的主教和大主教成為神聖羅馬帝國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在薩克森王朝統治時期科隆對神聖羅馬帝國與拜占庭帝國之間的和解起了重要作用,當時有一段時間奧托二世的皇后提奧法努在科隆出任帝國執政,她本人是希臘人。10世紀裡在科隆有多個修道院成立,市內建築了許多新的教堂。此後科隆在一系列很有作為的大主教的領導下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的思想中心。1164年大主教萊納爾德·馮·達瑟爾東方三博士的遺骨從米蘭移到科隆,使得科隆成為一個重要得朝聖地。在中世紀中期科隆是德國最大的城市,科隆的城牆多次擴展。1225年建成的城牆有16個城門,比當時同時由腓力二世建造的巴黎城牆還要大。從12世紀開始科隆與耶路撒冷君士坦丁堡羅馬市一起被並稱為聖城,它當時的正式拉丁語名稱為Sancta Colonia Dei Gratia Romanae Ecclesiae Fidelis Filia(上帝授予的神聖的科隆,羅馬教廷忠實的女兒)。當時市民決定建造一座絕無僅有的大教堂來存放聖跡。1248年科隆大教堂奠基。

1259年科隆獲得了物品待售權。科隆市民對所有在萊茵河上運輸的貨物享受首購權利。這為科隆帶來了巨大的財富。1288年科隆大主教與市內的市民貴族之間的鬥爭以市民獲勝暫時告終。大主教的軍隊在戰場上被戰敗,科隆不再屬於大主教的領地,大主教被迫遷往波恩,只有在舉辦神事時才有權入市。科隆成為漢薩同盟的成員城市。不過科隆一直到1475年才正式成為自由城市

1582年科隆大主教格布哈特·特魯赫澤斯·馮·瓦爾德堡退出羅馬天主教並與一個新教修女結婚後被教宗額我略十三世革除教籍恩斯特·馮·拜恩被按立為科隆大主教。此舉防止了在七選帝侯中新教貴族成為多數。這個事件導致了從1583年至1588年的科隆戰爭道依茨、波恩和諾伊斯被毀。

三十年戰爭中科隆沒有遭到破壞,科隆市民花錢來避免軍隊圍攻或者占領。通過製造和出賣武器科隆還依靠戰爭大賺了一場。

法國大革命後法國軍隊於1794年入駐科隆。「聖城科隆」的歷史便結束了。整個萊茵河左岸地區完全被併入法國,法軍進入城市時許多科隆市民將他們當作解放者歡迎他們。至此為止被歧視的猶太人和新教徒獲得了平等的權利。雖然法國統治時期當地的稅務非常高,但是科隆人還是非常忠實拿破崙·波拿巴。拿破崙曾於1804年訪問科隆。1815年科隆和萊茵蘭被劃分給普魯士。通過當地銀行家的努力科隆成為普魯士繼柏林後最重要的城市。

1848年,馬克思恩格斯在科隆創辦《新萊茵報》,1849年2月7日和8日,科隆陪審法庭分別以「侮辱當局」和「煽動叛亂」的罪名兩次傳訊並審判馬克思、恩格斯等人。1849年5月,馬克思被普魯士當局驅逐出境,前往巴黎。

1880年在普魯士國王的幫助下大教堂終於正式建成(整個建造時間為632年)。實際上科隆大教堂太大了,它不斷地需要維護,因此它也被稱為「永久工地」。19世紀末科隆的要塞擴展,老的城牆被拆除,城市得到擴展,此外也開始合併周邊的村鎮。今天中世紀的城牆只有少數地方被保留作為紀念。

 
1945年的科隆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科隆受到英國和美國地毯式轟炸,市內90%的建築被毀,市民數目從80萬降低到40萬。從1945年1月至3月在科隆1800名德國和外國的反抗組織人士被納粹屠殺(戰末罪行)。

 
1945年4月4日美國第82空降師的波格下士在德國科隆街頭正在看一個警告標語;後方的豹式戰車由於劇烈燒毀的關係,所有的扭力棒均已失去效用。

直到1959年科隆的居民數才恢復到戰前的水平。通過合併周邊村鎮科隆的人口於1975年超過了一百萬,但是1976年又降低於這個數目了。

地理

地理位置和氣候

科隆市總面積為405.15平方公里(其中萊茵河左岸230.25平方公里,右岸174.87平方公里),在面積上它是繼柏林漢堡之後,德國第三大的大城市。

科隆的地理位置為北緯50°56'33",東經6°57'32"。海拔最高點是118.04米,最低點為37.5米。

科隆位於萊茵河流出中部山脈進入北德和荷蘭低地前,一個被稱為「科隆彎」的谷地中,這個地理條件造就了當地如下的氣候特性:

