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人回退破壞,維基百科就會變成這樣…

{{[[Template:{{{1}}}|{{{1}}}]]}}

破壞破壞者可以指:

破壞專指蓄意損毀維基百科核心原則的行為。刪除適合維基百科內容、添加或修改內容時完全無視內容指引等與維基百科核心原則相違背的編輯行為;此外,添加不相關的猥褻內容、不當清空頁面、添加胡言亂語、胡亂移動頁面等等無厘頭編輯行為均構成破壞。濫建及濫用註冊或匿名用戶帳號亦可能構成破壞。

維基百科絕不容忍任何破壞行為。破壞維基百科的編者可被剝奪編輯權限(封鎖禁制)。維基人可以先嘗試警告教育破壞者,但警告絕非管理員實施編輯限制的前提,亦絕非僅有蓄意破壞才可致封鎖。

不論編輯是因被他人誤導、不認同共識甚至是具擾亂性質善意改進維基百科的編輯均非破壞。維基人應注意分辨有益、無益但用意良好以及確為破壞的編輯,例如為表達百科內容的不同方式而打編輯戰就不屬於破壞。除編者明顯蓄意損害維基百科完整的情況,不應以「破壞」指認其他類型的不當編輯。

常見的破壞類型

維基百科的破壞行為一般可分為以下類型:

不當清空頁面

無合理理據而刪除適合百科全書收錄(符合方針)的內容,或替換為無關或無意義的內容。反之,移除顯而易見不適合收錄的內容、在編輯摘要述明或連結至述明移除內容理據、清空有問題內容並重新導向、移除生者傳記條目中缺少來源的負面內容等均非破壞行為。用戶可使用{{uw-test1}}{{uw-delete1}}提醒疑似用意良好但刪除內容時未說明緣由的用戶。


惡意添加內容

建立新頁面或編輯現有頁面時,添加明顯善作劇攻擊及威脅他人ko或摻雜明顯不準確內容是不同的[需要解釋];或加入過多無意義的內容使頁面無法正常顯示444444444444⁴。編者添加需要被刪除的內容不必然代表其添加行為屬於破壞:不熟悉規則的新手在測試編輯時可能會建立空白 、語論無次或我是介紹自己的頁面,均不構成破壞;這些頁面可以移動至其用戶空間的沙盒頁面/sandbox。

宣傳

用戶較多因不瞭解維基百科不允許加入廣告宣揚特定觀點內容,為滿足自己的曝光需求而在維基百科添加此類內容,並非蓄意為了損毀維基百科而加入該等內容。若有編者獲提醒維基百科限制加入這些內容,得知這些內容會損害維基百科的目標,仍繼續有關編輯行為,則可視作破壞處理。維基百科

編者間經常存在不同觀點,在尋找如何平衡表達不同觀點時會產生爭議,這時應尋求解決爭議,徑自認定對方是破壞通常僅會加劇矛盾。編者加入特定觀點時有嘗試以中立的觀點平衡表達不同觀點,通常不應視作蓄意損害維基百科的行為,從而不能構成破壞。若有編者為在條目中推動特定觀點,而以不合理的篇幅闡述其觀點,或刪除與其意見相左的內容,則很可能構成破壞。

移動破壞

將頁面移動至無關的標題或命名空間。中文維基百科僅容許確認或自動確認用戶移動頁面,故此類破壞者常會建立沉睡帳號以不當獲取自動確認權限。已移動至afakadj

重新導向破壞

重新導向標題至破壞、胡言亂語、廣告、攻擊他人的頁面,或至不存在或無關的標題;或無合理原因而移除移動頁面產生的重新導向,使原先連結無法導向正確頁面。#重定向 fygeghwyyhwgdbhs

連結破壞

變更頁面內連結指向無關的目標。

媒體破壞

上傳或放置無關或無收錄價值的露骨或驚嚇媒體、或任何使用媒體損毀維基百科的行為。惟須注意維基百科不會審查內容,上傳及放置有百科全書收錄價值的露骨媒體並非破壞。file:dhududuxuueuiwuwjs

