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中國項目

维基媒体列表条目

中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是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締約國中華人民共和國依據該公約在國際一級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迄今共有43項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經教科文組織政府間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委員會公佈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1],該名錄包含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生效前宣佈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的遺產。

2020年12月19日 中國的42項世界非遺項目

根據《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國在國際一級保護的另外兩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為《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和《優秀實踐名冊》。

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 崑曲
  • 古琴藝術
  • 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
  • 蒙古族長調民歌 (中國、蒙古跨國項目)
    • 對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蒙古族長調民歌(巴爾虎長調)(中);「Монгол ардын уртын дуу」(蒙)。
  • 中國雕版印刷技藝
    • 對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雕版印刷技藝(僅限揚州雕版印刷技藝)、金陵刻經印刷技藝、藏族雕版印刷技藝(僅限德格印經院藏族雕版印刷技藝)。
  • 中國書法
  • 中國剪紙
  • 中國傳統木結構建築營造技藝
    • 對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官式古建築營造技藝(北京故宮)、香山幫傳統建築營造技藝、婺州傳統民居營造技藝(諸葛村古村落營造技藝、俞源村古建築群營造技藝、東陽盧宅營造技藝、浦江鄭義門營造技藝)、徽派傳統民居營造技藝、閩南傳統民居營造技藝、客家土樓營造技藝、侗族木構建築營造技藝、苗寨吊腳樓營造技藝、東陽木雕、徽州三雕(婺源三雕)、潮州木雕等11項;對應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47項。
  • 中國朝鮮族農樂舞
  • 格薩(斯)爾
  • 侗族大歌
  • 花兒
  • 瑪納斯
  • 蒙古族呼麥
  • 南管
  • 熱貢藝術
  • 中國蠶桑絲織
    • 對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宋錦織造技藝、蘇州緙絲織造技藝、蜀錦織造技藝、蠶絲織造技藝(餘杭絲綿製作技藝、杭羅織造技藝、雙林綾絹織造技藝)、蠶桑習俗(含山軋蠶花、掃蠶花地);保護級別不詳非物質文化遺產:種桑養蠶傳統技藝。
  • 端午節
  • 媽祖信俗
    • 對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媽祖祭典。
  • 金石篆刻
  • 南京雲錦織造技藝
    • 對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南京雲錦木機妝花手工織造技藝。
  • 龍泉青瓷燒制技藝
  • 宣紙製作技藝
  • 藏戲
  • 西安鼓樂
  • 粵劇
  • 中醫針灸
    • 對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針灸。
  • 京劇
  • 中國皮影戲
  • 中國珠算——運用算盤進行數學計算的知識與實踐
  • 藏醫藥浴法——中國藏族有關生命健康和疾病防治的知識與實踐
    • 對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藏醫藥(藏醫藥浴療法)。
  • 二十四節氣——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
    • 對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農曆二十四節氣(九華立春祭、班春勸農、石阡說春、三門祭冬、安仁趕分社、苗族趕秋、壯族霜降節)。
  • 送王船——有關人與海洋可持續聯繫的儀式及相關實踐(中國、馬來西亞跨國項目)
    • 對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民間信俗(閩台送王船)(中);「Upacara Wangkang/王舡儀式」(馬)。
  • 太極拳[1]
  • 中國傳統製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

參見

參考

  1. ^ 1.0 1.1 太极拳、送王船申遗成功 中国总数居首. 新華網. 2020-12-17 [2020-12-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