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都
此条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4年5月21日) |
迁都是指一个国家把首都或行政中心从某城市迁至另一城市。古代由于政治环境的不稳定、以及迁都成本远低于现代,因此迁都事件比较多见,例如中国历史上就曾多次迁都。迁都通常基于战乱、朝代、政权的交替,或者领土的变更与扩大,原首都的某些机能丧失,或是原首都过于拥挤等因素,甚至为了平衡各地发展等原因而迁都。
亚洲
中国
以曾经统治过大部分华北、中原的王朝为主,所以包含原先统治全中国后来南迁的东晋与南宋,及与六朝同时期的前秦和北魏,还有与南宋同时期的金朝。南明因政权分裂及更迭太快因而短促,不在此列。
- 夏朝时尚未有明确的都邑概念。社会处于半畜牧游猎、半农耕定居的阶段,夏部族民随同首领以及族中壮丁迁移。耗尽当地的资源后便迁移他地,不常驻一处。文献记载夏族首领先后定居大夏、夏墟、高密、阳城、阳翟、晋阳、平阳、冀、安邑、夏邑、斟𬩽、帝丘、纶、原、老丘、西河、河南等十七处,这些都邑的具体位置均无从考证。
- 成汤建立商朝时,曾建都于亳(地点尚存争议,约今河南商丘、郑州、洛阳一带),但商朝前期多次迁都,到盘庚在位时,约在前1300年定都于殷(今河南安阳),并固定下来。
- 西周原都丰镐(今陕西西安,又称“宗周”),丰镐是“丰京”和“镐京”的合称,周文王时,在沣水西岸建丰京;周武王继位,在沣水东岸再建镐京,丰京是宗庙和园囿的所在地,镐京为周王居住和理政的中心。约前885年(一说约前931年)周懿王因西戎入侵而迁都“犬丘”(今陕西咸阳兴平)。约前875年,周孝王迁回丰镐,前771年“犬戎入侵”,西周灭亡,由于丰镐残破,前770年(一说前738年)平王东迁时迁至雒邑(又称“成周、王城”,今河南洛阳瀍河两岸),建立东周,前510年因王子朝之乱,周定王另于今洛阳白马寺以东建新城,新城沿用“成周”之名,亦称“东周国”,旧城则保留“王城”之名,亦称“西周国”,但不论“东周国”或“西周国”均为“雒邑”一部分,此后历代周王均居于“成周(东周国)”。前307年,周赧王迁回“王城”。前256年,秦国攻占“王城”灭西周国,将“雒邑”更名“洛阳”,而东周国亦于前249年被秦国所灭,故东周国并入洛阳,同年,秦庄襄王将洛阳封给相邦吕不韦做为食邑。
- 汉高祖在前206年被项羽封为“汉王”时,其汉国定都南郑(今陕西汉中南郑)。前206年8月,汉高祖攻灭三秦,将汉国首都迁到关中的栎阳(今陕西西安阎良区),与项羽进行楚汉战争。前202年项羽败亡,汉高祖在西汉立国之初由栎阳迁至洛阳,并欲以洛阳为首都,在娄敬与张良劝说下,汉高祖决定定都关中,他先迁回栎阳,并营建新城,因新城地处长安县(今陕西西安未央区)故命名“长安”。前200年长安城中的长乐宫落成,汉高祖即从栎阳迁都至长安,直至8年西汉灭亡,西汉后继的新朝亦都长安,但更名“常安”。23年,新朝覆亡,汉朝宗室更始帝定都洛阳,次年迁都常安,复名“长安”,但更始政权于25年被赤眉军所攻灭。
- 东汉光武帝于25年定都洛阳,更名为雒阳,此时的雒阳是汉光武帝在战国末期秦相吕不韦所经营之洛阳城的基础上扩建的,从西汉起至唐朝,长安跟洛阳一直是中国最重要的东西两京,凡统治华北且国力强盛的王朝,多半建都于此两城之一。190年汉末之时,受关东诸侯的压力,当时控制朝政的董卓胁持汉献帝迁都长安并焚毁雒阳。董卓被杀后,董卓旧部在长安内混战,汉献帝趁乱逃回雒阳,但随后受到曹操控制,由于雒阳残破,曹操遂于196年逼迫汉献帝迁都至许县(今河南许昌),时称“许都”(“许昌”之名,实乃曹魏建立后魏文帝改“许都”之名而来,受《三国演义》影响,许多人认为曹操于196年将东汉首都迁许时该城已名“许昌”,实为谬误。),直到220年东汉被魏文帝篡位而灭亡,魏文帝再迁都于雒阳,复名“洛阳”,魏文帝重建被董卓焚毁的洛阳,使其重新繁盛,266年西晋取代曹魏后仍都洛阳。
- 西晋原都洛阳,洛阳于311年失陷于汉赵,晋怀帝被俘,其侄晋愍帝于312年迁都长安,但于316年长安再度失陷于汉赵,西晋灭亡。次年晋愍帝堂伯晋元帝在建康(今江苏南京)重建晋朝,史称“东晋”,其后南朝均定都建康。
- 前秦苻健于351年定都长安,其后统一华北的苻坚却于383年败于淝水之战,前秦分裂。苻坚子苻丕逃至晋阳(今山西太原)得知苻坚死讯后即位,前秦首都遂迁至晋阳,直到394年7月苻崇再迁至湟中(今青海西宁湟中),前秦于同年10月灭亡。
