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股潟湖
七股
七股潟湖 Qigu Lagoon | |
---|---|
位置 | 中華民國(臺灣) 臺南市七股區 |
座標 | 23°07′25″N 120°04′42″E / 23.123745°N 120.078335°E |
類型 | 潟湖 |
最大長度 | 6.6公里 |
表面積 | 約1600公頃 |
位置 | |
特色
- 南北長約6.6公里,為臺江內海最大的遺跡。
- 擁有兩個出海口,水循環佳。
- 潟湖內密布定置漁網、蚵架,其使用權一如海田般可交易。
- 潟湖和海水一樣,都有漲朝和退潮,但因為潟湖較平靜,比較有鹽田、蚵架等等。
- 七股潟湖為台灣最出名的潟湖,也是觀光景點。
歷史
- 原本鄭成功以鹿耳門攻向荷蘭熱蘭遮城,
- 原本的台南都還是一片汪洋,稱為台江內海。
- 後來堆積作用形成台南以及沙洲,
唯一留下就是七股潟湖。
地理環境
功能
生態資源
魚種
在七股潟湖裡有很多高經濟價值的魚種,包括有烏魚、虱目魚、黑鯛、灰鰭鯛魚、黃鰭鯛、點藍子魚(星臭肚子魚)、褐藍子魚、瑪拉巴石斑、竹針魚(竹梭)、黑星銀(邊身鼓)、火斑笛(赤筆仔)、單斑笛鯛(黑點仔)等,這些都是在七股潟湖裡面屬於具有高經濟價值的魚種。
漁業活動
- 牡蠣養殖:在1959年時,一般還是以插竹式為主,養殖面積已經到達六千兩百公頃,年產量到達四千四百公噸。到了1960年以後,養殖技術發展成平掛式,然後慢慢的再改竹架垂下式跟竹棚垂下式養殖。在1970年,養殖面積已經到九千七百公頃,年產量已經到達一萬三千公噸。1971年以後,台灣水產試驗所,曾在澎湖試驗深水延繩法跟深水竹筏法在水深6公尺以上的海區,將蚵串掛在浮筒之間或浮竹管及塑膠管架上養殖。在七股潟湖中的蚵架又是另一種風情,隨著水深的不同發展出浮棚、吊棚、倒棚三種養蚵的方式。
- 定置網:定置網是早期漁民捕魚方式之一,目前在台南縣境內的排水溝渠、溪流、七股潟湖內及沿岸海域,都可以看到。但因沿岸資源減少,魚貨量減少,除近海使用的新型與大型定置網之外,沿岸定置網已大幅衰退。七股潟湖定置網捕獲的魚種較多,但經濟性的魚類出現比例則較低,由潟湖出海口處捕獲具有成熟腺之母魚,如烏魚、灰鰭鯛、黑鯛及環球海鯛等,顯示七股潟湖為重要經濟型魚類產卵場所之一;冬季之捕獲則以鰻魚為主。[1]
生態旅遊資源
- 七股潟湖因位於環境敏感區域,適合發展有別於一般觀光活動的生態旅遊。