  • 西南艾費爾高原為科隆(尤其是萊茵河左岸城區)屏蔽了西風,雨影效應致其降水較少,有時還造成焚風
  • 科隆市區所在的谷地地形,地形較封閉,減少了市內空氣與周圍地區的交換;加上城市本身的熱島效應,使得科隆市區成為德國氣溫最高的地方。
  • 科隆市區較高的氣溫,導致萊茵河水大量蒸發;由於市內空氣與周圍交換率小,使夏天的科隆濕度特別高,因此特別悶熱、午後多因對流產生雷雨。從大環境氣候來說,科隆位於溫帶海洋性氣候溫帶大陸性濕潤氣候的過渡地帶,冬季溫暖(一月的平均氣溫為2.4 °C),夏季不十分炎熱(七月的平均氣溫為18.3 °C)。年平均降雨量為798mm。
科隆/(科隆/波恩機場) 1991–2020年, 極端氣候:1957–至今
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全年
歷史最高溫 °C(°F) 16.2
(61.2)
21.0
(69.8)
25.3
(77.5)
30.8
(87.4)
34.4
(93.9)
36.8
(98.2)
40.3
(104.5)
38.8
(101.8)
33.1
(91.6)
27.6
(81.7)
20.2
(68.4)
16.7
(62.1)
40.3
(104.5)
平均最高溫 °C(°F) 13.1
(55.6)
14.5
(58.1)
19.7
(67.5)
24.7
(76.5)
28.2
(82.8)
31.7
(89.1)
33.2
(91.8)
32.7
(90.9)
27.4
(81.3)
22.3
(72.1)
16.8
(62.2)
13.2
(55.8)
35.4
(95.7)
平均高溫 °C(°F) 5.9
(42.6)
7.2
(45.0)
11.4
(52.5)
16.1
(61.0)
19.7
(67.5)
22.7
(72.9)
24.9
(76.8)
24.5
(76.1)
20.4
(68.7)
15.2
(59.4)
9.8
(49.6)
6.5
(43.7)
15.4
(59.7)
日均氣溫 °C(°F) 3.0
(37.4)
3.6
(38.5)
6.7
(44.1)
10.4
(50.7)
14.1
(57.4)
17.1
(62.8)
19.0
(66.2)
18.5
(65.3)
14.8
(58.6)
10.8
(51.4)
6.7
(44.1)
3.8
(38.8)
10.7
(51.3)
平均低溫 °C(°F) 0.0
(32.0)
0.1
(32.2)
2.0
(35.6)
4.5
(40.1)
8.1
(46.6)
11.2
(52.2)
13.3
(55.9)
12.8
(55.0)
9.7
(49.5)
6.8
(44.2)
3.5
(38.3)
1.0
(33.8)
6.1
(42.9)
平均最低溫 °C(°F) −9.1
(15.6)
−8.0
(17.6)
−5.3
(22.5)
−3.1
(26.4)
0.9
(33.6)
5.2
(41.4)
7.7
(45.9)
6.9
(44.4)
3.7
(38.7)
−0.8
(30.6)
−3.8
(25.2)
−7.1
(19.2)
−11.8
(10.8)
歷史最低溫 °C(°F) −23.4
(−10.1)
−19.2
(−2.6)
−13.4
(7.9)
−8.8
(16.2)
−2.9
(26.8)
−0.5
(31.1)
2.9
(37.2)
1.9
(35.4)
−1.3
(29.7)
−6.0
(21.2)
−10.4
(13.3)
−18.0
(−0.4)
−23.4
(−10.1)
平均降水量 mm(英寸) 61.7
(2.43)
53.8
(2.12)
55.0
(2.17)
48.2
(1.90)
62.1
(2.44)
86.3
(3.40)
87.4
(3.44)
83.3
(3.28)
66.9
(2.63)
64.7
(2.55)
63.5
(2.50)
69.2
(2.72)
802.1
(31.58)
月均日照時數 54.3 78.8 124.8 172.6 198.7 201.3 207.2 196.5 149.4 104.5 58.9 45.2 1,592.2
數據來源:Data derived from Deutscher Wetterdienst[4]
Cologne/Bonn Airport 1981–2010
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全年
平均最高溫 °C(°F) 12.5
(54.5)
14.0
(57.2)
19.0
(66.2)
23.7
(74.7)
27.7
(81.9)
30.8
(87.4)
32.3
(90.1)
32.0
(89.6)
26.4
(79.5)
21.9
(71.4)
16.4
(61.5)
12.8
(55.0)
34.1
(93.4)
平均高溫 °C(°F) 5.4
(41.7)
6.7
(44.1)
10.9
(51.6)
15.1
(59.2)
19.3
(66.7)
21.9
(71.4)
24.4
(75.9)
24.0
(75.2)
19.9
(67.8)
15.1
(59.2)
9.5
(49.1)
5.9
(42.6)
14.8
(58.6)
日均氣溫 °C(°F) 2.6
(36.7)
2.9
(37.2)
6.3
(43.3)
9.7
(49.5)
14.0
(57.2)
16.6
(61.9)
18.8
(65.8)
18.1
(64.6)
14.5
(58.1)
10.6
(51.1)
6.3
(43.3)
3.3
(37.9)
10.3
(50.5)
平均低溫 °C(°F) −0.6
(30.9)
−0.7
(30.7)
2.0
(35.6)
4.2
(39.6)
8.1
(46.6)
11.0
(51.8)
13.2
(55.8)
12.6
(54.7)
9.8
(49.6)
6.7
(44.1)
3.1
(37.6)
0.4
(32.7)
5.8
(42.4)
平均最低溫 °C(°F) −10.3
(13.5)
−8.9
(16.0)
−5.2
(22.6)
−3.2
(26.2)
1.3
(34.3)
4.7
(40.5)
7.6
(45.7)
6.8
(44.2)
3.5
(38.3)
−0.8
(30.6)
−4.2
(24.4)
−8.3
(17.1)
−13.0
(8.6)
平均降水量 mm(英寸) 62.1
(2.44)
54.2
(2.13)
64.6
(2.54)
53.9
(2.12)
72.2
(2.84)
90.7
(3.57)
85.8
(3.38)
75.0
(2.95)
74.9
(2.95)
67.1
(2.64)
67.0
(2.64)
71.1
(2.80)
838.6
(33.02)
月均日照時數 54.0 78.8 120.3 167.2 193.0 193.6 209.7 194.2 141.5 109.2 60.7 45.3 1,567.5
數據來源:德國氣象局[5][6]

地質

科隆所在的地方大部分是第三紀,部分甚至是在第四紀形成的,主要是河流的淤積,只有在市區最東部才有山區。

城市西部以富饒的萊茵河的淤積土壤為主,東部的土質則比較貧瘠,以森林為主。

萊茵河

 
夜景
 
夜景,前面是船隻的彩燈,後面是大教堂

萊茵河在科隆以南離開中部山區,進入其下游階段。在科隆市內它的落差只有0.2‰。

雖然萊茵河為科隆帶來了許多財富,但是它泛濫時的水災也是非常可怕的。

最嚴重的水災發生於1784年二月。那一年冬天特別冷、特別長,以至於萊茵河結冰,而春季到來時溫度升高得非常快。上游的積雪融化留下,而科隆處的冰還沒有解凍。河水堵塞導致了歷史上的最高水位13.55米(平均水位為3.48米)。大水夾雜着浮冰對河岸上的建築導致了巨大的破壞,河上所有的船隻被毀,連城牆也部分倒塌。尤其右岸受到的破壞特別大,一個市區幾乎完全被毀。全市共66人喪身。

20世紀裡萊茵河在科隆曾經發過三次特大洪水,1926年、1993年和1995年的水位均達到了10.69米。從2005年開始科隆開始營建新的防洪措施,可以抵擋水位達11.30米的大水。這個改建工作預計到2007年完成。

不過萊茵河也往往因為乾燥而低水位,歷史上記錄到的最低水位是2003年9月20日早上8:00,當時的水位下降到0.80米。水位0.00米標誌着河中心150米寬的航道的水深還有1米。