- 北魏的前身代国原都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之北的和林格尔土城子遗址),376年代国亡于前秦,386年拓跋珪复国,仍都盛乐,同年4月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拓跋珪即魏道武帝,398年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魏孝文帝于494年从平城迁都至洛阳,以便汉化改革。
- 534年魏孝武帝因受权臣高欢所迫,从洛阳逃至由另一位权臣宇文泰控制的关中寻求保护,高欢遂于邺城(今河北邯郸临漳)另外拥立魏孝武帝侄魏孝静帝,是为北魏分裂,宇文泰扶持下的魏孝武帝政权称西魏,都长安,高欢扶持魏孝静帝建东魏,都邺城。
- 隋朝原都长安,此时的长安城破败狭小,水污染严重,隋文帝于是于长安城东南另筑大兴城,并于583年迁入。605年隋炀帝在洛阳城西南方建新城,新城沿用“洛阳”之名,称隋唐洛阳城,此前的“洛阳”之名指的是汉魏洛阳城,此后的“洛阳”之名指的是隋唐洛阳城。隋炀帝即位,迁都洛阳[1]。在618年唐高祖篡隋后仍定都大兴,但改名“长安”,史称唐长安城,此前的“长安”之名(包含新朝的“常安”)为汉长安城,此后的“长安”之名(包含隋大兴城)为唐长安城。
- 大业十二年(616年),因隋末民变日渐严重,失去锐气的隋炀帝遂转至江都(今江苏扬州),代表隋朝事实上的首都上从大兴迁至江都,直至618年炀帝被宇文化及所弑,但值得注意的是炀帝并未颁布迁都诏令,因此隋朝名义上首都仍是大兴,而大兴于617年底已陷于太原留守李渊之手,李渊另立炀帝之孙代王杨侑为帝。
- 唐朝都长安,中间武周曾于690年迁都东都(今河南洛阳),于684年改称“神都”,705年神龙革命复兴唐朝后唐中宗再于次年迁回长安,“神都”改回“东都”,但俗称仍是“洛阳”。904年,治所设于汴州(今河南开封)的宣武军节度使朱温逼迫唐昭宗迁都洛阳,并焚毁长安,长安及关中地区从此没落,不再成为首都。
- 907年朱温篡唐建立后梁,将首都从洛阳迁到其根据地汴州,改称开封府,923年李存勗灭后梁建立后唐,将首都再迁回洛阳,后唐是最后一个立都在洛阳的中原王朝。936年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勾结契丹灭后唐,建后晋,他于次年再将首都迁到开封府,此后洛阳没落,开封府成为中原王朝的首都历经后汉、后周、北宋直到金朝灭亡。
- 北宋定都于开封府(又称“汴州、汴梁、东京、汴京”),1127年靖康之变后宋高宗在应天府(今河南商丘)重建宋朝,史称“南宋”,甫登基的宋高宗受到金军追击随即南渡至杭州(今浙江杭州),1131年宋高宗改杭州为“临安府”并称为行在,开封府依然是南宋名义上的首都,1138年宋高宗才确认临安府为南宋名义兼事实上的首都。
- 金朝原都会宁府(今黑龙江哈尔滨阿城区),完颜亮夺位后,1153年迁都至中都(今北京)。1214年金朝受新兴的蒙古帝国威胁,金宣宗再迁都至开封府,中都则在1217年被蒙古帝国太师、国王木华黎更名燕京,1231年,开封府再度受到蒙古军的威胁,金哀宗于1232年先后迁都至归德(今河南商丘)与蔡州(今河南驻马店汝南),直到1234年蔡州之战金朝灭亡。
- 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帝国,定都曲雕阿兰(今蒙古国肯特省境内克鲁伦河上游),1220年成吉思汗迁都至哈拉和林(今蒙古国前杭爱省西北),成吉思汗孙、拖雷四子忽必烈于1260年自行即位蒙古大汗时都于开平(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五一种畜场),此时尚有拖雷幼子、忽必烈弟阿里不哥于哈拉和林被忽里勒台大会推举为蒙古大汗,双方争位到1264年由忽必烈获胜,也因此1260年到1264年蒙古帝国同时拥有“哈拉和林”与“开平”两个分裂势力各自的首都,1264年忽必烈改燕京为中都。忽必烈于1267年从开平迁都至中都,在原金中都城廓东北营建新城,将开平改称上都,并于1271年建立元朝,称元世祖,1272年元世祖再将“中都”更名“大都”,1368年元朝灭亡,元惠宗逃迁至上都,另建元朝残余势力北元,攻克大都的将领徐达将其更名为北平府。