模板破壞

損毀模板Wiki標記式語言。由於模板通常用於多個頁面,故模板破壞尤會被嚴肅處理。較多被嵌入引用的模板通常會獲不限期保護以阻擋破壞。

侵犯版權

蓄意將明知被版權保護的內容加入維基百科。用戶或不清楚添加的內容不符合來源的版權限制,僅在已告知該等內容侵權後仍重複添加才構成破壞。ccccccccccc

格式破壞

無合理緣故損毀頁面格式。需注意很多時候編者可能只是因無心之誤或測試標記式語言而令頁面格式出現錯誤;格式錯誤亦有可能是維基百科軟件的[[程式錯誤
?=%uduhd造成。用意良好的用戶亦可能在不清楚規範,或對如何設計條目格式有不同意見而變更格式,這些都不是破壞而只是內容爭議。

鬼祟破壞

較難發現的破壞,如添加看似真實但實質混雜虛構的內容、作出兩則破壞編輯後只撤銷其中一則、同時使用多重註冊或匿名帳號破壞、僅為阻止改進頁面而撤銷合理的編輯、隱藏不當或無關內容……等等。

繁簡、異體及地區用詞破壞

無正當理由下手動將頁面原始碼中的繁簡或異體字替換為另一變體,或僅為變更繁簡、異體或地區詞而移動標題頁面標題;或刪除不同地區的翻譯名稱或用詞,僅保留特定地區之用詞。

中文維基百科配置了繁簡及地區詞轉換系統,容許讀者在不同變體環境下閱讀內容,因此不應手動替換繁簡、異體或地區詞,而是添加轉換標籤容許字詞在不同變體下自動轉換。技術性修復錯誤轉換或繁簡混雜造成的連結錯誤而手動轉換異體及地區詞,則不構成破壞。

不當增刪維護模板

無合理原因或在顯然不符合條件的頁面下增添或刪除{{afd}}{{delete}}{{pp}}等維護模板,或{{policy}}等其他正式標籤模板。

篡改他人留4言

擅自修改或刪除他人在討論頁的留言,不論是否扭曲了留言原意。

製造不當編輯摘要或日誌

填寫擾亂秩序或冒犯他人的編輯摘要,乃至於建立新帳號時選用不雅或冒充他人的用戶名,以試圖在頁面編輯歷史日誌紀錄中留下無法簡單移除的痕跡(不能如頁面內容般直接「撤銷」,只能經管理操作移除)。

恢復破壞內容

有意恢復帶有破壞內容的版本,視同添加破壞內容而構成破壞。破壞

蓄意鑽規則空子,濫用方針指引漏洞、機制細則及系統設計試圖隱藏非建設性編輯均屬破壞。

常被錯誤歸類破壞的編輯行為

部分編輯行為常被誤統稱為「破壞」,但實際應予以分辨。編者不應輕率指控非明顯破壞的編輯為「破壞」,否則可能趕走有興趣參與貢獻的編者。

大膽內容更新可能缺乏共識或與不符過往共識,但只要不包含前一章節所列的不當內容,就不應被視作破壞。只要用戶的編輯意圖是為了改善維基百科,即使重寫條目而全盤「覆蓋」過往編者的貢獻,也不構成破壞。維基百科鼓勵編者勇於更新內容,並認可大膽更新對形成新共識的作用

編輯測試

有些新用戶會在內容頁面測試、學習編輯功能,但不當地將不該屬於該內容頁面的測試內容發佈出來。其他維基人可使用{{uw-test1}}{{uw-selfrevert}}等用戶警告模板提醒作出測試編輯的用戶,並引導其至沙盒頁面繼續測試編輯功能。除非用戶已經多次獲提醒、警告,否則編輯測試一般不視作破壞。djjdjkdkddo

移除或回退非百科性質的內容

並非所有真實的內容都應寫進維基百科。移除不符合維基百科的內容方針的內容並非破壞。編者在恢復內容或指控移除為破壞前應先確認確保內容符合維基百科的標準。

添加不符合中立觀點的內容

內容如何編寫才能大致「中立」常會遇到爭議,因每個人心中的「中立」都有一定的偏差,參與維基百科編輯已久的老手也可能添加「不夠中立」的內容。不中立內容雖為不當,但添加不中立內容並不構成破壞。