水位0.08米(歷史最低水位)時萊茵河在科隆的流量為630m³/s,水位3.48米(平均水位)時的流量為2000m³/s,水位10.69米(1995年1月大水的最高水位)時的流量為11,500m³/s。

 
科隆市中心全景,從左向右依次是:大聖瑪爾定教堂科隆主教座堂霍亨索倫橋

周圍城市與縣份

以下市縣按順時針方向環繞科隆:勒沃庫森市萊茵-貝吉施縣萊茵-錫格縣萊茵-埃爾夫特縣諾伊斯萊茵縣梅特曼縣

行政區劃

科隆分九個市區,其下又分85個小市區。有些小市區內還有更小的村莊似的結構。63.4%的居民住在萊茵河左岸(2006年數據)。[7]

動植物

科隆有許多綠地,市內居民集中的地區有很多公園,市郊則有森林,此外市區內還有多塊自然保護區,其中有稀有的動植物生存。萊茵河右岸的綠地主要是林地和草地。

在科隆生活的動物主要是與人類社會相處和睦的動物以及以人類社會為生的動物。除到處都是的(有時甚至泛濫成災的)鴿子類之外市內還有許多狐狸。即使在內市區的公園中也有狐狸活動。科隆市內還有數群從籠子中逃走的、現在野生繁殖的綠色鸚鵡(環頸鸚鵡),這些鸚鵡是德國最著名的入侵物種

人口

科隆是續柏林漢堡慕尼黑之後,德國人口第四多的城市。根據2005年6月30日的統計,科隆的「主要戶籍」(Hauptwohnsitz)居民一共有975,907人。若加上「次要戶籍」居民(Nebenwohnsitz),如擁有其他戶籍的外地學生等,總人口共有1,023,101人。人口稠密度是2,408.8/km²(6,238.6/mi²)。313,386人為外國人[8]。20%的科隆人口是非德國裔。這其中,40%(或總人口的8%)是土耳其裔。

人口的年齡分布是:15.9%人口的年齡處於18歲或以下,67.5%人口的年齡於18到64歲之間,16.7%人口的年齡處於65歲或以上。男女比例是:每100名女性對94.8男性[9]

宗教

歷史上除貝爾格地區外,科隆和整個萊茵蘭全部是以天主教為主的地區。今天市內天主教徒約占40%,是所有宗教信仰中最大的。新教約占20%。穆斯林約占10%(主要是移民),30%的人信仰其它宗教或者是無神論者。

至1806年為止,萊茵河右岸的地區屬於貝爾格公國貝爾格大公國),居民以新教徒為主。科隆老城是帝國自由城市,它的其它合併進入的城區本來屬於科隆大主教領地,至今為止這些地區以天主教徒為主。

基督宗教

最早對科隆主教的紀錄源於313年,當時的主教教堂今天已經無所考證了。今天的科隆大教堂是後來建造的。在這個大教堂被建造前大聖馬丁教堂和市政大廈的尖頂是科隆最顯著的建築物。

1164年7月23日科隆將據說是東方三博士的遺骨移到本市後很快就成為神聖羅馬帝國內最重要的朝聖地。新加冕的皇帝和國王的第一程旅行就是從阿亨去科隆,朝拜東方三博士的遺骨。朝聖的人為科隆也帶來了巨大的財富,這又促使更多的人在此定居。科隆也成為一個販賣聖物的中心,中世紀的人希望通過擁有聖物或者聖人的遺骨來換得解救。

宗教對科隆的重要性也體現在它的市徽中。科隆的市徽上方是象徵東方三博士的三個王冠,下方是象徵據說在科隆殉教的聖烏蘇拉與她的女伴們的11點火焰。

2005年從8月15日至8月21日第20次世界青年日在科隆召開,上百萬參加者參加,教宗本篤十六世因此在上任後第一次旅行就是赴科隆。

猶太教

最早對猶太教在科隆的社群的紀錄源於321年。它是歐洲阿爾卑斯山脈以北歷史最悠久的猶太社群。

1183年科隆大主教在市內劃分了特別的讓猶太人居住的地區,造成了科隆市內的第一個民族聚居區。今天當時的禮儀澡堂還可以透過市政府廣場上的一個玻璃金字塔被參觀。但後來越來越多的猶太人被驅逐。從1424年至18世紀末沒有科隆市議會的允許猶太人不允許進入城市。法軍占領科隆後猶太人成為平等的公民。1933年科隆市內月有1.8萬猶太人。納粹時期猶太人受迫害,市內的猶太會堂在水晶之夜全部被燒毀。1941年後市內剩餘的猶太人全部被監禁在今天的博覽會。全市共有8000猶太人被屠殺。

今天的猶太社群有4857名成員。它有自己的墓地、小學、幼兒園、圖書館、體育俱樂部、符合教規的的餐館、青少年中心和養老院。社團有兩名拉比。1959年重建了一座會堂。

伊斯蘭教

通過大量土耳其移民的進入以及他們的後代科隆現在有許多伊斯蘭教徒,加上其交通方便,因此德國最重要的伊斯蘭教組織的總部均在科隆及其附近。

朝聖地

科隆不僅是東方三博士的朝聖地,而且是大阿爾伯特的朝聖地,此外當地還有多處聖人的墓地等。

政治

在羅馬帝國時期一開始萊茵河艦隊的將軍同時負責市內的行政工作,後來市內建立了民間管理系統。中世紀初期大主教獲得了城市的完全大權,但是市民企圖擺脫他的統治。最後於13世紀城市獲得了獨立。此前在1180年就已經證明有一個市議會存在了。1396年時22個商會組成城市管理的中樞。這些商會推選出36名議員。這36名議員再選舉13名議員同行。每半年議會的成員就更改一半。同時議會每年選出兩名市長。1794年法國占領科隆後1798年引入法國市民管理。1815年科隆被劃分給普魯士後1816年同時成為一個不隸屬縣的城市以及一個科隆縣的縣城。1975年科隆縣被取消。從1815年開始市內有一名市長,此外還有一個市議會。