- 明朝初年,明太祖定都应天府(今江苏南京),本是一时权宜之计,在他心中理想的首都仍是长安(时称“西安府”)或洛阳(时称“河南府”)、开封府等地,明太祖1368年4月前往开封考察,又于1391年派太子朱标考察关中,但因次年朱标去世,明太祖受到打击,加上年事已高,才打消迁都念头。1399年明惠宗时,其叔驻守在北平府的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从北平府南下与其侄明惠宗争位,朱棣于1402年攻陷应天府,夺位成功,是为明成祖,次年他将北平府改为顺天府,称行在。由于明成祖在应天府针对忠于明惠宗的大臣杀戮太重,加上北元势力复苏,进犯明朝北疆,他在应天府鞭长莫及,于是在1406年他将顺天府在大都的基础上改建城廓,及增建紫禁城,1420年紫禁城落成,明成祖即于次年将首都迁至顺天府(又称“京师”,俗称“北京”),应天府降为留都(俗称“南京”),南京虽失去首都地位,但从明至民初,一直是中国除北京外最重要的城市,是中国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1553年北京增建外城。1644年大顺李自成陷顺天府,明思宗自缢,明朝灭亡,明思宗堂兄朱由崧南渡至应天府重建明朝,是为南明,1645年清军占领应天府,改为“江宁府”。
- 清朝的前身后金开国君主清太祖最早于1616年定都于赫图阿拉(今辽宁抚顺新宾满族自治县),1622年清太祖迁都辽阳(今辽宁辽阳),1625年清太祖再度迁都沈阳(今辽宁沈阳),1634年清太宗将沈阳改名“盛京”,并在1636年将国号改为“清”,后来在1644年清军入关驱逐占领顺天府的李自成后,清朝才正式迁都顺天府,盛京则降为陪都,并于1657年改盛京为奉天府,由于清朝沿用明朝北京城池为首都(仍称“京师、顺天府”,俗称“北京”),并无太多更动,因此明、清两代的北京城池称为“明清北京城”。
- 中华民国于1912年元旦在江宁府建国,以孙文为第一任临时大总统,同年1月9日,孙文将江宁府更名南京府,从此“南京”成为正式行政区定名至今,不再是俗称。在与说服清廷逊位出力甚大的袁世凯协商后,袁世凯接替孙文担任临时大总统,后因袁世凯不愿意离开顺天府,1912年4月中华民国政府遂北迁顺天府,史称北洋政府,1914年袁世凯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市区则称“京都市”,仍俗称“北京”,在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称帝,北京成为中华帝国首都,至1916年3月22日时袁世凯在各方压力上撤销帝制回复成中华民国,仍以北京为首都,同年6月6日袁世凯过世,其麾下各部争权夺利,是为北洋军阀,于是1923年孙文在广州(今广东广州)成立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1924年成立黄埔军校,以蒋中正担任校长,为国民政府北伐做准备,1925年蒋中正改组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为中华民国国民政府,1926年国民政府以黄埔军校生为骨干的国民革命军为主力正式北伐,9月7日国民革命军攻占汉口(今湖北武汉江岸区、江汉区、硚口区、东西湖区),将武汉三镇整合成武汉(今湖北武汉),11月21日国民政府北迁至武汉,1927年3月23日国民革命军占领南京,此时发生在武汉以汪精卫为首的武汉国民政府支持容共,及人在南京,以蒋中正为首,支持清共的国民党要人闹内哄的局面,4月21日,蒋中正等人正式在南京另组南京国民政府,跟武汉国民政府抗衡,史称宁汉分裂,此时国际公认的中华民国首都仍是“北京”,5月南京国民政府继续北伐,8月25日,武汉国民政府宣布归顺南京国民政府。8月上旬到9月上旬,武汉国民政府的谭延闿、孙科和汪精卫、陈公博先后抵达南京,宁汉分裂结束,史称宁汉合流,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正式确定首都为南京,1928年6月8日,国民革命军进入北京,将“北京”改为“北平”,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以北京为首都的中国民国北洋政府覆亡,以南京为首都的中国民国国民政府在名义上统一中国,就此确立南京为中华民国首都。
- 1937年8月13日中日爆发淞沪会战,直到11月12日日军攻陷上海(今上海),南京遭受日军威胁,国民政府于11月17日将首都迁至武汉。
- 1937年11月20国民政府再度迁都重庆(今重庆),1946年5月5日因抗日战争胜利还都南京。