無意間添加錯誤資訊

編者或會誤將朕長錯誤資訊置入條目內。若編者確實能為所添加的內容提供有效來源,那其編輯很可能是被來源誤導,而非其本身持有添加錯誤資訊損毀維基百科的意圖。若編者認為條目的內容真實性存疑,在確定內容錯誤的情況下可自行移除,並與添加有關內容的編者溝通。

擾亂秩序及固執己見

所有破壞都是擾亂維基百科秩序的編輯,但並非所有擾亂秩序的都是破壞。因意見不同而發動編輯戰、假定惡意而提出刪除頁面等確實構成擾亂秩序,惟仍不屬於破壞。編者可參照爭議解決指引瞭解如何應對爭議。

刪除自己對話頁上的

用戶有軻峨苛刻哦權刪除甚至清空自己對話頁上的留言,此類編輯不應視為破壞。如果討論頁過長,用戶可按照自己認為合適的方式將其刪除、存檔或進行總結。但是,請避免只因為是對自己行為的批評而刪除討論,這麼做只能使他人重複這樣的批評,而且使自己像一個忽視批評的人。

如何找出破壞

用戶可通過巡查最近修改、留意自己的監視清單及檢查條目的頁面歷史找出破壞編輯,這些頁面都會列出編輯版本的條目大小差異及編者留下的編輯摘要,可協助判斷編輯是否破壞。條目忽然大幅縮小而編者未提供原因,可能表示內容遭到不當清空;編者在摘要表示編輯是「修正筆誤」,而大小差異不合理地大,用戶或需檢查該筆編輯是否具建設性。

在上述頁面中,用戶可特別注意由匿名、明顯亂改用戶名及無用戶頁(其名字會顯示為紅字連結)的用戶的編輯,此三類用戶比較多出現可疑甚至是明顯破壞的編輯。部分使用預設編輯摘要(如「修正筆誤」)的編輯亦可能隱含破壞。惟需注意,這不代表這幾類用戶的編輯都是破壞——也有不少未註冊用戶為維基百科作出偌大的貢獻。用戶務必先閱讀編輯內容,而不是僅通過何人作出編輯及編輯摘要內容為何,從而認定某則編輯構成破壞。

如何應對破壞

任何用戶均可撤銷破壞編輯,並同時在頁面歷史用戶編輯記錄檢查及撤銷同一或不同編者的其他破壞編輯。用戶撤銷破壞編輯後,可往作出破壞者的用戶討論頁上發訊息警告;若破壞者獲多次警告仍未停止破壞行為,用戶則可將破壞者提報維基百科:當前的破壞佈告板,通知管理員介入封鎖編者。如果發現有帳號多數或全部編輯都是破壞,你可即刻提報該帳號而不必發送警告。

如果破壞者建立的新頁面純屬破壞,請在頁面加入{{d|G3}}提出快速刪除

如果某一頁面持續遭到多個帳號破壞,請將頁面提報至維基百科:請求保護頁面佈告板,通知管理員介入保護頁面

如果在頁面歷史中找不到破壞編輯,這代表可能是頁面中嵌入包含模板遭受破壞。頁面資訊頁會列出該頁面使用的模板,用戶可在未被保護的模板中尋找並撤銷破壞。

若頁面的「編輯」或「檢視歷史」按鈕被破壞性CSS覆蓋,用戶可使用鍵盤快捷鍵或手動輸入URL存取這些頁面。

自動確認用戶可在偏好設定中啟用Twinkle小工具,或在自訂JavaScript代碼中載入其他反破壞工具,方便進行回退及警告等維護及反破壞工作。用戶必須對自己使用工具時的操作負責,濫用工具同樣會可構成破壞。

警告用戶

警告旨在告知編者其編輯屬濫用編輯權限,指明維基百科不容許該等編輯,並表達期望用戶遵守規範。

用戶不可以使用以下模板:

用戶可在WP:UTM找到更多警告訊息模板,適用於不同情況;惟自行撰寫貼合該編者情況的警告訊息可能更為被警告用戶所接受。跟編者(尤其是新手)交涉時,務必儘可能減少使用維基術語,以確保對方不熟悉有關術語仍能理解有關規定。除非編者顯然是在蓄意破壞維基百科,用戶務必假定編者是出於善意作出的編輯,例如因不瞭解方針指引規範而作出錯誤的編輯。