納粹時期的市長是納粹黨指定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英占區軍事征服指定了一位新市長。1946年他們引入了英國式的地方管理。市民選舉市議會,市議會從議會成員中選舉市長作為議會主席和城市的代表。此外議會還選舉一個最高行政管理員。1999年這個雙重最高人物的體系被放棄,從此市內只有一名市長,他同時也是議會主席、市政府最高領導人以及城市代表團。市民直接選舉這位市長。此外議會還從議會中最強的黨派中各自提供一名副市長。

政治傳統和變化

科隆長時間是一個自由城市,它的居民長時間只由天主教徒組成,加上教會與市民之間的長期矛盾在科隆造成了一種特別的政治傳統和氣氛,這個傳統至今還有影響。不同的興趣群往往會通過社會結識形成超黨派的集團。這個由政治、經濟和文化人士形成的集團互相交換好處、互相利用、互相依靠,這往往導致不尋常的市政府決定,有時甚至形成腐敗。1999年被揭露的「垃圾醜聞」不但使從事非法政治捐款的企業家入獄,而且幾乎所有大黨派的市內首腦人物全部被迫離職。

出於其天主教傳統科隆在德意志帝國時期和在魏瑪共和國時期是天主教中央黨的堡壘。二戰後政治多數迅速從德國基督民主聯盟轉為德國社會民主黨。社民黨在科隆統治了40多年,有時在議會中占絕對多數。出於自由的傳統德國自由民主黨在科隆也一直很強。由於科隆非常開放,因此德國綠黨在這裡的基礎也相當深厚。這兩個相對來說比較小的黨對大黨提出的挑戰在近年來越來越強了。

市議會

 
科隆市政府大廈

科隆議會有90名議員,被市民直接選舉的市長在議會中有票權,並且是議會主席。目前科隆議會中29名是基民聯成員、28名是社民黨成員、15名是綠黨成員、7名是自民黨成員、4名是市民支持科隆運動成員、3名是德國左派黨成員、兩名是科隆市民聯盟成員國、1名是德國共和黨成員,還有一名是「一起反對社會盜竊」選民組的成員。2005年11月末左派黨和「一起反對社會盜竊」選民組合併。議會有19個委員會、一個老年人代表和一個外國附屬議會。

最後幾次議會選舉結果如下:

黨派 1984年(%) 1989年(%) 1994年(%) 1999年(%) 2004年(%)
基民聯 37.8 30.5 33.9 45.22 32.71
社民黨 46.4 42.1 42.5 30.30 30.96
綠黨 10.8 11.7 16.2 15.74 16.55
自民黨 4.5 7.0 3.5 4.12 7.42
支持科隆 - - - - 4.71
共和黨 - 7.4 0.7 1.2 0.8
左派黨 - - - 2.14 2.96
其它 0.5 3.9 3.0 3.0 3.9

目前的市長是基民聯的弗里茨·施拉瑪,他於2000年當選,他已經四次改變他的政府聯盟:一開始的基民聯-自民黨聯盟因為對問題意見不同破裂。至2004年為止基民聯與綠黨合作。2004年選舉後基民聯與社民黨合作。當這個合作因為一個不重要的人事問題破裂,此後社民黨與綠黨合作。這個合作在議會中沒有多數,而需要在每個事物上尋找其他議員支持。

市區代表

市議會選舉同時在九個市區里也舉行市區代表的選舉。這些代表對市議會代表每個市區的利益。他們可以決定市區內不重要的事情。

市徽

科隆市徽之外上方有一隻雙頭鷹,這隻鷹一爪持劍,一爪持王杖。它標誌着科隆從1475年開始正式是神聖羅馬帝國的自由城市。鷹有雙頭,因為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同時是德意志國王。

市徽本身的底色是紅色和白色,這是漢莎同盟的顏色。科隆與呂貝克同是漢莎同盟的成立會員,是德國最早的漢莎成員之一。

市徽中上部的三個王冠從12世紀開始成為科隆的標誌。它們代表着東方三博士,1164年當時科隆的大主教將這三博士的遺骨從米蘭引渡到科隆。今天它們被陳列在大教堂內一個金神盒中。

市徽下方的十一點黑色淚滴是紀念科隆的守護神聖烏蘇拉的。傳說聖烏蘇拉布列塔尼的公主。她赴羅馬市朝聖,歸途中與她的同伴在科隆被圍攻科隆的異教徒殺害。從16世紀開始科隆的市徽中有這11點淚滴,它們代表着與聖烏蘇拉一起殉難的一萬一千少女(德語的寫法是11.000)。公元10世紀人們真的在傳說烏蘇拉等眾人被害的地方,也就是現在的聖烏蘇拉大教堂的地下挖出了大量遺骨。烏蘇拉後來被尊崇科隆的保護神之一。

姐妹城市

科隆是1958年發起姐妹城市運動的六個歐洲城市之一。歐洲經濟共同體成立後這六個城市與其它五個國家的城市建立姐妹城市關係來加強互相之間的聯繫。1993年科隆、都靈、列日、阿爾澤特河畔埃施、鹿特丹和里爾重申它們的姐妹城市關係。

   

此外科隆的一些市區還有自己的姐妹城市。

經濟

科隆在德國電視產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這裡有西德廣播電視台(德國最大的公共廣播台)、ARDRTL(德國最大和最成功的私人電視台,於1980年代開放私人媒體許可後建立)。儘管兩德統一以後柏林吸引了一批的媒體產業,但是科隆依然是當前主要的電視和電影製片公司的聚集地。

德國的國家航空公司漢莎航空總部也位於科隆。

教育

科隆共有18所高校,是德國擁有最多高校的三座城市之一(另外兩個城市是柏林慕尼黑)。在德國周邊的衛星城Bruehl同Erftstadt的高校也都歸入科隆。[10]

科隆大學有大約4萬9000名大學生(2004/2005冬季學期),經濟系享有很高聲譽。科隆應用技術大學有大約21000名學生(2012/2013冬季學期)是德國最大的應用技術大學。

科隆部分大學列表

 
科隆應用技術大學IWZ工程科學技術中心
  • 科隆大學 Universität zu Köln
  • 科隆應用技術大學 Fachhochschule Köln(FH Köln)
  • 萊茵應用技術大學 Rheinische Fachhochschule Köln(RFH)
  • 科隆體育大學 Deutsche Sporthochschule Köln(DSHS)
  • 科隆音樂與舞蹈學院 Hochschule für Musik und Tanz Köln(HfMT Köln)
  • 科隆媒體藝術學院 Kunsthochschule für Medien Köln(KHM)
  • 科隆經濟學院 Cologne Business School (CBS)
  • 科隆電影學院 Internationale Filmschule Köln(IFS)