- 1949年1月10日第二次国共内战的徐蚌会战结束,国军战败,南京受到解放军威胁,1月16日中华民国政府部分机构开始迁至广州,10月初解放军威胁广州,中华民国政府再度于10月10日迁都重庆,后因战事更加不利,11月29日再迁都成都(今四川成都),最后于12月7日迁都台北迄今,随着台湾本土意识和台湾本土化运动蓬勃发展,大部分台湾人都认为台北是台湾首都、中华民国首都。
- 日本古代没有定都的概念,基本上是以皇宫的位置为首都,这些皇宫大多位于今近畿地方境内。至藤原京建立后,才开始出现以首都概念建设的城市。
- 794年,日本迁都平安京,即京都,此后的一千年间几乎都定都于此。但随着12世纪进入武家专政时代,不同的武家政权所在地通常会取代京都成为实质的政治中心,例如镰仓时代的镰仓、丰臣政权时期的大阪、以及江户时代的江户。
- 明治天皇登基后,将皇室与政府驻地从京都东迁江户,并改江户名为东京。虽然京都的首都地位未被明文放弃,但此后东京便成为实质上的首都。
其他国家
- 土耳其在凯末尔改革后,凯末尔当局将原本奥斯曼帝国的都城伊斯坦布尔,迁往国土中央的安卡拉。
- 柬埔寨于1431年将首都吴哥城迁至金边,后者于1866年起成为正式首都。
- 巴基斯坦起初将首都定于沿海的卡拉奇,后来为了军事上便于控制克什米尔的关系,因而将首都北移至伊斯兰堡。
- 斯里兰卡于1985年将首都哥伦坡迁移至斯里贾亚瓦德纳普拉科特,但哥伦坡仍为名义上的首都和经济上的首都。
- 哈萨克斯坦于1998年将首都由最大城市阿拉木图迁至阿斯塔纳(2019年改名为努尔苏丹[2],2022年改回原名[3])。
- 缅甸于2005年将首都由最大城市仰光迁至中部的彬马那,并改名为内比都。
- 也门于2014年9月19日因战乱而将首都萨那迁至亚丁。
欧洲
美洲
- 1776年美国独立时的首都是费城,之后因独立战争和国家新立而屡有变迁,到1785年开始纽约被定为美国的首都。1790年7月1日,国会通过《首都选址法》,决定将首都从纽约迁至波多马克河和安那考斯迪亚河汇合处附近;但完成正式迁都前先由费城为行都。1800年,美国联邦政府部门从费城迁往建设完成的华盛顿哥伦比亚地区,华盛顿开始作为美国首都正式运作至今[4]。
其他国家
非洲
大洋洲
计划中及已放弃
- 日本
- 韩国
- 中华民国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伊朗
- 印度尼西亚
- 南苏丹
- 赤道几内亚
参考文献
- ^ 《隋书·列传·卷三十三》:炀帝即位,迁都洛阳。以恺为营东都副监,寻迁将作大匠。
- ^ 哈萨克斯坦通过宪法修正案 将首都更名为努尔苏丹. 中国新闻网. 2019-03-20 [2019-03-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3-21) (中文).
- ^ 央视新闻. 哈萨克斯坦将首都重新命名为阿斯塔纳. [2022年9月17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年9月24日).
- ^ 存档副本. [2019-0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20).
- ^ 5.0 5.1 韓國遷都遭受重挫 韓日遷都舉步維艱. 新华网. 2004-11-16 [2009-05-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4-12-04).
- ^ 東京北部5.9地震 再掀遷都話題. 世界日报. 2011-04-16 [2011-04-18].
- ^ 防大震毀東京 日擬設副首都. 旺报. 2011-04-15 [2011-04-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4-18).
- ^ 台灣脫胎換骨 遷都最佳捷徑. 新台湾新闻周刊. 2007-01-11 [2009-05-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13).
- ^ 印尼新首都5大优势 2024年启动迁都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MSN.com,2019年8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