濫權管理員處理破壞

濫權管理員會因應提報性質和內容而有不同的處理。

  • 濫權管理員甚少封鎖獲警告後已停止編輯一段時間或未曾獲警告的用戶。除非破壞行為嚴重或用戶帳號僅用於破壞,一般而言僅在用戶已被告知其編輯行為不當仍繼續作出不當編輯下實施封鎖。
  • 濫權管理員處理匿名用戶、新用戶及已有一定編輯經驗的用戶的提報亦可能有所不同。
    • 流動IP位址因會隨機變動,一般不會被封鎖太久(一天到數週),已停止破壞的流動IP位址也未必會被封鎖;如有證據反映IP位址長期被一名或多名破壞者使用(例如學校IP位址時而吸引未成年人不成熟的破壞編輯),濫權管理員可能決定封鎖更長時間(數個月到數年)。除了開放代理地址外,IP位址甚少會被不限期封鎖。
    • 新用戶帳號獲多次警告後仍持續破壞,尤其是缺乏正常善意編輯記錄者,通常會被不限期封鎖。
    • 已有一定編輯經驗的編者較少會作出真正構成破壞的編輯,針對這類編者的提報較多是誤將其他問題編輯認定為破壞。當前的破壞佈告板不是處理爭議或其他行為問題的場所,用戶應使用編輯爭議佈告板其他不當行為佈告板等合適地點提報該等不當行為。
  • 用戶應在提報後檢視提報結果。管理員拒絕封鎖被提報用戶時往往會留下其決定的原因,用戶應參考並理解該等編輯可能不適合提報至當前的破壞佈告板。

參見

工具

  • Huggle:專門用於應對破壞的跨平台應用程式
  • SWViewer:網頁版本的反破壞工具
  • Twinkle:維基百科內用以日常維護及反破壞的小工具

論述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人人可編輯自由百科全書

典範條目

金朝中國歷史上由女真族建立的一個征服王朝。女真族原屬於遼朝的藩屬,女真族首領完顏阿骨打在統一女真諸部後,在1115年於會寧府建都立國,先後攻滅遼朝與北宋,1127年遷都中都。在降服南宋西夏與漠北塔塔兒克烈等部落後稱霸東亞,國力在金世宗金章宗時達到高峰。後受蒙古帝國所迫,遷都汴京。1234年被蒙古與南宋聯攻而亡。典章制度的部落性質濃厚,初期採取勃極烈制度與漢法並行,而後走向單一漢法制度。軍事採行軍民合一的猛安謀克制度,其鐵騎兵與火器精銳,打敗許多強國。女真貴族佔領華北田地,奴役漢族,當金朝國勢衰退時,漢族紛紛揭竿而起。文化已經趨向漢化,雜劇戲曲的發達為後來元曲的雜劇打下了基礎。

你知道嗎?

優良條目

我們的孩子,我們自己美國廣播公司播出的處境喜劇摩登家庭》第二季的第12集,也是整部劇集的第36集,於2011年1月12日在美國首播。執行製片人丹·奧香儂和比爾·魯貝爾編寫了本集的劇本,亞當·山克曼執導。在這一集中,鄧艾莉學習的入迷程度讓父母鄧菲爾和嘉宜對自己的教育方法產生了疑問。格羅麗婭·德爾加多-普萊傑特試圖結識一些新的朋友,米歇爾·普萊傑特在路上偶遇自己的前女友翠茜。

每日圖片

歷史上的今天

11月21日孟加拉國希臘軍人節烏克蘭空軍節尊嚴與自由日

1894年
大日本帝國陸軍第2軍成功佔領中國旅順口後,部隊大規模殺害(圖)逾兩萬多名軍人和平民。
1905年
愛因斯坦關於質能等價的論文於德國物理學期刊《物理年鑑》上發表。
1977年
天佑紐西蘭》正式成為新西蘭第二首國歌,與先前使用的《天佑女皇》享有平等地位。
2017年
津巴布韋總統羅拔·穆加貝迫於政變壓力辭職,結束對津巴布韋近30年的統治。