文化和名勝

 
科隆哥特式大教堂
 
大教堂內部

在中世紀科隆成為德國一個重要的教會、藝術和教育中心。科隆大教堂是歐洲北部最大的哥特式教堂,其中保存着據說是東方三博士的遺骨。1996年大教堂被納入世界遺產,它是科隆的標誌。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科隆被嚴重破壞,今天它是一個文化中心,室內有許多博物館、畫廊、藝術展覽。科隆的藝術和音樂界也非常活躍。

劇院

科隆有許多劇院。市政府辦的有一座話劇院和一座歌劇院(1822年成立)。

音樂

 
居茨尼赫音樂廳
 
奧芬巴赫廣場

科隆有眾多著名的交響樂團和室內樂團。科隆居策尼希樂團是1857年成立的。從1888年開始這支樂隊由市政府管理。它是歌劇院的伴奏樂團,但也舉辦自己的音樂會。康拉丁·克萊采爾德語Conradin Kreutzer赫爾曼·阿本特羅特德語Hermann Abendroth (Dirigent)君特·萬特德語Günter Wand等著名指揮曾經為樂隊指揮。

科隆第二有名望的樂隊是科隆西德廣播交響樂團。這支樂隊是1945年成立的。著名的室內樂隊有科隆古樂合奏團(1985年成立)、科隆古樂團(1973年成立)等。

科隆有眾多合唱團,僅科隆大教堂就有四支合唱團。科隆的業餘合唱團也非常活躍。許多合唱團有自己的背景和重點。

科隆音樂學院是歐洲最大的音樂學院。萊茵音樂學校則在市內多處為兒童和青少年提供學習音樂的機會。

最重要的音樂廳是科隆愛樂廳德語Kölner Philharmonie,這個大廳里演奏的從古典音樂、現代音樂、爵士樂、流行音樂,範圍非常廣。其它重要的演奏地還有科隆競技場等。在西德廣播公司德意志廣播電台的廣播廳里也定期舉辦音樂會。西德意志廣播電視台除其交響樂團外還有一個大樂團,它是歐洲水平最高的大樂團之一。市內的爵士樂廳里演奏各種爵士樂。至今為止在中世紀的舞廳居策尼希音樂廳德語Gürzenich里還有音樂會舉辦。

通過狂歡節科隆保留了特有的民族音樂。這個狂歡節特別的民族音樂與一般的德國民族音樂有所區別。其歌曲幾乎全部是用科隆方言唱的,其風格融合了通俗音樂流行音樂搖滾樂的因素。在德國沒有另一個城市裡會有這麼多地方歌曲被演奏。在這個傳統的帶動下市內也出現了一些與狂歡節無關的民族樂隊。近年來市內還有幾個無伴奏合唱的樂隊重現。

文學

歌德海因里希·海涅保羅·策蘭等著名德國作家均曾經在科隆寫作。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亨利希·伯爾是科隆人。市內的文學設施經常聘請世界各地的著名文學家訪問科隆。當地的書店、咖啡館、酒店往往會舉辦閱讀會、簽名等活動。除大的出版社如基彭霍伊爾&維馳出版社外科隆還有眾多小出版社。

博物館

 
巧克力博物館

科隆最著名的博物館為路德維希博物館(現代藝術)、瓦爾拉夫-里夏茨博物館(中世紀和古典藝術)和羅馬日耳曼博物館(羅馬時代和中世紀初期考古)。

其它重要博物館有:

  • 愛克發歷史攝影館(歷史照片)
  • 德國體育和奧林匹克博物館
  • 科隆大教堂藏寶室
  • 芬芳博物館
  • 大主教教省博物館
  • 貨幣歷史博物館
  • 巧克力博物館
  • 凱特·珂勒惠支博物館
  • 狂歡節博物館
  • 科隆市博物館(城市歷史)
  • 應用藝術博物館
  • 東亞藝術博物館
  • 施紐特根美術館(中世紀宗教藝術)

建築

 
羅馬城牆遺蹟

科隆的老城及其周圍地區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幾乎完全被毀,重建時雖然街道走向和原來的名稱基本被保留,但是現在的建築幾乎全部是1950年代的格式。只有少數倖免的和因為其巨大意義被重建的是老風格的建築。

古羅馬建築

在整個內城區里到處均有羅馬時代的遺蹟,部分位於地下停車場和地窖中,有些只能通過電梯看到。地上的遺蹟包括城牆的一部分。

 
中世紀城門

中世紀建築

一些重要的中世紀民用建築被保存下來或者被重建。其中包括市政大廈、大倉庫、居茨尼赫音樂廳等。中世紀城牆的部分也被保留,其中包括多座城門。尤其老城的馬丁區中大多數建築實際上是戰後重建的,而不是古代的建築物。

普魯士時期建築

科隆的要塞位於今天市區的最外層。今天部分碉堡還可見。科隆的新城建於1880年至約1920年間,位於中世紀城牆與要塞之間,當時是總體設計的,是德國這樣總體設計的市區,它環繞老城,其中的風格從歷史主義新藝術運動一直到表現主義。但是在大戰中被毀嚴重,戰後又被拆除許多。今天只有部分地區還能夠體現出當時的狀況。此外今天這裡也不僅僅是居民區了。許多文化中心和商業企業(以藝術和飲食為主)也在此立足。比較有代表性的有南城、大學區和比利時區的部分建築。新城北部的聖安妮絲教堂是典型的萊茵新哥特式建築。

兩次世界大戰間的建築

在1920年代裡當時的市長康拉德·阿登納在科隆建築了數幢非常重要的建築。博覽會以及博覽會塔是磚結構的表現主義建築,建築內部是一個鋼骨架,外部用磚做成表面和裝飾。市內環上的漢莎大廈也是同樣風格。1924年時它是歐洲最高的建築。科隆大學的建築是至1929年建成的。在1920年代科隆市內還建造了許多居民樓,一些市區是那個時候按照新市鎮的結構形成的。

納粹時期曾經有過拆除大多數市內建築建造巨大的集會廣場的計劃,但是這些計劃均沒有實現。

戰後建築

 
路德維希博物館
 
瓦爾拉夫·理查爾茨博物館

美軍,後來英軍軍事政府從1945年開始重建基本上被毀的科隆市。最初計劃完全重建內城為一個適合汽車的城市,但是這個計劃沒有被實現。今天的街道基本上沿着過去的街道建造,而且比較狹窄,少數比較寬的大街通入市中心。當時最急迫的任務是提供便宜的住房,因此許多快速新建的宿舍外觀平凡一致。只有少數特別的建築物使得科隆在1950年代成為一個榜樣城市。尤其大教堂附近的建築群是一個標榜。1967年科隆最繁華的商業街被改為步行街

1960和1970年代的建築大多以毫無修飾的混凝土為主,80年代後情況才有好轉。科隆電視塔建成後人們開始重視內市區的建設。1986年建成的科隆愛樂大廳和路德維希博物館為科隆的市容帶來了特殊的現代化風味。同時通過建造地鐵減輕了內市區的交通狀況。1990年代在原來的貨物火車站建造了科隆信息科技園,在萊茵河右岸建造了科隆競技場。瓦爾拉夫·理查爾茨博物館和世界住宅區是內市區最現代的建築的代表。

重要的宗教建築

 
大聖馬丁教堂

科隆最重要的標誌是哥特式的大教堂聖彼得和瑪麗亞。它的建築時間共約600年,一直到19世紀才完工。在這座教堂里保存有東方三博士的遺骨。這使得科隆成為一個重要得朝聖地。它們今天被陳放在一個12世紀末或13世紀初造的金盒子裡。

在文化史中同樣重要的是市內的12座羅曼式教堂。這些教堂大多數在二戰中受到嚴重破壞,其修復工作一直到1985年才完工。

除此之外科隆內市區還有數座哥特式和巴洛克式教堂。直到1802年為止新教徒不准在科隆市內從事神事,因此科隆市內萊茵河左岸的新教教堂大多數是1802年後轉用的,少數是後來新造的。

在科隆外圍的市區內也有現代教堂建築。

科隆市內還有兩座教堂的廢墟,現在被結合在市容中了。

在科隆新城和周邊城區里還有其它許多小的羅曼式、哥特式和現代教堂。

萊茵河橋

 
黃昏中的霍恩索雷倫橋
 
塞維林橋

科隆市區內共有八座跨越萊茵河的橋梁,兩座鐵路橋、兩座高速公路橋和四座公路橋:

  • 霍恩索雷倫橋是一座鐵路橋,它是市內最顯眼的大橋,也是歐洲軌道車輛量最高的橋梁
  • 南橋也是一座鐵路橋,它被建造來減輕霍恩索雷倫橋的交通量
  • 羅等基興高速公路橋位於市區南部
  • 位於市區北部的高速公路橋沒有特別的名稱,它與羅等基興高速公路橋是科隆的高速公路環跨越萊茵河的地方

市內的四座公路橋建築各異:

  • 塞維林橋是一座斜拉橋
  • 動物園橋
  • 繆海姆橋是一座懸索橋
  • 道依茨是戰後最早修復的萊茵河橋,1947年修復後後來又被擴建過一次

公園和綠地

 
公園裡的天鵝

在萊茵河左岸的市區里科隆有內外兩道綠環。內環長七千米,數百米寬,共約120公頃。它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按照凡爾賽條約被拆除的要塞內環的原址。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廢墟被堆積在這裡形成了一座約25米高的小山。內綠環中有25個樹種、綠地和多個池塘。

外綠環原本是要塞的外環,本來計劃中這個外綠環應該完全圍繞科隆市,但出於經濟原因這個計劃沒有實現。這座綠環是在1920年代建成的,面積約800公頃。萊茵河右岸的要塞也儘可能地改造為綠地了。

科隆最美麗和最古老的公園是5公頃大的城市公園。公園裡的飯店也已經有100多年歷史了,現在裡面還有一個爵士樂俱樂部。

市南的人民公園也已經有一百多年歷史了。夏季天氣好的時候會有許多人來此野餐,還會有許多藝人在這裡奏樂或者雜耍。這個公園裡也常常舉辦文化活動,比如橘園中常演戲。

廣島長崎公園位於一座小丘上,這座小丘也是用二戰後清理出來得廢墟堆積起來的。它是大學生喜歡聚會的地方。公園原來沒有名字,這個名字是2004年8月7日授予的。

科隆市內和周邊市區中還有一些有意思的公園。

1881年沿原來中世紀城牆建造的環城路上有多處類似公園的綠地。二戰後這些綠地多被取消或改變,只有城市西部還保留着過去的樣子。

科隆的動物園和植物園以及1959年聯邦花園展覽的遺址也值得一觀。

科隆市北的湖泊地區是重要的近郊休閒地,湖上可以游泳、潛水、釣魚、風帆、划船等,湖邊的街道上可以滑旱冰。

離科隆不遠的萊茵蘭自然公園也被稱為「科隆的第三綠環」,它也是重要的近郊休閒地。

體育

 
科隆競技場

德國科隆是一座體育氣息濃郁的城市。擁有世界上首屈一指的體育大學Deutsche Sporthochschule, Koeln。其體育經濟與管理、運動訓練、康復與預防、休閒體育等專業在體育領域享有盛名。德國最高級別的足球教練員進修機構也設在德國體育大學。

科隆有許多職業和業餘運動隊以及協會。一下為一些知名的:

科隆最大和最有名的足球場是萊茵能源球場

夜生活

尤其在周末科隆市內到處都是市民和遊客。許多各種風味和針對各種錢包大小的迪斯科、酒吧、夜總會裡到處都有年輕人和學生。尤其老城區的大學生區非常吸引人。

狂歡節

科隆狂歡節在市內也被稱為「第五季節」,每年於11月11日11時11分正式在老市場上開幕。不過在除夕之前基本上沒有什麼活動。新年過後到處開始舉辦會議和其它活動,一直到大齋首日傳統地以吃魚結束。

狂歡節期間各狂歡節俱樂部會召開舞會和所謂的「官方」盛大會議(Prunksitzung)。參加這些盛大會議的主要是比較老年、比較保守的人,往往許多政界和商界名人會參加。

在過去數十年中也有人開始反過來舉行針對這樣的盛大會議的運動。他們舉辦的「牢騷會議」已經成為科隆狂歡節期間最賺錢的活動了。許多酒吧也效仿舉辦類似的小型活動。

狂歡節的頂峰是從女人狂歡節(周四)開始到玫瑰星期一後的星期二的六天街頭遊行和狂歡。在這段時間裡科隆市內所有的政府機關、學校、商店全部關閉。街上有許多人化裝遊行。各個市區也有其自己的遊行。