參與維基百科

維基百科是一個多語言內容自由任何人都能參與的協作計劃,其目標是建立一個完整、準確且中立的百科全書。

中文維基百科的成長依靠您的參與,無論是建立新條目編輯現有條目,或者為條目增加插圖,您都可以為維基百科作出貢獻。

維基百科提醒您

維基百科由非營利組織維基媒體基金會運作。基金會旗下尚有其他數個多語言、內容開放的維基計劃:

一個盛滿垃圾的垃圾桶
別浪費垃圾,印度泰米爾納德邦

垃圾[1](原寫「擸𢶍」[2])一詞最早見於宋代文獻[3],是指不需要或者無用的固體或者流體物質,例如都市固體廢物(生活垃圾)、有害垃圾、廢水(如含有糞便尿的污水和地表徑流)及放射性廢料等等。在人口密集的大城市,常見的垃圾處理方法為在收集後送往堆填區,或者使用焚化爐焚化。然而,兩者均會製造環境保護的問題,而終止過度消費可以進一步減輕堆填區飽和程度。堆填區中的垃圾處理不當可能污染地下水和發出臭味,而且很多城市可供堆填的面積已經越來越少。焚化則無可避免會產生有毒氣體,危害生物體。多數的城市都在研究減少垃圾產生的方法及和鼓勵資源回收

定義

據1989年《巴塞爾公約跨國界控制危險廢物和處置》第二條第一例:「根據國家法律,垃圾是廢棄處理、想要廢棄處理或必須廢棄處理的物質或物品」。[4]

聯合國統計司《環境統計詞彙表》[5]將垃圾視為「非主要產品物質(並非市場商品),沒有商品、改造、消費利用價值,需要廢棄處理。垃圾可能來自原材料開採、原材料加工成中間或最終商品的過程、最終商品消費和其它人類活動等。不包括回收或再利用的殘餘品。」

根據歐盟垃圾指令框架2008/98/EC第三條第一例,垃圾是「持有者丟棄,想要或需要廢棄處置的物品。」[6]就垃圾指令結構性描述,參見歐盟綜述

分類

據現代垃圾管理系統定義,主要垃圾種類包括:

可回收垃圾

可回收垃圾是指可以進入循環和再度進行資源利用的廢棄物,這些廢棄物多為木製品(包括廢紙)、金屬製品、塑料瓶,只要經過消毒、熔解及再製造程序就可以進行回收程序。

不可回收垃圾

不可回收垃圾指不能循環再用的垃圾,此等垃圾不能循環再用的原因有很多,包括衛生問題(如醫療廢物)、再造的難度(如發泡膠/保麗龍)。此等垃圾的處理方式有很多種,以香港為例,不可回收垃圾一般會被送到將軍澳新界東南堆填區粉嶺新界東北堆填區以及白泥的堆填區,過往港府曾在美孚新邨附近及堅尼地城設定垃圾焚化爐,但今已拆卸。

隨着社會發展,處理不可回收垃圾開始成為棘手的問題,例如用畢不能循環再用的鹼性電池含有等化學廢料,廢置日久這些廢料會流出到環境中,對生態環境構成重大危害。

報道

就報道垃圾而言問題不少。最常見的是體積和重量度量,兩者差異巨大。例如,潮濕的有機垃圾更重,塑料或玻璃瓶大小相同但重量不同。[7]從全球角度講,很難說垃圾有多少,因為垃圾定義不同,分類不同,報道方式方法不同。據各方不完全報告,巴塞爾公約估計2001年有3.38億噸垃圾產生。[8]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認為其成員國2001年產生了40億噸垃圾。[9]雖然數據不全,垃圾報道在個大小範圍上都有用,是確定關鍵致因、地點,找到預防、最小化、回收、處理和廢棄辦法的因素。

成本代價

環境

野貓正在吃被人類棄置的便當,這不但可能對貓造成傷害,便當盒也會污染環境。

處理垃圾不當會滋生鼠類和害蟲,傳染腸胃寄生蟲、黃熱病和瘟疫等疾病。危險垃圾,特別是在燃燒時會產生各種有害物質,誘發癌症等疾病。有毒垃圾可以污染地表和地下水、土地、空氣,對人類、其它物種和生態環境製造麻煩。[10]垃圾處理時能產生大量溫室氣體,特別是甲烷,會大大加劇全球變暖[8]