科隆狂歡節的一個特殊之處是所謂的「幽靈遊行」。幽靈遊行本來是一個比較老的傳統,後來被遺忘了。1991年由於海灣戰爭爆發各大狂歡節俱樂部取消了狂歡節遊行。民間對此舉不滿的人自發在夜間組織了遊行。從此這個傳統復甦。在安全得以保障的地方科隆市甚至關閉路燈來加強其效應。

定期舉行的活動

  • 狂歡節
  • 科隆之光(萊茵河上的音樂會和煙火)
  • 克里斯多佛街日(驕傲遊行,七月的第一個周末)
  • 環城路節(科隆最大的音樂節)
  • 馬拉松賽(九月)
  • 國際科隆幽默節
  • 科隆音樂三年節
  • 科隆文學節
  • 科隆流行文化節
  • 春季遊樂場
  • 秋季遊樂場

飲食

 
科隆式淡菜

科隆的地區特色飲食歷史悠久,當地的特產往往與外地進口的、有時珍奇的食物混合。作為一個重要的歐洲商城很早以前在科隆的廚房裡就開始使用鯡魚、淡菜和各種調料了。中世紀時萊茵河裡盛產鮭魚,當時鮭魚是窮人吃的,而鯡魚則是富人吃的。直到今天當地還有使用蘋果、洋蔥和酸奶做的萊茵式的鮭魚。萊茵式淡菜也是一種重要的當地菜。

 
葡萄乾伴醋燴牛肉

萊茵蘭菜的一個特色是將鮮味與甜味伴在一起。由於當地土質和氣候優良,因此科隆菜里蔬菜也非常重要。科隆菜里酸甜的代表是萊茵式醋燴牛肉,本來是使用馬肉,加上許多葡萄乾燒成。另一個代表菜是天和地,這道菜是將馬鈴薯(地)泥與蘋果(天)泥混在一起做成的,配上血腸食用。蔬菜里地位最高的是皺皮椰菜萵筍

 
馬鈴薯泥餅

在科隆食品業中啤酒店有非常特別的作用。本來這些店鋪只是啤酒廠賣酒的地方,但是後來卻發展為科隆市民最重要的飯店了。除上述菜餚外有代表性的還有蛋炒火腿、德國烤蹄膀豬手馬鈴薯泥餅等。由於這些菜餚的製作複雜,因此在一些酒店裡只在一定的日子裡才吃得到這些菜。其它伴酒的小吃有牛肉泥餅、血腸等。當地的科隆啤酒總是新鮮的直接從啤酒桶里打出來的,每瓶總是0.2升。

當地的點心最有特點的是一種被稱為Mutze的甜麵食,以及其它各種主要添加蘋果和李子的蛋糕,作為糖漿當地人喜歡使用甜菜漿。

經濟和基礎設施

科隆經濟中最重要的行業是食品業、汽車製造業、化學工業和媒介。但是科研、管理、博覽會、保險業、銀行業以及大公司的管理部門等在市內也是重要的經濟行業。此外旅遊業也是科隆的重要經濟來源。

博覽會

最有名的在科隆召開的博覽會有:

交通

 
科隆波恩機場,1號候機廳

科隆市內公共交通工具包括捷運、有軌電車和公共汽車,價格都是同一票價,與周邊地區的公共交通也相同。科隆波恩機場位於市區東南角,它是德國貨運量最高的機場之一(2005年65萬噸),聯合包裹服務公司使用這座機場作為其歐洲基地,許多廉價航空公司也適用它作為中樞(2005年客運量為940萬人次)。從1994年開始它的正式名稱為「康拉德·阿登瑙機場」。科隆波恩機場與萊比錫哈雷機場是德國唯一兩座沒有夜間飛行限制的機場。目前從這裡有飛往38個國家的139個機場的班機。

公路

以下高速公路通過科隆市區或者在很近的地方經過,組成科隆的環城高速公路:1號高速公路(從特里爾通過科隆通向多特蒙特)、3號高速公路(從法蘭克福通過科隆通往奧伯豪森)、4號高速公路(從阿亨通過科隆通往奧爾珀)、57號高速公路(從科隆通往杜伊斯堡)、59號高速公路(從波恩通過科隆通往杜塞爾多夫)和555號高速公路(從波恩通往科隆)。此外以下聯邦公路通過科隆:8號、9號、51號、55號、59號、264號、265號和506號。

1985年,聯邦德國科隆市南面的一條高速公路上發生一起重大交通事故,155輛汽車撞毀燒毀,11人死亡,41人受傷,這是德國歷史上最嚴重的高速公路事故。科隆市內有約1200輛出租汽車。

鐵路

其它周邊歐洲國家與科隆的鐵路連接也很方便快捷。例如,科隆火車總站(Köln Hauptbahnhof)有開往布魯塞爾/巴黎/阿姆斯特丹標槍女神高速列車,每日發車6次,科隆-巴黎的行程車行時間為3小時50分鐘,科隆-布魯塞爾車行時間為2小時16分。乘客在布魯塞爾還可以乘坐歐洲之星到達倫敦

 
科隆火車站的大廳

科隆中心火車站是德國西部的鐵路樞紐。從這裡有通向各地的火車,比如特里爾阿亨巴黎門興格拉德巴赫諾伊斯杜塞爾多夫伍珀塔爾錫根法蘭克福,沿萊茵河兩岸各有一條南下的鐵路。

其他

跨越萊茵河的懸索纜車於1957年建造完成。

公共設施

眾多德國聯邦政府、州政府以及市縣政府機關、研究所等的住址位於科隆。

法庭

科隆市內一共有八座法庭,其中包括上述法庭和專業法庭。

媒體

媒體行業在科隆有三至四萬職員,科隆與柏林、漢堡、慕尼黑並列為德國最大和最重要的媒體城市。僅西德意志廣播電視台在科隆就有3500名職員,科隆是其總部。此外爾特樂Super RTLVOX、一些廣播電台以及許多小唱片出版社的總部也在科隆。科隆還有一個本市的電視台。