社會

垃圾管理是環境正義的重要議題。上述許多環境負擔由邊緣化人群承擔,如少數民族、婦女、發展中國家居民。鄰避效應(別在我家後院動土)是指居民反對臨近興起工程。[11]不過,開發的需求和垃圾處理站及設施在全球不斷增加。現在,跨國界垃圾轉移是個不斷增長的市場,雖然大多數國際垃圾在發達國家之間流動,不少垃圾從發達國家流向發展中國家。[12]

經濟

管理垃圾的經濟成本不低,常由地方政府支付;[13]更加有效的回收路徑設計、改裝車輛和公共教育可以節省開支。環境政策,如廢物徵費可以削減管理開支、降低垃圾數量。垃圾回收(即資源回收重複使用)可以控制經濟開支、避免原料開採、削減交通成本。「地方垃圾管理系統經濟評估案例包含生命週期評估和生命周期成本評估」。[14]垃圾處理地點和設施因噪音、粉塵、污染、形象不佳和污名常會讓地價貶值。非正式垃圾處理部門常常為拾荒者構成,搜集金屬、玻璃、塑料、織物等來換取經濟利益。該部門能夠大幅度改變或降低某系統的垃圾量,但負面經濟問題常為工人疾病、貧困、剝削和虐待等。[15]

處理方式

資源回收

一個英國留學的碩士認為資源回收行業的前景非常好,遂轉行在成都廢品回收員,負責上門回收廢品,他在2021年2月接受了記者採訪。

資源回收是對準備處理的可回收垃圾的再利用。[16]過程涵蓋回收、萃取資源,或轉化為能量,常由資源回收站執行。[17]資源回收不但對環境重要,而且能夠減少垃圾處理數量、降低成本、減少填埋土地空間、保護自然資源。[18]

掩埋

焚化

海拋

基於1972年的倫敦海拋公約(London damping Convention),只有以下能海拋,其他一律禁止:

  1. 疏浚物質
  2. 污泥
  3. 漁業垃圾或漁業加工處理過程產生之物質
  4. 船艦、作業平台或其他海上人造設施
  5. 無生或無機的地質材料
  6. 天然有機物質
  7. 主要由鋼、鐵、水泥或其他類似無害物質所構成的大體積物件。前述所指「無害」僅考量其物理性衝擊。
  8. 同時,允許海拋的條件僅限於該物件製造地須符合以下要件:如孤立社區的小島,因除了棄置於海上之外無法有其他可行的棄置管道。

能源回收

垃圾能源回收可以處理不可回收垃圾,用各種方式取回熱能、電能等能量,如燃燒氣化反應裂解厭氧消化[19] 該過程被稱為垃圾至能量過程。

從垃圾回收能量有幾種辦法。厭氧消化是自然分解,在沒有氧氣的情況下將有機物質降至更為簡單的化學物質。[19]垃圾焚燒或對都市固體廢物直接控制燃燒來減少垃圾,生產能量。二次回收燃料是從垃圾回收而來的能源,不能從事機械或生物處理活動。[19] 裂解包括在沒有氧氣的情況下加熱垃圾,用高溫將碳物質分解為氣態和液態燃料及固體殘餘。[19]氣化是通過高溫和部分氧化將富含碳物質轉化為氣體。[19]等離子體炬將城市垃圾加熱至3,000-10,000°C高溫,能量在惰性氣體中放電釋放。[19]

拿垃圾當燃料對環境頗有好處。對垃圾來說,這種方法對比填埋來說相對安全節儉.[19]有助於減少化石燃料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生產能量、減少填埋時的甲烷排放。[19]

就垃圾的某些生物量給料分類來說有些爭議。粗妥爾油(Crude Tall Oil)造紙業生產過程的副產品,在一些歐洲國家被認為是垃圾或殘餘物,但可以再生產出有工業附加值的產品。一些公司使用粗妥爾油生產燃料,[20]另一些則加大給料利用。[21]

教育與意識

對垃圾和管理方面的教育和意識對全球資源管理來說越來越重要。塔樂禮宣言涉及可持續性,就環境污染、環境退化、自然資源枯竭前所未有的尺度和速度發表宣言。地方和全球層面的空氣污染,有毒垃圾累積,森林、土壤、水體、臭氧層破壞,「溫室氣體」排放威脅到了人類和其它數以千計物種的生存,威脅到了地球完整性和生物多樣性,威脅到了國家安全和民族後代。一些大學接受了塔樂禮宣言,設立環境資源管理和垃圾管理專業。大學和技校教育得到許多組織支持。[來源請求]

圖片

相關

註釋

  1. ^ 中國大陸發音:
    漢語拼音:Lājī
    注音符號:ㄌㄚ ㄐㄧ
    台灣發音:
    漢語拼音:Lèsè
    注音符號:ㄌㄜˋ ㄙㄜˋ
  2. ^ 漢語拼音:Làsà
    注音符號:ㄌㄚˋ ㄙㄚˋ
  3. ^ “垃圾”考. [2014-0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01). 
  4. ^ 「Basel Convention.」 1989. [1]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5. ^ Glossary of Environment Statistic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1997. UNSD. Updated web version 2001.
  6. ^ 存档副本. [2017-05-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9-20). 
  7. ^ "Solid Waste Management." 2005. 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 Chapter III: Waste Quantities and Characteristics, 31-38. unep.or.jp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8. ^ 8.0 8.1 「International Waste Activities.」 2003. U.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12 Oct 2009. epa.gov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9. ^ "Improving Recycling Markets." OECD Environment Program. Paris: OECD, 2006. oecd.org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10. ^ Diaz, L. et al. Solid Waste Management, Volume 2. UNEP/Earthprint, 2006.
  11. ^ Wolsink, M. "Entanglement of interests and motives: Assumptions behind the NIMBY-theory on Facility Siting." Urban Studies 31.6 (1994): 851-866.
  12. ^ Ray, A. "Waste management in developing Asia: Can trade and cooperation help?"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 & Development 17.1 (2008): 3-25.
  13. ^ 「Muck and brass: The waste business smells of money.」 The Economist. 2009 02 28. pp. 10-12.
  14. ^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13 (2005): 253-263.
  15. ^ Wilson, D.C.; Velis, C.; Cheeseman, C. "Role of informal sector recycling in waste management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Habitat International 30 (2006): 797-808.
  16. ^ USEPA (2012). Frequent Questions. [2017-05-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4-07). 
  17. ^ Government of Montana (2012). Resource Recovery. [2017-05-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4-07). 
  18. ^ Grand Traverse County (2006). What is Resource Recovery?. [2017-05-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4-07). 
  19. ^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IGD (2007). Energy Recovery and Disposal. [2017-05-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4-07). 
  20. ^ Biofuels: Wasted Energy. Oliver, Christian, Financial Times. April 15, 2014 [2014-07-03]. 
  21. ^ Crude tall oil feed stocks cannot be considered ‘waste’. Moran, Kevin, Financial Times. April 30, 2014 [2014-07-03]. 

外部連結


元朗區的一個盛滿了垃圾的大型垃圾桶

垃圾桶(英語:garbage/litter bin),又名廢物箱垃圾箱拉基桶,是用於裝放垃圾的容器。垃圾桶多數以金屬塑膠製,用時放入垃圾袋,當垃圾一多便可紮起袋丟掉。多數垃圾桶都有蓋以防垃圾的異味四散,有些垃圾桶可以用腳踏開啟蓋子,以避免手部污染。

家居的垃圾桶多數放於廚房,以便放置廚餘。有些家庭會在主要房間都各置一個。有些遊樂場的垃圾桶會特別設計成可愛的人物,而個別屋苑也會設有造型趣緻獨特的動物垃圾箱,如香港大興花園青蛙河馬海豚為設計藍本,以吸引更多人使用與及防止隨地亂拋垃圾。

近年來在車站公共場所的垃圾桶,桶身改為透明以便於辨識桶內是否遭放置爆裂物有毒物質,這種垃圾桶又稱為「反恐垃圾桶」。

圖片

外部連結

另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