重要的媒介設施包括科隆媒體藝術學院、科隆國際電影學校等。北萊茵-威斯特法倫有專門的電影業資助系統。尤其在比利時區裡有許多小的電影製片公司,不過這些公司大多不自己拍電影,而是為大公司提供專業的技術服務。

科隆信息科技園占地20公頃,有17.4萬平方米的辦公面積,科技園中現有約250個公司、5000名左右職員,其中60%在媒體和通訊業工作。另一個重要的媒體區是媒體中心,在這裡有許多藝術家和公司工作,其中包括一些電視攝影場地。

在科隆市西北有歐洲最大的電影攝影場地,它位於一個過去的軍用機場上,占地35公頃,上面有20個拍攝場地,有些有30米高的頂棚。在市西南還有另外一個大的拍攝場地。

人物

名譽市民

目前科隆共有23位名譽市民。此外科隆還有一個非官方的名譽市民,這個稱號是由一個對官方選擇名譽市民不滿的協會提出的,目前有兩名非官方名譽市民。

著名市民

性交易合法性

科隆是德國最早(2001年)明確對賣淫和其他性交易規範管理的城市。在科隆北部隆格里希區,科隆政府規劃出約一個足球場大的地方統一管理從事賣淫的婦女,給他們提供必要的幫助和安全保障。

科隆政府這一易的管理辦法。通過有效地管理,最大限度保障從事色情服務的婦女的個人人身安全和權益。

參考資料

城市記述

  • Deutscher Städteatlas; Band II, 2. Im Auftrag des Kuratoriums für vergleichende Städtegeschichte e. V. und mit Unterstützung der Deutschen Forschungsgemeinschaft, hrsg. von Heinz Stoob †, Wilfried Ehbrecht, Jürgen Lafrenz und Peter Johannek. Stadtmappe Köln, Autoren: Hansgerd Hellenkemper, Emil Meynen. Dortmund-Altenbeken, 1979. ISBN 3-89115-317-1
  • Köln, der historisch- topographische Atlas, hrsg. von Dorothea Wiktorin u.a.. Emons, Köln 2001, ISBN 3-89705-229-6
  • Preußens Städte - Denkschrift zum 100-jährigen Jubiläum der Städteordnung vom 19. November 1808; hrsg. im Auftrag des Vorstandes des Preußischen Städtetages von Prof. Dr. Heinrich Silbergleit, Berlin, 1908
  • Rheinisches Städtebuch; Band III 3. Teilband aus "Deutsches Städtebuch. Handbuch städtischer Geschichte - Im Auftrage der Arbeitsgemeinschaft der historischen Kommissionen und mit Unterstützung des Deutschen Städtetages, des Deutschen Städtebundes und des Deutschen Gemeindetages, hrsg. von Erich Keyser. Stuttgart 1956.

專題著作

  • Christian Bartz: Köln im Dreißigjährigen Krieg. Die Politik des Rates der Stadt (1618-1635) - Vorwiegend anhand der Ratsprotokolle im Historischen Archiv der Stadt Köln(= Militärhistorische Untersuchungen, Bd. 6), Frankfurt a. M. u. a. 2005, ISBN 3-631-53434-5
  • Gerhard Curdes, Markus Ulrich: Die Entwicklung des Kölner Stadtraumes - Der Einfluss von Leitbildern und Innovationen auf die Form der Stadt. Dortmunder Vertrieb für Bau- und Planungsliteratur, Dortmund 1997, ISBN 3-929797-36-4
  • Georg Dehio: Handbuch der Deutschen Kunstdenkmäler: Nordrhein-Westfalen I. Bearb. von Claudia Euskirchen, Olaf Gisbertz, Ulrich Schäfer u.a. Einl. von Udo Mainzer. München 2005, ISBN 3-422-03093-X
  • Hiltrud Kier: Kleine Kunstgeschichte Kölns. Beck, München 2001, ISBN 3-406-47170-6
  • Martin Rüther: Köln im Zweiten Weltkrieg : Alltag und Erfahrungen zwischen 1939 und 1945, Darstellungen - Bilder - Quellen. Mit Beitr. von Gebhard Aders. -(=Schriften des NS-Dokumentationszentrums der Stadt Köln, Bd. 12), Emons, Köln 2005, ISBN 3-89705-407-8
  • Christian Schuh: Köln 85 Stadtteile. Geschichte, Daten, Fakten, Namen. Von A wie Altstadt bis Z wie Zündorf, Köln Bibliothek 10. Emons Verlag 2003, ISBN 3-89705-278-4
  • Arnold Stelzmann, Robert Frohn: Illustrierte Geschichte der Stadt Köln, 11. Auflage. Bachem, Köln 1990(1. Auflage 1958), ISBN 3-7616-0973-6
  • Bernhard van Treeck: Street Art Köln. Edition Aragon (Deutschland), Moers 1996, ISBN 3-89535-434-1
  • Gerta Wolff: Das Römisch-Germanische Köln - Führer zu Museum und Stadt. Bachem, Köln 2000, ISBN 3-7616-1370-9

旅遊指南

  • Köln, Merian Hefte Dezember 1979 und Juli 1988.
  • Baedeker Allianz Reiseführer Köln 9. Aufl. 1994

科隆之娛樂

注釋

  1. ^ Wahlergebnisse in NRW Kommunalwahlen 2020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Land Nordrhein-Westfalen, accessed 19 June 2021.
  2. ^ Tabellen Bevölkerung. Statistik.Hessen. 2020-12-02 [2020-12-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02) (德語). 
  3. ^ Heinrich Gottfried Philipp Gengler: Regesten und Urkunden zur Verfassungs- und Rechtsgeschichte der deutschen Städte im Mittelalter. Erlangen 1863, S. 515–599 (online)
  4. ^ Wetter und Klima - Deutscher Wetterdienst - CDC (Climate Data Center). www.dwd.de. [2022-05-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6-19). 
  5. ^ Wetter und Klima - Deutscher Wetterdienst - Klimadaten weltweit - Klimadaten Deutschland. www.dwd.de. [2022-05-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06). 
  6. ^ Aktuelle Wetterinformationen - Meteorologie Köln -. www.uni-koeln.de. [2022-05-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19). 
  7. ^ 科隆市城市發展和統計局
  8. ^ 存档副本. [2009-07-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2-08). 
  9. ^ 存档副本 (PDF). [2006-07-30].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06-07-23). 
  10. ^ 科隆高校數量:[1]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